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雄才大略的统帅
5352000000051

第51章 战略决战的辉煌胜利(2)

朱德接着说:“大的会战,将来在徐州有最大可能发生。”

周恩来说:“要准备若干次带决定性的大会战。第三年的作战,重心在中原,北线重心在北宁路。”

毛泽东没有再说什么,他一支接一支地吸着烟,仔细地听着大家议论。他常常是这样,在会议上,让大家畅所欲言,尽情谈论,而他只是听。他可以从大家的发言中作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吸取有用的东西,作为自己决策的依据。

终于,在集中大家智慧的基础上,毛泽东下定了打“大仗”的决心。

从此,在中国大地上,进行了一场震撼世界的大决战。

辽沈战役:关起门来打狗

东北野战军攻占锦州后,东北的陆上大门被关闭,这对于封闭蒋军在东北加强各个歼灭,并夺取辽沈战役的最后胜利具有决定意义。国民党一些高级将领深为毛泽东这着妙棋所折服。范汉杰被俘后感叹道:“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着东北,一头挑着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

人们期待已久的战略大决战终于来到了。

这次大决战,是由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一环紧扣一环地组成的。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到1949年1月31日结束,历时4个月零19天,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旅),非正规军29个师,总共154万多人。它像一幅气吞山河、动人心魄的壮丽画卷,镌刻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史和世界战争史上。

在指挥这场气势磅礴的大决战的过程中,毛泽东作为卓越军事家那种高瞻远瞩、全局在胸的战略眼光和多谋善断的惊人胆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当决战开始时,国民党军队的数量还多于人民解放军,装备更比人民解放军好。南京政府仍统治着全国四分之三的地区和三分之二的人口。但毛泽东以洞悉万物、明察秋毫的眼光,不仅看透这个表面上的庞然大物其实已异常虚弱,无法摆脱战略上全面被动的地位,而且敏锐地察觉到他们正打算实行战略撤退而一时还举棋不定,难下决心。正是在这种瞬息万变稍纵即逝的关键时刻,毛泽东依据对客观形势的冷静分析,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抓住时机,发动了这场人民解放战争历史上未曾有过的战略大决战。

这场大决战,是从辽沈战役开始的。

1948年秋,蒋介石在长江以北部署的五大战略集团,即东北的卫立煌55万人,华北的傅作义60万人,华东的刘峙60万人,中原的白崇禧35万人,西北的胡宗南30万人,已被我军分别牵制在五个战场上,处于难以进行战略配合的被动地位。但各战场上除东北外,我军在兵力对比上均处劣势。当时东北战场的形势是,经过两年多的较量,国民党军已被歼灭57万人,剩余的55万人被分割压缩在长春、沈阳和锦州之间互不联系的据点和地区内,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1948年春,蒋介石为保存卫立煌这支主力,曾考虑放弃沈阳,打通北宁线,将主力撤往锦州,进而伺机转用于华北、华中战场,但又顾虑这样做会在政治上、军事上造成严重后果,使华北乃至黄河以南的局势因此更加恶化,因而未敢贸然决策,处于是撤是守、举棋不定的状态。卫立煌也极力主张固守沈阳,并根据8月南京军事检讨会确定的彻底集中兵力确保辽东、热河的战略企图,决定采取“集中兵力,重点守备,确保沈阳、锦州、长春,相机打通北宁路”的方针。

当时在东北,解放区的面积和人口,与敌占区相比,均占绝对优势,东北97%以上的土地和86%以上的人口已获解放。后方巩固,经济实力雄厚,在全国各解放区中居第一位。到8月为止,东北野战军已有12个步兵纵队、36个师,另有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及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兵纵队、1个坦克团,另有地方部队33万人,共计100余万人,是各野战军中兵力最多的一个,超过敌军数量将近一倍。同时,东野经过政治大练兵,本着毛泽东主席提出的以诉苦、三查方式进行新式整军运动后,全军政治觉悟大大提高,战斗力大大增强。部队阵营雄壮,士气高涨,求战心切。

上述情况表明,东北战场已明显地形成了对解放军有利的决战局面。因此,毛泽东将发动大决战的目光首先落在东北,及时制定了在东北进行战略决战的方针。

毛泽东认为,东北境内国民党军撤与不撤,都已在我掌握之中,他们被歼灭的命运是已经注定了的。然而对我军的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敌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最好。为此,毛泽东决定先打北宁线,封闭敌军陆上入关道路,为就地全歼国民党军创造条件。

9月7日,毛泽东电示东北野战军指挥员林彪、罗荣桓: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北宁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因为锦(州)榆(山海关)唐(山)三点及其附近之敌互相孤立,攻歼取胜较有把握,攻锦打援亦较有希望。如果你们以主力位于新民及其以北地区准备打长、沈出来之敌,则该敌因受你们威胁太大,一方面长、沈之敌可能不出来,另一方面锦、榆、唐诸点及其附近之敌则因你们去的兵力过小,可能收缩于锦、唐两点,变为不甚好打而又不得不打,费时费力,这样就可能使自己陷入被动地位。不如置长、沈两敌于不顾,专顾锦、榆、唐一头为适宜。如果在你们进行锦、榆、唐战役期间,长、沈之敌倾巢援锦,则你们便可以不离开锦、榆、唐连续大举歼灭援敌,争取将卫立煌全军就地歼灭,这是最理想的情况。因此,你们应确立攻占锦、榆、唐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在卫立煌全军来援时敢于同他作战。

毛泽东的这些指示,明确了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一是歼灭锦州至唐山一线之敌,并攻占锦、榆、唐诸点,以封闭东北战场;二是将卫立煌集团就地歼灭在东北地区。

按照毛泽东的作战方针,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在北宁线义县至唐山之间350公里地段上,对敌发起全线进攻,经20天作战,攻占了北宁线锦州至昌黎段除锦州、锦西、葫芦岛、秦皇岛、山海关以外各点,歼敌3万余人,达到了切断北宁路,孤立锦州守敌之目的。为配合东北野战军在北宁线作战,毛泽东令杨成武率领西进兵团进攻包头、归绥、集宁、兴和诸点,同时又令杨得志兵团进攻平承线古北口段和平绥路八达岭至怀来段,以迫使傅作义的主力部队在平绥路上往返调动,不能增援东北。

为完全封闭东北战场,战役的关键一步棋,就是攻占锦州的问题。锦州是东北通向关内的大门,具有战略价值。锦州的得失对国民党军及人民解放军都至关重要。人民解放军若攻占锦州,就可以实现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战略意图;国民党军若守住锦州,就能够依托沈阳,控制辽西走廊。因此,双方对锦州都十分关注。

人民解放军进攻锦州时,沈阳敌人必然大举增援,长春敌人可能乘机突围。故攻锦作战,将会演变成东北的决战,造成既攻取锦州,又大量歼灭沈阳出援之敌的结果。所以毛泽东和东北野战军指挥员,都一致决心首先攻占锦州,并使攻锦打援和打长春突围之敌,成为解放全东北有决定意义的作战行动。

为实现这个决心,林彪决定以5个纵队又2个师,并加强炮兵纵队与坦克15辆进攻锦州,以1个纵队阻击锦西援敌,以6个纵队(欠2个师)阻击沈阳、长春方向援敌。林彪、罗荣桓将这个决定和部署报告了毛泽东。毛泽东致电林彪、罗荣桓,同意他们的战役部署。毛泽东在电报中说:先打锦州甚好。作战重心应放在攻占义县、锦州、锦西上面。卫立煌亦有不顾长春,径向锦州增援之可能。假定如此,更应于攻克义县之后,力求迅速攻克锦州,否则援敌接近,集中全力去打援敌时,锦州、锦西之敌势必集中一处扰我后路,难于歼击该敌。因此,是否能取得战役主动权,决定于是否能迅速攻克上述三点,尤其是锦州一点。

这时蒋介石已经感觉到人民解放军可能要进攻锦州,因此他指示卫立煌:共军如攻锦州,国军应放弃沈阳,破釜沉舟,向彰武、新立屯攻击,举全力增援锦州;长春也应立即突围,如此可死中求生。不然拖延下去,锦州有失,沈阳即成长春第二,虽欲突围亦不可得。10月1日,蒋介石决定以11个师编成“东进兵团”,由第十七兵团司令官侯镜如指挥,自锦西增援锦州。10月2日,蒋介石又决定以沈阳守军11个师和3个骑兵旅编成“西进兵团”,由第九兵团司令官廖耀湘指挥,首先策应长春守军突围,而后西进,与东进兵团夹击东北野战军位于锦州地区的主力部队。

10月2日,林彪获悉敌人向葫芦岛增兵四个师。他认为,这时打锦州易陷入沈阳、锦西援敌夹击之中。因此,林彪突然向毛泽东提出不打锦州而回师打长春的方案。在攻击锦州的部署业已完毕,敌情并未发生大的变化情况下,林彪动摇既定决心,提出回师打长春,使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感到非常不安。

毛泽东当即给林彪、罗荣桓发了一封很长的电报。毛泽东在电报中严肃指出:你们应利用长春之敌尚未出动,沈阳之敌不敢单独援锦的时机,集中主力,迅速打下锦州,对此计划不应再改。毛泽东在电报中说:5月前,长春之敌本来好打,你们不敢打;7月,长春之敌同样好打,你们又不敢打。现在攻锦部署业已完毕,你们却又因并不很大的敌情变化不敢打锦州,想回去打长春,我们认为这是很不妥当的。假定你们改变方针,打下长春,你们下一步还是要打两锦。那时,锦州、锦西敌军不但决不会减少,还可能增加一部,这样将增加你们打两锦的困难。

毛泽东在电报中还指出,目前沈阳之敌因为长春存在,不敢将长春置之不顾而专力援锦,你们可利用长春敌人的存在,在10天至20天时间内,可牵制全部、至少一部分沈阳之敌。如果你们先打长春,下一步打两锦时,沈阳敌人可以倾巢援锦,对于你们攻锦及打援敌威胁将较现时为大。所以说,打长春并不能帮助你们取得主动,反而将增加你们下一步的困难。只要打下锦州你们就有了战役上的主动权,你们完全不应该动摇既定决心,丢下锦州打长春。

最后,毛泽东明确提出:我们不赞成再改计划,而应集中精力,力争于十天内外攻取锦州,并集中必要力量于攻锦州同时歼灭锦西来援之敌四至五个师。

本来,东北野战军多数高级指挥员也不同意改变既定决心,回师打长春。在这种情况下,当林彪接到毛泽东的电报后,他经过反复思考,权衡利弊,觉得还是毛泽东说得对,于是最后决定,还是要按照毛泽东提出的方针和计划执行,首先攻打锦州。为确保进攻锦州的胜利,林彪决定集中5个纵队16个师和炮兵纵队攻歼锦州之敌;以2个纵队又2个独立师,位于塔山一线阻击锦西援敌;以3个纵队位于彰武、新立屯以东地区阻击沈阳援敌。

林彪、罗荣桓致电毛泽东,报告了最后确定的战役部署。毛泽东立即复电林彪、罗荣桓,表示赞同这种部署,并指示:你们决心攻占锦州,甚好,调整部署是完全正确的。这样做才算是把作战重点放在锦州、锦西方面,纠正了过去长时间内南北平分兵力没有重点的错误。攻锦可能用不上六个纵队,五个纵队即够,有一个纵队可作总预备队,确保战役胜利。

10月9日,东北野战军展开攻击锦州外围的作战。10日,毛泽东电示林彪,要从速全力拿下锦州,并指出:攻锦作战很可能发展成为极为有利的形势,即不但能歼灭锦州守敌,且能歼灭葫芦岛、锦西援敌一部,歼灭长春逃敌一部或大部。毛泽东还强调指出:歼灭沈阳援敌的关键是争取在一星期内外攻克锦州。因此,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迅速攻克该城。即使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伟大的胜利。遵照毛泽东指示,东北野战军于10月14日对锦州市区发起总攻。仅用31小时就攻占了全市区,毙伤敌2万余人,俘虏敌东北“剿总”副司令范汉杰以下官兵8.8万余人,开创了人民解放军攻克敌人坚固设防城市速战速决的范例。10月19日,毛泽东致电林、罗,称赞“部队精神好,战术好,你们指挥得当,极为欣慰,望传令嘉奖。”

东北野战军攻占锦州后,东北的陆上大门被关闭,这对于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并夺取辽沈战役的最后胜利具有决定性意义。国民党军一些高级将领深为毛泽东这着妙棋所折服。范汉杰被俘后感叹道:“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着东北,一头挑着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

锦州失陷后,长春守敌突围希望彻底破灭。10月17日,国民党第六十军军长曾泽生率部2.6万人起义,并将城防司令郑洞国的突围计划交给人民解放军围城部队。18日,周恩来以黄埔旧谊的情分致函郑洞国,劝告他立即起义,加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行列。在人民解放军围城部队的强大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之下,郑洞国于10月21日率所部放下武器,开出城外,听候人民解放军发落。至此,长春宣告和平解放。

锦州、长春相继被人民解放军占领后,自锦西增援锦州的敌东进兵团仍毫无进展;自沈阳增援锦州的廖耀湘的西进兵团也处于进退维谷、举棋不定的状态。这时蒋介石又错误地判断人民解放军攻锦作战伤亡必大,非经一个月以上休整不能再战。他认为沈阳的国民党军主力没有遭受大的损失,不需要休整即可继续作战。蒋介石断言:人民解放军不会守锦州,因此现在是收复锦州的良机。但是被蒋介石召来研究东北作战问题的杜聿明却另有见解,他对国民党军的下一步行动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迅速从营口撤退;二是以营口为后方,一部兵力守沈阳,主力先转移到大虎山、黑山以南,首先作好掩护营口的部署,然后再向大虎山、黑山攻击。如成功,进而收复锦州,攻击不利即迅速向营口撤退。

蒋介石当即同意第二方案,并任命杜聿明为东北“剿总”副司令官,全权指挥东北作战。

10月20日,蒋介石命令廖耀湘兵团全力向锦州攻击前进,令葫芦岛、锦西的东进兵团亦向锦州攻击;令第五十二军确实守住营口,巩固海运补给基地。10月21日,廖耀湘兵团攻击黑山、大虎人民解放军的防御阵地,企图从这里打通西进锦州和向南退却的道路。此时,林彪、罗荣桓正确地判明了敌情,于是当机立断,首先将敌阻止于黑山以北地区,然后转用攻击锦州的部队,一举将敌廖耀湘的西进兵团共12个师全歼于辽西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