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对人性贪婪面的揭露成为很多文学作品的主题。明代有位名叫刘之卿的人,在他写的《贤奕篇》里面有个“王婆酿酒”的寓言,同样是鞭笞人性的贪婪的。
王婆以酿酒为生,有个道士常到她家借宿,一共喝了几百壶酒从没给过钱,王婆也不和他计较。这天,道士对王婆说:“我喝你那么多酒,也没钱给你,就给你挖一口井吧。”井挖好后,里面涌出来的全是好酒。
王婆一下子发了大财,道士在云游四方后又回到王婆家,问她酒好不好。王婆回答道:“酒倒是好,就是没有用来喂猪的酒糟。”道士听说,哈哈大笑,顺手在墙上写了一首打油诗:“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井水做酒卖,还道无酒糟。”写完便扬长而去,这以后那个井里再也不出酒了。
井里出酒,这已经满足了王婆卖酒的需求了,她仍希望井里既出酒又出酒糟,显然这时的王婆已经显得贪婪了,道士收回了法术惩罚了王婆。
贪婪自来是个贬义词,指一种攫取远超过自身需求的金钱、物质财富或肉体满足的欲望。贪婪往往被视为对社会有害的,因为他们的动机常忽视其他人的福利。我们不能简单把贪婪等同于欲望。
经济学家把欲望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不过欲望并不意味着无止境的贪婪。具体来说,欲望是人正当的要求,它与人满足欲望的能力应该是匹配的。欲望是以自己的能力可以满足的,或通过正当途径的努力可以实现的,贪婪则是要去满足无法实现的欲望。
欲望和贪婪有着不少共通点,这两者间实际上有着本质的区别。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分为几个层次,只有在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新的欲望,而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是无止境的。这就是说,人的正常欲望应该随能力的提高而产生。
比如,一个有能力的人想买一辆车是正当的欲望,还能促进汽车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但一个食不果腹的人想马上要一辆汽车,就属于贪婪。不切实际地想做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事,会使欲望变为贪婪。
欲望推动人努力工作,而贪婪会使人犯罪。当你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之后想买车,你就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工作,这都有利于整个社会。但如果是贪婪,每天只想迅速发财,就很可能走上犯罪之路。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肯定了由欲望产生的利己的合理性,但他严格区分了利己与贪婪。他在《道德情操论》一书中又说明利己的人应该如何控制自己的私欲和行为,使得由利己的人构成的社会也是一个有道德的社会。亚当·斯密是明确反对贪婪的,他承认利己,但又要求以道德克制贪婪。
防止欲望变为贪婪的办法,就个人而言是提高自身的道德自律。但仅仅依靠自律显然是不够的,作为一个社会还需要有制度上的防范,这就是法律的威慑力。对那些贪婪者的严惩正是要给其他人以警示,正如道士对王婆的惩罚是她连酒也得不到一样,道士不仅是在惩罚王婆的贪心,而且还是在警告后人别学王婆的样子。
欲望和贪婪只是一念之差,其实质却有根本不同。合理的欲望是成功的推动力,但贪婪却是滑向地狱的牵引力。我们需要的做的是,把控好欲望,不要放任它变成贪婪。
【陷阱提示】欲望并不意味着无止境的贪婪,我们需要的做的是,把控好欲望,不要放任它变成贪婪。
贪婪是最成功的诱惑家
印度尼西亚在全国的学校和政府办公室,开展了一项名为“诚信商铺”的活动。在这些“诚信商铺”里,没有收银台,也没有人看管,只是放置一个用来收钱的盒子。所有的商品都标有价格,购物者在购买商品后,完全凭着自己的良心,将购物款投进这个钱盒子里。“诚信商铺”开设的初衷,是为了培养印尼国民正直诚实的品格,以减少社会上日益严重的不诚信行为。
那么,“诚信商铺”的运行结果如何呢?活动实行不久后,政府对这些商铺的经营情况进行了调查,一些经营者表示,活动是成功的,因为自己的店实现了盈利,这说明,印尼人都是讲诚信的。但是,另一些商铺的经营者却诉苦说,盒子里的钱一直与出货数量不符,这说明,有些人在贪图小利,他们在诱惑面前放弃了诚信。
两种说词,做出了印尼人是否诚信的截然相反的判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一位学者对这两类商铺进行了调查。结果,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盈利的那些商铺,他们的钱盒子都是透明玻璃或塑料的,并且,在这些商铺里,有许多都是安了摄像头的。而亏本的那些商铺,他们的钱盒子几乎都是不透明的纸箱,并且,这些商铺中没有一家安摄像头。
要求每个人天生就具有不受诱惑的品质,这是一种不可能的奢望。面对诱惑时,我们每个人的诚信都是脆弱的。
人类在生活中为了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受到某种诱惑时,每时每处都会考虑到成本收益这一问题。任何一个人在进行经济活动时,都会考虑具体经济行为在经济价值上的得失,以便对投入与产出关系有一个尽可能科学的估计。
作为经济人,具有自利性、经济性、计算性的特征。具体来说,追求的效用是行为者自己的效用,不是他人的效用;由于行为者具有自利的动机,总是试图在经济活动中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蕴涵着一种量入为出的计算理性,成本收益的计算特性是达到经济性的必要手段。
以印尼的“诚信商铺”为例,因为“钱盒子都是透明玻璃或塑料的”,并且,“有许多都是安了摄像头的”,如果选择不付钱或少付钱,就会承担一定的风险;因为“钱盒子几乎都是不透明的纸箱”,“这些商铺中没有一家安摄像头”,如果不付钱或少付钱,也不会有什么风险。面对后者的诱惑时,当然会有人选择不付钱或少付钱。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司马迁在2000多年前的精辟论述。可以说,对利益的追求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原动力,对利益的渴望在人类行为的背后发挥着主导性、操纵性的作用。只不过,面对诱惑时,总是容易激起人们心中的贪念。
在海南有一个专门捕捉猴子的办法,就是在椰子上挖一个合适的洞,里面放满猴子喜欢吃的果物,然后把椰子放在路边,待猴子伸手进去抓东西吃时就去捉猴子。由于猴子手里握有果物,手始终出不来,这样抓猴子一抓一个准。
其实猴子想跑掉都很简单——只要放开手就行了,但是最终他们是被自己的贪念与诱惑给害了。西方有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社会上有很大一部分人群,本质不错,但抵御外界“干扰”的道德自律能力稍差。因而,在诸多金钱、利益的诱惑面前,他们迷失了道德的方向,甚至滑向了犯罪的深渊。
如果忽视其道德价值,任由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那就不仅会引发质量危机、责任危机、信用危机,更有可能导致经济生活的全面混乱,祸害整个社会。贪念和诱惑一联手,就变成了带刺的玫瑰、美丽的陷阱。
在人们对于商业道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的今天,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要在当今社会有立足之地,就要善于通过诚信交易,抵制各种利益诱惑、克服脆弱性和劣根性,提高核心竞争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坚强。
【陷阱提示】 面对诱惑时,总是容易激起人们心中的贪念。贪念和诱惑一联手,就变成了带刺的玫瑰、美丽的陷阱。
君子求利,取之有道
齐国一个姓国的人是首富,宋国有一个姓向的人极穷,向氏从宋国到齐国向国氏请教致富的方法。国氏说:“我善于盗窃。一年就自给,两年就自足,三年就大丰收。”向氏大喜,于是穿墙破室,专门偷盗,后来人赃并获被判罪,连他祖辈的财产都被没收了。
向氏认为国氏在骗自己,就去埋怨他。国氏说:“你是怎么做盗贼的?”姓向的就将自己偷盗的情况说了。
国氏说道:“你偷盗的方法不对。我偷盗天地的时利,以使我的禾苗成长;陆地上我盗禽兽,水里我盗得鱼鳖。所有庄稼、土地树木、禽兽、鱼鳖都是天地所生,哪有是我所有的啊?而金玉珍宝、谷物、锦缎财物,是别人所属的财物,并非是天拥有的?你如此偷盗被判罪,怎么能怨恨我呢?”
这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致富要走正道。在经济学中,所有人都是趋利避害的经济人,都有自利的一面,其个人行为会遵循自利的原则,其目的是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但是,人们逐利的本性是没有错的,但是不择手段获利,就掉入了人性自利的“陷阱”。
在追求“利”的过程中,很多人抛弃了亲情、友情、爱情……《茶花女》中有句名言:“金钱是好仆人、坏主人。”当你的生活为追求“利”所主宰时,你就迷失了自我;而当你的“利”为你的生活所主宰时,你就接近幸福。
有些人认为:“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如果想不劳而获、轻而易举就能获利,那么往往就会变成小偷强盗、贪官污吏,最后走进监牢。贪赃枉法、尔虞我诈、不劳而获,即使是亿万富翁,也让人鄙视和憎恨。只顾发财、不择手段的人是“徒知爱利,而不知爱身”的人,他们为钱财以身试法,得到钱财又有何用?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发财致富,但是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要想走进幸福之门,就要以劳动致富,不贪不义之财。人们获利的道路千万条,但最根本的就是要勤劳致富、合法致富,千万不可走歪门邪道。人人都想获利,但如何才能获利,也应讲究获利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