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雄才大略的统帅
5352000000045

第45章 两种命运的激烈搏斗(1)

中原突围迎战蒋军全面进攻

6月22日,中原军区从截获的敌军情报中得知,敌军已于6月22日完成了紧缩包围的态势并准备实施攻击。毛泽东当即复电郑位三、李先念:“同意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

1946年6月下旬,蒋介石完成了大举进攻解放区的军事准备。自6月26日开始,国民党军以8个整师又2个旅共20余万人,围攻我中原解放区,拉开战略进攻的帷幕。蒋介石狂妄地宣称:要在48小时内消灭李先念的部队。

蒋介石占据全国那么大地方,为什么要先在这里下手呢?话还得从抗战时说起。中原解放区位于鄂、豫、皖、湘、赣五省交界地区,是在抗日战争中由李先念、郑位三、王树声、王震、王首道等领导创建的抗日根据地,最大时发展到60余县,形成了对武汉市的战略包围态势。

抗日战争结束后,武汉成为国民党军进攻华北的战略枢纽。因此,国民党军在全面内战爆发之前,就部署了20多个师包围和蚕食中原解放区,到全面内战爆发前夕,中原解放区大部地区被国民党军侵占,仅剩下以宣化店为中心的罗山、光山、商城、新县、礼山之间的狭窄地区,面积不及原来的十分之一。地盘虽然不大,但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正好卡在国民党军北进的主要交通线平汉路的咽喉上。所以,蒋介石集中强大兵力企图首先消灭中原人民解放军,以便打通向华北进攻的通道,扫除其战略进攻方向上的一大障碍。

中原解放区孤立突出,处于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我军力量比较单薄,难于长期坚守。因此,毛泽东对中原解放区的作战行动早就有周详的考虑,决定不同蒋介石争夺这一块地盘的得失,而是采取向外突围的办法,以保存实力。

1946年5月1日,中共中央致电郑位三、李先念,指示中原军区:在情况紧急时准备以一部兵力原地坚持斗争,一部兵力向东突围,主力向西突围,转移至豫西、鄂西、陕南、川东地区活动。并指出:这一地区幅员广阔,便于机动就粮;在这一地区长期坚持,牵制敌人,对配合其他地区作战将起重大的战略作用。

一个月之后,蒋介石围困解放区的行径有增无减。毛泽东明确指出“全面内战不可避免”,并指示中原军区:“必须准备对付敌人袭击及突围作战”。6月19日,周恩来从南京方面获悉,蒋介石决意大打,从梅园新村发电报向毛泽东汇报了这一情况。毛泽东当即指示中原军区:“注意敌情,准备突围”。

6月22日,中原军区从截获的敌军情报中得知,敌军已于6月22日完成了紧缩包围的态势并准备实施攻击。毛泽东当即复电郑位三、李先念:“同意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郑位三、李先念、王震等紧急研究,连夜动员。决定以第一纵队第一旅伪装主力,向津浦路以东转移;鄂东军区部队就地坚持斗争,迷惑、钳制敌人;主力部队分左右两路于26日晚开始向西突围。

1946年6月26日拂晓,国民党军队向黄安以西、经扶以东、孝感以北的我军阵地大举进犯。当日,侵占我邓店、虎湾等地。6月26日晚,中原军区我军主力部队实施突围。

右路突围部队由第二纵队第十三旅、第十五旅一个团、第三五九旅、干部旅及中原军区机关组成,约1.5万人,由军区司令员李先念、政治委员郑位三率领,乘着夜幕,由宣化店向西北方向移动,29日晚,在信阳以南的李家寨及柳林车站间突破敌军的封锁线,越过平汉路,向西急进。

国民党发觉了我军的突围行动,急忙调整编第三、第四十一、第四十七师以及位于陕南地区的第一战区之整编第九十、第一、第七十六、第二十六师各一部尾追、堵截,先后在天河口、苍苔地区,南阳以西、丹江以东地区,荆紫关及滔河以南的白桑关,南化塘地区,郧西西北的梁家坟,漫川关地区,组织多次大规模的截击、合围。

突围部队或以昼夜兼程的急行军先机冲出敌人的合围圈;或以小部阻击追敌,掩护主力加速开进;或以殊死的反复冲击,突破敌人严密布防的阻击阵地,历经艰险,终于冲破敌人的重重追堵合围,胜利地进至陕南的商南县境,与在当地坚持斗争的陕南游击队会合。8月3日,成立鄂豫陕军区。第三五九旅则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继续北进,沿途冲破优势敌军的多次追击、堵截,在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一部的接应下,于8月底进入陕甘宁边区。河南军区部队2000余人在掩护主力突围后.随右路突围部队前进,于8月初进至豫陕边的卢氏、灵宝、雒南(今洛南)等地开展游击战。

左路突围部队为第一纵队(欠第一旅)及第二纵队之第十五旅(欠一个团)共1万余人,由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王树声率领,于26日晚由光山县的泼陂河向西移动,7月1日越过平汉路,冲破敌整编第六十六、第七十五师等部队在宜城东南的流水沟等地的堵截,7月26日进入武当山区,在竹溪、竹山、房县、保康、南漳等地分散活动。8月上旬,与由安陆向西突围,原拟入川受阻后返回的江汉军区部队,在房县西南地区会合。27日,成立鄂西北军区。

担任迷惑与牵制敌人任务的第一纵队第一旅,在旅长皮定钧、政治委员徐子荣、副旅长方升普的带领下,于6月26日开始行动。为造成敌人的错觉,部队先向西,再折而向东,于29日在麻城以北突破敌封锁线,随即以强攻手段打通敌凭险扼守的鄂皖边咽喉大牛山,进入大别山,克服了高山、峻岭、暴雨、洪水等重重险阻,冲破了敌人的多次拦截,连续行军,作战20余天。终于在7月20日进入苏皖解放区,改归华中野战军序列。鄂东军区部队掩护主力突围后,积极活动于麻城、太湖(县)、霍山等地。

蒋介石向中原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时,曾预计在48小时之内“一举包围歼灭”我人民军队,造成所谓“惊人的胜利和奇迹”。然而中原解放区我人民军队,依据毛泽东的指示,以无比的毅力,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和堵截,胜利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保存了主力,创建了两块游击根据地,并留置小部分兵力坚持鄂东和鄂中地区的游击斗争。毛泽东为党中央起草的慰问电中肯定了突围的成功及其对全国的影响:“整个突围战役是胜利的,敌人毫无所得。你们这一行动已调动程潜、刘峙、胡宗南三部力量,给反动派以极大震动与困难。故你们的行动关系全局甚大。”中原部队成功的突围行动,有效地保存了自己的力量,并钳制了大量敌人,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了华北、华中解放区的作战。

国民党军继围攻我中原人民解放军之后,从7月、8月开始,以进攻华东解放区为重点,先后对各解放区发动了进攻。

蒋介石叫嚷:“三个星期夷平苏北共区”,“半个月打通胶济线”。在敌人疯狂进攻之下,南线人民解放军按照毛泽东关于先在内线歼敌的指示,分别在各个战场上迎击敌军。

人民解放军的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及胶济、鲁南前线部队分别进行了苏中、朝阳集、泗县、淮阴、胶济路东、胶济路西段等战役战斗,主力逐步撤出淮南、苏中、淮北等地区。人民解放军虽然放弃了这些地方,但是却歼灭了进攻的国民党军10万余人。特别是华中野战军进行的苏中战役,一次就歼灭国民党军5.3万多人。

晋冀鲁豫野战军,为配合中原部队突围作战,吸引围追之敌,于8月上旬进行了出击陇海路战役,攻克据点、车站十余处,控制铁路一百余公里,迫使敌人从追击中原人民解放军的兵力中抽调三个整编师(占追击兵力的三分之一)回援。

紧接着,晋冀鲁豫野战军又进行了定陶、巨野、鄄城等战役,歼敌近5万人,主力撤出鲁西南地区。晋冀鲁豫军区的太岳部队,进行了闻(喜)夏(县)、同蒲、临(汾)浮(山)等战役,歼敌2万余人,主力撤出晋南的部分地区。

晋绥及晋察冀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晋北战役、大同、集宁战役、马刨泉伏击战、平汉路北段破击战等战役和战斗,共歼敌3.8万余人,主动放弃了张家口,敌人占领了承德和察南、热南及冀东等地区。

东北野战军主力,主要进行剿匪和整编,并进行了新开岭战役,歼敌9000余人。

在上述各战场进行的这些战役中,对战局发展影响较大的有两个战役,一个是苏中战役,一个是定陶战役。

苏中战役,是华中野战军主力,在司令员粟裕、政治委员谭震林指挥下,于7月13日至8月31日,在苏中地区进行的7次战斗的总称,被誉为“七战七捷”。毛泽东对这个战役作了高度评价:我粟谭军从7月13日至8月27日1个半月内作战6次,歼敌6个半旅及交通总队5万余人,造成辉煌战果。而我军主力只有15个团,但这15个团是很充实与很有战斗力的,没有采取平均主义的补充方法。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例如8月26日集中10个团打敌2个团,8月27日集中15个团打敌3个团),故战无不胜,士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优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

国民党军在评述我苏中战役时也承认:共军“行动自如,情报灵活,国军则时有盲目作战之感,常贻匪以集中兵力,袭击我一点之机。”

苏中战役之所以对整个战局具有较大影响,因为它是解放战争开始后在主要战场上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带有战略试战和战略侦察的性质。初战告捷,证明依托解放区进行内线歼敌的方针是正确的。同时也证明,处于劣势装备的我军,只要采取正确的作战方法,完全能够歼灭全副美械装备的敌军。

定陶战役,是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下,于9月3日至8日在鲁西南地区进行的一次运动战战役。5天作战,歼敌4个旅,约1.7万余人。活捉敌整编第三师中将师长赵锡田。这个战役,是我军进行的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的典范,也是运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一原则的典范。

毛泽东在1946年9月16日发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指示中,曾将这个战役作为成功的战例向全军作了通报。这次战役,是继苏中大捷之后,在战争初期取得的又一次大胜利。它对稳定南线战局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这个战役打得更加干脆,在战场敌我兵力众寡悬殊(敌人14个整编师32个旅约30万人,我军4个纵队13个旅共10万余人)的情况下,在战役的主要方向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一举粉碎了敌人重兵集团的进攻。

定陶战役是在毛泽东直接指导下进行的。战役前和战役中毛泽东曾多次致电刘邓,对战役作战方针作了重要指示。8月22日,毛泽东在电报中说:凡无把握之仗不要打,打则必胜;凡与敌正规军作战,每战必须以优势兵力加于敌人,其比例最好是4:1,至少是3:1,歼其一部,再打另一部,再打第三部,各个击破之。8月29日,毛泽东又在电报中说:敌整编第三师系中央军,如果歼灭影响必大。刘伯承、邓小平在战役中认真地贯彻执行了毛泽东的这些指示,敌整编第三师的两个旅全部被歼灭,师长被活捉。战后敌总指挥刘峙被蒋介石撤职。

1946年7月至10月,是解放战争的初期阶段,在这四个月的作战中,人民解放军在各战场共歼灭敌人约30万人。通过4个月的较量,人民解放军摸到了国民党军的底:即使是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队,也是可以被歼灭的,从而增强了打歼灭战的胜利信心;统一了对坚决贯彻执行毛泽东提出的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而不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战略方针的认识。

经过4个月作战,战争形势有了重要变化,敌军投入战争的总兵力,已由开始时的193个旅增至209个旅。用于第一线的兵力,已由开始时的70个旅增至117个旅,也就是说,敌人第一线的兵力增多而且集中了。但是,其后备兵力已经所剩无几。人民解放军在取得了作战经验,统一了战略思想的同时,随着一些城市和地方的主动放弃,战线进一步缩短,各战场的兵力也更加集中。这样,就具备了扩大歼灭战规模的主客观条件。

从11月开始,人民解放军继续在各个战场上迎击敌人的进攻,并逐步扩大歼灭战的规模。

在华东战场上,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在陈毅和粟裕的指挥下,于12月13日至19日,发起宿北战役。在四路进攻的敌人中选择中间一路,乘敌处于运动状态的有利时机,南北夹击,一举歼灭了这一路中的一个整编师计三个半旅共2万人。

接着,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主力又转兵鲁南,于1947年1月2日至20日,举行了鲁南战役。战役发起后,首先歼灭了四路进攻敌人中的一路,即进攻山东临沂的敌人整编第二十六师和机械化部队第一快速纵队。随后,又乘胜扩大战果,于1月10日和20日先后攻克峄县、枣县,全歼敌整编第五十一师。整个鲁南战役,共歼灭敌人2个整编师另1个快速纵队,总计5万多人,缴获各种火炮200余门,坦克24辆,汽车400多辆,是一个很出色的歼灭战。

战后,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兵力更加集中,指挥更加统一,并且以宿北、鲁南战役缴获的武器装备,组成了拥有坦克、重炮的特种兵纵队。华东野战军编成不久,就举行了著名的莱芜战役。

1947年1月底,蒋介石制订了一个“鲁南会战”计划。他在徐州以东的陇海铁路沿线集中了8个整编师20个旅的兵力,由南向北进攻;在胶济路的淄川、博山地区集中了3个军9个师的兵力,由北向南进攻,企图用南北夹击的战术消灭华东人民解放军于临沂地区。蒋介石派其参谋总长陈诚坐镇徐州督战,并且声称:“党国成败,全看鲁南一役,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毛泽东针对蒋介石的“鲁南会战”计划,多次致电陈毅、粟裕,指示如何打好这一仗。毛泽东在给陈毅、粟裕的电报中指出:此次蒋介石孤注一掷,我军必须有全盘计划。一要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二要利用敌人进攻前进行休整;三要诱敌深入,敌不进到有利于我,不利于敌之地点我不打,完全立于主动地位;四要先打弱者,后打强者;五要每次歼敌不超过四个旅,最好是三个旅,这样既能保证速胜,又可将兵力分为两个集团,轮番作战与休息,在一个半月至二个月内连续打七八个大仗,彻底粉碎敌之进攻。

毛泽东在给陈毅和粟裕的电报中,特别强调了诱敌深入问题。他说:“敌愈深进愈好,我愈打得迟愈好;只要你们不求急效,并准备于必要时放弃临沂,则此次我必能胜利。目前敌人策略是诱我早日出击,将我扭打消耗后再稳固地进占临沂,你们切不可上当,必须等候敌进至郯城、临沂之中间地带(比较接近临沂),然后打第一仗方为上策。敌愈北上,士气愈下降,指挥官愈恐慌,接济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