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4
5281000000005

第5章 知 觉 (1)

什么是知觉,知觉的产生依赖于哪三种因素?

知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整体属性的反映。人们通过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在实践中获得了对事物的一些表面属性的不同类的感觉,把这些感觉在大脑中综合起来,形成了关于该事物的整体的感性形象,这就是知觉。

它是人的各感觉器官受大脑支持协同活动和大脑皮质对感性材料进行初步分析和综合的结果。知觉是较感觉高一级的感性认识形式,它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因此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方面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就越完整。

知觉和感觉一样,是对客观事物具体形象的直接反映,仍属于感性的认识形式。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对知觉的形成有独特的作用。实践是知觉的基础,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反映客观事物的各种感觉,由此才能获得反映事物整体形象的知觉。一般来说,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是多方面的和零碎的,因此,人们对事物的整体反映总是要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如果对某事物没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那就不可能对该事物立即产生整体的感性形象的反映。

在知觉的发生和发展中,语言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语言有助于人们对知觉对象的表述,并使知觉的形成更迅速,更完整。

知觉是感觉和思维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感觉材料进行加工,为思维准备必要的条件。

下面这则寓言故事反映了狐狸的知觉,在只看到葡萄的情况下,两次对葡萄的味道做出判断。

葡萄架上,绿叶成荫,挂着一串串沉甸甸的葡萄,紫的像玛瑙,绿的像翡翠,上面还有一层薄薄的粉霜呢!望着这熟透了的葡萄,谁不想摘一串尝尝呢?

从早上到现在,狐狸一点儿东西还没吃呢,肚皮早饿得瘪瘪的了。它走到葡萄架下,看到这诱人的熟葡萄,口水都流出来啦!可葡萄太高了,够不着。

怎么办?对!跳起来不就行了吗?狐狸向后退了几步,憋足了劲儿,猛然跳起来。可惜,只差半尺就够着了。

再来一次!唉,越来越不行,差得更多,起码有一尺!还跳第三次?狐狸实在饿得没劲儿,跳不动了!一阵风吹来,葡萄的绿叶“沙沙”作响,飘下来一片枯叶。狐狸想:要是掉下一串葡萄来就好了!它仰着脖子,等了一阵,毫无希望,那几串葡萄挂在架上,看起来牢固得很呢!“唉——”狐狸叹了口气。忽然,它笑了起来,安慰自己说:“那葡萄是生的,又酸又涩,吃到嘴里难受死了,不呕吐才怪呢!哼,这种酸葡萄,送给我,我也不吃!”

于是,狐狸饿着肚皮,高高兴兴地走了。

知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主体的态度、知识和经验。知觉包含一定的思维,但不是精确的思维,如果在感觉阶段,一个拇指是无论如何也遮不住帝国大厦的,可有了知觉为什么就能做到呢?那么我们就看一下知觉的特性,它包括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知觉的特征有哪些?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如何借助知觉选择性反映客观事物的? 知觉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具有许多与其他概念不同的特征,概括起来讲,主要包括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四点。

知觉的选择性是首先被提到的一个特征。客观事物总是多种多样的,人总是有选择的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对知觉对象的知觉比较清晰,而对其他的知觉比较模糊。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在日常生活中,在一定时间内,人们不能感受所有的刺激,而仅仅能感受引起注意的少数刺激。此时注意的对象好像从其他事物中突出出来,出现在面前,而其他事物就退到后面去了,前者成为知觉的对象,后者成为知觉的背景。

众所周知,古希腊的《维纳斯》雕像,直到16世纪,才在米洛斯岛的泥土里被挖出来,维纳斯出土时就失去了双臂,很多艺术家给维纳斯设计双臂,但雕塑家罗丹在创作巴尔扎克的雕像时竟有意砍去已经完成的这尊雕像的双手,一天深夜,罗丹完成了巴尔扎克的雕像,感到很满意,于是叫他的一个学生来欣赏,他的学生却只关注雕像的双手,说:“这是多么美的一双手呀!”罗丹听了,并没有高兴,抡起大斧把双手砍掉了。罗丹说:“这双手太突出了,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不需要雕像的整体了。”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巴尔扎克的雕像是没有手的,罗丹的大斧砍的很成功,这尊雕像更诱使观赏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最能揭示人物性格的面部表情上,人们从表情中,可以更深刻的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内涵。

知觉的选择特性使观察者在认知过程中能够更清晰的反映特定对象,罗丹果断地一斧砍掉了雕像的手臂,使人们的知觉对象更加鲜明,排除了由于知觉的选择性造成的干扰,从而达到雕塑创造的本来目的。琼斯是一个心理学爱好者,他照过一张照片,照片上有一个大拇指,而照片的背景则是帝国大厦,在这样一幅照片里,拇指成了知觉的对象,而作为庞然大物的帝国大厦,却成了背景,当我们的知觉选择拇指时,帝国大厦也就被拇指遮住了,所以由于有了知觉的选择性,拇指能遮住帝国大厦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了。

知觉的整体性如何让我们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尴尬? 人们的知觉不是孤立地反映事物的个别部分和个别属性,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例如,一个人可能穿上不同的衣服,面容略有改变,但他的亲属和朋友仍能毫无错误地把他认出来,知觉的整体性对生活具有重大意义,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由于知觉的整体性,人能适应变化的环境。

一旦人在新环境中遇到对象的时候,能够根据对象间的各种标志间的联系来辨认他。比如,一个人去新公司应聘,从他们穿的衣服,语态,便可以分出谁是领导,谁是员工?

知觉理解性是如何运作的?

知觉的理解性指人们总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来解释知觉的对象,并以此来概括它,对知觉对象的理解有两种基本形式:

一是概括化的认识,即把知觉对象归入某个较一般、较广泛的类别。比如说平行四边形是“几何图形”、鸟是“动物”。

二是分化认知,即把知觉对象归入一个严格的确定类别。比如说,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它们是平行且相等的;鸟有羽毛、温血、卵生、是脊椎动物。知觉在理解事物时包含着思维的因素但不像思维那样精确,一般不是在区分出对象的所有标志后才进行归类的,而是根据个别标志去认识对象。学生常常根据少数字母就读出整个外语单词就属这种情况。

知觉恒常性如何让我们适应具体环境?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我们与感知对象的距离、观察角度、光照条件发生变化时,感觉到的信息也会随之改变,但知觉能告诉我们这仍是同一对象。例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原理和他在照相机感光胶片上的成像是完全相同的。物体离我们近,在视网膜上的像相应较大。物体移到100米远处,视网膜上的像就会相对缩小到距我们一米远时的百分之一,但是我们知道物体的大小并没有变化,这就是知觉恒常性。

此外,还有形状、亮度、颜色等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对生活有很大作用,它保证了在不同的情况下,按照事物的实际面貌反映事物,从而能够根据对象的实际意义适应环境。如果知觉不具有恒常性,那么个体适应环境的作用就会更加复杂。

心理学上如何定义注意?什么是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分心? 注意属于知觉的范畴,是心理层面对外界事物一种主动的组织、分析的程序。它是大家都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例如,学生聚精会神看书,上课专心听老师讲,全神贯注做试验,这里的“聚精会神”、“专心”、全神贯注是注意的心理状态。

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比如,我们专心观察某一件事或者是仔细注意某一人。无意注意完全靠兴趣引起,例如,我们正在用心看书,听见别人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我们的注意都会不由自主的转向他们的谈话。

小王女士是一家公司的会计,这是她所喜欢的工作,她一直想找个既稳定又有技术性的工作,会计无疑是佳选。通过朋友介绍,小王顺利进入了一家水处理设备公司担任会计职务,当老板交给她任务的时候,由于对会计工作充满了热情,所以她总是非常勤快。但时间一久,她对会计工作逐渐失去了兴趣,整天与繁琐的数字打交道,甚至一看到数字就恶心。小王不得不辞职,重新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

小王的困境就在于她犯了一个错误,她没有利用好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对于会计工作,她应该有一个长期的打算,而不是凭一时热情,看自己究竟合不合适,如果觉得自己合适,就应该靠意志力坚持下去,运用有意注意。如果感到实在繁琐难耐,就应该好好休息,调整心态,重新回到无意注意的心态中来,一般而言,无意注意维持的时间较短,而有意注意维持的时间较长。

注意维持的时间又称为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力集中持续时间越长,注意稳定性越高。

据观察,不同年龄人能够维持高度集中的时间是不同的,一般的,小学生维持20分钟,中学生可以维持半个小时,大学生则更长。这种注意的稳定性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它是有起伏的,经常是处在间歇地加强或减弱之中。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的重要品质,一个注意稳定性高的人,做事成功的几率是比较大的,一个意志坚强、善于控制自己跟各种干扰作斗争的人,注意比较稳定,易成大事,毛泽东小时候为了锻炼自己的注意力,专门跑到集市上去看书。如果一个人意志薄弱,缺乏抗干扰能力,就难以保持长久的注意,就容易出现注意分散,也就是通常所讲的分心。

注意的稳定性和分心与后天的培养有很大因素,如果一个人刻意锻炼自己的注意能力,那么他做事就不容易分心。注意力不集中就容易分心,但分心却未必是注意力不集中,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一些人也可以“分心”,这种现象被称为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要求更为严格的一种稳定性,必须经过严格系统的训练,一般人难以做到这点。

但分心也不一定就是注意的分散,注意里有一种高度集中的“分心”叫做注意的分配。

注意如何完成分配?

注意的分散、注意分配是在同时完成两个或几个动作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它与注意的分散不同。因为在注意分配时人的注意不断地从一个事物转向另一个事物,是一种紧张的高度的集中,并不是真正的分心。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里,正在列宁的主持下举行重要会议。到会的有俄国各省市的代表。讨论的问题是如何又快又好地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生产。彼得罗夫代表在发言。彼得罗夫在发言时,不时斜着眼看一看列宁,看列宁是否注意听他讲。突然,他看到列宁从一叠公文中抽出几份文件,放在自己面前,就埋头阅读起来。彼得罗夫停下来不讲了。列宁不听他发言,使他觉得很难过。他停下来,可列宁说:“说下去,同志。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很多困难,我省还存在着许多各种各样的缺点,那么你省有哪些缺点?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彼得罗夫吃了一惊,列宁竟一字不差地重复了他的话,他于是继续发言。

一面发言,一面看列宁,见列宁拿了一张白纸,开始迅速的写东西。彼得罗夫觉得列宁又不听他讲了,于是又停下来了。列宁却说:“继续讲,你说邻省的同志刁难我们,那么他们是在哪些方面刁难我们?”彼得罗夫非常吃惊,他继续发言,他看到秘书走过来向列宁提了些问题,列宁又做了回答。这次彼得罗夫看得清清楚楚:列宁总不能同时既回答秘书的问题又听他发言,他又来了一次停顿。“说下去,”列宁讲到,“你说对人民委员会有一个请求,请问是什么请求?”彼得罗夫“啊”了一声,他太惊讶了,刚才他在讲台上讲的正是这几句话。彼得罗夫结束了自己的发言,他对列宁惊人的才能赞叹不已。

列宁正是通过注意分配同时处理了几件事,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达到随心所欲地进行注意的分配,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训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