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方与圆全集
5297900000040

第40章 交友方圆有度(1)

俗话说出门在外靠朋友,朋友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会交友,广交友,交好友,应该把握方圆的度,这样方能取朋友之利,助你一臂之力。

不以喜厌交朋友

俗话说,凡敌可恨,不可全敌。如果你很任性,那么你的家人、朋友和同事中就有很多你看不顺眼的人。“以恶为仇,以厌为敌”是不行的,久而久之,你会无路可走,自身也会成为众矢之的。

交友方圆有度必须了解:

(1)世界上的人都是千差万别的,完全相同的人是不存在的。

性格、爱好、观点、行为不一致的人在同一范围内生活相处,是很自然的。如果纯粹以个人的爱恶喜厌来选择交往的对象,那就只能生活在一个越来越狭窄的小天地里。

(2)要能容人之过。

所谓“容过”,就是容许别人犯错误,也容许别人改正错误。不要因为某人有过失,便看不起他,或一棍子打死,或从此另眼看待对方,“一过定终身”。

(3)和“小人”交往,并没有降低你的人格。

或许你会觉得对于那些性格观点不一致的人,固然不应该以爱恶喜厌来处理同他的关系;但对于那些品质不太好,行为不太检点,令你看不惯和不喜欢的人来说,和他过不去又有何妨呢?和他们交往岂不是降低了自己的人格?

就感情而言,这种人的确很令你憎恶和讨厌,但这并不等于一定要和他过不去,不必置之于死地而后快,只要他不是讳疾忌医、不可救药的人,就更应当尽力和他沟通,满腔热情地接近他、团结他、感化他。这并不是降低人格,而恰恰显得你“人格高尚”。

(4)对小矛盾不必太较真儿。

人与人之间,一般没有不共戴天之仇,特别是在办公室里更是这样。毕竟是同事,也算是朋友,都在为同一家公司而工作,只要矛盾并没有发展到你死我括的境况,总是可以化解的。记住,敌意一点一点增加的,也可以一点一点削减。中国有句老话:冤家宜解不宜结。相见就是缘分,既然同在一家公司谋生,整天抬头不见低头见,还是少结冤家。

当你感到不被尊重或者自己的利益被侵害时,勿轻易动气。此外,也切记不要气焰高涨,盛气凌人。

当然,在工作中,谁也难免会与人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产生一些磨擦和碰撞,引起冲突。这时候,如果处置不当,就会加深鸿沟,陷入困境,甚至导致双方关系的彻底破裂。特别是当与上司发生冲突,问题就更复杂了。善于给自己留后路的人都懂得“冤家宜解不宜结”的道理。所以,对一些小矛盾,能过去的就让它过去算了,不必过于认真。

在生活中,志趣相同的人毕竟是少数,如果我们只与这些少数人来往,那么我们结交朋友的范围一定十分有限,只能是控制在一个极小的圈子里,不能够向外拓展,这不是聪明人所持有的交际态度。其实,与各式各样的朋友交往,对我们自己非常有好处,就像我们总吃一样东西,只吃我们爱吃的东西,有很多好东西我们都没有吸取,这身就会导致营养不良。朋友也是一样,只与自己个性相同的人往来,我们的交往范围就会受到局限,从而会束缚自己的发展。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在人与人交往中,如果我们要结交更多的朋友,就要与不同性格的人交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一个性格不同的人,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这样我们看待问题就比较客观,才不会以主观的意志去盲目地衡量人、判断人。

因为与他们相处,不但可以拓展我们的社交圈,而且还可以在他们身上学到自己不具备的东西,通过与他们交往,使我们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知识越来越丰富,信息越来越广,看待问题也越来越深刻。总之,与不同性格的人交往,会使我们受益匪浅。

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在生活中,谁都难免会遇到困难,如果没有朋友的帮忙,会使自己孤立无援,得不到帮助,无法渡过难关。一个人为防遇到不测,平时就要注意结交朋友,如果在遇到困难时才想让别人伸出援助之手,就会为时已晚。

但是要赢得一份友谊也不是轻易的事,赢得友谊有法则:

(1)避免争论

你无法在争论中获胜,而只能树立论敌。卡耐基说,十之八九,争论的结果会使双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是绝对正确。你赢不了争论。要是输了,当然你就输了;如果赢了,你照样还是输了。如果你的胜利使对方的论点被驳斥得体无完肤,证明他一无是处,你就使他丢了面子,你伤了他的自尊,他会怨恨你的胜利,而且,一个人即使口服,也未必心服。既然这样,何必去争论呢?

(2)承认错误

当我们对的时候,我们就要试着温和地、艺术地使对方同意我们的看法;而当我们错了就要迅速而热诚地承认。在任何情形下,这样做都要比强词夺理的争辩有益得多。

(3)多说“是的”

与别人交谈的时候,不要以讨论不同的见解作为开端,而要强调双方都同意的事,以此作为开始。

自己多说“是的”,目的是引导对方也说“是的”。要使对方在开始的时候说:“是的,是的”,尽可能避免使他说出“不”字。这样双方就达到一致。

(4)不要树敌

避免树敌的第一要领是,要承认自己也会弄错。承认自己错了,对方就会原谅你,从而避免树敌。

如果对方错了呢?那也不要正面反对对方的意见。而要尊重对方的意见,不要直截了当地指出对方错了。

(5)让对方侃侃而谈

多数的人,要使别人同意他的观点,总是喋喋不休地说太多的话。尤其是推销员,常犯这种得不偿失的错误。

尽量让对方说话,你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他对自己的事业和他的问题,了解的比你多,所以,向他提出问题吧,让他告诉你几件事。

让对方多说话,也是为了避免你显得比对方优越。法国哲学家罗西法古的话说:“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吧;但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

(6)让对方觉得良好的动机是他们自己的

没有人愿意接受命令。没有人喜欢觉得他是被强迫命令购买物品或遵照命令行事。我们宁愿觉得是出于自愿购买东西,或是按照我们自己的想法来做事。我们很高兴有人来探询我们的愿望、我们的需要,以及我们的想法。

所以,要让人接受某种想法,即使这种想法千真万确是属于你,你也要让别人觉得这个想法是他自己的。

(7)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1)

有时候别人也许完全错了,但他并不认为如此。因此,不要责备他;只有傻子才会那么去做。试着了解他,只有聪明伶俐、大度容忍、杰出的人才会这样去做。

别人之所以有某种想法,一定是出于某种原因。你不妨试从他的角度来看一下问题。

三教九流皆可交

好的朋友不仅可以使我们生存在一定的精神高度,同时也可以使我们在一种温馨和自由自在之中,体会到沐浴春光的氛围。朋友对事业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时甚至会超乎我们的想像。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当今为人者既要广泛交友,又要审慎选择。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正如鲁迅先生曾经说的:“我还有不少几十年的老朋友,要点就在彼此略小节而取其大。”略小节,取其大,就是不斤斤计较小节,而要从大处着眼。看人首先看大节,不是盯住对方的缺点错误不放,而是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看人。如果不能略其小,取其大,就不能与人为善,也就不能全面地客观地评价一个人。就可能一叶障目,不识泰山,就可能把朋友推开,就可能得不到真正的友谊。

毛主席胸怀博大,善于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青少午时期,一张《二十八划生征友启事》,他和蔡和森、陈潭秋等人组织了新民学会,结交了一大批有志之友。投身革命后,有朱德、周恩来等一批亲密战友在他身边。

同时,毛主席还与李淑一、周士钊、柳亚子等许多平民百姓、民主党派人士交朋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通过朋友,他掌握了社会各阶层各党派的情况,为发展统一战线,制定党的方针政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可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结交各式各样的朋友,对于取长补短,开阔视野,活跃思维,都是有益的。

干大事者周围多有谋臣策士,使之诸事顺畅;一旦陷入僵局的时候,自有这些谋士帮忙使之化险为夷。善于使用智者,实在是一种高超的能力。

人才是专才,不可能是全才;用人所长,那么这个人就是人才;如果用人不用其所长,那么这个人就不能是人才了。比如,我们常常把那些没有什么正经事做,游手好闲的人称作“鸡鸣狗盗之徒”。在一般人眼光看来,进入这个范围的人,可能这辈子就没有什么戏了。但是不然,这真应了李白那句“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著名诗句。

春秋时期,齐国派孟尝君出使秦国,秦昭王想让孟尝君做相国。有人劝秦昭王说:“孟尝君很有本事,又和齐王是本家,如果在秦国做了相国,他一定先替齐国打算而后才为秦国谋利,那么秦国就危险了。”

于是秦昭王就不让孟尝君当相国了,而且把他关了起来,想把他杀掉。孟尝君派人求秦昭王的一个宠姬帮着解脱。这个宠姬说:“我想要盂尝君的白狐狸皮裘。”

孟尝君有这样一件皮衣,价值千金,天下无双;然而他在到秦国以后,就献给了秦昭王,现在再没有这样的皮衣了。孟尝君很发愁,问遍门客,谁也想不出对策。这时,常坐在最后边的座位上的一个食客说:“我能弄来狐白裘。

”他在夜里装成一条狗,进入秦王宫中储藏东西的地方,偷出孟尝君献给秦昭王的那件皮衣。孟尝君又把这件皮衣献给了那个宠姬。宠姬替孟尝君向秦昭王讲了情,秦昭王就把孟尝君放了。

孟尝君行动自由了以后,换了证件,改了姓名,混出了咸阳,半夜时分,到了函谷关。秦昭王放了孟尝君以后,又后悔了,让人去寻,而孟尝君已经逃走了,于是他就派人驾车追赶。

孟尝君逃到了函谷关下,很怕追兵赶到。秦国的关有一条规定:鸡鸣以后才准放人通行。这时,另一个常坐在后边座位上的食客说他能学鸡鸣。于是他学起了鸡鸣,随后附近的公鸡也被引得齐声呜叫起来。守关的人听到鸡叫,就开关放人通行,盂尝君得以出关去了。

过了不久,秦昭王派的追兵来了,却扑了一个空。

当初,孟尝君把这两个做狗盗、学鸡鸣的人当宾客招待,别的宾客觉得是辱没了自己,脸上无光。但当孟尝君在秦国遭难而靠这两个人才得救之后,别的宾客都佩服这两个人了。

要干成一件事,往往会遇到许多意外的问题,因此也就需要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来解决。广交各界朋友,方能在你有困难的时候,他人及时伸出援手,这才是方圆交友之道。

人心迷离,择友须慎

“朋友”之中,固然有“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的“畏友”,“缓急可共,生死可抵”的“密友”,但也有“甘言如饴,游戏征逐”的“昵友”,甚至有“利则相攘,患则相倾”的“贼友”;有欧阳修赞扬的“同道”的朋友,也有他深恶的“同利”的朋友。再者,如鲁迅说的,骗子有屏风,屠夫有帮手,在他们之间,也可以叫作“朋友”的。俗话说的“雪里进炭真君子,锦上添花是小人。”这“添花”的,不用说也是“朋友”,至于看别人有权有势恨不得叫声爹,失势时立即落井下石,以及“人前握手,人后踢脚”,而又面不改色心不跳的人物,也都会被人视作“朋友”的。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朋友”的花样,也是各种各样的。

所以,慎重选择真朋友,警惕交上假朋友,就成了处世之道的重要一条。为了说明这番道理。

要选准真朋友也并不那么简单,所以古人常有“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的慨叹,对于“世味年来薄似纱”,“知人知面不知心”的炎凉世态痛心疾首。

那么,择友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子(后汉书·刘陶传)中说刘陶:“所与交友,必也同志。”《国语》中说:“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孟轲告诫人们:“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韩诗外传》说:“同明相见,同音相闻,同志相从。”晋人傅玄在《何当行》中讲:“同声自相应,同心自相知。外台不由中,虽固中必离。管鲍不出世,结合安可为。”他们都强调了“同心”、“同志”。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指出:“只有那些有共同利害关系的才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