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的陷阱全集
5434800000036

第36章 看到的世界并不真实—信息不对称的陷阱 (1)

小心中了信息的毒

中国自古就有一句著名的谚语:“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这虽是一句描写人心险恶难测的话,却也是一句反映表面和本质关系的至理名言。

孔子被困在陈、蔡之间,只能吃没有米粒的野菜汤度日,七天没尝到粮食,白天也只得睡觉。一天,颜回讨到一点米回来做饭,饭快熟时,孔子看到颜回抓取锅中饭吃。一会儿,饭熟了,颜回拜见孔子并端上饭食。孔子装作不知颜回抓饭之事,说:“今天我梦见了先君,把饭食弄干净了去祭先君。”颜回回答说:“不行,刚才灰尘落进饭锅里,扔掉沾着灰尘的食物是浪费的,我就抓出来吃了。”孔子叹息着说:“所相信的是眼睛,可眼睛看到的还是不可以相信;所依靠的是心,可是心里揣度的还是不足以依靠,看来了解人真的很不容易。”

孔圣人尚不易辨识真实的世界,而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要洞穿世间万物就显得更不容易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认识世界的能力是有限的,甚至有时候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并不一定是最真实的世界。

我们不可能洞悉一切事物,实际上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信息不对称的世界中。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生的任何情况。

人们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对商品的个体信息认知也会产生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一般而言,卖家比买家拥有更多关于交易物品的信息。有些商品是内外有别的,而且很难在购买时加以检验。如瓶装的酒类,盒装的香烟,录音、录像带等。人们或是看不到商品包装内部的样子(如香烟、鸡蛋等),或是看得到、却无法用眼睛辨别产品质量的好坏(如录音、录像带)。显然,对于这类产品,买者和卖者了解的信息是不一样的。卖者比买者更清楚产品实际的质量情况。

信息不对称引起信息多的一方欺骗另一方的可能性。政府与公众信息不对称将使行政权力失去监督,滋生政府腐败;企业委托人与代理人信息不对称会引起机会主义行为;劳动力市场上信息不对称会使雇主和求职者受到侵害;人与人之间信息不对称是诚信丧失的根源……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随处可见的信息不对称。比如,如果你加倍努力干好工作,你的老板理应多付你工资,但因为他对你的努力程度只是有个模糊概念,所以你的业绩奖金只是你薪水的一小部分。如果老板能完全看清楚你的能力与努力,他就可以将你的薪水与表现挂钩。再比如你想在附近的餐馆吃饭,但是不知道哪家最好,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找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品牌店,因为大家都知道品牌店不会差。

当然,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大量信息不对称问题,但人们总是能够想出高超的解决办法,用以提高信息的质量,或减少因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损失。举个例子来说,当你需要购买电脑但同时对电脑硬件又不了解时,你会找懂行的朋友咨询,参考网站和杂志,希望借此能得到实用信息,在想购买的产品中作出理性的选择。正是通过不断地搜寻信息,以希求获得最全面的信息,给自己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不过,信息不对称也不见得完全是坏事。比如国防机密,所有信息都公之于众,反倒会妨害国家安全。夫妻双方信息完全对称,各自连自己的一点隐私都没有,生活往往并不幸福。距离产生美,糊里糊涂的爱,也许更能幸福一点。其实仔细想想,信息太对称,这世界反倒无趣了。

现实世界是不完美的,信息不对称也是正常的。我们没有必要去追求完美,也没有必要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实现信息完全对称。当然,也并不是说,信息不对称就好得不得了。在许多情况下,我们还是要努力获得对方更多的信息。比如,政府行为要尽可能公开化,要买二手车还需要请专家鉴定等。

21世纪就是一个信息社会,对于个人来说,拥有信息越多,越有可能做出正确决策。但是我们常常面临的,往往不是透明的信息,而是虚假信息铺就的陷阱。所以,我们应该努力提高我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加我们获得信息的渠道,以我们理性的头脑,尽可能减少信息不完全给我们造成损失,时刻留心信息陷阱。

【陷阱提示】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社会,但我们面临的,往往不是透明的信息,而是很多虚假信息铺就的陷阱。

从西京到东京,买的没有卖的精

有个做古董生意的人,他发现一个人用珍贵的茶碟做猫食碗,于是假装很喜爱这只猫,要从主人手里买下。古董商出了很大的价钱买了猫,然后,古董商装作不在意地说:“这个碟子它已经用惯了,就一块儿送给我吧。”结果,猫主人不干了:“你知道用这个碟子,我已经卖出多少只猫了?”

自以为聪明的古董商万万没想到,“猫食碗是古董”这个信息,猫主人不但知道,而且利用了他“认为对方不知道”的错误大赚了一笔,猫主人才是真正的“人精”。

市场上的买卖双方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但往往商家能得逞而让消费者吃亏,无非还是信息不对称造成了交易双方的利益失衡。毕竟,在商家和消费者的对弈中,商家总是要比消费者获得更多的消息,他也更容易在信息上为消费者设置各种障碍和门槛。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引导消费者甚至误导消费者进行消费。消费者了解到的只是商品信息的表面,处于信息劣势。我们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经常会遭遇一些“温柔的陷阱”,让我们深陷其中,无可奈何。

李先生在一家超市购买了一大包某品牌方便面。回家后,他发现其中有一包中了该公司“大骨赢家”促销活动的四等奖。根据兑奖内容,他可以再获得半包方便面。

于是,李先生依据奖券上显示的“去购买处领取中奖方便面”的提示,来到超市进行兑换。工作人员表示,该奖项需两张奖券一同使用,才能换取一小包方便面。

“我认为不对,食品怎能半包发奖。在五连包中中了一个四等奖,就应该奖励五连包的一半,也就是2或3个小包装。”

面对坚持领奖的李先生,店方找出一包方便面,掰了半包,递给了他。

“这种方便面怎么吃呀,这不是侮辱人吗?”一怒之下,李先生将整包方便面扔在地上。随后,双方发生冲突。最终,在店方要求下,李先生赔偿了另外半包方便面的价钱。

李先生认为,生产厂家的奖项设置非常不合理,“食品怎能设置无法领取的半包奖项。若中了半瓶矿泉水,你怎么分?”

该公司市场部工作人员表示,确有这种“半包奖”的奖项设置。它有两种兑奖方式,可以集齐两张奖券换取一整包奖品,或者再出一半的价钱兑换一整包奖品。另外,在兑奖券上也标明了“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本公司所有”。

生活中,商家的低价限量销售、打折销售、赠送礼品、购物返券等优惠酬宾活动,让消费者如坠烟海不辨东西。在这场销售者与消费者的博弈中,为何消费者就没有胜出的把握?

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消费者必须为之付出更多的成本。也就是说,双方的较量中,信息如同资本、土地一样,是一种需要进行经济核算的生产要素。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现在,这座山就是信息不对称,而要获得准确的信息,消费者就要付出代价。商家对商品信息和营销策略的占有,才保证了每一次交易的获利。所谓“买家没有卖家精”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在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消费者的劣势,并不总是令人同情,因为若不是消费者贪小便宜,在利益面前失去理智,也不会自惹麻烦。经济学则认为这一切很正常,因为在利益面前,任何人都会心动的,经济学上的理性人永远不会失去理性,即永远都会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做出选择,他掌握的信息达到什么程度,他便会做出和他掌握的信息相一致的选择。

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劣势,几乎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困境。谁都不是全知全觉,那么怎么办?为了避免这样的困境,我们应该在行动之前,尽可能掌握有关信息。知识和经验都是你将来用得着的“信息库”,从而成为市场上真正的“人精”。

【陷阱提示】 市场上的买卖双方都是理性人,但往往商家能得逞而让消费者吃亏,无非还是信息不对称造成了交易双方的利益失衡。

怀疑别人还是被人怀疑

我们都知道,怀疑是人的本性,但要追究起怀疑的背后原因,这和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有莫大的关系。信息不对称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当事人双方并不完全了解。每一方的信息都分为双方皆知或容易得到的公开信息,以及只有各方自己知道、对方花大代价才能获得,或者根本无法获得的私人信息。当双方只知道对方的公开信息,不完全知道私人信息时,就称为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会引起信息多的一方欺骗另一方的可能性。

多疑是不少古代皇帝的秉性。越王勾践杀了文种;汉武大帝雄才大略,丰功伟绩,但因其多疑,仅杀害的丞相就有六位之多;明太祖朱元璋杀害的功臣之多更是骇人听闻……从经济学角度,皇帝的疑心不仅是一个心理问题,也是信息不对称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