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休闲爱好气质决定女人一生
5439200000020

第20章 用艺术的情趣去品味生活 (2)

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入正餐后,通常是根据宴会食谱的安排及档次来提供酒水。但似乎最不能缺少的便是红、白葡萄酒。想必它的加盟,更能创造出温馨的气氛,营造和谐的环境。一般说来,葡萄酒都是跟晚宴的佳肴相配合的。如果晚宴以海鲜为主,多数人喜欢喝一些白葡萄酒,以增加海鲜的鲜美味道;如果晚宴以肉食为主,那么配以红葡萄酒更为美妙:一来可以暖胃;二来可以提高肉类的鲜嫩程度并可去除肉中的腥味。

菜肴不同,配酒也略有区别。如吃中餐,则一般喝国酒。在我国南方,人们比较讲究“酒对”——状元红酒专对鸡鸭菜点;竹叶青专对鱼虾菜点;加饭酒专对冷菜;吃蟹时要饮黄酒……具体而言,就是色、香、味淡雅的酒类应与色调冷、香气雅、口味纯的菜点配合;色、香、味浓郁的酒类应与色调暖、香气馥、口味杂的菜点相配。咸食一般选用干、酸型酒类,甜食选用香甜型酒类,辣食选用浓香型的酒来配套。

如是西餐,则讲究更大。正宗西餐的用酒习惯是:吃羹汤时喝雪利酒;吃鱼和海鲜时喝无甜味的白葡萄酒;吃肥腻或浓味的牛羊肉和野味时,喝高度红葡萄酒,最常见的是白兰地酒;

吃奶酪时可用红葡萄甜酒;甜味的香槟则和布丁一起上桌。具体到每种酒的饮用,又有特殊的讲究。如在品尝苏格兰威士忌前应先吃一点香脆的饼干,让味觉恢复正常,如能喝一点清水清除口腔内的异味,饮用时味觉更佳。威士忌酒可以净饮,也可以加冰、加水或苏打水,一般作为餐后酒饮用。

外国人认为香槟酒可令饮者胃口大开,宜作为餐前酒,如配以鱼子酱、冻肉、蜜饯果,则美味可口。一瓶真正的香槟,具有葡萄的细腻和清新的气息,在口感上有着花香味和水果芳香,酸涩中带有甜甜的滋味。由于香槟酒本身带有一点点绿色,根据色彩对比学的原理,利用香槟来搭配一点红色的任何食物,绝对会让宾主尽兴。最理想的状况是用原味的香槟来搭配肉类菜肴,而以甜味香槟来搭配餐后甜点。

酒是性情的水,茶是有思想的水。酒很浪漫,茶很古典。一个飞扬,一个蕴藉;一个奔放,一个内敛。或许可以这样比喻:酒,拥有风情之美;茶,拥有韵味之美。故而,会品酒的女人是风情万种的女人;会品茶的女人是气韵优雅的女人。茶与酒,好比人生,浓烈与淡雅之处,激情与幽情之间,爱恨情仇,悲欢离合,一切尽在意会之中,沉醉、悠扬……

张爱玲:在寂寞中品味人生的精灵

香港青年女摄影家李乐诗,背负行囊睡袋,独自漫游世界。一位记者问她:“旅途漫漫,你形单影只,就不怕孤独或者寂寞吗?”李乐诗听得真切,答得严谨:“我孤独,但没有时间寂寞。”“孤身走路我才能专注,专注才能捕捉摄影契机。”

在人生的长河中,既有欢乐和愉悦,也会有孤独、寂寞和焦虑。

只有经过沉默修养和孤独洗礼的人,才能捕捉到人生的真正底蕴,才会过滤出清澈洞明的品位。人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能认识自我。

张爱玲诞生时,古老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封建士大夫的黄金时代已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了。然而封建大家庭的内部依旧是“庭院深深深几许”,古老的文化与那种安稳、舒缓的传统生活方式还在继续着。张爱玲诞生时,其家境已经没落,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仍维持着大家的风范。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1848~1903)是清末同光“清流派”的中坚人物,同治辛未翰林,官至侍讲,署左副都御史。她的外祖父更是大名鼎鼎,是稍微了解一点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的李鸿章。

诞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翰墨书香之族,不知是一种幸运还是一种不幸。祖先的余荫固然令后人得享锦衣玉食,维持表面的花团锦簇,但显赫的过去也会成为无形的压力,后人如果想超越祖先是非常艰难的。许多软弱的人在这种压力下妥协了,不再去想尊严、荣誉等问题,张爱玲的父亲、弟弟就是如此。而张爱玲——这个瘦削的女子,不仅没有被祖先的压力所压倒,她的家世反而成全了她,成就了40年代上海的一段传奇。

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遗少式人物,他早先对自己聪慧的女儿还是喜爱的,在张爱玲小的时候经常带着她去应酬,有时还和女儿谈谈亲戚间的笑语。因为是旧式子弟,他也有一定的古典文学修养,偶尔抽空指点一下女儿的功课,张爱玲的《摩登红楼梦》就是由她的父亲拟的回目。但这种爱是要看他的心情而定的。张爱玲觉得父亲的房间里永远是下午,在那里坐久了便觉得会沉下去。所以她对父亲家里的一切都看不起:鸦片、教她弟弟的先生、章回小说……她说她像拜火教的波斯人,把世界强分成两半,光明和黑暗,善与恶,神与魔,属于她父亲那一边的必定不好。

由于身为没落世家的一分子,张爱玲对旧式生活的腐朽败落有着真切的体验与清醒的认识。

她熟悉自己笔下那些公子王孙、遗老遗少、太太、姨奶奶、丫鬟、小姐,熟悉他们的生活方式,深谙他们阴暗、畸形的心理。张爱玲将其内心深处苍凉孤寂的宿命感投射到她笔下的人物长廊里。

张爱玲从小就被视为天才。3岁时能背唐诗,7岁时就写了第一部小说,一个关于姑嫂相害相杀的家庭伦理悲剧。在这个时期她认识的字甚至还没有厨子多。8岁时,张爱玲尝试写了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题名《快乐村》。

张爱玲酷爱《红楼梦》,在开始尝试大部头小说时,她写的就是《摩登红楼梦》,全书共分五个章节,尽管情节不连贯,但遣词造句的功力已十分了得。

张爱玲在大学期间很努力,她对西方文化、西方历史和文学的了解是在这3年打下的底子,她的人生观也在这一时期形成。厚积才能薄发,张爱玲这只蛰伏地底的蝉,在气候土壤适宜的上海要一鸣惊人了。

1943年一个春寒料峭的下午,张爱玲敲开了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周瘦鹃家的大门,她拿了自己的《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来毛遂自荐。周瘦鹃这位哀情小说作家在张爱玲告辞后,就在灯下细细拜读。一边读,一边击节,他为作者遣词造句的老练、洞察人情世故的深刻与冷漠而惊叹不已。于是《沉香屑》很快在周瘦鹃主办的《紫罗兰》上发表。

张爱玲的“两炉香”立即引起了文坛的一片惊叹,随后《心经》、《茉莉香片》、《倾城之恋》、《金锁记》、《连环套》等相继问世。短短一年,张爱玲就像天女散花般将自己的小说、散文撒遍了上海文坛,年仅23岁的她从此成了文坛的风云人物。

她的名气直线上升,几乎是一夜之间红遍上海滩。上至汪精卫政府的达官贵人、日本文化界的人士,下至各种通俗小报的读者,没有人不知道上海滩出了个张爱玲。在文艺圈中她的名字更是如雷贯耳。

身为名门之后,加之自身才华横溢,所以张爱玲自觉不自觉地与别人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感。

尽管她在作品里描写世俗的人生,但她却一直是一个远离世俗的观戏者,永远与现实、与迷她爱她的读者保持着一定距离。

人生是舞台,人们免不了要在其中扮演某个角色。张爱玲却在这个舞台上远远眺望着,她不是演员,她也没有试图去做导演,她只是如同一个解说员,用她的笔来为人们讲述一个个离我们不远不近的故事。因为这种距离感,许多人觉得她过于骄傲。人们评论张爱玲都喜欢把她比成希腊神话里那个爱上自己的水仙,就连最了解她的胡兰成也曾说她“觉得最可爱的是她自己,有如一枝嫣红的杜鹃花,春之林野是为她而存在。因为爱悦自己,她会穿上短衣长裤,古典的绣花的装束,走到街上去,无视于行人的注目,自恋是伤感的,而她却是跋扈的”。

她为出版《传奇》的印刷所送去校样时穿着奇装异服,使整个印刷所的工人都停了工去看她的衣着。

她穿着奇装异服去好友苏青家,整条巷子为之轰动。她在前面走,后面就跟了一群看热闹的小孩子,一面追,一面叫。

张爱玲最经典的打扮是在旗袍外面罩一件夹袄。据说有人曾经问过张爱玲何以这样打扮,她回答说:“我既不是美女,又没有什么特点,不用这些来招摇,怎么引得起别人的注意?”“一个人假如没有什么特长,最好是做得特别,可以引人注意。我认为与其做一个平庸的人过一辈子清闲生活,终其一生默默无闻,不如做一个特别的人,做点特别的事,大家都晓得有这么一个人,不管他人是好是坏,但名气总归有了。”这就是张爱玲实际与功利的个人哲学。

张爱玲传奇的一生中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章,应该算她与在汪伪政权里担任过要职的胡兰成之间的一段乱世情缘。三毛曾经以他们的恋情为模型写下电影剧本《滚滚红尘》。但三毛把张、胡之间的爱情高度理想化了,现实中的张、胡恋结局固然凄凉,过程也并不都是那么美满。

虽然张爱玲孤高自傲,但她也是女人,少女情怀总是诗,加之她的家庭并没有给她多少温暖,所以张爱玲需要一个疼爱、呵护她的男人。而胡兰成比她年长15岁,人生阅历丰富,深谙女人心理,是一个讨女人欢心的能手,还是有名的政论家。张爱玲可以在他面前更多地袒露自己,不论是幼稚还是与年龄不相称的世故,张爱玲都需要一个倾吐的对象。当然张爱玲作为一个才女,仅仅是一个呵护她的男人是远远满足不了她的需求的,张爱玲需要一个懂得欣赏她,能和她旗鼓相当的知音。而胡兰成是一个有名的才子,悟性很高,所以能够懂她,而且因为懂得欣赏,所以他的赞美就格外的熨帖,不是隔靴搔痒。

可是张爱玲毕竟还是生活在人间,生活在滚滚红尘之中,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她和胡兰成的关系是不容于世俗的,胡兰成在他们相遇时已经有妻子。张爱玲虽然我行我素惯了,但爱情是具有排他性的,所以她不可能不在意,况且胡兰成风流成性,时不时地惹上一段风流韵事。心高气傲的张爱玲开始能够勉强一笑置之,但最终还是不能避免二人的悲剧结局。

1955年张爱玲去了美国,在那里遇到了第二任丈夫赖雅。赖雅是他们在文艺营认识的剧作家,她喜欢赖雅的才华与学问,于是这两个异国情人结合在了一起。10年后,赖雅去世。张爱玲的最后一次爱情火焰就此燃烧殆尽。

张爱玲被人遗忘了半个世纪,到晚年才像国宝一样被挖掘出来。大陆的现代文学史长期受政治气候的宰制,岂仅是忽略她,简直是抹杀她。她的作品长期饱食图书馆的灰尘,直到有一天重见天光,人们不禁有惊艳之感。

从1972年以后,张爱玲深居简出,埋首研究她钟情了一辈子的《红楼梦》。1995年9月,她在睡梦中走到了生命的终点,没有人知道她的离去,她的尸体几天后才被人发现。许多人可能觉得张爱玲死得很可怜,其实这一切都是她自己选择设定的,她要的就是没有一朵花、没有一滴眼泪送她退场。

张爱玲——一个世纪的喧嚣华丽,风流云散的传奇落幕了。她死得寂寞,但洗尽铅华,她并不排斥寂寞,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及极度的孤寂。这个孤独的女子造就了文坛上至今为止极其华丽的文字,赢得了数以万计近乎喧嚣的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