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震撼中国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
5448800000088

第88章 聂耳—“拼命三郎”音乐家

【英雄档案】

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中国音乐家。

籍贯:云南玉溪。

英雄历程:

1927年,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并与友人组织九九音乐社;

1931年4月,加入“明月歌舞剧社”,任小提琴手;

1932年7月,发表《中国歌舞短论》;

1932年11月,组织“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

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4月,建立百代国乐队;

1935年初,创作著名的《义勇军进行曲》;

1935年7月17日,不幸溺水身亡。

【英雄荣誉】

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英雄人生】

“拼命三郎”的音乐家

聂耳的母亲能唱各种民歌,包括在昆明等地民间广泛流传的洞经调、花灯调、洋琴调,等等。童年时的聂耳在母亲的影响下,受到云南丰富而又优美的民间音乐和戏曲的熏陶,10岁就学会了吹笛子、拉二胡、弹三弦和月琴,并参加了学生音乐团,并担任指挥。

聂耳在云南第一联合中学上学时,在学好功课的基础上,还向法籍教师柏希文学习音乐基础理论和钢琴的弹奏,同时参加由柏希文老师开办的英语学会,进行英语的补习。他的刻苦与努力被老师与同学称为学习上的“拼命三郎”,

聂耳考入昆明省立第一师范后,仍然拼劲十足。他不仅经常参加校内外的音乐、戏剧等活动,还与友人组织九九音乐社。后来,因积极参与中共地下党领导的青年救济团的各项针对反动派的斗争,因而引起反动派的注意。

从昆明第一师范毕业后,聂耳随云南一商人匆匆逃离昆明,绕道海防、香港、到达上海。聂耳来到上海后举目无亲,这时,联华影业公司音乐歌舞学校刊登在《申报》上的招生启事引起聂耳的注意。每月能挣十元津贴,还管吃住,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聂耳忐忑不安地进了考场,结果却被录取了。聂耳在这里做了一名小提琴练习生。

不久,聂耳发现王人艺的小提琴拉得特别好,于是拜他为老师,人们常常看到师徒二人认真地矫正指法。十九岁的聂耳,刚刚摸琴,连乐谱都看不懂,但他并不灰心,对自己说:“一定能学会。”他给自己制定了每天的学习任务:一天至少“恶补”七个小时的琴。

“拼命三郎”聂耳很快出名了。他不仅小提琴拉得好,还善于模仿表演。起初投身于此只为谋生的聂耳,眼界一下子变得开阔了。从而创作出《新女性》、《卖报歌》等作品。

革命成就了音乐家的辉煌

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和国内抗日群众运动的风雨,让聂耳激起澎湃的心潮,开始意识到音乐可以与革命结合到一起。听着外面隆隆炮声和难民流离奔走的哭喊声,聂耳在日记中首次提出“怎样去做革命的音乐”。

与此同时,中共为了壮大革命队伍,决定在文艺界发展党员,于是派上海左翼剧团联盟负责人田汉联系年轻活跃的聂耳。志同道合的两人从此开始合作,后来经田汉介绍,聂耳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天,聂耳愤慨难平地去找田汉商量,说要以音乐来唤醒国人的觉悟。

不久,田汉接手创作一个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剧本《风云儿女》。有一天,田汉突然文思喷涌,想写电影主题歌。由于当时手头找不到纸,匆忙中把一段歌词写在了一个香烟盒的锡箔衬纸上。

1935年2月初,田汉将刚写完的剧本交给了夏衍就被捕了。当聂耳听到田汉被捕的消息后,立刻找到夏衍说:“听说田先生的《风云儿女》里有一首主题歌,请交给我作曲吧,相信田先生一定会同意的。”

聂耳接到歌词后,以饱满的政治热情,立即开始谱曲。在谱曲过程中,聂耳原词中的“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改成“冒着敌人的炮火”,又在末尾加了“前进,进!”使整个歌曲节奏更加铿锵有力、浑然一体。

这首歌曲很快就传遍了大江南北,吹响了抗日救亡的进军号角,并享誉全球。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英、美、印等许多国家电台经常播放此歌。战争结束前夕,美国国务院还批准将其列入《盟军胜利凯旋之歌》中。

新中国成立前夕,这首歌又被作为国歌。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和此后每年的国庆节,聂耳谱出的乐章都雄壮地奏响,这足以告慰亡逝于异国的英灵。

【英雄无悔】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乐乃心声。”聂耳本人乃至他那些激越高昂的不朽作品,都是那个特定的民族危亡时代所造就。那些铿锵有力的音符,也都是当时环境下人民的心声。从此,他将音乐与革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是一个天才的音乐家,又是一个革命者,而且恰恰因为后者,才能出现前者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