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届二中全会从3月5日开到13日。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员34人,候补中央委员19人,列席的重要工作人员有11人,因为交通条件等原因缺席的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共20人。这是一次制定夺取全国胜利和胜利后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极其重要的决策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报告和总结。
毛泽东说,辽沈、淮海、平津三战役以后,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已被消灭。今后是要解决分布在从新疆到台湾的国民党剩下的100多万作战部队。他指出:“在南方各地,人民解放军将是先占城市,后占乡村。”人民解放军不仅永远是一个战斗队,又是一个工作队。我们必须准备把210万野战军全部地化为工作队,以便开展新解放的广大地区的工作。
毛泽东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的问题。他说,从1927年到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在乡村,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采取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当然,城乡必须兼顾,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但是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在城市斗争中,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争取尽可能多的能够同共产党合作的民族资产阶级分子及其代表人物,以便向帝国主义者、国民党、官僚资产阶级作坚决的斗争。城市中的其他工作,都必须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
毛泽东响亮地提出:“召集政治协商会议和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一切条件,均已成熟。现在一切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都站在我们方面。”“我们希望4月或5月占领南京,然后在北平召集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并定都北平。”我们要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就在中国共产党决心从全国范围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的势力,毛泽东发表《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到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闭幕的两个半月中,四分五裂的国民党政府对“全面和平”的口号却喊得越来越响了。
在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临长江、南京城内已微闻炮声的情势下,众叛亲离的蒋介石被迫“引退”,于1949年1月21日离开南京,由李宗仁出来代行“总统”职务。但蒋介石实际上仍掌握着国民党政府残存的大权,并在筹谋放弃大陆经营台湾的计划。李宗仁在蒋介石“引退”的第二天,发表声明,表示“中共方面所提八项条件,政府即愿开始商谈。”看起来,李宗仁政府似乎愿意以中国共产党所提八项条件为基础开始和谈。其实,他只是想通过和谈,同中共实行“划疆而治”,以保住国民党统治的“半壁江山”。
毛泽东对这一切自然看得很清楚,但他为了减少战争对人民的损害,早日实现和平,还是复电李宗仁表示愿意同南京政府进行和平谈判。
开完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不久,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
早春的3月似乎和中国共产党有特别的缘分。1947年的3月,党中央离开延安,转战陕北;一年后的3月,党中央离开陕北向西柏坡进发;又过了一年后的3月,党中央又从西柏坡向北平进军。
这是一个春寒料峭的早晨,一个普通得再不能普通的早晨,然而,这个早晨却被永远地载入了史册。
就要出发了,毛泽东依然站在他的办公室里。这间小屋一切如故,只是桌上空空、墙上空空,卫士们已经把所有的东西都收走了,只剩下那套白木桌椅。毛泽东点燃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淡淡的烟雾慢慢弥漫开来。就要走了,就要离开这个小屋、这个小院、这个村庄了,离开这个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最后一个司令部,开始由城市领导乡村的伟大战略转变。
在这里,毛泽东度过了9个月零29天,说不清有多少个不眠之夜,说不清有过多少次焦急和忧虑,更说不清起草了多少电报、文章,用过了多少纸墨。
在这里,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调动千军万马,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是震撼世界的大决战。它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对中国的统治,奠定了夺取全国胜利的稳固基础。毛泽东知道,他和他的战友们为之奋斗了28年的理想就要实现了,所以,当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在平津战役结束的那一天来到西柏坡时,毛泽东对这位由斯大林派来的使者说:估计用不了多少时间,就可以攻克南京、上海各大城市。我们即将面临的问题是建立新政权。这个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在这里,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实现了整个民族的百年夙愿,绘制了新中国的伟大蓝图。
在这里,人们看到了一个旧时代的终结和一个伟大的新时代的开始。
漫长的28年,漫长的道路。从上海到井冈山,从井冈山到遵义,从遵义到延安,从延安到西柏坡,这段实实在在的历史,这当中的困苦与艰辛,只有亲历者才能深刻地感觉得到,旁观者恐难以将之叙清。作为后来的人们,则只能一次又一次地拂去历史的尘埃,跨越年代的距离,去接近它,去感受它,去为它怦然心动。
毛泽东走出小屋,走出小院,金色的阳光洒在他的身上,他抬头望去,天空那么蓝,山那么青。
汽车队已经排列在通向村口的路上。村民们站满了整个村庄,在路两旁、在山坡上、在吐出绿色的田野里,人们用依恋的眼神默默地注视着毛泽东。
毛泽东抬起头,望着面前那一张张朴实、敦厚、善良的脸庞,望着那一双双没有任何矫饰的真挚的、动人的眼睛。哦,又是一次告别!一年前,毛泽东在离开杨家沟时,他曾看到过这样的目光,今天,他又看到了这目光。
汽车开动了,发动机发出轰轰的声响,然而,毛泽东似乎没有听见这声响,他默默地注视着窗外,注视着那向后退去的土地和山峦。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一行进入北平西郊。
4月1日,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以林伯渠、林彪、叶剑英、李维汉(后又加聂荣臻)为代表组成的中共代表团,与南京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举行谈判。4月15日,中共代表团在尽可能地采纳国民党政府代表团提出的意见之后,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定案)》交国民党政府代表团,限南京政府于4月20日前表态。4月20日,南京政府拒绝签字,和平谈判破裂。
当晚,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
4月21日,毛泽东起草并发布了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名义发布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根据毛泽东和朱德发出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由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统一指挥的第二、第三野战军(原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千里战线上,乘风破浪,分三路强渡长江。国民党长期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瓦解。
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那天下午,毛主席起床后,手里拿着《人民日报》号外,从屋里来到了院落的凉亭里。他坐在藤椅上,看起报纸来。因为报纸上登的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消息,所以他看报时心情是很高兴的。看完报纸,也没有在院子里散步,也没有和任何人交谈,他就回到办公室里去了。在办公室里,又把报纸看了一遍,边看边在报纸上画了一些杠杆和圈圈。看上去,毛泽东似乎还比较平静,其实,此时他的胸中正宛如滚滚的波涛,汹涌澎湃。他铺开纸,给刘伯承、邓小平写了贺电后,又挥笔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赢得人心,赢得全中国
每个时代,都不可避免地会打上伟大人物的印记。毛泽东正是这样的伟人。在与他同时代的人物中,没有人能与他相匹敌。几乎没有人怀疑这是共产党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毛泽东那魁梧的身材,那深植于东方文化深厚土壤的鲜明的性格、浪漫的气质、幽默的谈吐、深邃的思想、横溢的才华、博大的胸怀,所有这些都成为中国人拥戴崇敬他的条件。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两句诗反映了毛泽东要把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也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的意愿。当人民解放军南渡长江时,国民党的总兵力还有204万人,控制全国人口的58
%,城市的63%,土地面积的73%。上海、青岛等地驻有美、英等国的军舰和海军陆战队。但国民党军队的精锐主力已被歼灭,剩余的军队中只有白崇禧部和西北的马步芳、马鸿逵部还有较强的战斗力,胡宗南部正由西北向西南撤退。由于人心已去,士气涣散,已难以组织坚强有力的抵抗。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实力派中,不少人不愿再打内战,正在酝酿起义。大进军的形势十分有利。
在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号令下,人民解放军向尚未解放的广大地区,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大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