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雄才大略的统帅
5352000000049

第49章 两种命运的激烈搏斗(5)

1947年的冬天快要到了。中共中央仍没有过黄河,留在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11月22日,他们来到米脂县的杨家沟。这里的居住环境比以往转战陕北时有明显的改善。在陕北,米脂县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方。杨家沟是在县城东40里外的一个较大的山村。这里偏僻安静,容易保密,窑洞又多,便于长时间居住和召开较大的会议。12月25日,毛泽东在杨家沟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史称“十二月会议”。

到1947年11月底,在解放战争进行的17个月中,我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在毛泽东、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英明领导下,共打死、打伤、俘虏了蒋介石正规军和非正规军169万人,其中打死和打伤的有64万人,俘虏的有105万人。这样,就使我军打退了蒋介石的进攻,保存了解放区的基本区域,并使自己转入了进攻。我们所以能够如此,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在军事方面来说,“是因为执行了正确的战略方针”。

对于这些正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指导原则,我各战略区的指挥员,都在不断地探索和总结。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随着作战规模的不断扩大,机动性和集中性的空前提高,他们提出了许多符合客观实际的作战指导原则,为我军作战原则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素材。

毛泽东作为我党我军的最高统帅,更是在这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就提出了以“十六字诀”和诱敌深入为核心的红军的战术原则和创建红军及根据地的军事理论。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他又写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著名军事著作,系统地总结了在这以前的我军建军作战的经验,形成了我军行动的指南。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随着作战规模的不断扩大,毛泽东在亲自指挥全国各解放区战场作战的同时,不断吸取各方面的经验和意见,在系统总结各战场作战经验的基础上,先后写下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三个月总结》、《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等党内指示,提出了几乎涉及十大军事原则的全部作战原则。

1947年的冬天快要到了。中共中央仍没有过黄河,留在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11月22日,他们迁到米脂县的杨家沟。这里的居住环境比以往转战陕北时有明显的改善。在陕北,米脂县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方。杨家沟是在县城东40里外的一个较大的山村。全村270多户人家中有72户地主。这里不通大道,偏僻安静,容易保密,窑洞又多,便于长时间居住和召开较大的会议。毛泽东住的是三间相通的窑洞,和周恩来在同一个院子里。

12月25日,毛泽东在杨家沟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扩大会议。这次参加会议的人比较多,除周恩来、任弼时外,还有陆定一、彭德怀、贺龙、林伯渠、张宗逊、习仲勋、马明方、叶剑英、张德生、甘泗淇、王维舟、李井泉、王明、谢觉哉、李维汉、赵林、李涛等。这是一个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期间举行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因为它是在12月召开的,人们习惯地把它称为“十二月会议”。

毛泽东在会上作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毛泽东的“这个报告是打倒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时期内,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带纲领性的文件”。

在这篇报告中,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即:(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2)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3)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才能最后地保守或夺取之。(4)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特殊情况下,则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敌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求达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力求避免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这样,在全体上,我们是劣势(就数量来说),但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战役上,我们是绝对优势,这就保证了战役的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将在全体上转变为优势,直到歼灭一切敌人。(5)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6)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7)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8)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9)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10)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地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这些方法,就是人民解放军打败蒋介石的主要方法。同时也是人民解放军在和国内外敌人长期作战的锻炼中产生出来的。

这十大军事原则,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思想,体现了毛泽东丰富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首先,毛泽东正确处理了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与保守和夺取地方的关系。他在十大军事原则中明确规定:“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这是因为,只有在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之后,才能最后保守或夺取地方。特别是在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有时为了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不得不暂时放弃一些地方,例如:解放战争第一年,我军虽然放弃了城市40多座,但却取得了歼敌110多万人的重大胜利。而第二年歼敌150多万人,夺城160多座。如果没有第一年的放弃城市,也就没有歼敌辉煌成果。同样,如果没有歼敌这样辉煌的成果,也更不会有后来的重新夺取那么多城的战争。当然,革命的最后目的,是夺取作为敌人主要根据地的城市,但这些都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必然结果。

其次,毛泽东正确解决了打弱敌与打强敌的关系。在打强敌与打弱敌的关系中,毛泽东主张先打弱敌后打强敌。为此,在十大军事原则中,他专门用三条作了规定。先打弱敌后打强敌,其基本点是打“弱敌”,即孤立分散的、占领中小城市的和守备薄弱的,都是弱敌。消灭了弱敌,强敌也就相对变弱了,以此而至,最后消灭强敌。当然,弱敌和强敌不是孤立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例如: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是个强敌,但由于他骄傲自大,孤军深入,与友邻矛盾重重,因而他又是个弱敌。正因为如此,我军决定首先消灭这个“弱”敌。

再次,毛泽东正确地处理了连续作战与休整的关系。毛泽东历来重视部队利用作战的间隙进行休整。随着战争的规模不断扩大,战争的残酷性也空前加强,同时人力物力的消耗也极大提高。这样,如何处理好休整和作战的关系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为此,毛泽东在十大军事原则中,对我军进行准备和休整作了三条规定。提出了在当时的条件下,我军的主要人力物力的补充是“以战养战”,“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战斗力的恢复是有一个过程的。为此,毛泽东又提出了要“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整和整训部队”的原则。

最后,毛泽东论述了运动战与阵地战的关系。随着我军作战手段的不断改进,特别是技术兵种如炮兵、工兵等的发展,给我军攻坚战带来了新的变化,使我军过去以游击战、运动战为主,或单一的游击战和运动战,转为运动战、游击战和阵地攻坚战相重并举。特别是从1947年冬天起,我军陆续展开了较大规模的阵地进攻战,使阵地进攻战的地位明显上升。就当时的形势发展而言,我军已占领广大乡村,敌被迫退人大城市。这就为我军歼敌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如毛泽东所说,战略反攻阶段,无疑地将提高阵地战的地位,因为那时敌人将坚守阵地,没有我之有力的阵地攻击以配合运动战,将不能达到收复失地之目的。当然,这一时期,我军的主要作战形式仍然是运动战。但毛泽东十大军事原则提出后,无疑为后期我军攻城作战、阵地进攻战,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十大军事原则,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一个系统的作战指导原则的逻辑体系。不仅明确地规定了我军在当时的条件下,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一系列作战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方法问题,而且深刻而系统地揭示了革命战争的作战指导的基本规律。正如毛泽东在1958年6月23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小组长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十大军事原则,是根据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前期的经验,在解放战争进入反攻时期提出来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