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沉思录·青少版
5440100000007

第7章 卷三 不仅要戒除恶行,还要戒除恶念(1)

啊,自然,你的季节所带来的一切,于我都是果实

我们也应当注意到:甚至在那合乎自然地产生的事物之后出现的事物也令人欣悦和有吸引力。例如,当面包在烘烤时表面出现了某些裂痕,这些如此裂开的部分由某种不含面包师目的的形式,但在某种意义上仍然是美的,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刺激着食欲。再如无花果,当他们熟透时也会裂开口;成熟的橄榄恰在他们接近腐烂时给果实增加了一种特殊的美。谷穗的低垂,狮子的睫毛,从野猪嘴里流出的泡沫,以及很多别的东西,一个人如果孤立地考察他们,虽然会觉得他们是不够美的,但由于他们是自然形成的事物的结果,所以他们还是有助于装饰他们,使心灵愉悦。

《沉思录》中的沉思:

自然界有和风煦日,也有暴风骤雨,有高大的树木,也有恼人的虫蛀,又欢乐的景象,也有痛苦的环境,有花有果,有欣欣向荣,也有枯萎凋零,每一个来自自然的事物都有它互相对立的两面,而这两面对于我们来说同样是果实。我们人类就生活在这样的大自然中,所谓社会,不过是人化的自然而已。

对人生中那些我漠然置之或者欢喜厌恶的事物,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试图确定每一个的价值。

要明确凡正当的事情也都是可能的;凡符合自然的事情,自然也就会使它产生。而自然发生的事情决不是恶。

所以,当一个人吻他的孩子时,如果有人说:“这孩子终有一天要死去。”不要把这看成是凶兆之词。古代哲学家埃比克太德说:那表示自然的活动的词没有一个是凶兆之词。或者如果它是的话,它也不过是那种跟说麦穗的收割一样的凶兆之词。”

成长故事苑:

每一天,总是这么忙碌,所以,艾里克经常处在焦虑紧张之中,这种消耗性的快节奏,使艾里克工作到中午就感到疲劳难耐了,挨到晚上,艾里克的体力更是消耗殆尽,没有一天不是精疲力竭、软绵绵地躺到床上。

或许是上天有意安排吧!也可以说是一种“机缘”,艾里克的家坐落在一片树林中,有个清晨,艾里克很早就醒了,想要再睡也睡不着,于是艾里克从床上坐起,愣愣地往窗外看。

那时,刚好有一只小鸟,从漫长的睡眠醒过来了,那幅情景,深深地吸引了艾里克的兴趣。首先,艾里克发现鸟儿的头部埋在翅膀底下,全身羽毛都缩了起来,就以这个姿势维持着睡眠状态。当它醒过来后,就把一颗小脑袋从羽毛下面拔了出来,睡眼蒙眬地四面环顾好一会,然后伸长了一只后腿,一边打着呵欠,一边充分地撑开双翅,开到了极限的程度——就像一把扇子一样,然后,用它的翅膀遮住了伸张的后腿;接着,小鸟儿又缩回翅膀和后腿,又伸出另一只腿,重复刚才的动作。接下来,它又把小脑袋埋入羽毛之中,然后又拔出来。这一次它可能比较清醒了,精神抖擞地仔细观察周围的环境后,转回头去,双腿和双翅都伸得长长的,突然地,就用那美妙的歌喉唱起歌来。做完这些事之后,小鸟儿便轻轻巧巧地从树枝上跳了下来,喝了几口冷水,拍着翅膀飞走了,可想而知,它要开始一天的工作——寻找食物去了。

艾里克,这位每天紧张忙碌的朋友,见到了这幅情景,不禁若有所悟地告诉自己:“如果这是一般小鸟儿晨起后的习惯动作,那它们也实在是很悠闲、很会享受生活了!既然连鸟儿都可以如此快活,我为什么不能效法它们,优哉游哉地度过我的清晨呢?”

艾里克想到做到,真正地从头到尾模仿了小鸟的动作,甚至在几个动作之后,还唱起歌来了。并且发现,唱歌是非常令人愉快振奋的一件事,它能给人带来安详的感觉。

“其实,我是没有什么音乐细胞的。”艾里克笑着对一个朋友说:“不过,我还是试试看,能不能安详地坐在椅子上唱歌。结果,我唱了许多首圣歌和一些快乐的旋律。妻子差点吓坏了,还以为我发癫了呢!”

“那只小鸟给了我如许的启示,可是,我却无法帮它什么忙,不过,我替它做了一些小小的祷告,也算是回报它赐予我的快乐。在我做了那些动作之后,觉得肚子饿了,便请求妻子装备一顿像样的早餐,让我慢慢地去享受。如此一来,我的精神愉快多了,也轻松多了,工作的时候,我觉得紧张减半了,而能够在一天之中,以从容不迫的态度去完成我的工作。”

哲理背囊:

凡自然形成的都是美的,凡作为宇宙的结果出现的事物都是以某种引起快乐的方式安排的.要发现生活中的美,找到快乐的源泉,就要做一个真正熟稔自然及其作品的人。

接受和品味自然的馈赠,体验生命的成熟与美丽。生命给了什么,我就享受什么。欣喜与人生的整个过程,不以结果论成败,不以成败论英雄。

要懂得,从收获的角度,看待一切事物与悲喜,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总要思考,我从中收获了什么。

抽出时间,静下心来,凝视一朵花开,观察蝉或蝴蝶的蜕变,爱自然的一切美和善,悦纳生命中的所有悲喜。

以积极的目光看到他人的优点

如果一个人对宇宙中产生的事物有一种感觉和较深的洞察力,那些作为其结果出现的事物在他看来就几乎都是以某种引起快乐的方式安排的,它在观察真正的野兽的张开的下颚时,并不比看画家和雕塑家所模仿的少一些快乐,他能在一个老年人那里看到某种成熟和合宜,能以纯净的眼光打量年轻人的魅力和可爱。

《沉思录》中的沉思:

世界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美无处不在,缺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中,有些人感受不到让自己欣喜的内容,他们看着世界到处是丑陋、粗糙、残破和衰朽,这样的想法不仅违背本性,曲解了自然,更难以让自己拥有美好的心情。

如此,何不换一个角度,去看他人身上的光明面。不妨根据他人的内在品质和外在条件等等综合情况将其“切割”成两个半球,将积极的一面集中在一个半球,把消极的部分集中在两个半球,然后,约束自己的眼睛,只看美好的一面。

这样做,不仅能够改善自己的心情,也对自我的发展和提升有相当大的益处。如果能多关注他人的优点,对他人持批评态度的倾向和烦躁的心情就会随之消失,就能得以心情舒畅地学习和生活。

从这种意义上讲,人更应该努力从批评别人的阴影中摆脱出来,努力让自己学会欣赏他人。

成长故事苑:

春秋时期,管仲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后来,听母亲说,父亲曾在楚国做官,战死了。管仲自幼天资聪慧无比,遇事好动脑筋,总要刨根问底。当地那些名人贤士,管仲都愿意接近。当时,他家庭生活困顿,为生计所迫,管仲想学做买卖。他先是把母亲编的草帽拿到集市上去卖。虽然草帽编得十分精美,但他要价太高,他觉得要价低了就对不起母亲。整整一天,一顶也没卖出去,正在管仲又饿又困的时候,鲍叔牙经过这里,认识了管仲。经过交谈,鲍叔牙对这位刚认识的管仲刮目相看。当他了解了管仲的身世后,极为同情。鲍叔牙又把管仲请到旅馆住下,听管仲纵谈天下大事,更令他佩服。鲍叔牙对管仲说:“夷吾弟,如果你愿意,咱们合伙做买卖吧。”管仲正愁没有钱呢,所以一拍即合,并且成为结拜兄弟。

管仲家里很穷,买卖的本钱都是鲍叔牙出的。但是赚来的

钱,鲍叔牙总是把多一半分给管仲。管仲很过意不去,可鲍叔牙说:“朋友之间应当互相帮助。你家里不富裕,就别客气了。”后来他们又一起去当兵,进攻的时候管仲躲在后面,撤退的时候他又跑在前面。士兵们议论管仲怕死,鲍叔牙却替他辩解说:“管仲家里有老母亲,他保护自己是为了侍奉母亲,并不是真的怕死。”管仲听到这些话后非常感动,叹口气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叔牙啊!”

后来齐桓公在鲍叔牙的帮助下取得王位。齐桓公继位后,鲍叔牙官封宰相,身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鲍叔牙深知:如果管仲能辅佐齐桓公,齐国肯定会很快强盛起来。对于管仲的治国韬略,他是坚信不疑的。鲍叔牙对齐桓公说:“管仲是天下奇才,大王若能得到他辅佐,称霸于诸侯易如反掌。当时管仲并非与你有仇,只是效忠公子纠而已。大王若不计前嫌重用他,他也一定会忠于你。”后来,齐桓公果真用了管仲,在管仲和鲍叔牙的辅佐下,齐国渐渐强盛起来。齐桓公终于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哲理背囊:

欣赏他人不仅是一种行为习惯,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这需要学习和培养。

要培养欣赏他人的修为,首先应该将他人的优点一一列举出来,并时刻提醒自己,他们的有些优点是自己不具备的,也正是这些优点值得自己学习,并让他们看起来更可爱。

理解他人也是欣赏他人的一个基础。

如果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他人的很多缺点并不涉及是非和原则,所以不要把这些看得太严重,而是要彼此理解和适应对方的个性,这样人的胸怀也就会越来越豁达和宽广。

不仅戒除恶行,而且戒除恶念

一个人应当仅仅使他想这样一些事;即当别人突然问:“你现在想什么”他都能完全坦白表明:你心中的一切都是朴实和仁爱的,都有利于一个社会动物,你是一个全然不关注快乐或感官享受的人,也没有敌意、嫉妒和疑心,或者有任何别的你说出来会感到脸红的念头。因为,一个毫不拖延地如此回答的人属于最好的人之列。

从我的母亲,我濡染了虔诚、仁爱和不仅戒除恶行,而且戒除恶念的品质。

《沉思录》中的沉思:

如果一个神或一个明智的教师来到一个人面前,命令他只是思考和计划那些他一旦想到就要说出来的念头,那么也许这个人一天也不能忍受。

可能现实中有很多人会有同样的感受。所以,不得不说,很多人的言行不一致,人们总是有超出寻常的隐私和羞于说出口的隐秘念头,这些想法,也许终生都不会付之行动,所以,不一定会有人发现,大概会永远埋藏在肚子里头,直到经由死亡带往生命的异乡。

但是仅仅有这些恶念或者至少不良的念头也是不好的,它不仅说明了你没有遵循本性生存,还说明你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善良人,同时也不是一个纯粹的人。在你的生命中,始终需要遮掩,需要一些类似于墙或幕的东西。

有人将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就道德品质而言分为三种:

一种是为所欲为,毫无遮掩地宣扬利己主义处世哲学;"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于是以"对策"应付"政策",以魔网对付法网,"理直气壮"地贪、夺、暴。对于这种人,,善良人绝不会为之唱赞歌。

另一种是洁身自好,守身如玉:独守空帷,他们或回忆儿时的青梅竹马;夜阑人静,他们或构思明日蓝图。他们并不是佛门弟子,常食人间烟火,也有七情六欲。但理智指导他们辩明善恶、是非、美丑。这种人,心胸旷达,表里如一。"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可贵!

还有一种人,他们不乏良知;爱财,但取之循道;常记伦理道德;不敢狗偷鼠窃;他们尤爱荣誉,视之为"第二生命"。但就是缺乏点"慎独"精神;在草丛中发现了一本"英汉词典",他把扉页上姓名撕下来了;夜间行路,闻到了一股脂粉味,他有些无所措手足了;别人的抽屉没有上锁,他的手往里面伸了;考场上,在冥思苦索不得解的时候,他发出SOS的信号了;借人伍元,事已三月,被借者不当一回事,借者也"忘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