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也会报复吗?回答是肯定的,而且动物的报复手段还多种多样呢。下面就是几件动物报复人的事儿。
在我国四川省的峨嵋山,有一群活蹦乱跳的野生猴子。它们给来旅游的人带来了很多乐趣。但谁要是伤害了它,它就记在心里,找机会报复。有一天,一个小伙子抓着一把花生逗猴玩儿,他一边逗一边说:“来啊,来吃啊!”一只猴子连着跳了几下,小伙子却一颗花生也没有给它。猴子急了,猛地跳上去抓破了小伙子的手,花生也撒了一地,逗得旁边的人哈哈大笑。小伙子恼羞成怒,也急了,顺手抄起一根木拐杖,向正在吃花生的那只猴子横扫过去。猴子被打得“‘吱吱’”乱叫,拖着受伤的腿逃进了树林。它的腿被打断了,成了一只跛猴。
转眼到了第二年,那个打猴的小伙子又来了。当走到仙峰寺的时候,看到路中间坐着一只猴子,正向来往的游人要吃的。这只猴就是去年被小伙子打伤的,它一眼就认出了仇人,急忙一跛一跤地躲在一边,当小伙子从它旁边走过的时候,跛猴冷不防扑了上去,狠狠地咬了小伙子一口,疼得他“哎哟哟”直叫,腿肚子被咬得鲜血直流。他转身一看,那只猴子已经上了树,向他做鬼脸呢。打猴的小伙子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猴子是来报复他的。谁让他不爱护野生动物呢。
在重庆动物园里,曾有一只金丝猴王,它好像认为自己血统高贵,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咬伤饲养员。有一次饲养员送食物慢了点儿,猴王就跑过来抓破了饲养员的手。饲养员为了惩罚它,就拿起竹条,在它的屁股上狠狠抽了几下,猴王觉得丢了面子,把这件事记在心里。过了几天,这位饲养员调走了。半年以后,他回到动物园看望饲养过的金丝猴。没想到的事发生了,猴王从人群里认出了打过它的饲养员,想报复又找不到东西,就拉下一个粪团,向饲养员的头上扔去。猴粪弄了他一脸,叫人真是哭笑不得,金丝猴王却得意极了。
在美丽的西双版纳,经常有野生大象出没,它们是我国的保护动物。这一天,一个猎人发现一只鹿正在河边饮水,就举起猎枪瞄准。就在他刚要开枪的时候,突然传来一声怒吼,吓得他魂飞魄散。回头一看,只见一头大象正向他走来。猎人认出来了,自己前几天用枪打过这只象,可是没打中,它这是复仇来了。猎人慌忙调转枪口向大象射击,心里发慌,没有打中。大象愤怒地向他飞奔过来,猎人转身就跑,不料被野藤绊了个跟头,手里的猎枪也给扔了。大象上去一脚就把猎枪踩断了,用鼻子卷起来抛得老远。猎人乘机从地上爬起来,没命地逃跑,复仇的大象穷追不舍,把猎人逼到了山崖跟前。他急忙抓住一根粗藤,想爬上陡崖逃命。大象扬起鼻子,把猎人卷了起来,使劲儿抛了出去,随着一声惨叫,猎人被摔死在悬崖底下。这就是偷猎野生动物的人的下场。
昆虫化石
在西双版纳有一个村子叫刮风寨,寨子边有一条小河。有一天,一只母象带着一只小象到河里洗澡,小象见到水特别高兴,撒起欢来。当大象母子玩得正开心的时候,被寨子里的几个猎人发现了,端起猎枪就打,可怜的小象刚爬上河岸,就被打倒了。母象立刻狂怒起来,嗥叫着跑上岸来,用鼻子抚摸着小象的伤口,悲愤极了。它一会儿又跑又跳,高声咆哮着,一会儿又用鼻子把小树拱倒,直到精疲力尽才依依不舍离开小象,一步一回头地向密林深处走去。两天以后,这只母象带着十几头大象复仇来了,象群冲进刮风寨的时候,寨子里的青壮年人都到山上干活去了。留在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只好四处逃命。大象也不追赶,却把寨子里的竹楼拱了个天翻地覆,然后大摇大摆地走进森林。等村民们回到寨子里之后,都责怪那些偷猎大象的猎人。
在印度,也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有一群经过驯化的大象驮运货物进城,卸下货物之后,其中一只大象在路边散步。当路过一家裁缝店的时候,大象好奇地把鼻子伸进窗口。一位正在做衣眼的缝纫工人随手扎了象鼻子一针。大象急忙缩回鼻子走了。没想到几个月以后。这只大象又来了,它在街心喷水池吸足了一鼻子水,来到这家裁缝店窗前,把那个缝纫工人喷成了个落汤鸡,然后扬长而去。
在印度,还发生过豹子报复猎人的事件。居住在卡查尔大森林的一个猎人,在上山打猎的时候,杀死了两只还在吃奶的小豹子。这下激怒了母豹,它偷偷地跟在猎人后边,记住了他的住处,等待机会报复。两天以后,这个猎人的妻子到靠近森林的田里干活,还带着一个两岁的儿子。正当猎人妻子低头干活的时候,忽然听到孩子的呼叫声。抬头一看,只见一只豹子叼着她的孩子,飞快地向森林跑去,她拼命地又叫又追,也没追上。
三年过去了,那个猎人在山上打死了一只母豹,在豹穴里有两只幼豹和一个活着的男孩。仔细一辨认不要紧,这个“豹孩”就是他三年前被母豹抢走的儿子。这是母豹对他的报复。
鱼化石
怪异行为
在动物世界里,野牛的报复心理也很强。在非洲的肯尼亚,有个土尔坎族的居民,名叫阿别亚,他刚学会使用猎枪就去打猎。他躲在山坡的灌木林里伏击野牛,等啊等啊,果然发现了一头,他举枪就打,击中了野牛的肚子。受伤的野牛逃走了,阿别亚在后面紧紧追赶,但野牛还是躲进了森林。阿别亚还是不死心,就沿着野牛的血迹跟踪,边追边看地上的血迹,有时候看不清楚,他就弯下腰在地上仔细寻找。正在这时,受伤的野牛找到了复仇的机会,从背后冲了过来,阿别亚还没来得及直起腰来,就被撞倒在地,野牛用头死死地顶着他,直到把他顶死才罢休。
在沙特阿拉伯,有个油坊老板,养了一头老骆驼。有一次,老板做生意赔了本钱,满肚子怨气,回到家就用鞭子抽打骆驼撒气。几个月后的一天夜里,那头挨打的骆驼走出骆驼棚,悄悄来到主人的帐篷外,站了一会儿以后,就突然冲进帐篷,向主人的床铺扑去,幸好当时油坊老板不在家。老骆驼愤怒极了,就把主人的被子撕咬成碎片,这还不解气,又把主人用的餐具踏得粉碎,这才心满意足地出走了。
动物的报复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呢,它们的报复行为又怎么解释呢?这都需要科学家们继续研究和探讨。
动物的第六感之谜
安东尼非常喜欢布制玩具动物,每到圣诞节和6月25日生日的那天,大家都会送它这种玩具,它会把玩具爱护得很好。可是一到圣诞节和生日的前几天,它就会把玩具撕成碎片,满脸渴望地等待新礼物的到手。听起来很奇怪。但如果安东尼不是小孩,而是一只狮子狗的话,是不是就更奇怪了?的确,安东尼真是一只狗,它和主人约翰·曼弗夫妇住在美国的福吉尼亚州。
安东尼怎么会知道圣诞节和生日快到了呢?美国心灵学家苏珊·史密斯指出,一般的解释是,安东尼看到种种准备过节、或庆祝生日的迹象,而猜出圣诞节和生日快要来临,于是也做好了它的准备。安东尼懂得人语,经常与曼弗夫妇交流。彼此谈话时,它吠一声表示“是”,吠两声表示“不同”,吠三声表示“不知道”。有一次,约翰发现它的声音有点嘶哑,便问它:“你是不是喉咙痛?”安东尼吠了一声——是。“一直都痛吗?”吠两声——不是。“是不是只是叫的时候痛?”——吠一声——是。于是约翰带它去看兽医,诊断结果是,安东尼喉咙发炎,只有叫的时候才会痛。
苏珊去曼弗夫妇家拜访时,女主人玛丽安要安东尼做了示范表演。她先对它说:“我念的这串数字中漏掉了哪一个?”接着她很快地从一数到十,故意省掉了六。没等主人念完,安东尼就迫不及待地,像放炮似的连吠了六声。据苏珊仔细观察,认为安东尼是抓住提问者无意中流露出来的面部表情变化,从而正确地回答问题的。
下面这个例子要寻求答案或解释,恐怕就不那么简单了。早在约翰与玛丽安相识之初,玛丽安经常夸赞她的小狗安东尼如何不一般,约翰却不太相信。有一天晚上,玛丽安说安东尼不但能表达意思,还能看出别人的心思。说着让他把自己的年龄写在纸上,交给别人拿着。约翰写的数字是33,可安东尼却吠了36声。玛丽安微笑着对安东尼说:“你猜错了,再试一次吧。”安东尼第二次还是多叫了三声。约翰大吃一惊,没等玛丽安说话,他自己很难为情地说:“我撤了谎。安东尼是对的,我的确是36岁。”
像安东尼这样能与主人进行心灵沟通的狗并不是少数。俄国的训狗专家弗拉基米尔·杜诺夫就曾和他的一只叫马斯的狗一起完成了一项心灵感应的实验。在一个房间里放置几张桌子,上面分别摆上许多种物品。杜诺夫要做的是,在另一个房间里,以心灵感应方式要马斯把其中一张桌子上的电话簿拿来。实验开始了。只见杜诺夫把马斯放在椅子上,双手握住它的嘴和鼻子,专心一意地凝视着它的眼睛,把他脑子里的命令无声地传达给它。马斯两次走到门口,又两次返回杜诺夫身边,表示它已经忘记了主人的指示。杜诺夫再一次重复他无声的命令,第三次马斯终于走出房门,进入另一个房间,不一会儿,嘴里叼着那本电话簿回到主人身边。显然,杜诺夫不在现场,因而马斯不可能是受到主人某种暗示才完成任务的。
还有一位叫贝卡特洛夫的科学家曾邀请杜诺夫到列宁格勒做实验。这回与主人合作的是一只叫比基的狗。总共做了六项实验。在做第五项实验时,贝卡特洛夫忽然提出要代替杜诺夫来做。按预先计划,贝卡特洛夫要叫狗跳到一张圆桌上坐着。下面这段话是他当时的实验记录:“我全心全意地想着圆桌的形状,同时注视着狗的眼睛。没过一会,它便冲向圆桌,拼命地绕着它转圈。实验虽然失败,但我反醒后找到了原因:我当时专心想的不是圆桌,而是狗跑向圆桌,然后跳上去坐着的整个过程。这个原因相当关键。第二次经过修正,狗果然完全照我的意愿去做。”总之,最后贝卡特洛夫完全信眼了。
东、西方科学家们以“特例式”域“代表群”式给动物做过无数次实验,用以证明人类可以通过心灵感应的方式把信息传给动物,动物也同时具备接收领会能力;另外动物本身也具有超感觉能力,并利用这种心灵力量去影响其他事物,以达到它的目的。里维先生在多克大学的人类天性研究基金会工作。他给出生仅二个星期的小鸡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他把一群鸡摆在灯下,将灯连通在一台不定时的发电机上。这台发电机正常工作时,每24小时之内亮12小时,不多也不少。而这点时间所供应的温度对小鸡显然不够,果真如此,必定会导致小鸡死亡。实验结果令人兴奋:小鸡运用心灵影响力,增加了机器的发电时间,从而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信心大增的里维决定用鸡蛋试一试。拿来24只还差七天便可孵化的鸡蛋,把其中12只煮熟,然后把两组鸡蛋轮流摆在灯下。结果又令人兴奋:灯下如果摆的是生蛋,灯亮的时间就比较长。这说明浮(生)蛋中会释放出某种力量,干涉发电机的正常运转。
这个实验结论引来了不少攻击,于是基金会又用老鼠做了一次实验。研究人员将电极装入老鼠大脑的娱乐中枢,然后经过反复训练,使它们知道,只要踩上一棍棒子,就可以获得快感。研究人员将电路接在一台不定时发电机上。实验结果是老鼠遭到电击而获得快感的次数要比电机正常运转状态下遭电击的次数多。这表明:老鼠能凭藉心灵影响力于涉实验设备的运作而达到它们的目的。
人类的超感觉能力被称作“第六感”,所有的人都具有第六感。只是因为机械化、科学技术、以及现代思想文化观念、现代科技发展的局陷性等等诸因素,把人的这种能力压抑、忽略、隔制、掩盖,甚至否认了。鉴于动物不会因文化观念的限制,而在潜意识中压抑自己的心灵力量,所以最近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从研究人而转至研究动物。
“动物语言”之谜
动物之间是怎样进行联络的?它们是以什么作为联络的信号?
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已了解了一些动物的几种联络形式。
有些动物会发音,它们以声音作为自己的语言。
马嘶、虎啸、狼嚎、狮吼、猿啼、犬吠,都是兽类的语言。在休息或睡眠的猴群,听到在树下放哨的猴发出的声音,就会马上跑得无影无踪。
鸟类的语言很是动听,种类也很多,据说共有二三千种,有些动物学家对鸟语进行了研究,编成了一本《鸟类语言辞典》。
虫也有虫语。蝉、蟋蟀、纺织娘、油葫芦都会鸣叫。黑艳蝉的幼虫无法单独觅食,可它腿上有一个发音装置,饥饿时只要“鸣号”,母虫便知该履行喂食的职责了。
有些动物是以气味语言进行联络的。
台湾省南投县铺里镇,每年7月下旬,南北各地的蝴蝶都来此聚会,形成极为瑰丽的自然景象;云南大理的蝴蝶泉边,每年5月15日这一天,数不清的蝴蝶“欢聚一堂”,构成一幅绚丽的画面。这是什么力量把蝴蝶们召集在一起呢?原来蝶蛾昆虫在性成熟期,雌虫会分泌出一种挥发性的物质,引诱雄虫;雄虫一嗅到这种气味,便不远万里地来了。
其他动物也有气味语言。被人抓住的老鼠会撒出尿来,如果你以为这是老鼠被吓得“屁滚尿流”,那就错了,其实这是老鼠向伙伴发出的信号:此地危险,尽快逃离!
有些动物则用色彩语言进行联络。
鸟类、爬行类、鱼类、两栖类以及昆虫都有自己的色彩语言。雄孔雀常在春末夏初开屏,以迷人的尾羽向雌孔雀“求爱”。刺背鱼平时体呈青灰色,在交配前,雄鱼腹部出现红色,以警告别的雄鱼,赶快逃避;当它追求雌鱼时,则腹部泛红,背呈蓝色,煞是好看;交配、产卵和鱼卵孵化后,其腹部又呈现红色,体色也恢复为青灰色。金翅雀的幼鸟在饥饿时会张口,露出嘴边4个发光的金属颜色的斑点,告诉母亲肚子饿了。
有些动物以动作作为联络信号,它们有一套自己的语言。
塘鹅和许多鸟都是以摇头表示善意;许多鱼以收缩鱼鳍以示友好,张开鱼鳍则是向对方发出警告;蜜蜂也有一套极为独特、严谨的动作语言。
螽斯、蝙蝠、海豚等却是用超声彼进行联系,它们有自己的超声语言。
海豚的超声语言比较复杂。1962年,有人曾记录一群海豚遇到障碍物时的情景:先只是一只海豚出去侦察了一番;然后,其他海豚听了侦察报告后,七嘴八舌地展开讨论——当然都是用超声波;最后意见统一了,采取集体行动。
动物防震之谜
箭鱼是一种食肉性鱼类。这种鱼一般生活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地中海里,在我国东海和南海也有它们的踪迹。箭鱼的体形很大,身长约4米,体重达500千克。箭鱼生活在广袤无垠的大海里。
箭鱼头前的上颌突出很长,骨质坚硬,好像一支锋利的长箭。箭的长度约有1.5米,几乎占了全身长度的1/3。科学家认为,箭鱼的锐利长箭并不是作为武器发展起来的,而是代表一种高速的流线形体,在海水里游泳,尖吻起了劈水破浪的作用,游速比普通轮船要快三四倍,每小时能前进120千米。
箭鱼游速快,冲击的力量也大。它在大海中横冲直撞,碰上巨鲸,能刺伤巨鲸;撞上船舰,能穿透甲板。在英国的博物馆里,有一个独特的陈列品。一艘捕鲸船的34厘米厚的木板中间,嵌着一根30厘米长和12.7厘米圆周经的箭鱼的“箭”;还有一块55.8厘米厚的木板,被箭鱼穿了个孔。
箭鱼头上的箭,为什么如此锋利呢?科学家们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发现箭鱼击穿轮船甲板时,它的箭受到的冲击力有150千克。船被戳破了,箭却完好无缺。原来,箭的基部骨头是蜂窝状的结构,孔隙中充满了油液,好像是多孔的冲击波吸收器。箭鱼的头盖骨结构相当紧密,又跟箭的基部连成一体,所以使箭鱼能够经受很强的冲击力。它真不愧是一个天然的防震器。
箭鱼
这种结构,使科学家得到借鉴,在设计制造航天飞机时得到了应用。
动物的天然防震器,不仅独此一家,啄木鸟那像钢凿一样的嘴壳,也是名副其实的防震装置。
据科学家调查,啄木鸟的嘴每天要敲打树干500~600次。近年来,有人通过高速摄影测算出,啄木鸟啄树木的冲击速度,是每小时2080千米;当啄木鸟的头部从树上弹回来时,它减速的冲击力大得惊人——约有1000个重力常数。要知道,一辆汽车如果以每小时56千米的速度,撞在一堵砖墙上,其力量才不过是10个重力常数。奇怪的是,啄木鸟从来不会因此而发生脑震荡,头颈也不会受到任何损伤。科学家们除了进行了细心的观察和测算外,还对啄木鸟进行了手术解剖。结果发现,啄木鸟的头部构造与众不同:脑子被细密而松软的骨骼包裹着;在脑子的外脑膜与脑髓之间,有一条狭窄的空隙,这样一来,通过流体传播的震动波,也就得到减弱;头部强而有力的肌肉系统,能起吸震和消震的作用。
此后,科学家又发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啄木鸟的头部和这的“钢凿铁嘴”,是一前一后地直线运动,从不做侧向运动。
根据啄木鸟的奇特构造和运动方式,有人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安全帽和防撞盔。这种帽子正好套在人的头上,里层松软而外层坚固,帽子下部又有保护领圈,可以避免因突然而来的旋转运动所造成的脑损伤。经过试验,这种帽子比一般的防护帽要安全得多。
奇怪的“杀过”行为
在浩瀚的北冰洋,一头北极熊发疯似地袭击独角鲸群,20多头独角鲸竟无一幸存。雪白的冰原蒙上了血腥和疑问。这头北极熊到底想干什么呢?假如是为了猎取食物,它根本用不着费这么大的劲,杀死一头也就够了,为什么要杀死几十头独角鲸呢?
这个问题涉及自然界中一种罕见的现象:动物的“杀过”行为。它通常是指一些凶残的食肉动物一次杀死远远超过自己食量的其他动物,这种行为的目的性很不明确。
像北极熊这样“滥杀无辜”的情况在自然界中虽然不是很多,但也不乏存在,例如闯入羊圈中,把十几只山羊一一咬死的金钱豹;把牛、驴等大个家畜杀掉的狮子;把上百只小驯鹿全部歼灭的饿狼……这些“杀过”行为的共同之处是被杀动物的数量较大,“现场”也没有什么搏斗的痕迹。
从现象看,这些“杀过”行为不单纯是为了摄取食物,也不是因为动物间的争斗而导致的残杀。假如为了摄取食物,金钱豹一次吃掉一只山羊足矣,用不着把十几只山羊咬死。金钱豹做这种坏事以后,常常把山羊的尸体整齐地放好,然后扬长而去,有时连一只都不带走。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凶残的食肉动物大开杀戒呢?
一些动物学家认为,残忍嗜杀是凶猛的食肉动物本性的体现,因此,往往表现为不可思议的疯狂与狠毒,完全与单纯地获取猎食相悖。这些凶猛动物陆生、水生都有,自然界中大到狮子、虎豹,小到赤狐、猫头鹰都有不同凡响的表现。
也有人不同意以上的解释,他们说,纵观这些动物的“杀过”行为,虽说目的性不甚明确,但含有相当程度的偶然性,并不是常常发生同种类型的“杀过”行为。此外,有许多“杀过”行为中也不全是斩尽杀绝,不排除有谋取食物的动机在这些行为中。因此,他们认为,很可能是因为这些凶猛动物遭受到了某种刺激,或者它们在接近被伤害的动物时,受到被伤害动物的抵抗、反击,在混乱与逃遁中引发了生死搏斗,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凶猛动物本来就强悍嗜血,对手根本无法与之对峙,一个个被杀得落花流水,成了屈死鬼。持这种观点的人主张“刺激”论,不同意“本性”论。但一般“杀过”现场没有什么搏斗的痕迹,看来这种观点也需进一步推敲。
也有些生物学家认为“杀过”是一种复杂的动物行为,导致它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多重的,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原因。有的是本性决定的,如猫头鹰见到田鼠,肯定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决不会放过它们。即使猫头鹰不饿,也不为储存食物,但它们仍然要扑向田鼠。有一些很可能是受到刺激,这些刺激又很复杂,一方面可能是被反抗激怒,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恶劣的天气变化,食物奇缺等原因诱发了嗜杀本性。
还有人认为,动物的“杀过”行为的确令人费解,但目前的一些解释有较大程度的推测性。要使答案接近科学性,有强有力的说服力,就必须透过现象,究其本质,要探索、研究它们的成因,才能解开环绕在这个问题上的谜团。
动物的“禁圈”之谜
凡是看过《西游记》的人,一定都知道孙悟空用金箍棒画“禁圈”的故事,妖魔鬼怪无法进入圈里,唐僧等坐在圈里安然无恙。但这个故事却很可能是源于貂熊的“禁圈”。
在我国东北的大兴安岭林海深处,生活着一种既像紫貂、又似黑熊的动物,这就是貂熊。它有一个异乎寻常的本领,每当饥饿时,它会用自己的尿在地上撒一个大圈,凡是被圈入圈中的小动物如中魔法,竟不敢越出圈外,只能呆在圈内一动不动,乖乖地等待貂熊采捕食。更为奇怪的是,圈外的豺狼虎等野兽,也不敢撞入圈内。因此这个“禁圈”具有了捕食自卫的双重职能。
然而,貂熊的尿液中究竟含有什么成分?为何具有如此的魔力?至今还是个谜。
科学家们发现,从脊椎动物的鱼、鸟到种类繁多的哺乳动物,甚至某些无脊椎动物都有画圈本领。
雄性棘鱼平时是成群生活的,但到春天棘鱼繁殖时期,它们的性格就会发生重大变化。一条雄棘鱼会撵走附近的其它雄棘鱼,把周围适当场所圈占,成为“圈主”,并在其中筑巢。若其他雄棘鱼游近时,对圈占界线监视甚严的这条“圈主”便立刻竖起背脊上的棘,迎上去决斗,以捍卫自己的“领土”。格斗是在圈占的边界附近进行,“圈主”很少游过边来进行追击,不过井不是所有棘鱼都不能进入圈内,画圈的雄棘鱼只攻击外来的雄鱼,而对外来的雌性棘鱼却格外欢迎,它们能友好相处,从不攻击,真是典型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有人曾目击一条1米多长的麻蛇顺着葡萄藤滑行而来,这时一只黄鼠狼突然窜出,绕蛇一圈,然后退去,蛇立即停止滑行,呆在原地吐舌头。几分钟后,5只黄鼠狼相继窜来,各叼一段蛇肉扬长而去。
田螺也有这种“特异功能”,曾有人报道,水田中一只田螺绕螃蟹画了一圈,这只螃蟹便呆着不动了。几天后螃蟹腐烂,终于成了田螺的美食。
动物的“怪圈”生动有趣,其间奥秘令人不解。不过从大量的事实可以看出,画圈并不是动物对空间本身的欲望,而是根据生活需要产生的一种本能。它们或是像貂熊一样,通过画圈以取得食物,并保证摄食的安定性;或是像雄棘鱼一样,通过圈占以招徕异性,进而生儿育女,繁殖后代。
总之,动物具有这种深刻生态学价值的本能,是需要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的。
神秘的动物超感本能
动物真的有超常感吗?它们真的能够预感危险,能作心灵感应吗?
在美国,只有两岁的英格兰血统牧羊犬博比,它的主人名叫布雷诺,家住美国俄勒岗州。1923年8月,布雷诺带着小狗博比从俄勒岗州去印第安纳州的一个小镇度假时,博比不幸走失了。从此博比开始了它神奇、惊险,而又极不平凡的超常旅程。博比最初弄不清楚俄勒岗州的方向,急得它到处乱窜,整天绕着圈跑,它大约跑了1600千米的路却只走对了300千米。到了秋天,博比似乎渐渐地找对了方向,走上了回家的路线,它一路向西经过伊利诺州和依阿华州径直往前走。回家的路上,博比吃尽了苦头,它有时能遇到好心人留它住宿,但有时也饿得抓松鼠和野兔吃,有几次还差点给逮野狗的人捉住,博比不停地往西走,渡过了好多条河流,其中包括流水湍急的密苏里河。到了寒冷的隆冬季节,它忍饥挨饿越过冰天雪地的洛矾山脉。等到漫长的旅程快结束时,博比已瘦得皮包骨头,它脚下的肉趾因长途跋涉连趾骨都露了出来。到了1924年的2月,博比在奔跑了六个月之后,终于一瘸一拐地走进俄勒岗州西威顿郊外的一间破旧农舍,它深情地望着这间小屋,这是它小时候和主人住的地方。第二天一早,博比又拖着异常沉重的脚步,艰难地走到城里,走进它主人房间。当时布雷诺刚下夜班正在二楼睡觉,博比在走完了1500千米长的旅程之后,用尽最后的力气一跃跳上床,亲切地去舔主人的脸。
对于博比这次艰险的1500千米旅程,很多人觉得简直难以置信。为了进一步证实这次旅程,俄勒岗州的“保护动物协会”主席返回到博比走失的原地点,勘查了这条小狗所走过的所有路径,访问了沿途许许多多见过,喂过、收留它住宿、甚至捉过它的人。当这一切被证实后,博比成了美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狗英雄,得了许多奖章,它回家的路上所走过的城市还给它颁赠了荣誉钥匙,最荣耀的是这条小狗还得了一个金项圈。
在人们都赞扬博比的忠诚、勇敢、坚毅的同时,科学家却想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问题,博比在几千里外是怎么找到路回家的?当初他的主人是开车走的公路,博比并没有沿着它的主人往返的路线走,而它走的路与主人开车走过的路一直相距甚远。事实上,根据动物协会勘查的结果,博比所走过的几千里路是它从来没有见过、没有嗅过,也根本不熟悉的道路。
对博比这次旅程经历研究的结果使人们相信,这条小狗之所以能回家,是靠着一种特殊的能力和感觉觅路的,这种本领与已知的犬类感觉完全不同。有人认为动物这种神秘的感觉和能力是一种人类尚未了解的超感知觉,或者称之为超常感。这个名词源于希腊文的第23个字母,用于代表自然界动物的超自然感官本能。它指的是有些动物能够以超自然的感觉感知周围的环境,或者与某人、某事,或与其他动物之间有着心灵的沟通。然而,这种沟通似乎是通过我们人类并不知道又无法解释的某些渠道进行的。在意大利,有只名叫费都小狗,它的主人去世后它非常伤心,以至为它的主人默默地守墓13年,不论别人怎么想把它弄走,它始终不肯离去。后来这条狗的忠诚被人们传为佳话,住在这个城里的居民很受感动,每天都有人前来墓地看望、陪伴着它,并颁赠给费都一枚勋章,以表彰它的忠贞不二。
多少年来,在世界各国都发现了很多动物的超常感行为。例如,它们有的会跑到从来没去过的地方找到主人,有的能预感到即将来到的危险和自然灾害,有的似乎还能预感到自己主人的不幸和死亡。
赖恩教授曾任美国杜克大学心灵学实验室主任,在任职期间他主持多项工作,这些工作主要是研究动物有没有超常感的能力。1952年,赖恩教授亲自调查跟踪了一件引入深思的事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德森一所中学的校长伍茨有只名叫休格的小猫,有一年,伍茨和全家迁往俄克拉荷马州的一个偏僻的农庄,因为小猫体格害怕坐汽车,就把它留给了邻居。14个月后,一只猫忽然从打开的窗子跳了进来,趴在了伍茨太太的肩膀上。伍茨太大回头一看惊讶的喊到:“天哪,这会不会是体格。”伍茨马上检查了休格身上的印记特征,原来它的骸关节有极为罕见的畸形,查后知道这只猫的确是休格。后来,他们和邻居取得联系才知道,自从把它交给邻居才三个星期之后就失踪了,令赖恩教授感兴趣的是,这只小猫究竟是怎么找到去伍茨家的路的?从加利福尼亚到俄克拉荷马州之间的距离是2400千米,它怎么能够穿越那些非常崎岖险峻的山区?还有,这只小猫从来没有来过俄克拉荷马州,它是怎么知道它的主人住在这里呢?赖恩教授通过研究认为,动物不仅有着与它们亲密的人之间的特殊的感情联系,而且还有着一种人类难以想像的能力,那就是它们有着预见和预知的能力。
赖恩教授还收集到过有关鸽子的趣事,因为过去人们都知道鸽子有长途归还的习性,但没有人听说过鸽子还有超常感追踪的本能。这个连名字都没有的鸽子,只是在脚上戴着个标识圈,上面写着167号。1940年,有个名叫珀金斯的小女孩,在西维基尼亚州她自己家的后院看见了这只鸽子,就作为宠物收养了它。第二年的冬天,珀金斯有一天夜里突然得病,家人急忙送她到200千米以外的一家医院去做手术。她的鸽子被留在家里,然而,这只鸽子给了她们全家意想不到的惊喜。手术后的珀金斯在医院养疗时,一个下着大雪的冬夜,珀金斯忽然听到窗外有翅膀扑打着玻璃的声音,她回头一看是只鸽子,就连忙让护士把窗子打开,鸽子飞了进来,鸽子脚上的标识圈证实了珀金斯的惊喜,果然是167号。
在德国有只名叫夏洛特的猎狗,它的主人有时出门没有告诉家里人什么时候回来,而可爱的夏洛特每次都有办法使主人回到家里能吃上一顿热饭。每当主人回到家里之前的四小时,夏洛特准能提醒预料不到的家人。它总是连跑带跳地走到花园的大门口,蹲在那里守候,这时不论周围发生任何事,谁都没有办法把它弄走,而家里的厨师一看到夏洛特在等候主人,就连忙动手准备饭菜了。
同样使人惊异的是,有些动物异常的行为似乎可以预示危险的来临,有人发现动物会以非常奇异反常的行为预示诸如地震、雪崩、旋风、洪水以及火山爆发等。
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前的四、五天,就有好多人发现家里鸡犬不宁,猪、狗乱叫,一向很怕见人的老鼠一反常态拼命地逃离房屋,往大街上乱窜,动物园里的动物也莫名其妙地横冲直闯。据有关报纸称,1999年8月在土耳其发生大地震之后,地震严重的灾区平时人人喊打的老鼠一下子身价百倍,很多惊恐不安的灾民之所以想在家里养一只老鼠,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发现地震来临之前。老鼠总是先有异常的表现。
动物有超常感的事例还有很多,但是有些事情的发生的确使研究动物的人也感到迷惑。英国贵族卡纳冯勋爵在英国财力雄厚,赫赫有名。他是一个业余的考古学家,多年前他发起和资助以英籍埃及考古学家卡特为首的一个考古队去了埃及,在埃及的帝王谷中,他们整整挖掘了25年,几乎搜遍了帝王谷的每一个角落,卡纳冯也被几乎没有尽头的期待折磨了25年。就在他们最为绝望,弹尽粮绝之时,终于在1922年11月6日发现了古埃及法老图坦卡门的陵墓。这也是20世纪考古学界轰动全球的最伟大的发现。在这个古埃及法老王的陵墓里几乎遍地都是黄金、珠宝和钻石,是3300年以前的埃及帝王留下的无法估量的宝藏。参加掘墓的工人流传说,已故法老的幽灵曾经留下了陵墓不可侵犯的咒语。果然,后来参与此事的人员莫名其妙地连遭厄运,在短短的几年中,竟有12人相继离奇丧生。在挖掘法老陵墓四个月后,卡纳冯也在开罗去世。就在卡纳冯死去的时刻,远在2000里以外的他的英国故居,勋爵的爱犬也忽然哀号不止,跟着就倒地而死。
动物的主人在大祸来临时,可能会影响动物的超自然感觉。反过来,也可能影响动物的主人。曾担任加拿大总理22年的麦肯齐·金就曾预感到他自己十分喜欢的爱犬帕特要大祸临头的遭遇。有一次,总理的手表突然掉在地上,时针和分针在四点二十分停住了。这位总理说:“我不是个通灵的人,不过我当时就知道,仿佛有个声音在告诉我兑,帕特在24小时内就要死了。”第二天晚上,帕特爬到它主人的床上,躺在那里静静地死去了,时间恰好是四点二十分。
动物的超常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科学家越来越普遍的重视,并作了大量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某些动物确实具有一些非常奇特的感觉本能,并能以独特的方式利用人类具有的五种感觉本能,而还有一些动物的某些感官功能是我们人类完全没有的。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蝙蝠在黑暗中飞翔靠是回声定位法(声纳)来指引方向,蝙蝠能发出高频率的尖叫声,然后收听飞翔路线上各种物体反射回来的声波并以此来判断方位。响尾蛇和腹蛇也具有一种奇异的官能,这两种蛇的鼻孔后面一点的地方有特殊的热源探测器,这种探测器极端敏感能察觉别的动物走近时所引起的微小的温度变化。而还有一些动物的超常感则是我们现在还没能完全了解到的。1965年,荷兰的动物行为学家延伯尔根在他著的书中写道:“许多动物的非凡本能以特殊生理作用为基础,至今,我们还没有了解这些作用,因而,才把这些本能叫做‘超感知觉’。”
动物界有着许多不可知的领域,是一个充满神奇和奥秘的世界。即使今天的动物学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动物所具有许多奥妙我们始终还不能提供圆满的答案,动物的超常感本能就是其中之一。
动物的情感世界之谜
一只在阿根廷海岸附近的水域中游动的露脊鲸,在许多正在热烈追求她的求婚者中只选出了一名幸运儿。“完婚”之后,两头露脊鲸并排在水中倘佯,它们用各自的鳍状肢相互抚摸,最后又一起在水中滚动,看上去就好像正在互相拥抱一样。然后,两头露脊鲸开始游向远方,它们仍然在用鳍状肢相互触摸,同时并排着慢慢地游动,一会潜入水中,一会又浮出水面,它们的动作表现出了完美的协调一致,直至最终消失在视线之外。
在坦桑尼亚,致力于研究黑猩猩行为习惯的灵长类动物学家记录了一个黑猩猩群落中享年50岁的“女族长”弗洛“去世”之后发生的一些事情。弗洛的儿子弗林特第二天一整天都坐在母亲的尸体旁边,有时还会抓着她的手发出几声呜咽。在此后的几星期时间里,弗林特的情绪越来越低落,他独自一“人”离群索居并且不再进食,尽管他的兄弟姐妹努力想让他回到群体中来。终于,在弗洛“去世”3星期后,原本年轻健康的弗林特也死了。
但是,许多科学家仍然对动物也有情感的观点持有异议。研究人员之所以会表示怀疑,部分原因是他们出于职业习惯讨厌拟人沦,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将人类的特性强加在非人类生物身上的毫无科学根据的主观倾向。许多科学家还认为用标准的科学方法(能在受控实验环境下进行的可重复观察)是无法证明动物是有感情的——这使他们得出结论,认为这些所谓的动物情感一定不存在。但是积极倡导动物情感论的先锋战士、科罗拉多大学生物学家马克·贝科夫指出,如今,在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事实恰好相反的情况下,“人们的认识潮流正在迅速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甚至连那些对动物情感论持绝对怀疑态度的人也承认许多动物可以感到恐惧——一些科学家认为恐惧是与爱和悲伤等“二级”情感相对的“初级”情感。他们认为,与较为复杂的“二级”情感相比,恐惧是一种本能,它不需要任何有意识的思考。恐惧及其可以预见的逃跑、搏斗或者呆住等反应,是逃避食肉动物和其他危险所必需的,它看起来好像是许多动物与生俱来的本领。例如,以前从未见过食肉动物的小鹅如果看到形状像老鹰一样的黑影从头顶经过就会马上跑去寻找掩护。而另一方面,非食肉鸟的形状就不会引发这样的反应。
但是除了这些具有本能性质的情感及其可以预见的行为反应之外,科学家很难证明动物可能拥有更为复杂的情感,即那些必需有心理活动过程的情感。作为一名已经在丛林狼、狐狸及其他犬科动物的栖息地进行过长达30年的实地研究的科学家,贝科夫还认为他可以通过观察这些动物的行为准确地说出它们的感受。他又指出,事实上了解动物的感情可能比了解人类的感情更容易,因为它们不会像人类那样对情感进行“过滤”。
但是《情感神经科学》一书的作者、俄亥俄州立博林格林大学神经科学家雅克·潘克谢普指出,因为感情是一种无形的东西,而且很难用科学手段进行研究,“所以大多数研究人员甚至不愿意谈论动物情感问题”。潘克谢普在他的研究领域里是一个非常少见的例外,他认为人类大脑和其他动物大脑之间的相似之处说明,至少某些动物拥有真正的感情。
对动物情感的研究之所以会出现新的局面,部分原因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接受研究人员取得的实地观察结果(特别是从总体角度看待这些结果时)。一本名为《海豚的微笑》的新书为增加动物情感方面的知识作出了最新的贡献,该书收录了50多名将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倾注在研究猫、狗、熊、黑猩猩、鸟、鬣蜥和鱼等动物身上的研究人员撰写的个人报告。该书的编辑贝科夫认为它最终会使对动物情感的研究变得“合法”。而这本新书也的确已经引起了科学界的关注——其中,史密森氏学会在本周就举行了一次以动物情感为主题的研讨会。
快乐是动物最显而易见的情感之一。养过会发出咕噜声的小猫,或者碰到过一边跳一边叫一边摇尾巴的小狗的人,知道动物看起来常常十分快乐。动物相互嬉戏的时候,它们的快乐好像会变得特别明显,有时跟人一起玩耍时(就宠物而言)也是如此。
而且有一些“硬”科学证据也可以证明动物有感情。致力于情感生物学(一个新生的科学领域)研究的科学家发现,人脑与其他动物的大脑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科学家在到目前为止已经研究过的动物(包括人类)身上发现,情感看起来好像是在大脑一些较为“古老”的区域中产生的,这些区域位于大脑皮层以下,它们在许多物种的进化过程中都得以保存下来。
目前已经被科学家识别出来的最重要的情感区域,是大脑中的扁桃核,这是一个位于大脑中央的杏仁状结构。神经科学家通过在老鼠身上进行的实验发现刺激扁桃核某个特定的部分会导致实验鼠进入一种极度恐惧的状态。在另一方面,扁桃核遭到破坏的实验鼠在遇到危险时既不会表现出正常的行为反应(比如呆住或者逃跑),也不会出现与恐惧联系在一起的生理变化——如心跳加快和血压升高。
利用成像技术对人脑进行的研究表明,当人类感到恐惧时,大脑中的扁桃核也会被激活。与实验鼠一样,因为意外事故或者疾病而导致扁桃核受损的人看起来在面对危险时好像也无法感到恐惧。纽约大学神经科学家约瑟夫·勒杜(大部分以老鼠为研究对象的实验都是在他的实验室进行的)指出,至少人类和老鼠的扁桃核“基本上采用了相同的‘布线方式’”。他又补充说,除恐惧外,“有证据表明扁桃核与其他情感也有关系,但是这些证据不像证明扁桃核与恐惧有关的证据那样明确。”
动物情感论还得到了最近开展的大脑化学研究的支持。宾夕法尼亚葛底斯堡学院行为神经科学家史蒂文·西维发现,老鼠在玩耍的时候,它们的大脑会释放出大量的多巴胺——人类的快乐和兴奋等情感就与这种神经化学物质有关在一项实验中,西维把一对对的实验鼠放在了特殊的树脂玻璃“房子”中,然后让它们尽情玩耍。一星期后,他又把实验鼠单独放在“房子”里,期待着马上就可以再好好地玩上一段时间的实验鼠变得“非常活跃,它不断地发出叫声并且兴奋地走来走去”。但是当西维给实验鼠喂食了一种抑制多巴胺的药物以后,所有此类活动就全都停止了。神经科学家潘克谢普已经找到证据证明老鼠在玩耍的过程中体内还会产生多种镇静剂——科学家认为这些化学物质与多巴胺一样也与人类的快乐情绪有关。
孔雀开屏“比美”是为了取悦异性
另一种化学物质催产素与人类的性活动和母子(女)之间的亲密关系有关。例如,母亲哺育婴儿时体内就会释放出催产素。现在看来这种激素好像对动物之间的相互依恋也有影响,至少在一种与老鼠十分相似的啮齿类动物草原田鼠身上是这样。
为了研究催产素对社会依附关系的作用,马里兰大学神经科学家C·休·卡特选择了草原田鼠作为她的研究对象,因为草原田鼠是人们已知的实行“一夫一妻制”的为数不多的几种哺乳动物之一。她发现母鼠一般会花一天的时间从一群热切的公鼠中挑选出一个配偶,但是如果它们在选择配偶之前首先被注射了催产素的话,母鼠的择偶时间就会缩短为1小时——而且常常会选择它们看见的第一只公鼠。但是如果母鼠服食了催产素抑制药物,那么不论有多少时间,它们也不会选择配偶。
卡特由此得出结论认为,雌雄田鼠之间亲密关系的形成至少部分原因是催产素,这种激素可以导致田鼠作出与“堕入爱河”的人非常相似的举动。
但是这是真正的爱情吗?曾经对生活在阿根廷附近海域里的“多情”的露脊鲸进行过观察的得克萨斯农业和机械大学生物学家贝恩德·伍尔西格指出,作为一名科学家,“我很可能应该将露脊鲸的行为仅仅称作是‘另类交配策略’的一个例子”。但是他仍然认为露脊鲸之所以会有这种行为表现也有可能是因为“它们‘情投意合’”。
美洲鹦鹉伉俪情深
对动物情感论持怀疑态度的人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情感大脑》一书的作者、神经科学家勒杜指出:“鲸也许会作出好像表明它正在恋爱的举动,但是你无法证明它的内心感受(即使鲸有这种感受的话)。”他认为动物情感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动物是有否意识的问题。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神经科学家理查德·戴维森认为,类人猿和黑猩猩等比较高级的灵长类动物是迄今为止惟一已经表现出自我意识的动物。但是,他仍然认为还有其他一些动物“也许至少拥有情感的前身”。
贝科夫和他的同事认为可能还不只如此。他们最令人信服的论点也许是从已经为各类生物学家所普遍接受的进化论中推导出来的。神经科学家西维根据人脑与其他动物大脑在解剖结构和化学构成方面存在的相似之处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认为生物可以通过自然选择不断进化,那你怎么能够相信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突然出现了感情呢?”
动物的亲近缠绵之状十分动人。
曾经在坦桑尼亚对黑猩猩进行过长达40年研究的灵长类动物学家简·古多尔认为,那些先通过动物来研究人类的大脑,然后又否认动物有感情的科学家的想法是“不合逻辑的”。
最后,动物有没有情感到底有什么重要性呢?许多科学家认为解决动物情感问题争论的意义也许比单纯的“锻炼智力”的含义广泛得多。如果动物确实有各种各样的感情,那么它将对人与动物今后会怎样相互作用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举例来说,贝科夫就希望对动物的感情了解得更多将会促使更严格的人类应该怎样对待动物(不论是在动物园和马戏团还是在农场和后院)的规定出台。
白鹤以优美的舞姿求得雌睡的青睐。
但是如果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感情生活之间存在着延续性,那么科学家应该把人与动物的分界线划在什么地方呢?魁北克拉瓦尔大学生理学家米歇尔·卡巴纳克认为,当动物开始体验身体上的快乐与不快时意识就产生了。在以鬣蜥为研究对象的实验中,他发现这种动物表现出了一些在哺乳动物身上与快乐联系在一起的生理变化(体温升高和心跳加快),但是青蛙和鱼却没有类似的变化。
雨后蛙鸣其实是求爱的仪式。
他提出,情感的进化发生在第一批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出现之间的某个时候。但即使是非常热衷于动物情感论的人,也没有把情感与处于食物链最底层的生物联系起来。
贝科夫指出:“我们不会谈论嫉妒的海绵和尴尬的蚊子。”
动物认亲之谜
在动物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这些关系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同一种动物中,血缘关系对动物行为的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同一血缘的个体,相互之间都能和睦相处,互助互爱。那么,动物是怎样识别亲属的呢?
气味是身份证
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有些动物是通过气味来分辨亲缘关系的。
美国癞蛤蟆卵孵化出的蝌蚪,似乎能通过气味识别素昧平生的“兄弟姐妹”,它们情愿与“亲兄弟姐妹”集群游泳,而不愿与无血缘关系的伙伴为伍。科学家将一只蛤蟆同一次产的卵孵出的蝌蚪染成蓝色,另一只蛤蟆产的蝌蚪染成红色,一起放入实验室的水池中。开始它们浸在一起,过不了多久,它们又自动分开,红色蝌蚪相聚在一起,蓝色蝌蚪相聚在另一处,径渭分明,一点也不含糊。作为对照,科学家又作了一次实验,将蛤蟆同一次产下的卵孵出的蝌蚪一半染成红色,另一半染成蓝色,将它们放在一个水池中。这次它们并不按颜色分成两群,而是紧紧聚成一团。
蜜蜂是靠气味识别自己亲属的。蜂群里有专门的所谓“看门蜂”,由它控制进入蜂巢的蜜蜂。在一起出生的蜜蜂(一般都是同胞兄弟)可以通行无阻,但阻止其他地方出生的蜜蜂入巢。“看门蜂”的任务,是对进巢的蜜蜂进行审查,它以自己的气味为标准,相同的放行,不同的拒之门外。
蚂蚁也是以气味识别本族成员的。蚁后给每只工蚁留下气味,有了这蚁后亲自签发的“身份证”,才能自由出入蚁穴,否则要被咬死。
蜂群里的“看门蜂”负
责核实进入蜂巢的密蜂的“身份”。
鱼类身上有识别外激素。鱼当了父母亲之后,体表常常会释放出一种被称之为“照料外激素”的化学物质,幼鱼嗅到后,便自动保持在一定的水域里生活,以利于亲鱼的照料和保沪。如非洲鲫鱼,它的受精卵是在雌鱼口中孵化的,幼鱼从出世到自己独立生活之前,总是活动在雌鱼周围,一旦遇到敌害,雌鱼就把它们吸到口腔里。假若没有“照料外激素”,它们是绝不会有这种母子之情的。
鸣声辨别亲疏
鸟类、蝙蝠等是靠声音辨别亲属的。
为了探索鸟类是怎样从鸣声识别亲缘关系的,鸟类学家海斯和他的学生研究了雌野鸭的孵卵过程。他们把微型麦克风安放在野鸭巢的底部,然后跟录音机相连。他们发现,孵卵的雌鸭在开始孵卵的第四个星期发生“嘎嘎”较微弱的低声鸣叫,每声只持续150毫秒。这时,被孵化的卵里边发出“叽叽”声。起初,这些声音很小很小,随着时间推移,野鸭的鸣声越来越频繁,卵里的“叽叽”声也愈来愈高。随后小鸭就出壳了。在雏鸭出生后1小时,两种鸣声增加了4倍。雏鸭出生后的第16~32小时,雌鸭离巢游向水中,它发出急促的呼唤声,每分钟快达40~60次。于是小鸭纷纷出巢,跑向母亲。由此看来,雏鸭在卵内孵化的第27天起就开始听到母亲的声音,在这一过程里听觉起主要作用。雏鸭出壳后,视觉、听觉一起作用,使雏鸭进一步认识母亲。
鸣声境别亲疏
燕鸥的巢筑在海滩上,巢与巢靠得很近,但燕鸥根据叫声和外形识别自己的雏鸟,从不会搞错。
崖燕大群大群地在一起孵卵,峭壁上会同时挤满几千只葫芦状的鸟巢,密密麻麻地巢挨着巢。但用不着担心老崖燕会认错自己的子女。对它们来说,雏燕的叫声就是它们的识别标志。在常人听来,雏燕的叫声似乎是一样的,没啥区别。但如果仔细分析,可发现其中仍有细微的差别。实验证明,若向附近的空巢放送雏燕的叫声的录音,老鸟每次都只向自己雏鸟的叫声飞去。当然识别是相互的,老鸟在听到雏鸟的叫声时,也会发出鸣叫,雏鸟听到后,会叫得更加起劲。
进入蚁穴的每一只蚁都经过了类格的检查。
在美国西南地区一些岩洞里,栖息着7000万只无尾蝙蝠。它们的居住地如此拥挤,以致长期以来生物学家们推测,母蝙蝠喂奶时,不可能喂自己的亲生子女,而只是盲目地喂首先飞到自己身边的小蝙蝠。为了弄清这个问题,美国生物学家麦克拉肯和他的助手作了实验。他们从洞里密密麻麻的、正在喂奶的800万对蝙蝠中抓走167对,随后对每对蝙蝠的血液进行基因测定。结果发现,约有81%的母蝙蝠喂的正是自己的子女。麦克拉肯带着照明设备在山洞里又进行仔细的观察,他发现,母蝙蝠在喂奶前,先要发出呼唤的叫声,再根据小蝙蝠的回答来判断是否自己子女,还要进一步用鼻子嗅嗅,在确认自己的子女后才喂奶。
骗亲有其道理
生物界有认亲行为,也有骗亲行为存在。有的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了一些骗亲手法,杜鹃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了。
杜鹃在繁衍后代的时候不垒巢、不孵卵、不育雏,这些工作会由其他鸟来替它完成。春夏之交是雌杜鹃产卵时期,它便选定画眉、苇莺、云雀、鲣鸟等的巢穴,利用自己的形状、羽色和猛禽鹰鹞相似的特点,从高远处疾飞而来,巢内的其他鸟以为天敌鹰来犯,便仓皇出逃,杜鹃乘机便将卵产在这些鸟的巢内。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原因,杜鹃产的卵在大小。色泽、花纹方面和巢生产的卵相差甚微,因此不易巢主发现。杜鹃的卵在巢内最先破壳成雏。小杜鹃的背上有块敏感区域,有东西碰上,它便会本能地加以排挤,所以巢主的卵和破壳的雏鸟便被它推出巢外。这样,小杜鹃可以独自占养父母采集来的食物了。小杜鹃慢慢长大了,老杜鹃一声呼唤,它便跟着远走高飞。
长尾叶猴是一种温和的群居动物,群内成员会很好合作,很少发生争斗。一般由1~3只成年雄猴为头领,带领25~30只猴子。但如果有一只年轻的雄猴登上首领宝座,它会杀死老猴王留下的所有幼猴。有些科学家认为,新猴王杀死未断奶的幼猴,是为了更快地得到自己的子孙。因为哺乳动物在授乳期一般不繁殖,杀死幼猴可促使母猴及早进入繁殖期,从而早日生育新首领的子女。因此,这种杀婴行为对于整个种群可能是一种生殖上的进步。这种观点叫“生殖优势”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