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先生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其特点是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与人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背景和关系是“熟人社会”的典型话语。民间“熟人好办事”的说法,正是对“熟人社会”的一种朴素表达。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变迁、人口流动,在越来越大的社会空间里,人们成为陌生人,由此法律才有产生的必要。因为当一个社会成为一个“陌生人社会”的时候,社会的发展就会依赖于契约和制度,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必须通过制度和规则,建立起彼此的关系与信任。随着契约、制度和规则的逐步发展,法律就自然地成长起来。
明白了这一点,人们就能够很自然地了解到乡间民风淳朴的原因了,大家在一个村子里,世代生活在一起,整日“低头不见抬头见”,家长里短不出半日就能为全村所知道。若做损人利己之事,必招致对方的记恨以及村民的道德谴责。
城市里的情况就正好相反,首先,人口的流动性大,某个人干了坏事,转眼就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对方难以对他实施报复;而且,城市人尊重隐私,即使住在同一幢楼的街坊邻居,也有很多“老死不相往来”,若做了不道德之事,也很少会受到道德谴责。
其实,这里所说的“熟人社会”,就是重复博弈,而“陌生人社会”则是一次性博弈。
乡下人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时总要大摆酒席,请客吃饭,因为这种付出能得到乡亲们的回报。城里人很少这样请来请去大宴宾客,因为不知道是否还有下次。外国人的“AA制”也开始在中国城市里流行,一起吃喝,但各自掏钱,谁也不欠谁。“AA制”不是因为人情淡漠,而是基于人口流动性大,难以形成重复博弈的缘故。
道德、法律、权力利益的划分,都与“还要见面”有关。从消极的层面看,我们互不侵犯,是为了避免没完没了、两败俱伤的循环报应。例如,两个原始人见面,一个拿着兽皮,一个拿着野果,他们都想把对方的东西据为己有。如果他们的见面是偶然的,可能相互抢劫。可是如果他们都生活在附近,考虑到对方家族的报复,抢劫的风险就大了,所以他们不去打对方的主意——所有权就这样产生了。如果确实想得到对方的东西,他们可以选择合作——以物易物,交易就这样产生了。
当今社会,“地球村”正在形成,在这种“熟人社会”中,人们总是重复博弈,而重复博弈就要讲究规则和诚信。所以,如今诚信被一再强调,并形成了默认的行为准则,这样的趋势有助于促成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交往与互动,是一种积极的现象。
人生只需“以直报怨”
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看到某些善良的人总得不到好的结果,其原因往往在于,他们太善良了。他们善良到不够强硬,善良到不可能被激怒,其结果必然是在竞争中被善于背叛的人所淘汰。
而一味地背叛的“恶意人”也同样得不到好的结果,他们最终会因为合作伙伴的全部丧失而被淘汰。
所以,正如前文中所说,“一报还一报”是为人处世的最佳法则。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是博弈论专有的,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孔子就探索出了一种与之相通的人际交往的方式,能够让以这种方式生活的人获得长久的幸福。
这种思想行为模式就是“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这是孔子主张明辨是非的思想,意思是以直道而行。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对我好的当然对他好,对我不好的当然不理他,但要告诉对方错在何处,并要求对方就其过错补偿。如果不论是非,就不能确定何为直,“以直报怨”的“直”不仅仅是直接的意思,以怨报怨才是直接的方式。“直”,既要有道理,也要告诉对方,你哪里错了,侵犯了我什么地方。
经济学家茅于轼陪一位外国朋友去首都机场,并打了辆出租车,等到从机场回来,他发现司机做了小小的手脚,没按往返计费,而是按“单程”的标准来计价,多算了60元钱。这时候茅于轼有三种方法可以选择:一是向主管部门告发这个司机,那么他不但收不到这笔车费,还将被处罚;二是自认倒霉,算了;三是指出其错误,按应付的价钱付费。
外国朋友建议用第一种办法,茅于轼选择了第三种,他说,这是一种有原则的宽容,我不会以怨报怨,也不会以德报怨,而是以直报怨。如我仅还以德,他还会错下去,实则纵容他;我若还以怨,斤斤计较,大家的效率都低下;我指出他的错误,然后公平地对待他。
生活中人们不可避免地会被他人侵犯、伤害或妨碍,有的人可能是无意中冒犯了你,有的人可能是为了某种原因冲撞了你,有的人可能是为了一些蝇头小利而让你反感。这些算不上大奸大恶的小事,多是道德领域中的事,未必能达到法律的高度。咽下去,心有不甘;针锋相对,实在不值。
有人开玩笑地说:“以德报德是正常现象;以怨报怨是平常现象;以怨报德是反常现象;以德报怨是超常现象。”以怨报怨,最终得到的是怨气的平方;以德报怨,除非真的到达一定境界,否则只会让你心中不知不觉存积更多的怨。其实,做人只要以直报怨,以有原则的宽容待人,问心无愧即可。
宽容不是纵容,不要让有错误的人得寸进尺,把错误当成理所当然的权利,继续侵占原本不属于他的空间。挑明应遵守的原则,柔中带刚,思圆行方,可以宽容错误的行为,但要改正他的错误。
承诺就是欠别人的债
由于现实生活中的博弈大多是重复博弈,所以,合作和诚信当然是理性人的最佳选择。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要真正做到诚信是很难的,有的时候,阻碍人们诚信的不是道德问题,也不是智慧问题,而是面子问题。有些人说不出拒绝的话,勉强答应了自己不能胜任的事,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违背了诚信。
青年教师王林,分到县某中学工作,县教育局向该校抽人,对全县的中学实地考察,并写出调查报告。因王林还没有安排授课,就选中了他。起初,王林感觉为难,心想自己不仅对本县中学教育情况不熟悉,就是对教育工作本身,自己刚刚走出师专门,又能知道多少呢?本不想参加,无奈校长已经开口,实在不好拒绝,只好勉强服从。
一个半月过去了,别人都按分工交了调查报告,唯有他自己,由于不谙事故,又缺乏经验,对自己分工调查的三个中学连情况都没摸准,更不用说分析了。县教育局局长很恼火,责备校长,怎么推荐这么一个人。校长呢,冲着王林劈头盖脸地批评了一通。年轻的王林又气又羞愧,一下子病倒了,在床上躺了两个星期,上班了还觉得抬不起头来。
王林由于当初不好意思拒绝,最终面子难保,身心也受到了伤害。
如果你的上司或者好朋友拜托你办事,你因不好意思拒绝而接受下来,那么,此后你的处境就会很尴尬。要知道,在别人的心里,你的承诺就等于欠他们的钱,如果你到期未还,他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责备你、怪罪你。
所以,无论是对上司,还是亲朋好友,当他们要你办事时,你应把自己的能力与事情的难易度以及客观条件是否具备结合起来考虑,然后再做决定。如果你觉得办不到,千万不要贸然答应。
永远不要做你无法胜任的事
重复博弈的理论告诉人们:做事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为了眼前利益而放弃长远的利益,这一点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不要做自己无法胜任的事,就是应用之一。这是因为,做自己无法胜任的事只能给自己带来别人一时的刮目相看和自我的心理安慰,随着时间的流逝,自己的弱点和问题会逐渐暴露出来,周围的人就会对你产生很多不满甚至蔑视的情绪。若最终你完不成任务,会让领导者失望,对自己的长远发展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美国有家大公司的总会计师,才35岁,才华横溢,收入丰厚,他是在拿到会计学硕士学位后才做到现在职位的。但是,他受到了极大的挫折,忧心忡忡,最后不得不接受心理咨询。在心理医生那儿,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他在9岁和17岁时,有过两次成功的经历,一次是推销杂志,发展到有好几个小伙伴帮着他一起干;另一次是和别人组织建立了一家印刷厂,他干业务,攒下来的钱足以供他上学用了。两次都是成功的推销技能帮了他的忙。后来,由于他父亲的建议,他在大学开始学会计学,然后他又靠干推销和经营挣来的钱拿到了硕士学位。从学校毕业,他就被这家大公司录用,在企业里一直干到总会计师的位置。可是,他的工作经常被人指责,他碰到了越来越多的工作挫折,常常有人议论他的总会计师的工作,另一方面,他总是在一周结束时才感到高兴。结果,他的公司、同事对他的工作越来越不满,他对自己也越来越没信心。
心理医生帮助他解开了心结:他并没有能力做总会计师,因为虽然他获得了硕士学位,但他的兴趣不在此,所以作为公司的一名普通会计人员他还可以胜任,至于总会计师一职则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咨询过后,他终于想通了,主动向公司请求辞去总会计师一职,转到销售部。这家公司失去了一个名不副实的总会计师,却得到了一个乐此不疲和富有成效的销售管理人员。当他谈到这件事情的时候,他说:“永远也不要干你自己无法胜任的事,那样做首先是害了你自己,你将变得不快乐并且忧心忡忡,因为你做的都是你所无法完成或最多也只能勉强完成的事;而且你也伤害了信任你、委托你办事的人,对工作更是一种损失。”
“金刚钻”是做“瓷器活”必需的工具,如果缺乏,就意味着无法完成工作。在你不具备某种能力的情况下,夸下海口,大包大揽,结果只会耽误了事情,进而影响到你自己的声誉,别人会觉得其实你根本就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