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
54175200000008

第8章 为什么要对资本主义进行再认识[13]

为了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进一步大胆探索,开拓并进,我们有必要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进行再认识。本文就对资本主义进行再认识的重要性及意义,谈谈自己的看法。

对资本主义进行再认识的必要性在于:

(一)探索与构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的需要

资本主义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形式。当今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过长达几百年的经济发展和经济调整,业已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能有效地激励和调整商品经济运行的机制。这些机制从属于资本增值,从而体现了商品经济机制的资本主义特色,但是又体现了商品经济一般。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为了在我国构建起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体制,我们不仅要借鉴与汲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策成功的经验,也应该借鉴与汲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商品化和调控商品经济中所积累的经验。例如,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微观组织——企业——具有高度自我发展、自我增值和自我抑制的功能,它是市场调节机制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微观基础;资本主义通过必要的行政管理制度、法制以及思想伦理规范的完善,形成了能够把企业行为约束于公平竞争范围之内的社会机制,建立起适应于商品经济顺利运行的相对稳定的经济秩序。特别是近50年来,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的宏观管理方法。资本主义国家借助于这些方法来调整经济,缓和了有效需求不足与生产能力过剩的矛盾,使周期性危机变形,甚至使长期以来盲目发展的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计划性。显而易见,这对我们探索如何创建一个完备的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特别是在当前进行治理经济环境,整顿与建立经济新秩序和深化改革时,更深入地研究和更好地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组织和运用商品经济的有价值的经验,将是十分有益的。借鉴包括汲取积极的东西和避免消极的东西。商品经济是一种以自身利益驱动、自行运动、自我发展,从而具有自然性的经济。这种经济在运行中包孕着内在的矛盾,它对人们的行为和人们的心理、意识,也并非完全起着健康的影响。因此,重新认识资本主义,通过对商品经济固有弊病的深刻的认识,将有助于我们自觉地采取措施,以防止和减少商品经济发展中可能产生的种种消极的东西。

(二)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需要

对资本主义进行再认识的现实意义,不仅仅在于汲取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而且是为了自觉地汲取现代化的积极成果。迄至今日的历史发展的现实是:资本主义把现代化发展到了高峰,形成了高度的现代物质文明。当然,资本主义现代化乃是现代化的一种历史形式,它体现了作为现代化的一般形式,即现代劳动方式,现代生活方式,现代交往方式,现代思维方式和习惯,等等。要看到,现代的劳动与生活方式,现代人的行为、思维形式,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人们非但不能将它作为“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而加以摒弃,而且应该在实现与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时,积极地加以汲取。但是也必须看到,西方的现代化,毕竟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它也就必然体现人类的生产、生活、行为、思维等方面的资本主义形式和特色。例如,对劳动实行饥饿强制的生产方式,追求奢侈享乐的生活消费,个人利己主义的意识形态,以及物欲至上、缺乏理想、生活放荡、家庭危机、人性异化,等等。显然,这是在现代私有制发展中表现出来的人类生活、行为、意识的病态化。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我们一方面要借鉴和汲取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成果,另一方面要自觉地防止和避免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弊病。这种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一分为二,也就是当前对资本主义进行再认识的重要内容。

对资本主义的再认识,是在当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迫切需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19世纪西欧资本主义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即古典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用毕生的精力写成的不朽巨著《资本论》,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本质特征和经济规律,即使在今天,它也是我们认识资本主义必备的教科书。但是,今天我们认识资本主义,不能停留在前人的认识程度和水平上。这是因为:(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着眼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和基本矛盾,着眼于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桎梏,以及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尽管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但尚不详尽。上述情况是他们所处的时代和他们所面临的任务决定的。(2)马克思恩格斯分析的是19世纪的资本主义,列宁分析的是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他们都不曾也不可能分析20世纪中叶以来的当代资本主义。我们不能把资本主义当作是一成不变的。当代资本主义不仅由于经历了新的技术革命,在生产力上有飞跃性的惊人的发展,而且它在深重的矛盾中进行了某些自我调整,从而在生产关系、经济组织、调控组织等方面有了巨大的变化。我们面前存在的发达资本主义,既不是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带有超经济强制的、饥饿加皮鞭的“包身工”的资本主义,也不是19世纪迄至20世纪初的、以大众普遍贫困化为特征的西方资本主义,而是实行高工资、高税收、高福利的国家调节的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末和即将进入90年代并迈入21世纪的今天,在两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巨大发展和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许多令人瞩目的新变化的情况下,理所当然地,我们应该有理论认识的大发展。这就是要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把他们的理论作为方法论,用来研究和再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情况,得出新结论,在理论发展和创新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

应该承认,由于研究方法中的教条主义,也由于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我们对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情况研究不多,知之甚少。一些人往往拘守书本上的结论,在客观情况早已变化的条件下,仍然以资本主义的过去来衡量资本主义的今天。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中,主观认识落后于前进了和变化着的时代,是十分显著和不容忽视的。这种对资本主义认识上的局限性,可以举出以下数端:

第一,单纯着眼于对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认识,不重视对当代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更很少进行从中抽取商品经济和发达的商品经济一般的理论研究,甚至错误地把属于商品经济一般的价值规律、市场机制和竞争等,等同于资本主义而加以摒弃。

第二,只看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破坏性,忽视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尚未耗竭的适应性,看不见资本主义所具有的某种自我调整功能。事实上,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正是通过各种经济调节措施,实行自我调整,取得了在一定程度上增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性的效果。

第三,只着眼于揭露资本主义经济所依赖的利己心的消极性,未曾注意和估计到资本主义经济机制对物质利益普遍利用的意义和作用。

第四,只看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未看见当代资本主义的可调节性和一定范围内的计划性。

第五,轻易地判定资本主义新危机的爆发,而不是如实地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矛盾缓解机制和周期的变形。

第六,把一定历史条件下某些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矛盾的尖锐化,简单地视为世界资本主义危机,并宣布世界资本主义的灭亡,而不是如实地研究与阐述当代发达的资本主义的形成要素,细微地分析战后资本主义长时期的稳定增长和重新获得强劲的生命力的原因。

第七,与以上认识相关的是对当代西方经济学的认识,这就是简单地把西方经济学的庸俗理论基础和对发达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与调节机制的精细阐述混为一谈,统统地加以摒弃,而不是批判地加以吸取,服务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研究。

以上所举出的一些方面表明,我们对资本主义的不少流行观念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一些观点早已不符合当代资本主义的实际。

上述对资本主义的片面认识,来源于对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革命变革的错误理解,认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简单否定,旧事物的全盘的消亡,新事物从空地上成长。

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的产物,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不仅要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且要否定资本主义的政治上层建筑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次大飞跃,革命的范围广,改造的程度深,乃是这一历史性过渡的特点之一。

但是,社会主义脱胎于资本主义,它不能不与母体有着内在的联系。不仅在生产力发展中存在直接的内在联系,而且在经济组织、结构,在文化教育制度、生活方式、习惯和意识形态领域,也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在这些广泛领域中,人们不仅仅排斥旧事物,而且还改造旧事物,从中汲取营养,以充实和丰富自身的机体。此外,社会主义是在与资本主义共处之中,并且越来越将在和平竞赛中进行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使处在两大体系中的国家在经济上、文化上、生活方式与意识形态上密切联系,互相影响。就社会主义国家来说,不仅仅要受到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良性影响,例如现代的劳动方式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引进等,也要受到资本主义的不良影响,即资产阶级腐朽的生活方式与意识形态的侵袭。因而,社会主义的健康机体总是在积极吸取来自西方国家的积极要素和大力抵制外来的不良影响中发展的。

可见,社会主义的取代资本主义,是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Aufheben)。这一对旧事物的否定中包含有某些肯定,不过是在旧事物要素被改造的条件下的肯定。社会主义是全部人类文明的批判地继承与进一步发展,对历史上的积极成果的最深入发掘和最充分地继承,乃是这一历史性过渡的另一特点。而对历史上的积极成果发掘越深,批判继承得越充分,社会主义将因汲取的丰富营养的滋养而发育得更加丰满。

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过片面强调对旧事物进行“彻底破除”“破字当头”的“左”的思潮,忽视了对蓄积于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文明中的人类遗产的发掘继承。我国在“文化大革命”中,在“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极“左”口号下,不仅商品经济自负盈亏、集市贸易被说成是资本主义,而且按劳分配也被划入资本主义范畴。大学教育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被当作资本主义传统加以破除。讲究衣着、发式更是典型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而个人自由、个性发展、人格尊严、个人积极性、人道主义更统统是资本主义的恶德。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在破除资本主义口号下出现的这种否定一切、打倒一切的“虚无主义”思潮,不仅给我们带来生产力的大破坏,而且也严重削弱和破坏我国社会长期因袭下来的积极的文化传统。其可悲的后果是:不仅社会主义之新未能“立”起来,而且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积累起来的积极要素却真正被“破”除殆尽。应该看到,我国当前社会生活中许许多多消极现象,都与这种“灭资兴无”有关。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的伟大中兴,要求我们深刻地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在目前还要深入总结在“消灭资本主义”名义下的“大破大立”的教训,以解放思想,大胆深化改革。为此,我们需要从辩证法的“扬弃”论出发,正确区分人类历史上的两类遗产:积极遗产与消极遗产;正确区分什么是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什么是社会关系一般与社会一般;正确区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保存和可以容许的资本主义事物,什么是应该给以排拒和消灭的资本主义事物。我们要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再认识,在分清精华与糟粕、积极要素与消极要素的基础上,大胆地批判继承、广泛借鉴和充分吸取。这样,我国社会主义的包容性将得到扩充,中国社会主义将因拥有广泛的和多样的内在要素的互相激荡,而充满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