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皇室家庭教育
5294400000021

第21章 职业素质教育:历代皇室子女的职业素养教育(1)

不劳而获即灾祸——朱元璋教子勤俭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子女教育,除为子女“编辑古人行事可为借鉴者”的补充教材外,还经常对子女进行艰苦创业和勤俭守成的教育,让他们接触实际生活。他还经常带他们到农民家中,详细观察农民的衣食住行,体验百姓的劳动生活、生产情况,以达到“经历田野,其因道途险易以知衣食艰难,察民性好恶以知风俗美恶”的教育目的。

他经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儿孙们要艰苦创业。内宫建成以后,朱元璋令人将古人和他自己艰苦创业的经历画在殿壁上。他对儿女们说:“我本是农民出身,祖父辈积德行善,以至荫及于我。现在绘成这个画面,就是要使子孙后代知道创业的艰难,多多磨砺自己。”他立下两条规矩:一是子孙除办公务外,一律穿麻鞋,坐竹椅,睡藤床;二是出城远游,不要光骑马,还要步行。他还要求子孙后代“戒骄侈”、“恤民情”、“用仁义”、“安百姓”,以此来守业。他对太子说:“你了解农家的辛劳吗?农家勤四体,种五谷,一年到头辛辛苦苦,不得休息,而国家经费都来自百姓。所以,你要常想到农家的不易,取之有制,用之有节,使之不至于饥荒,什么时候都要考虑到劳动的辛苦,考虑到人民劳动的艰辛,这样你才可以根除不劳而获的思想,才算尽到了为君之道。”

朱元璋教育子女美好的生活要靠勤劳获取。只有脚踏实地,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地劳动,才能够让自己过上好的生活。

以勤俭节约为荣,以不劳而获为耻辱,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

司马光系北宋大臣、史学家,他不仅自己生活十分俭朴,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重要内容。他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

他常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他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以使儿子认识崇尚俭朴的重要。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靡,极力提倡节俭朴实,并明确指出:古人以俭约为美德,今人以俭约而遭讥笑,实在是要不得的。他告诫儿子:“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司马光还不断告诫孩子说:读书要认真,生活要俭朴,具备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誉于后世。

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要注重对孩子进行勤劳作的教育,辛勤劳作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是青少年成就事业的前提准备,青少年是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时期。因此,父母应加强孩子辛勤劳动的素养教育。为了实现这个目的,父母要做到以下两点:

1.把劳动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

通过劳动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也可以避免“好逸恶劳”、“好吃懒做”的坏习惯,保持和他人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不仅有利于孩子未来职业的选择,也有利于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

2.尊重孩子劳动的权利

从孩子的天性上来讲,他们并不反对劳动,而且在很多时候把劳动作为一种乐趣,并因为自己的劳动成果而真正的自豪。家长一定要因势利导地鼓励孩子的积极性,对孩子进行具体的指导,即使做得不好也没关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能力会逐渐地得到培养和加强。要给孩子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会做的事情经常做,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体虽疲,心仍安——康熙帝教育子女把劳动当做乐趣

康熙帝在教育子女做事情时要遵循荀子的话,荀子说:“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意思是:拥有良好品德的人,有些事情即使做了后会身体劳累,但只要能够心安,就应该去做;有些事情即使做了也获得不了多少利益,但只要符合道义,就应该去做。

在这里,我们仅从前一层意思来阐述身体疲劳而心仍安的道理,那就是劳动对人生的意义由工作产生的疲劳,能使人感到愉快;而由懒惰产生的疲劳,只能使人在休息时感到烦躁和悔恨。

在康熙的教育下,中国出现了一个最勤政的皇帝。

勤政是雍正区别于其他帝王的一个显著特征。纵观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像雍正那样勤政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雍正办事认真,细致严谨,尽管“自朝至暮,一日万机”,他也不怕繁累。雍正五年四月十六日,一天之内,将官员31人,分成11批召见。决定任免补授。他在位期间,自诩“以勤先天下”,不巡幸,不游猎,日理政事,终年不息。他阅览本章,不畏烦琐、谕令每日“将本多送”,不许积压。雍正元年至十三年,共处置六部及各省题本192000余件,每年平均达14700件之多。把批阅奏折看得十分重要,每晚阅后亲笔批发,皆出一己之见,无一假手他人,在他13年短暂的帝王生活中,留下了为数可观的朱批奏折文书。雍正一朝,经他手批的奏折大约在23000~35000之间。这是一代帝王勤于政务的真实记录,雍正的勤政也卓见成效,他上启康熙,下接乾隆,是康乾盛世不可或缺的过渡者。

可见,作为帝王来讲,只有辛勤的劳动才能够使国家昌盛,而作为普通人,劳动不仅是生存的必需,而且还是一种乐趣。劳动可以让人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和乐趣。法国著名画家格勒兹指出,劳动——从事各种有益的职业——乃是打开幸福大门的钥匙。

劳动是一种赐福,没有劳动的生活就好像是一潭死水,没有一点活力和希望。事实上,真正的幸福绝不会光顾那些精神麻木、四体不勤的人,幸福只在辛勤的劳动和晶莹的汗水中。只有懒惰才会使人们精神沮丧、万念俱灰,也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生活,给人们带来幸福和欢乐。任何人只会劳动,就必然要耗费体力和精力,劳动也可能使人们精疲力竭,但它绝对不会像懒惰一样使人精神空虚、沮丧、万念俱灰。

一位心理学家认为:劳动是治疗人们身心病症的最好药物。马歇尔·霍尔博士认为:“没有什么比无所事事、空虚无聊更为有害的了。”一位大主教认为:“一个人的身心就像磨盘一样,如果把麦子放进去,它会把麦子磨成面粉,如果不把麦子放进去,磨盘虽然也在照常运转,却不可能磨出面粉来。”

英国圣公会牧师、学者、著名作家伯顿给世人留下了一本内容深奥却十分有趣的书——《忧郁的剖析》,他在书中提出了许多特别独到而精辟的论断。

他指出:精神抑郁、沮丧总是与懒惰、无所事事联系在一起的。“懒惰是一种毒药,它既毒害人们的肉体,也毒害人们的心灵。”伯顿说,“懒惰是万恶之源,是滋生邪恶的温床;懒惰是七大致命的罪孽之一,它是恶棍们的靠垫和枕头,懒惰是魔鬼们的灵魂……一条懒惰的狗都遭人唾弃,一个懒惰的人当然无法逃脱世人对他的鄙弃和惩罚。再也没有什么事情比懒惰更加无可救药了,一个聪明却十分懒惰的人本身就是一种灾祸,这种人必然成为邪恶的走卒,是一切恶行的役使者,因为他们的心中已经没有劳动和勤劳的地位,所有的心灵空间必然都让恶魔占据了,这正如死水一潭的臭水坑中的各种寄生虫、各种肮脏的爬虫都疯狂地增长一样,各种邪恶的、肮脏的想法也在那些生性懒惰的人们心中疯狂地生长,这种人的心思、灵魂都被各种邪恶的思想腐蚀、毒化了……”

劳动是一种负担,但它同时也是一种荣誉、是一种快乐,是幸福生活的源泉。作为父母,要着重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

1.应不失时机地为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和条件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幼儿的智力发展应当同时体现在手指的操作、语言的表达和用脑的思考上,动手、动口与动脑三者之间有着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我们不要荒废孩子双手上的智慧,要教给孩子一些实干巧干的方法和技能,这是孩子学会生存、学会自主的起点。

2.尊重并培养孩子自我服务、热爱劳动的意识

幼儿已有了独立意识萌芽,随年龄增长,他们不仅要独立穿脱衣服、洗脸洗手,而且还要自己洗手绢、洗袜子,自己修理或者制作一些玩具,甚至还想自己洗碗、上街买东西,对于孩子正在萌发的独立意识,我们一定要予以重视、支持和鼓励。“我行”这种自我感觉很重要,因为它是孩子得以发展的动力。

3.一贯一致,持之以恒

由于有些父母、爷爷奶奶的溺爱,不少孩子在园能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可回到家里却什么都不干,摆出“小皇帝”、“小公主”的姿态。所以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都要保持一致性,统一思想认识,讲究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一致性还要有一贯性,良好的习惯需要长期保持,合理的要求一经提出,就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敬小事而心安——康熙帝教子注重细节

康熙是一位生活很严谨的皇帝,他对待生活中的小事很慎重,也很认真。他在六月大暑酷热之时从来不摇扇子,也不摘冠冕,在养生上不放纵自己。对待自己的衣食住行有关生活的小事他都怀着敬畏的态度,一年夏天的某个晚上,他穿着睡袍在寝宫里纳凉,有大臣请求见他,他马上命令侍从为他更衣,然后才接见那位大臣。在他看来,穿着得体是对自己的爱护,更是对别人的尊重,他要求子孙做其他的事情也要如此,不要因为忽略了小事而得不偿失。

康熙的话发人深省,他告诉人们要看重生活小事,对待小事要像对待大事一样认真。

已故总理周恩来那种关照小事、成就大事的本领令我们敬佩,更值得我们这些普通人学习和借鉴。

当年,尼克松访华的时候就发现,周恩来具有一种罕见的本领,他对一些事情的细节非常认真。因为他发现,周恩来总理在晚宴上为他挑选的乐曲正是他所喜欢的那首《美丽的阿美利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