书城心理学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3
5280300000028

第28章 潜意识与心理学 (3)

催眠是进入潜意识的一把钥匙。在催眠状态下,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因此可以将潜意识的储存库打开,直接与潜意识对话,有效输入正面指令,迅速找出问题的根源。当一个人与自己的感觉进行沟通,或者正在做内心思想工作,便是处在一定程度的催眠状态了,在此状态下,人的意识进入一种相对削弱的状态,潜意识开始活跃,因此其心理活动,包括感觉、情感、思维、意志和行为等心理活动都和催眠师的言行保持密切的感应联系,就像海绵一样能充分汲取催眠师的指令,潜意识活动在催眠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清醒的时刻,一些简单的道理人们都知道,却无法自我解脱,催眠将其拉回到问题的当下,重新审视,并当场进行解决和处理,从而铲除潜意识中痛苦的根源。

人为什么会出现双重心理与人格分裂?

弗洛伊德在深入研究潜意识心理活动时,发现人的内心深处存在着一种“双重性心理”现象。例如,人们对一些作家写出来的不道德文学举世公然嫌恶,而私底下却读得津津有味的现象便是这种双重心理的典型表现。人格分裂便是人的双重心理的病态发展,简单地说,人格分裂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之中没有安全感,所以在潜意识中会分裂出另一个人,在幻想的世界里保护自己,让自己潜抑的欲望得到满足。

美国影片《致命ID》便讲述了一个多重人格的患者潜意识的人格斗争。马尔科姆由于在孩童时期遭遇强烈的精神创伤,心智产生分裂,成为“多重人格症候群”。心理医生通过药物治疗,迫使他所有的人格互相冲击,犯下命案的那个人格必须在斗争死去,马尔科姆的杀人罪名才能得以洗脱。

马尔科姆的人格被分裂成了十个人,一对夫妇及他们大约7、8岁的儿子,一个女演员及她的保镖,一个警察,一个假冒旅馆经理的男人,一对刚结婚的年轻情侣,一个想回农庄管理橘子林的妓女。十个人被困在了一个暴风雨中的车站旅馆里,房间门牌号分别为1至10。

片头先是心理医生在查阅马尔科姆犯下命案的资料,随后镜头跳转至两个律师通电话后举行的一场听证会,镜头又一闪而过,出现一个暴风雨中的旅馆及一个男人,正当他兴致勃勃地看电视时,旅馆的门被打开,出现一个丈夫和他受重伤的妻子。画面重放到他们开车的路上,听到台风的广播预告,车胎被一只高跟鞋刺破;原来这只高跟鞋是由一个妓女不小心遗落到路上的;丈夫在修车时,妻子由于呼唤儿子,在路中心被一辆车撞倒;车内一个女演员正在通电话,让开车的保镖帮她找备用电池,保镖分神,车撞到了人。这场人格的聚会与斗争是无可避免的,偶然中存在着必然。

这些出场的人中,从他们的身份来看,有温馨平凡的家庭;有缺乏同情心而十分势利的女演员;有责任感强、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的保镖;有在重要关头变质起劣念的警察;有本质不坏但又世俗的假旅馆经理;有未成年就因女方怀孕而私订终身的情侣;有想改过自新、过平淡生活的妓女。他们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美国社会中存在的人性层面,也反映了这些人格是由一定的社会背景造成的。

人物出场后,女演员、情侣、一家三口的家庭一个接一个离奇死去,尸体无缘无故地都失踪了,没有半点证据可寻。最后,幸存的人突然发现,十个人的名字都是以不同的州名来命名的,同一天生日,死去的人身上,都有一个旅馆的门牌号。

其实,这些门牌号就是马尔科姆分裂的性格从1到10的代号,这些人的死亡,就是他这些代号的性格的消失。当马尔科姆带着那个保镖的思维回到听证会上时,他以为自己是一个警察,已犯下多宗命案。在医生的指导下,他才知道了暴风雨中旅馆所发生的事的因由,于是保镖性格与警察性格斗争,并在最后同归于尽,暴力消失,最后只剩一个想改过自新的妓女。

他此刻清静和平,人格中只剩下妓女那想找寻新生活的意念,对过去的罪恶痛悔不已,听证会的人看到他眼中真诚的悔恨的泪水,认定他已善念回归,于是免除了他的死刑。但正当妓女满怀激情想开始新生活时,却不料在挖土的时候,又挖到了属于她的1号门牌号,这时,那个年幼的孩子竟然满脸戾气地拿着一把铁锹出现,原来旅馆所有的命案都是这个谁也想不到的孩童制造的,这时马尔科姆的肉体也被这个孩童时代的性格所控制,他把心理医生和司机都杀了。

原来,这个孩童的性格代表邪恶,是遭遇过强烈精神创伤的马尔科姆的童年时代,正是这个童年的性格,虚构出了一宗宗的杀人案件,把本属于他人性中善良的性格消灭掉,并最终控制了马尔科姆的肉体,释放出极度的愤怒,由虚幻而产生了现实中的罪恶。

根据研究,变更的人格通常和主要人格极为不同,新人格反映出被旧人格排斥的形态,并发现一些常出现的极端人格,大多是代表弱小的儿童人格或是残暴的迫害人格。每个人的基本人格或许都是一个完整的形态,包含两种性别以及善和恶,另一种性别的人格也经常出现,这反映出人格形态的出现或许来自主人格缺少的部分。因为先天及后天的关系让主人格渐渐成型,而其他的部分就被隐蔽,这也可以说明同性恋及双性恋的原因。当人格分裂发生时,其他人格知道主人格的存在且多重人格间彼此或许也知道对方的存在,但是主人格却是完全被蒙在鼓里。

人格分裂的产生是前意识为了逃避某一种想法,例如,案例最多的童年遭性虐待者的分裂人格,为了产生“这件事不是发生在我身上”的想法而出现的,这是应付主人格崩溃的一种变相保护方法。双重心理与多重人格反映了潜意识的逆反心理,从潜意识出发,进一步分析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正经”与“不正经”、“正派”与“不正派”、“正面”与“反面”、“说谎”与“诚实”,是思想与心理研究的一个极有意义的课题。

如何宣泄潜意识中压抑的情绪?

波恩心理学研究所的德国专家们用了一年时间来观察人们在打电话和开会时的多余举动,结果看出:有三分之二打电话和一半开会的人都有在小纸片上信手涂鸦的习惯。其实在纸上胡乱涂画的东西可以反映人们的潜意识的想法。那些抽象画就其实质而言,是一些潜意识的表征,当一个人用铅笔不假思索地在纸上乱涂乱画时,这些潜意识便不由自主地宣泄出来。研究自己画的“画”,实为自我认识之路,只不过不是通过言辞,而是通过形象。一个满腹心事的人,很可能外表上没有丝毫表露,但是那些在潜意识支配下画出来的“画”会将他对周围人以及自己所隐瞒的心事暴露无遗。

弗洛伊德认为,某人心里产生了一种特别的冲动,但被另外一种强而有力的趋势所反对,一般正常人的解决途径是让心理矛盾走下面一条路线,即两种活力——“本能”和“阻力”在完全意识的状态之下相持一段时间,直到“本能”的冲动被驳倒,而使其力量消失为止。但是,在患有神经质病症的患者身上,由于一种至今尚未明白的原因,上述冲突的宣泄方式就大为不同。在受到一种旨在压抑上述冲动矛盾冲突之后,“自我”受到震惊而退缩回去,从而阻止该冲动跑到意识界,并不让它的动力宣泄出去,结果该冲动所带来的“力量”还是原封不动。这种得不到宣泄的“潜能”就是发生歇斯底里的隐患。弗洛伊德把这一过程称为抑制作用,把这一神经质机制比喻为“防御机制”。

抑制作用表现为:一方面,“自我”不得不长期消耗能量,即“对抗能量”,以对抗那些被抑制的冲动的再现的威胁,因此,“自我”最后必然达到筋疲力尽的地步。另一方面,潜伏在潜意识里的被抑制冲动,也能找到宣泄的方法,或经由迂回的路线,找到适当的替代物,而使得抑制作用的目的化为泡影。

2001年12月,“9·11”事件后,一位在香港长大的名叫阿朗·兰迪斯的美国人制作了一批以本·拉登为原型的“巫毒娃娃”进行销售,所得收入全部捐给一家慈善组织。当时,这批“巫毒娃娃”被一抢而空,许多人在上面扎针,借此来发泄对恐怖袭击制造者的仇恨——这大概就是“巫毒娃娃”被用来诅咒的最早“案例”。近几年在中小学生中备受追捧的“死亡笔记”,与“巫毒娃娃”类似,也是用来诅咒别人的“替代物”。学生们相信把“咒语”施予其上,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报复自己不喜欢的人。

这是一种外形和普通笔记本相似的本子,只不过里面夹带着几页黑色纸,用中英文对照的黄字写着一些充满恐怖意味的话:“你可以先写上死因,然后在后面写上名字,此人将在40秒后死去……”一位母亲曾看到女儿神神秘秘地拿出一个笔记本,并在上面悄悄写了几个字。后来她发现那是本“死亡笔记”,上面竟然写着女儿的好朋友的名字。在追问下,女儿说是她嫉妒朋友处处比自己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