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6
5281900000027

第27章 抑郁症与自杀 (2)

此外,抑郁症病人中枢神经系统的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生化代谢发生障碍,神经突触间隙这两种神经递质含量下降,神经传导发生障碍,因而出现抑郁心境、思维联想困难和迟钝、自卑自杀观念和行为。有研究者观察到,若将一个有精神抑郁症甚至有自杀念头的人之血液,输给本来心情不好的人,则会雪上加霜,会给后者增添更多的愁绪,甚至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有学者提出一种看法,抑郁症病人的自杀观念可以通过输血的形式而传染给别人。目前所使用的抗抑郁性药物能提高高级中枢神经系统中的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神经递质的含量,消除抑郁,恢复病人的心身健康。

遗传因素

抑郁症的自杀倾向受到家庭遗传因素的影响,据统计表明,家庭中有自杀、抑郁症病人史的抑郁症者,有易于自杀的倾向。据报载已发现有“致死基因”或“死亡基因”,有此基因者易于发生自杀。此外,抑郁气质的人也易发生自杀。这种人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兴奋的强度和抑制的强度均弱,而且兴奋抑制过程相互转变难,因而一旦客观社会环境中有不良生活事件的刺激而产生非理性自杀观念,就不容易用正确、积极的观念去取代、去纠正。这种人对人、对己、对事看法都比较片面、缺乏一分为二的思维观念和方法,而且总是倾向坏的、消极的、阴暗的一面,而往往很少看到事物的正确的、积极的、好的、成功的一面。

性格因素

内向性格的人更容易出现自杀倾向,因为内向性格者社交活动少,朋友少,遇事能获得帮助支持的少。而且内向性格者遇事往往闷在内心,不向人倾诉,别人也很难发现其内心的想法及体验。即使被发现了,因交情少也难以获得别人精神上、物质上的有力帮助。因而不良生活事件持续起刺激作用,无法宣泄,难以忍受而走上绝路。

家庭环境因素

有些人在成长过程中一帆风顺,从未或很少经历艰难困苦,是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在生活中稍遇挫折,则无抵抗之力,易悲观绝望,产生自杀观念及行为。另一些人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受到家人的过分溺爱,养成唯我独尊、任性、自私自利的心态,一旦生活中发生不顺其意之事,则难以忍受,易往极端去想,产生消极观念及行为。

社会环境因素

家庭、学校、工作单位以及整个社会大环境中所遭遇到的各种精神和经济压力会对抑郁症病人产生较大的影响,如各种学习、工作、生活挫折、打击、曲解、冤屈、委屈、污辱、毁谤、排挤、歧视、经济负担重或损失、躯体疾病的折磨、被欺骗等等,会促使病人感到无路可走,失去希望,萌生消极观念及行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都在忙于自己的工作学习,住房的楼层化、公寓化,人们在一天工作学习之余,已很疲劳,都想在各自的狭小天地里轻松一下,因而亲朋之间、邻里之间相交往很少,很难发现别人情绪压抑有轻生念头而去排忧解难,阻止不幸事件的发生。

从此可见,影响抑郁症患者自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些是可以避免的,如家庭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因此我们要尽力避免生活中那些不良事件对抑郁症患者的影响,同时做好患者的疏导工作,及时发现患者自杀的危险信息,防止不幸的发生。

如何对自杀者进行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心理关怀和短程帮助,属于心理治疗方式的一种。它能够帮助抑郁症患者正确理解和认识自己的危机。心理医生可以通过倾听、提问等直接有效的方法,使患者看到生活中发生的困境与自己心理障碍之间存在的关系,释放被压抑的情感。

对于绝大多数自杀者而言,自杀的目的往往在于解脱自己当前不可忍受的困惑、焦虑、紧张、不安或者失望,而非杀死自己的生命。许多非致命自杀的人,或者自杀过但却幸存下来的人,都能够正常生活并热爱自己的生命。他们重新看到阳光的时候,无不为自己的自杀行动而后悔。因此,对具有自杀企图的人给予关心,对于他们很快地从焦虑和不安中解脱出来是大有帮助的。

此外,有些自杀者的自杀行动,不是长期的焦虑、困惑和失望的产物,而是一时的情绪冲动。这种情况下亲友的关心,基本上可以将自杀者从自杀企图的边缘挽救回来。

及时发现征兆

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是有前兆的,只要能及时发现自杀行为的前期征兆,并进行有效干预,都能从一定程度上减少自杀的发生。研究表明,80%的自杀者在自杀前都曾流露过自杀想法,如给自己安排后事、写遗书、买大量安眠药等。某危机干预中心调查显示,61例自杀的抑郁患者中,有22人事前曾明显流露出各种消极言行以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却没有得到有效干预。因此只要亲友能够及时关注到这些症状,并使用有效的排解手段,就能比较有效地防止抑郁患者自杀行为的出现。

有学者指出,行为和习惯的突然改变常常是抑郁症患者精神崩溃的信号。这种行为的改变表现为容易感情冲动,爱发脾气,不合群,情绪低落,甚至于饮食和睡眠也受到影响。对于企图自杀的人,他们往往有很多信号释放出来,这其实是他们对社会的求救。但是由于大多自杀者性格内向,不善于与外界环境交流、联系,这些信号的覆盖范围很小,也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果这些信号能够及时被人察觉,并给予他们温暖、理解和关爱,让他们得到倾诉、交流的机会,一般都不会将冲动上升为自杀。这就是危机干预非常重要的原因。

因而,当发现身边的人有自杀的想法时:

(1)给予当事人足够的心理支持。千万不要判断这种自杀想法的正确与错误并加以指责,应当给予充分理解,让他感觉到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关心、理解自己。

(2)陪同或建议他到专业机构接受心理和药物治疗。

(3)把自杀者的自杀念头告诉其交往较密的朋友,让更多的人来关心。

(4)在他的心理危机消除前,要时刻有人陪护。

避免模仿性自杀

社会和家庭尽量不要让抑郁症患者获得自杀手段,媒体更不要渲染自杀事件,不要炒作某些自杀频发的地点(比如“某大桥”、“某湖泊”、“某高楼”等,这些都有暗示和引导作用),更不要详细介绍自杀方法以及将自杀原因简单化,避免“模仿性自杀”给想自杀的人带来消极影响。

据汉城中央地方检察厅2005年3月23日公布的一项统计显示,李恩珠自杀前后,汉城地区每天自杀身亡的人数从084人增加到213人,增幅达150%。在自杀者中,像李恩珠那样采取自缢身亡的增加了796%。汉城地区自杀情况的变化表明,人们有模仿李恩珠自杀的倾向。

在某些情况下,自杀过一次的人,往往还会在精神压力袭来时,忽然再生自杀的冲动。因此,家人要继续对其施予关心和尊重,要仔细倾听他们的情感世界,要逐渐地、温和地将他们偏误的思维拉回到现实,要以我们自己的生活去吸引和容纳他们的生活,要以时间和爱去拯救他们的生命。

对自杀者的应急处理

首先要消除与自杀有关的因素,除掉可能引发自杀行为的导火线,对紧急情境做出反应并缓解。其次,了解自杀者的情况,与当事人进行交谈,使其能够将内心积郁的情绪、自杀的思想和冲动尽情地发泄出来,以便尽快渡过危机。如果外界环境因素对自杀起重要作用,还要进行社会协调工作,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协作与帮助。再次,对自杀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治疗,给予疏导、劝解、安慰、支持,使其从抑郁的、悲观的、痛苦的情绪状态中解脱出来,引导他们与人交往,积极参加各种社交、体育、娱乐活动,培养豁达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毅力。必要时还可以使用抗抑郁药物协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