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家庭理财万事通
5442500000035

第35章 稳固“五大险”,建筑风险防护网(3)

保险的基本原理是大家出钱,个别遭遇小概率事件的人获得补偿。保险只是主要为了应付生活中的一些风险(不确定性),如大病、意外伤残、死亡等,没有很强的保值增值功能(分红型保险除外,但它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保险)。因此,投资人在保险外,需要投资一些有保值增值功能的资产,如债券、股票、基金等。其实,还有很多资产类型可选择,如房地产、私人公司、商品期货、外汇等,但是,这些投资工具所需的专业性较强,有的风险也较大,不适合大多数投资人。

一般而言,个人投资者财力及精力均有限,在专心工作、照顾家庭之余,再去研究各种投资工具及具体的资产配置,实在是力不从心。投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财目标及可承担风险的能力及意愿,手中留一部分现金应付日常的流动性需求及突发性意外事件(一般来说,6~12月的生活费用就已足够),购买一些保险以对抗生活中的意外事件,再请理财专家给一些建议,购买合适的基金品种来替代证券投资这一块,至于房地产、外汇等投资,具有相当专业知识的投资人也可以加以关注,以分散风险,享受更高收益。

工薪家庭:有一种“保险”人人都需要买

【家庭情况】

周女士现年52岁,原国有大型纺织企业财务人员,自从45岁下岗以来一直在一家民营企业二次就业,在别人眼中是一个生存能力特别强的人。丈夫比她大一岁,为国家公务员。女儿24岁,大专毕业后一直在一家全球500强公司担任文职,经过3年努力,收入稳定递增,成为很多人羡慕的小白领。

因为多年财务工作的缘故,周女士有较强的理财意识,早早为女儿买了某知名寿险公司终身寿险产品及分红类终身寿险1附加医疗门急诊住院保险,还为先生购买了养老分红两全保险附加医疗门急诊住院保险,疾病预防及养老保障双保险,但周女士没有为自己买保险。

目前他们家有银行存款75万元,银行理财产品74万元;A股投入9万元,目前略赚。

【理财目标】

1眼下是不是换一套大一点住房的时机?

2作为家庭主妇的周女士还需购买医疗保险吗?

【保险规划】

有一种“保险”人人都需要买

很多人进入中老年以后,开始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像本案例中的周女士那样,有一种“保险”——医疗保险是需要买的。

一般来说,商业性医疗保险的投保年龄都会限制在50周岁以下,超过这个年龄以后,即使有,价格也会非常贵。原因很简单,年龄越大健康风险也越大,风险越大价格自然就越高,高到一定程度以后也就无人问津了。有的人不明白其中道理,诟病保险公司“不公平”,其实不然,这也是为了一种公平,维护的是其他年龄段健康投保者的利益。

当然,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意外伤害是不可忽视的风险,由此引起的治疗费用也是数额不菲。意外伤害的投保年龄一般限制在60~65岁以下,而且各年龄段的费率是统一的,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是很“划算”的。所以,建议周女士选择“意外伤害+意外伤害医疗”的组合。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意外伤害医疗保险一般都有一个“免赔额”,通常为100元,每次意外伤害医疗费用超过“免赔额”以上部分才是理赔的部分。

很多人都明白:买保险其实不是为了“赔”,只是为了“以防万一”,买保险不“赔”才是“赚”。所以,平日多多健身、保持心情愉快,就是在给自己的健康买保险;遵守交通法规,文明穿越马路,就是在给自己的人身安全买保险;“负责”地对待生活,就是自己在给自己买保险。这种“保险”人人都需要买。

周女士可尝试申请团体险。因为已年过五旬,周女士现在购买医疗保险将面临一个尴尬局面。一般商业性医疗保险、住院补贴类保险品种是附属品种,只有在购买终身寿险或重大疾病保险等主险后才能获得。而两款主险一般随着年龄增长保费会增加,52岁的情况可能面临较高的保费,还可能伴随许多限制性条款,对周女士本身的身体状况要求也很高,而且有些保险公司未必愿意承保。

有一个办法是,周女士看一下所在单位是否有团体险种。一般保险公司会根据企业的要求,为员工手册上所列的在职人员设计一款适合的团体险,而涉及最多的就是团体医疗保险。团体险是以一个团体作为投保标的,不会对其个体进行体检,只要审查企业的资格即可。如果公司肯为员工购买这样的团体险,周女士就能以较低的价格享受到医疗保险,但是,这种保险仅限于存在雇佣关系的时期,也就是当周女士不服务于该企业时,保险关系会自动解除。

理财小百科

一张保单可以挽救一个家庭

曾经有人认为:保险是富人的游戏。其实不然,中低收入家庭一样需要保障。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一张保单是如何挽救了一个家、改变了一个人、影响了一个社区的。

下岗了,人穷志不短

于淳原本是上海玻璃仪器厂的职工,由于单位效益不好,于淳在十年前就下岗了。但是他并没有闲着,虽然没有很高的学历,但他乐于做一些体力活:送盒饭,当别人装修房子时的临时监工,也摆过水果摊……走进于淳位于宝山的20平方米的小家,阳台上种满了花花草草,透出浓浓的生活气息。

虽然于淳这几年的奋斗没有取得很大的成绩,但起码让妻儿衣食无忧。女儿玲玲也觉得自己身处的是个幸福之家。但平静的生活也有隐忧,美中不足的是于淳打的都是临时短工,收入旺季的时候可以很高,淡季的时候也可能分文没有。

于淳始终对家庭财力想得很透:自己的学历、能力让自己的赚钱能力有限,那么即使不能让女儿出国念书,起码也要让家人过上温饱的日子。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想法,于淳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做了个选择,而这个选择在7个月后化解了他们一家人所遭遇的重大变故,演绎了一出由悲到欢的人间喜剧,在整个街道家喻户晓。

买建材还是买保险

2004年12月底,于淳在客户新装修的家中当监工,说好与雇主一起去挑选地板。由于天气寒冷,于淳在等待的时候走进了店铺暖暖身子,遇见了正在向店主推销保险的代理人程某。

据程某回忆,当时进私营业主店面推销保险是出于这些人经济收入还不错,但大多没有社保的考虑,因而在营销时她往往从保障上做宣传,主推的是医疗补贴保险等健康险。岂料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最终店主没有购买保险,反而是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的于淳主动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

2005年1月,代理人程某上门为于淳讲解保险。其他方面于淳都很满意,就是一听保费吓了一大跳:几乎占了自己年收入的10%。于淳开始为难起来,因为对并不富裕的于淳一家人来说,当时手头只有一笔准备用来买建材的钱是可以挪用的。

买建材是于淳通过长期的积累,发现了一个建材市场物美价廉,所以打算在监工的同时向雇主推荐,算算如果顺利能赚不少差价,可以改善家人的生活;买保险则是给自己和家人添一份保障。此时代理人程某的一句话促使于淳做了决定:“你现在那么辛苦,万一哪一天身体垮了家里人怎么办?”这句话点中了于淳作为家庭经济支柱的最担忧的地方,他终于用原本买建材的钱买了一份终身寿险,附加了提前给付重大疾病保险。

天有不测,突患重病

2006年8月,于淳在便当店送外卖的途中突然感到身体非常不适。虽然以前也有一些小毛病,却不像这次那样严重。已经有不祥预感的于淳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暴发性肝炎。医生告诉陪在身边的于淳妻子,他的病情相当严重,如果不接受治疗,最多只能存活2个月,但若接受治疗,还有康复的可能性。

于淳突染重疾,让这个原本安康的家庭陷入窘境。首先是家庭收入的顶梁柱没有了,妻子和于淳曾经是同事,一起下岗后于淳主外、妻子主内,她已经近十年没有外出工作了,而刚刚大学毕业的女儿才开始工作,在公司还处在收入最低的实习期。不要说补贴家里,能自给自足就很不错了。更让人感到绝望的是于淳高额的医疗费用。这些年于淳所赚得的收入几乎都花在了女儿身上,家中只有几千块钱的积蓄,光一个住院押金就几乎交光了。

而且于淳一家并不善交往,在上海的亲戚朋友也不多,社区的邻居建议于淳妻子:到老单位工会去说说情况吧。于淳的妻子跑到老厂子,工会一听于淳的情况就连连摇头,翻出单据给他妻子看:我们这里还有两个白血病人呢,他们的援助我们还没有能力帮忙,你们只能自己解决了。

高额的医疗费用将这一家人逼上了绝境,于淳一度准备放弃治疗,他拒绝任何药物,也不让妻子再为他支出任何医疗费用,甚至连饭也不愿意吃了。就在于淳打算坐等死神降临的危急关头,女儿玲玲猛然想起了爸爸曾经在家中商量过的那份保单,并尝试联系了所在的保险公司。

代理于淳一家保单的保险营销员程某在知情后马上赶到了医院,她一面积极取证,寻找于淳一家在病急时没有注意到的医疗单据,一面给情绪不稳定的于淳作详细讲解,让他放心,其所患的疾病是在所购买保险的责任范围内。

代理人程某第三次来到医院时带来了保险公司的福音:公司已经明确答复他的医疗费用会得到相应的理赔补助。想到自己高昂的医疗费有着落了,不会再连累到家人,于淳的心中这才重新燃起了对生命的希望,有了继续治疗下去的勇气。

人间喜剧,女儿投身保险事业

解决了高额医疗费的后顾之忧,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于淳竟然奇迹般地康复出院了。与此同时,在接到报案后,保险公司的理赔人员也正在着手一系列认真细致的调查工作,在资料齐全、事实真实清楚的情况下,按照保险责任赔付于淳人民币34000余元。于淳一家在第一时间享受到了保险福利。一张保单就这样挽救了一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