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皇室家庭教育
5294400000014

第14章 知性教育:历代皇室子女的知性教育(1)

学习成就一代帝王——康熙皇帝成功的秘诀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康熙时的大清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辽阔、人口最众多、经济最富庶、文化最繁荣、国力最强盛的大帝国。那时清朝的疆域,东起大海,西至葱岭,南达曾母暗沙,北跨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总面积约1300万平方公里。康熙大帝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熙盛世的大局面。

康熙皇帝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而学习是康熙一生开创大业的秘诀。康熙幼年的时候很不幸,8岁父亲死了,10岁母亲又死了,两年之间父母双亡,一个孤儿形影相吊实在是可怜,他祖母负责抚养他。康熙自己说,他母亲生病的时候,他日夜守候在床边,滴水不进。他母亲去世的时候,周岁才9岁的康熙,日夜啼哭,不思饮食。后来他还说,说他在父母的膝下没有得到一天的欢娱。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既使人痛苦、也激人奋进。康熙幼年的忧患生活,不幸的遭遇,激励着他更加勤奋地学习。

康熙身上有着三种血统、三种文化和三种品格。他的父亲是满洲人,祖母是蒙古人,母亲是汉族人。他深受祖母的教诲,又向苏麻喇姑学习蒙古语,向满洲师傅学习骑射,跟汉族师傅接受儒家教育。康熙的勇武与奋进,受到了满洲文化的影响;高远与大度,得益于蒙古文化的熏陶;仁爱与韬略,来自汉族儒学的营养;后来,他的开放与求新,则是受了耶稣会士西方文化的熏染。康熙帝吸收了中华多民族的、西方多国家的,悠久而又新进、博大而又深厚的文化营养,具有当时最高的文化素质。这为他展现帝王才气、实现宏图大业奠定了基础。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嗜书好学的帝王。他5岁入书房读书,昼夜苦读,不论寒暑,甚至废寝忘食。又喜好书法,“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他读“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后来他要求皇子读书,读满百遍,还要背诵,这是他早年读书经验的传承。

康熙继位后,学习更加勤奋,甚至过劳咯血。他读书不是为消遣,而是为“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以治国、平天下。他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宫,谈《周易》,看《尚书》,读《左传》,诵《诗经》,赋诗著文,习以为常。直到花甲之年,仍手不释卷。

康熙雄才大略,是政治家、军事家,又是大文人。他勤奋好学,会几种民族语言、几种外语;他精通诗词歌赋,喜欢琴棋书画;他是最早向西方学习的开明君主,曾对数学、天文、地理、医学、生物学、解剖学、农艺学、工程技术有浓厚兴趣。如此博学的帝王,史上少见。

康熙帝认为,人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从读书做起。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读书学习显得尤其重要。学习新知识是人们在现代社会竞争的资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著名富豪、华人企业家李嘉诚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靠学习,不断地学习,我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李嘉诚生活在一个和睦的大家庭里,在这个家庭里,有一个面积虽小但藏书却非常丰富的小书房——那是他家里的小书库,里面集中着他知识渊博、学问深厚的父亲、伯父、叔父以及祖上遗留下来的藏书。

童年时期李嘉诚的大部分时光,就是在这块狭小却辽阔的天地中度过的。当然,这是经过他父亲允许的。

每天放学以后,他就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悄悄飞进小书房。他太爱看书了,书就是他全部的世界,书里那么详细地告诉他许多从来不知道的东西,那么认真地告诉他为人处世的道理。

他如痴如醉地看书,海阔天空地思考着他的问题,在这里他的全部天赋发挥得淋漓尽致,书使他懂得了许多。

读书成为他的生命。看书越多,他越觉得自己知识的贫乏,便越是废寝忘食、如饥似渴地学习。李嘉诚78岁的堂兄、退休的老校长李嘉来回忆当年的情景时说:“别看嘉诚年龄小,读书却异常刻苦,我看见好多次,他在书房里点着煤油灯读书,很晚很晚都没有去睡。”

读书学习是通往人生目标的阶梯,是达到成功之巅的绳索,是通往胜利之门的桥梁。在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对新知识的学习就更显得重要了。要想让自己的孩子做一个成功的巨人,保证孩子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做到:

1.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习惯

一个爱学习、会学习的孩子,必定有许多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一个不爱学习、不会学习的孩子,也常常伴随一些不良的习惯。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基本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必定是优秀的:学习有目标、提前预习、认真听讲、完成作业、及时复习、正确使用学习用具、规范书写、积极提问和讨论、经常阅读、持之以恒。这些是最基本的学习习惯,其核心是主动学习,而主动学习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2.让他们参加多种活动

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使他们心理上得到满足,而且更能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意义。最重要的还是通过实践活动,他们还会发觉自己某些知识的不足,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这样就可以促进学习兴趣的发展。

3.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简单说来,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他们努力克服,寻找达到目标的途径,而又能力所能及地完成的学习任务。研究表明,任何学习的愿望、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当一个人受到挑战时,油然而生的责任感和好胜心就能激励自己去探求更深更新的知识。“问题情境”可由他们自己去创设,如对现象转换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对问题颠倒想象,对难题多辟几条思路去思考等。

4.让孩子在鼓励中感受到关怀

既然家长是要鼓励孩子学习,那么肯定是不希望孩子讨厌学习。

但是想一想,孩子如果每天回家都听到父母说:“好好学习去吧!”心里该是多么厌烦!他会觉得父母除了关心学习,根本不在乎他本人。这个时候,他对学习就会产生厌烦情绪。

鼓励孩子学习,首先要给予他足够的信任,认为他可以做得好;其次是要他量力而行,除了学习,还要结合自己的实际,不要太劳累,不要太强迫自己。孩子听了父母这么说,感受的不仅是鼓励,还有来自亲人的最真诚的关怀,这会让他心里觉得温暖。同时,学习带给他的压力也因此而化解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之具备丰富的知识,才是真正对孩子的爱护和负责。

经史指点本心——读书的关键是选择

康熙非常喜欢读书,但他读书是有选择的,他尤其喜欢读经书和历史。他在《庭训格言》中说:

“古圣人所道之言即经,所行之事即史。开卷即有益于身。尔等平日诵读及教子弟,唯以经史为要。夫吟诗作赋,虽文人之事,然熟读经史,自然次第能之。幼学断不可令看小说。小说之事,皆敷演而成,无实在之处,令人观之,或信为真,而不肖之徒,竟有效法行之者。彼焉知作小说者譬喻、指点之本心哉!是皆训子之道,尔等其切记之。”

这段话的大意是:

古代的圣人说的话就是经典,做的事就是历史。多阅读古代的典籍,对自身大有益处。你们平常诵经读史以及教育子弟,一定要把经史作为主要内容。吟诗作赋,虽说是文人学士的事情,但你们只要熟读经史,自然也可以做得到。孩子们小的时候,绝对不能让他们读小说之类的书籍。因为小说大部分是作者的想象,缺少实实在在的东西,如果让幼儿读了这些书,他们就会信以为真,特别是那些品行不端的子弟,会效仿小说中的人物去行事。他们哪里知道小说作者运用比喻、指点手法的真正目的呢!这些都是教导子弟的道理,你们一定要牢记在心。

历史不仅仅是故事,其背后掩藏着丰富的智慧,李大钊在《历史与哲学》一文中指出:“凡一种学问必于实际有用处,文学、史学都是如此。”他认为,史学作为一种学问,其“用处是多方面的”,其中,最要紧的用处,是用他来助我们人生的修养,史学、文学、哲学者与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并且有他们的好处。史学“与人生有极大的影响,我们不但要研究他且当宣传他,引起人们研究的兴味,以促史学的进步。”翦伯赞说:“我们研究历史,不是为了宣扬我们的祖先,而是为了启示我们正在被压抑中的活的人类,不是为了说明历史而研究历史。反之,是为了改变历史而研究历史。”

由于历史具有如此的意义,所以,中国历代帝王都非常重视对子女的历史教育,因为对一个帝王来讲,历史是一面镜子,只有知道历史,才能懂得兴亡,才能在历史中有所借鉴,也才能够做一个好皇帝。中国古代帝王的做法对于今天和未来的父母来说,都具有深远的启迪和教育意义,父母们要引导孩子读那些对自身发展有益的书。

随着时代的变化,现代人所读书的重点应该与古人有所不同,但古人认为的读书要有选择的思想却是在今天仍然适用的。尤其现在的书籍浩如烟海,精华与糟粕并存。有所选择的读书就显得更为重要。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接受洗礼,孩子的鉴别能力有限,在书籍的选择上,家长一定要为孩子把好关,坚持读书择优之理。

关于读书择优之理,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早就指出:要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拒绝坏书,“应该去读那些伟人的,或已被事实证明是好书的名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称得上开卷有益。那应该如何正确选择书呢?

1.读书要读好书

由于我们的图书市场正在转型,往往缺乏规则和真正的文化水准,“著书立说”太容易,导致了“书海”里鱼龙混杂。更严重的是,由于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许多“污染”也一并流入“海里”,使青少年的选择非常困难,书价又那么高,真是有点无所适从。

最好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书籍上。那些书籍,大多是一些没有多少思想的懒散作家杜撰出来的,它们是为那些怠惰而又无知的读者所创作的。虽然这种图书没什么大害,却也无益,最好不要让它浪费你的大好青春时光。

2.要读自己需要的书

书是读不完的,因此,要读有用的书,读有利于增长自己能力的书,读有利于提高品位的书,读能激励自己的书,读能提高生活能力和质量的书。在读书时,要考虑到对自己的将来可能会有用的相关知识,建议去网络一些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关的图书。除了与这些兴趣有关的图书以外,其他一概不看。

苏东坡曾经说过,“书到今生读已迟”,人生有限,读书的时间也有限,要想使有限的读书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具有更高的效率,就要有选择的读书。

一粒之艺,于身有益——康熙皇帝教子练就一技之长

康熙秉承祖训,向诸皇子指出:“为人凡学一艺,必于自身有益。我朝先辈尝言,‘一粒之艺,于身有益’。”技艺寓于实事之中,故“人勤习一事,则身增一艺”。

勤奋地学做一件事,就增加一种技艺,即使掌握了米粒大小的一点本领,也会终身受益。他对皇子们的知识技艺教育范围极广。

一次康熙在避暑的时候,曾在乌城、热河等地捕鱼,见侍卫和杂役人年龄小的,因为不习水性,心里害怕,叫人看了可怜。所以他教育孩子们:“从小就要学游泳,即使学得不太精熟,与那些不习水性的人比,也大不相同。所以在你们外出,乘船过河,我就不会因此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