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雄才大略的统帅
5352000000059

第59章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3)

战役准备就绪后,彭德怀将作战预案电告毛泽东。毛泽东于12月29日复电,再次强调:“所谓三八线在人们脑子中存在的印象,经过这一仗,也就不存在了。我军在三八线以南或以北休整,均无关系。但如不打这一仗,从12月初起整个冬季我军都在休整,没有动作,则必引起资本主义各国甚多揣测,民主阵线各国亦必有些人不以为然,发生许多议论。如我军能照你们目前部署,于1月上半月打一个胜仗,争取歼灭伪军几个师及美军一部,然后休整两个月,准备春季攻势,则对民主阵营及资本主义各国人民大众影响甚好,对帝国主义则给以新的一击,加重其悲观失败情绪。”为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以达成战役的突然性,彭德怀决定把战役发起时间定在年底。

12月31日晚17时,志愿军和人民军按照作战计划,经过短促炮火准备之后,在全线发起进攻。敌军毫无戒备,惊慌失措,伪军的第一道防线很快就被打乱。当夜,我军以锐不可当之势突破美军的第二道防线。美伪军无力招架,狼狈南逃,我军乘胜追击。至1951年1月4日,志愿军和人民军一举解放汉城。由于此次战役未形成对敌包围态势,在攻击中未能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又考虑到敌人虽有坚固防线而未固守,为警惕敌诱我深入,实施登陆夹击我军的企图以及我后方已拉得太远,后勤供应跟不上等因素,彭德怀遂于8日下达命令停止追击,结束第三次战役。

这次战役,志愿军和人民军齐心协力,并肩作战,经过连续七昼夜的艰苦奋斗,以每小时前进一公里的进攻速度前进了80至110公里,歼敌1.9万人,占领了汉城,将敌军打退到平泽、安城、堤川、三陟一线,粉碎了敌人在联合国玩弄的停战阴谋及固守“三八线”以争取时同准备再战的企图,进一步扩大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威望与影响,加深了敌人的内部矛盾和失败情绪。

“联合国军”退到北纬37度线附近,丢失了南朝鲜伪政权首府汉城,美国威信大降,国际舆论哗然。为了挽回影响,新任的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使出全身招数,采取集中兵力,加大纵深,美伪混编等办法,向中朝军队发起新的反扑,试图夺回失地。他采用一种所谓的“磁性战术”,即在大规模交战之前,组织机械化小分队骚扰我军,以消耗我的方式紧紧牵制我军,在他们有利时,向我攻击,不利时则迅速收缩。

1月25日,敌人集中了5个军16个师3个旅1个团共23万兵力,陆续向我全线200公里的防御正面发起了进攻。当时,志愿军由于连续作战十分疲惫已准备休整两个月后再发起春季攻势,不得不临时改变计划。中朝军队重新振作精神,立即由休整转入防御。但由于来不及补充兵员和给养,我军处于“青黄不接”的严重状况之下。

战役初期,中朝军队采取坚守防御和战役反击相结合的部署,在汉江南岸实行阵地防御,又于横城地区实施了成功的战役反击,基本上歼灭了南朝鲜军一个师。随后因攻击砥平里受挫,加之粮弹不济,中朝军队全线转入机动防御,在前线采取兵力隐蔽疏散配置,在一地杀伤较多的敌军后即行转移的战术,以空间换取时间。

为能解决部队休整问题,毛泽东在总结战役的经验教训后提出:“为粉碎敌人意图,坚持长期作战,达到逐步歼灭敌人之目的,我中国人民志愿军拟采取轮番作战方针。”遂令三兵团之十二、十五、六十军,二十兵团之六十七、六十八军以及第四十七军自3月起陆续入朝参战。入朝后,同即将入朝的十九兵团之六十三、六十四、六十五军共9个军27个师作为第二番部队。

毛泽东还具体制定了将已入朝和准备入朝的21个军编组为三番,轮番到第一线作战的计划。由于采取了这一方针,我军前线部队在不能与敌脱离接触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精锐的后备力量来接替久战疲惫的部队,交替进行休整,以保持部队斗志旺盛,粉碎敌人以“磁性战术”等手段不断消耗我军的图谋,同时使更多的部队经受了战争的锻炼,提高了在现代条件下作战的能力。实践证明,轮番作战适合我军情况,有利于发挥我军兵力充足的优势,是有效打击敌人的一个好方法。

为激励斗志,赢得时间,保证战役胜利,志愿军总部和朝中联合司令部连续发出指示,要求各级指挥员很好研究敌人的进攻特点,改进我军战术,并且明确指出:我之作战方针是“积极防御,纵深设防,利用良好地形(山区、河流)节节阻击,迟滞和杀伤敌人,赢得时间,以待后续部队到来进行战役反击”。同时指出,战役上的积极防御,在战术上应是节节阻击和反击相结合的办法。另根据敌人每次进攻之前,必以其优势的炮兵、坦克和航空兵火力,先对我阵地进行毁灭性的轰击,尔后步兵才实施冲击这一特点,指出“在现代化作战中,尤其在敌空军、炮火占优势的情况下,进行积极防御作战的原则,必须是控制要点要道、荫蔽疏散、宽大纵深、前轻后重的配备”,“火力组织应以反坦克与杀伤敌步兵为火力网重点”,并“宜将步兵火器尽量配属前梯队,加强前沿火力”。这些原则,即后来所说的“兵力配备前轻后重,火器配备前重后轻”的原则。

按照这些作战原则,我军积极防御,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敌军付出了重大伤亡,只前进了100公里。中朝军队为了引敌于预定战场,逐步撤至“三八线”以北,放弃了汉城和“三八线”以南地区。4月中旬以后,志愿军战略预备队入朝,“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除在铁原、金化地区继续进攻外,在其他地区基本上偃旗息鼓,停止了进攻。

至4月21日,历时87天的第四次战役宣告结束,我军歼敌7.8万余人,敌人平均每天要付出900人伤亡的代价,才能前进1.3公里。此次战役是我军在对敌人运用现代化技术装备迅速补充、迅速调整部署、迅速由退为攻估计不足的情况下,被迫转入防御作战的,战役条件相当艰苦,后勤供应十分困难。但是志愿军很快判明了敌人的企图,采取了从被动中争取主动的措施。在作战指导上,采取在西线以坚守防御牵制敌人主要进攻部队,在东线有计划地让敌人前进,待其态势突出,侧翼暴露时集中主力对其反击的战法,以求动摇敌人进攻的态势。在反击作战取得胜利继续向纵深发展受阻,未能打破敌人进攻时,又适时转入全线运动防御,以空间换取时间,待战略预备队集结后再转入进攻。中朝军队灵活地运用了坚守防御、战役反击、运动防御等作战样式,把运动战和阵地战紧密地结合起来,变被动为主动,进而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第四次战役期间,“联合国军”重新将战线推至“三八线”附近地区,各参战国之间和美国统治集团内部对是否再次越过“三八线”和用什么方式结束朝鲜战争,发生了严重分歧。经过磋商,决定在不扩大战争范围的前提下,稳步向朝鲜北部推进,待占领有利地区后,即以“实力政策”为基础,或与中朝进行外交谈判,或继续其军事行动,以保持美国在亚洲的地位。

这时毛泽东的想法是:在敌之地面兵力占优势的情况下,我军暂不进行战役性出击。如敌逼我应战,“拟让敌进至三八线南北地区,在我第二番志愿军部队九个军到齐后,再进行有力的新战役。”毛泽东估计,敌占领“三八线”以后的行动有三种可能:第一,趁我疲劳继续北进;第二,暂时(10天至20天)停止于“三八线”;第三,较长时间(两三个月)停止于“三八线”,进行永久筑城,待阵地大部巩固后再进。这三种可能以前两种可能为多。但敌发现我有大量援兵到达时,第三种可能不仅存在,而且又发生另一种情况,即变为长期相持于“三八线”。毛泽东认为,我应力求避免这种情况。我军应在第二番部队入朝后,趁敌进至“三八线”以南地区立足未稳时,在4月15日至6月底,两个半月内实施战役反击,在“三八线”南北地区消灭美伪军建制单位几万人,然后向汉江以南地区推进。

4月初,“联合国军”开始越过“三八线”,并计划侧后登陆配合正面进攻,将战线推至北纬39度线及其以北地区,“在朝鲜半岛蜂腰部(即元山至平壤一线)建立新防线。”

根据毛泽东的设想和敌情,彭德怀开始考虑对敌人进行大规模反击。4月6日,志愿军召开第五次扩大会议,着重研究第五次战役问题。会议决定趁敌军实施登陆之前和进入“三八线”南北地区立足未稳之机,实施新的战役反击。

4月22日黄昏,第五次战役正式打响。中朝军队以14个军(其中志愿军11个军,朝鲜人民军3个军团)共70万人的兵力,采取两翼迂回正面突击相结合,战役迂回、割裂与战术分割包围相结合的战术,向刚刚进至“三八线”附近的敌军17个师约34万人发起攻击。

在第一阶段的进攻中,我军以多钳合击的战法,全线推进了70至80公里。可是由于敌人针对我军夜间迂回穿插的战术,采取了以节节后撤消耗我军尔后伺机反击的对策,我军未能成建制地大量围歼敌人。在第二阶段的进攻中,中朝军队又向东线的南朝鲜军实施分割包围,击溃其4个师,前进50至60公里。然而在第二阶段攻势结束时,我军因后勤保障能力不足,难以继续发展胜利,决定班师休整。部队在后撤时未能组织好交替掩护,结果在敌人大举反扑并以特遣部队实施穿插时,志愿军有两个军一个师被敌截断,经顽强奋战后,大部分部队突围成功,但是有一个师受到严重损失。随后中朝部队全线展开进行阻击,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第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携手奋战50天,在两阶段的攻势中都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共歼敌8.2万人,粉碎了敌妄图以侧后登陆配合正面进攻,在朝鲜蜂腰部建立新防线的计划,夺回了主战场。这次战役,我军取得了入朝后最为深刻的经验教训,对于现代化战争的特点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在战役开始前,我企图在第一阶段就歼灭敌军五个师,可是因敌变换战术,在战役中我军只是成团、成营建制地包围了部分美军,却无一能成建制地予以歼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