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上司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悟性”。经常听到领导说某某人“悟性好,一点就透”,也经常听到领导抱怨某某人“不灵通,翻来覆去交代多少遍也领会不了意图”。由此可知,善于读懂领导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李续宾是曾国藩手下善于揣测其意图的将领。一天,曾国藩召集众将开会,谈到当时的军事形势时说:“诸位都知道,洪秀全是从长江上游东下而占据江宁的,故江宁上游乃其气运之所在。现在湖北、江西均为我收复,仅存皖省,若皖省克复……”此时,李续宾早已明白曾国藩的意图,趁势插口道:“涤帅的意思,是要我们进兵安徽?”“对!”曾国藩以赞赏的目光看了李续宾一眼,“续宾说得很对,看来你平日对此已有思考。为将者,踏营攻寨计算路程尚在其次,重要的是要胸有全局,规划宏远,这才是大将之才。续宾在这点上,比诸位要略胜一筹。”李续宾一句话赢得了这么高的赞扬,实在是高明之举。
上司的意图有时不会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需要下属仔细揣摩。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上司碍于自己的地位,不便随意表态,但倾向性意见已不难忖度,这时你不能强迫上司明确表态;上司需要助手帮帮腔,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这台戏才能演好,这时就不能附和上司,和他一个调子;上司还没有拿定主意,但迫于形势只好模棱两可地敷衍几句,这时你就得稳重,私下找上司商量,不要贸然行事;还有一种情况是上司基于其地位的不同,只能用委婉客套的语气说出来。因此,准确了解上司的意图是你与上司搞好关系的前提条件。
读懂领导,准确领会其意图,并非一日之功。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平时紧紧围绕领导关心的敏感点进行思考,才能准确把握领导的意图。
“钻”进上司心眼里
在人际交往中,要想赢得上司的好感,就必须时刻留意对方的兴趣、爱好,明白上司的意图,理解上司的心思,这样才能投其所好。然而,上司的意图往往捉摸不定,必须下工夫掌握上司的心意,揣摩上司的心理,然后尽量迎合他,甚至还能抢先一步,将上司想说而未说的话先说了,想办而未办的事先办了,让上司高兴。自然,上司的回报也会是沉甸甸的。
在和上司相处时,要根据上司的性格特点和好恶,对自己的为人处世方式进行一些必要的修正,以便赢得上司的好感,建立起一定的感情基础。在此基础上,上司才会有兴趣深入了解和考察你的才干,并使你“英雄有用武之地”。
冯某为人热情大方,很善于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在调到一个新单位后,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赢得上司的好感和赏识。做了一番调查后,他得知上司为人保守就毅然舍弃了长发、牛仔等时髦装束,而以循规蹈矩的形象出现在领导面前。
在初步赢得上司的好感后,冯某就想发挥自己热情、乐于助人、慷慨大方的优点,主动与上司交往,建立友谊。不料,上司为人孤僻多疑,喜欢独处,对冯某的热情颇不习惯。冯某碰了几次壁后,决心改变策略,顺应上司的性格特点,不再经常围着上司转。
后来,冯某发现上司有一个爱好——打乒乓球,于是他就苦练了一段时间的球艺,然后频频在上司常去的一家俱乐部露面,经常和上司在一起对阵、切磋球艺。此举果然奏效,在球来球往中上司渐渐放松了心理防卫,与冯某成为朋友。
经过一番交往,上司了解了冯某的优点和才干,在工作中对他予以重用。冯某投其所好,出色地把自己推销给上司,从而赢得了事业上的成功。
由此可见,投其所好是一门高深的处世艺术。
当然,我们并不主张人们整天揣摩上司的意图,围着上司转,处处溜须拍马。但只要仔细观察,便不难发现,现实生活中,上司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的现象太多,我们必须学会钻进上司心眼里,才能避免“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的难堪局面。
保持经常性的接触
与上司之间若缺乏联系,就会使双方愈来愈不信任,更重要的是会大大影响你升迁的机会。
即使你与上司互不欣赏,但只要处处表示你的支持,多少可以赢得上司对你的尊重。而且,你应多考虑以下的问题:上司最需要什么资料?怎样可以帮助他?你以往犯过什么错,将来可以避免吗?
与上司保持经常性的接触,以便保持良好的沟通,是取得信任并得以升迁的必不可少的工作。这种技巧十分微妙,给上司简洁、有力的报告,切莫让浅显、琐碎的问题烦扰他或浪费他的时间,但重要的事必须请示他。
有些时候,上司做出的决定与你的想法大相径庭,你有时可能会想不通,但是,即便有疑虑,你也必须首先去执行,因为上司的一切决策都有待于下属的拥护和支持。
你可以私下里找上司交流一下思想,了解上司究竟是出于何种考虑、何种目的,才做出出乎你意料的决定。了解了情况后,在工作中,你才能知道自己该怎样做,该如何做。
许多场合、许多情况都是你了解上司意图和想法的途径。如果你对此熟视无睹,那么上司想的到底是什么,你也就无从知晓。这样一来,你就无法配合上司协调工作,也就无法完成工作任务,实现工作目标。
不同的上司由于学历、修养、性格、兴趣和阅历的差异,决定了他们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同。如果你不懂得经常与上司沟通,了解上司的性格与气质,不懂得与不同的上司相处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就难免会遭受一些阻碍。比如,如果上司是一个性格非常爽朗、不拘小节的人,而你总是在与他的谈话中,在一些小事上纠缠不清,他难免会对你产生一些看法。
与上司保持经常性的接触,绝不是让你去讨好他、奉承他,对他阿谀巴结,如果那样,往往不会给上司留下好印象。对上司只会顺从、维护,讨他的欢心,明知上司出了差错,也不去指出和纠正,是很难成就大事业的。
说服上司,从小道理入手
很多时候,上司是被说服的对象。由于种种原因,上司可能会做出错误决断,一个有责任心的下属应该尽全力提醒和说服上司改变错误的决策。这既是对上司的爱护,又是对工作尽职尽责的表现。
发现上司的问题并不难,对于下属来说,难的是敢不敢当面提出,或者不知道该如何提出。不当的建议、方法很可能会毁了自己的前程。通常情况下,人们存在一种消极防卫心理,担心多嘴多舌会触犯上司,招致打击报复,故而对上司的问题睁只眼闭只眼,听之任之,明知不对,少说为佳,反正出了问题,责任也不在自己。其实,这种明哲保身、三缄其口的态度是不正确、不负责任的。称职的下属应出于公心,多一点大无畏精神,敢于对上司给予同志式的说服。更何况,绝大多数领导者还是非常愿意倾听下属的意见,希望把工作做好。
要想说服上司,首先需要有一点勇气。当然,由于彼此地位、职务的差异等的制约,下属说服上司必然不同于说服下属或同事。他们只有善于把握上下属关系的特殊性,利用得体的口气、恰当的方式和技巧,讲究说服的艺术,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要说服上司就要把道理讲清楚,讲清道理也是有技巧的。只讲大道理,会让人不易接受,那就从小道理入手,层层深入,加以分析,听起来更有道理。
战国时期,吴王夫差决心攻打齐国,朝中大臣多数反对,力阻夫差。但他一意孤行,将直言进谏的伍子胥赐死,还下令“敢谏阻伐齐者死”。
这一天,夫差的儿子友也向他进谏,但他并没有直陈伐齐之弊,而是编了一个故事讲给夫差听。他说他早晨见一只大螳螂欲捕蝉,而一只黄雀正准备把这螳螂作为美餐。友用弹弓赶打黄雀,却不慎掉入了一个大坑中。
夫差听完,大笑友愚笨。友于是说道:“我只顾眼前利益,没有想到身后的祸患,所以才愚成这个样子,可天下还有比儿臣更愚笨的人呢!”夫差就问:“那是谁?”
太子友说:“那蝉、螳螂、黄雀都只贪图眼前之物,忘却身后之忧,是贪而愚的。儿臣只顾打黄雀而坠入深坑,也是贪而愚的,但我失去的仅是一只黄雀。父王攻打齐国,也是贪而愚的,失去的却是国家!父王只想到称霸诸侯、扩大疆土,想到征服齐国的利益而劳民伤财,疲师伐远,却忘了越王勾践会趁机来攻打我们,所以说,父王比儿臣更愚笨!父王不听大臣劝阻还下了死令。儿臣说完了,请父王处置吧!”
夫差听了,觉得有些道理,就没有处罚友,并重新考虑伐齐之事。
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比喻吴之伐齐,这就是以小比大、由浅入深的进言方法的具体运用,应该说,这种方法更容易奏效。
面对上司的赏识一定要沉得住气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学家科尔曼曾说过:“职员能否得到提升,很大程度不在于其是否努力,而在于上司对其的赏识程度。”但是,一旦发现上司对你非常赏识,你也不要以此为荣,不要以为自己万事大吉,更不要因此骄傲蛮横、目中无人。而是要学会把握好分寸,分寸把握不好,上司对你的赏识也会慢慢变味。把握好分寸,上司才会更欣赏你。
杨娟最近在做一些小动物的书,对这些小动物的生活情况等做一些介绍,读者是小朋友,要把原来那些科普味很浓的文字都修改成儿童感兴趣的文字。
上司对杨娟的工作非常满意,他经常当着同事的面夸奖杨娟。杨娟第一次听上司表扬自己的时候,心里很高兴,也很自豪,自己的付出得到肯定,自然很欣慰。但是,后来上司说得多了,杨娟就觉得不太妥当。觉得上司如此表扬自己事实上是否定了其他员工的工作,如此一来自己很容易被其他同事妒忌。而且,一旦将来工作没有做好,上司会觉得自己没有用心去做。
于是杨娟决定找准时机防止上司过多赞扬自己!
再次开会时,上司又表扬了杨娟。上司话音刚落,杨娟立即站起来,恰到好处地说:“经理,您对我满意我很知足!但是,我希望您能明白,我的成绩是在同事们的帮助下取得的,他们也有不可磨灭的功劳呀!同时,我也在努力向您学习!如果将来我出现什么差错,希望您和同事们都能耐心地支持我!”
面对上司的赏识一定要沉得住气,因为那些赏识的话可能会对你不利,而你要留意周围的状况,作出最理智的回应。
如果上司对你特别好,但你的工作表现又不是同事中最突出的,那你便要好好反省一下,看看上司偏爱你的原因是什么。但无论是什么,切忌恃宠生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