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震撼中国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
5448800000066

第66章 冼星海—人民的音乐家

【英雄档案】

冼星海(1905~1945),曾用名黄训、孔宇,中国近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籍贯:广东番禺。

英雄历程:

1926年,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

1928年,入上海音乐专科音乐学校;

1929年,赴巴黎勤工俭学;

1931年,考入巴黎国立音乐学院;

1935年,积极投入抗战歌曲创作和救亡音乐活动,创作大量群众歌曲;

1938年,任延安鲁迅文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

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12月,去苏联学习;

1945年年初,与苏联克里姆林宫医院接受治疗;

1945年10月30日,于克里姆林宫医院病逝。

【英雄荣誉】

毛泽东主席称其为:“人民的音乐家。”

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英雄人生】

伟大的梦想战胜生活苦难

冼星海出生在一个贫苦渔民的家庭里,父亲在他出生前就已去世,他和孤苦伶仃的母亲相依为命。母亲以针线缝补、浆洗、杂活等勉强维持生活。冼星海的母亲善唱渔歌,并经常哼唱给冼星海听。少年的冼星海从母亲那里得到了最早的音乐启蒙,能唱出上百首歌谣。这给年幼的冼星海带来了一些快乐的时光。

由于生活的艰辛,母子俩流落到新加坡给别人当佣人,支撑冼星海读了几年私塾。1918年又因在国外无法生存,母子二人回国。后来,冼星海因交不起学费只好进了一个学校的管乐队,他的音乐天赋开始展露出来,在朋友的资助下考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靠在学校担任助理维持生活。

怀着对音乐的梦想,冼星海于1929年到法国深造。在法国求学6年,冼星海受尽了人间的苦难,靠在餐馆跑堂、理发店当杂役等维持生计,几次饿昏,有一次还差一点被送进存尸房。 1934年,冼星海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学习作曲兼学指挥。他是该班几十年来的第一个中国考生,由于衣着不够华丽,险些被法国门警所阻而不得入考场。考试后,主考老师杜卡斯代表全体评委宣布:“我们决定给你荣誉奖,按照学院的传统规定,你可以自己提出物质方面的要求。”冼星海只说了“饭票”两个字,就再也说不出话来了。

冼星海曾说过:“每个人在他生活中都经历过不幸和痛苦。有些人在苦难中只想到自己,他就悲观、消极,发出绝望的哀号;有些人在苦难中还想到别人,想到集体,想到祖先和子孙,想到祖国和全人类,他就得到乐观和自信。”他一心想着祖国,怀抱着音乐救国的梦想而忍受一切生活的苦难。

人民音乐家的音乐救国之路

当日寇的铁蹄踏在了中国的土地上时,胸怀音乐救国大志的冼星海谢绝了巴黎音乐学院的挽留,毅然回到了祖国,他决定用满腔热血谱写抗日救国之曲。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冼星海参加上海话剧界战时演剧二队,进行抗日文艺宣传。不久,又到武汉参与主持抗战音乐工作。他深入学校、农村、厂矿,向群众教唱抗日歌曲,举办抗战歌咏活动,对动员民众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这一时期,冼星海创作了《保卫卢沟桥》、《游击军歌》、《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著名抗日歌曲。

1939年3月,由诗人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的《黄河大合唱》,成了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这部作品歌颂了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画面,塑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形象。全曲气势磅礴,将时代精神、民族气魄与大众艺术形式紧密结合,成为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激励着无数热血青年投身民族解放的行列,奔向抗日的最前方,对全国军民的抗日斗志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

在延安期间,冼星海还创作了《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大型作品,以及《三八妇女节歌》、《打倒汪精卫》等大量歌曲。此外,他发表了《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民歌与中国新兴音乐》等许多音乐论文,论述中国新音乐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大众化和民族形式等问题。

1940年5月,冼星海受党中央派遣去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配乐。到苏联不久,苏德战争爆发,他因战乱和交通阻隔而难以归国。其间,他以音乐为武器,写下了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中国狂想曲》,歌颂苏联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表达对祖国的深切怀念。

由于长期劳累和营养不良,致使他肺病加重,1945年10月病逝于莫斯科。延安各界为他举行了追悼会,毛泽东亲笔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

【英雄无悔】

冼星海拒绝国外的挽留毅然回国,以实现音乐救国之梦想。他把音乐家的创作同民族的、人民的命运和愿望密切结合起来,用音乐的形式来号召中国人民站起来与敌人战斗。正如冼星海所说:“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几十年来,人们一次次吟唱着诞生在抗日烽火中的《黄河大合唱》,总被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