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一口气读懂心理学
5291300000046

第46章 你的孩子可以是最棒的 (1)

期望效应: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天才

1968年的某一天,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来到一所小学,进行一项试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这18个班的学生中进行了一次 “未来发展趋势测验”。测验结束之后,他们给每个班级的教师发了一份学生名单,并且告诉教师,根据测验的结果,名单上列出的学生是班上最优秀的学生。出乎很多教师的意料,名单中的孩子有些确实很优秀,但也有些平时表现平平,甚至水平较差。然后,罗森塔尔又反复叮嘱教师不要把名单外传,只让教师自己知道,声称不这样的话就会影响试验结果的可靠性。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雅各布又来到这所学校,并对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复试,奇迹出现了:他们提供的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都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而且更乐于与别人打交道。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迹呢?这是因为罗森塔尔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人们的心目中有很高的权威,人们对他的话深信不疑。虽然教师们始终保守着这张名单的秘密,但在上课时,他们还是忍不住给予名单上的学生充分的关注,通过眼神、音调等各种途径向他们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这些学生在老师的影响下,变得更加自信、自爱、自尊、自强,最终成了优秀的学生。后来,人们把这种由他人(特别是像老师和家长这样的“权威他人”)的期望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期望在此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因而人们又将“罗森塔尔效应”称为“期望效应”。期望是人类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在教育过程中,“期望效应”常常可以发挥强大而神奇的威力。

人们通常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罗森塔尔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

有人曾对犯罪少年做了专门的研究,研究发现,许多孩子成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不良期望的影响。许多孩子因为在小时候偶尔犯过的错误而被贴上了“不良少年”的标签,这种消极的期望引导着孩子们,使他们越来越相信自己是“不良少年”,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由此可见,在孩子的教育中,积极的期望对孩子的自我肯定和未来的成长是多么重要。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天才,但这种可能的实现,取决于父母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那样去爱护、期望、珍惜这些孩子。孩子的成长方向取决于父母和老师的期望,简单地说,你期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孩子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阿伦森效应”:最受欢迎的先贬后褒策略

在大院的后面,停放着一部破旧的汽车,院子里的孩子们吃完晚饭便会跑出来,攀上车厢蹦蹦跳跳,吵嚷声震耳欲聋。大人越管,众孩童跳的声音越大,大人们见此情景,只有无奈地摇头。这天,院子里新搬来一位王老师,他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今天比赛,看谁蹦得最响,奖玩具手枪一支。”众童欢呼雀跃,争相蹦跳,优胜者果然得到玩具手枪。次日,王老师又来到车前,说:“今天继续比赛,奖品为一块巧克力。”众童见奖品直线下跌,纷纷不悦,无人卖力蹦跳,声音稀疏而微弱。第三天,王老师又对孩子们说:“今日奖品为花生米两粒。”众童闻言,纷纷跳下汽车,都说:“不蹦了,真没意思,回家看电视得了。”

王老师抓住了儿童的心理,在正面无法突破的情况下,采用奖励递减法,收到了奇妙的效果。王老师的做法极契合社会心理学中的“阿伦森效应”。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心理实验:让4组人对某人进行不同的评价,从而找出最佳效果的褒贬顺序。第一组始终对这个人赞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这个人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对数十人做过此实验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有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这就是阿伦森效应:大多数人喜欢褒奖不断增加,批评不断减少。

王老师取胜的原因在于: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有着强烈的表现欲,他们总是想尽办法引起成人对自己的注意。至于采用什么方法,造成什么影响,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这个时期的孩子还有逆反心理,如果对他们采用强制的办法,只会强化他们的表现欲,引起他们的行为对抗,事与愿违。王老师的安排,意在消除孩子逆反的根源,避免心理诱导过程中出现新的干扰。大人都喜欢听好话,更何况孩子。因此,在教育中,面对孩子天真幼稚的行为,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判定,应发自内心地赞美孩子的创造力:“你真行!我小时候可不如你。”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的鼓励更应多于批评,孩子的进步就会越来越快,也会把家长当做自己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如果为人父母,只知道一味地责备,甚至恶狠狠地训斥,那么必定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在你的训斥声中渐渐丧失殆尽,同时毁掉的还有你与孩子的关系。

当然适当批评也是必要的,只不过要懂得批评的艺术。这里的艺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只对事不对人

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不管是语言批评还是行为惩戒,批评的是孩子做错的事,应该避免牵扯到孩子的个性和人格问题。“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笨死了。”这些带有贬义的话很容易导致孩子的逆反情绪,这就会使批评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2.语言批评

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语言批评是第一步的,其作用相当于警告。在语言批评时,要注意表情和语言相一致。

3.行动惩罚

语言警告,由于家长的一贯教育或孩子的个性特点等,不一定对每个孩子都有效,此时,父母就要果断采取行动,例如孩子不肯好好吃饭,父母就要把饭菜收了,孩子饿了一顿之后就知道下次应该好好吃饭。

“超限效应”: 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量

某学生早晨喝完牛奶,就随手从窗户往下扔空牛奶盒子,正巧打着了楼下的一位学生。事情闹到了老师那里,乱扔盒子的学生被班主任叫到了办公室。

“你知道这种行为的严重后果吗?”班主任厉声质问。

“老师,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往下扔东西了!”这时,学生眼里的泪水已在打转。

“幸亏你扔的是纸盒,如果是铁盒、砖块呢?还不把人家脑袋砸破?”

……

“万一砸出人命来怎么办?”

班主任连连质问、斥责,说了一大堆,越说越严重,似乎还不满足,仍想继续“发挥”,但这时,学生已变得充耳不闻,表情淡漠了。这种因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里极不耐烦或逆反心理的现象,被人们称为“超限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