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档案】
陈嘉庚(1874~1961),华侨企业家,爱国人士。
籍贯:福建厦门。
英雄历程:
1907年加入同盟会;
1912~1920年,先后在集美创办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农林、商科等学校;
1921年克服种种困难创办厦门大学;
1928年5月3日,并成立济南惨案筹赈会,任会长;
1938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新加坡召开侨民大会,号召救国捐款和抵制日货;
1938年,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大会(简称南洋总会),历任会长;
1939年,慰问延安边区军民,抗战胜利后创办《南洋日报》;
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961年8月12日,病逝于北京。
【英雄荣誉】
毛泽东评价:“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英雄人生】
他是一个兴学报国的实业家
陈嘉庚早年随父亲陈杞柏在新加坡经营“顺安号”米店,后因米店歇业,陈嘉庚便开始自立门户,走上了创业的道路。他首先开设了“新利川黄梨厂”,又继承遗产“日新公司”。由于经营有方,获利丰厚,他又涉足橡胶种植业。
经过20年的发展,陈嘉庚的产业以橡胶园,生胶厂和胶品制造厂三个产业发展为主。另外,他还经营菠萝罐头、冰糖、肥皂、药品、皮革等十余种产业,其经济势力称霸整个马来西亚半岛。
陈嘉庚致富后首先想到的是兴学报国。他说:“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
1913年,陈嘉庚在家乡集美创办小学,以后陆续办起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校共十所;另设幼稚园、医院、图书馆、科学馆、教育推广部,统称“集美学校”。其规模这样宏大,体系这样完整的学校,全国找不到第二个。
1921年,陈嘉庚创办了厦门大学,设有文、理、法、商、教育五院17个系,这是一所华侨创办的唯一大学,也是全国唯一独资创办的大学。陈嘉庚独力维持了16年。后来世界经济不景气严重打击华侨企业,陈嘉庚面对艰难境遇,态度仍很坚定地说:“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后来,为了维持厦大,他真把自己三座大厦卖了。
陈嘉庚对兴学育才竭尽全力,但自己的生活却非常俭朴。他为集美和厦门大学兴建数十座雄伟的高楼大厦,自己的住宅却是一所简朴的二层楼,既小又暗,办事不便;床、写字台、沙发、蚊帐等都是古老的;但他十分怡然。
晚年,他为自己规定低的伙食标准,即每天五角钱,经常吃番薯粥、花生米、豆干、腐乳加上一种鱼。他身体力行的座右铭是:“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要吝惜,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要浪费。”
正如他在的个人自传中写道:“我之个人家庭,年不过数千元,逐月薪水足以抵过。在集美建一住宅,不上一万元,他无所有。”
投身政治,积极抗日
陈嘉庚虽身处南洋,但一直心系中国,积极支持中国内的革命活动。在1910年加入同盟会并积极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后,陈嘉庚担任福建“保安会”会长,筹款支援福建,稳定了当地局势。
济南惨案发生后,陈嘉庚积极筹款救济难民,南洋华侨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声援运动。战争全面爆发,他在新加坡成立南侨总会,带头捐款,还组织各类活动,仅1939年一年,南洋华侨就向祖国汇款3.6亿多元,极大地支援了中国内的抗日力量。
陈嘉庚坚持抗日到底,针对汪精卫等人的妥协方案,在国民参政会第二次大会上提出“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的著名提案。此举振奋了全国人民和广大海外侨胞的心,对当时重庆的主战派起着很大的鼓舞作用。
国共内战爆发后,陈嘉庚反对美国援助蒋介石,以南侨总会主席名义致电美国总统和国会表示抗议,并且抵制蒋介石召开的国民大会,指出蒋介石“一夫独裁,遂不惜媚外卖国以巩固地位,消灭异己,较之石敬瑭、秦桧、吴三桂、汪精卫诸贼,有过而无不及”。
1947年,又组织“新加坡华侨各界促进祖国和平民主联合会”,积极声援民主党派关于制止内战的斗争。1949年,陈嘉庚应毛泽东的邀请,以华侨首席代表身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英雄无悔】
当民族成败存亡、千钧一发之际,陈嘉庚不惜牺牲金钱,竭殚心力而为之。天空中那颗“陈嘉庚星”的光芒照耀着苍茫大地。他一生俭朴生活,奔走海外,茹苦含辛数十年,却致力于兴学救国、援资抗战,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国界,他的精神如同在一面鲜红的旗帜在海内外迎风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