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震撼中国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
5448800000096

第96章 谢子长—民族英雄 虽死犹生

【英雄档案】

谢子长(1897~1935),原名世元,曾改名德元,号浩如,化名冬阳, 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

籍贯:陕西省安定。

英雄历程:

1922年,考入太原学兵团;

1924年,安定县办民团,任团总;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10月,组织领导清涧起义;

1928年5月,参与领导渭华起义;

1931年9月,任西北反帝同盟军总指挥;

1934年后,任陕北红军游击队总指挥部总指挥、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政治委员、中共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1935年2月21日,因战伤恶化逝世。

【英雄荣誉】

毛泽东主席先后两次为其墓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

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英雄人生】

“谢青天”心中的为民情怀

1924年,谢子长从太原学兵团毕业后,怀着改革旧社会、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回乡办民团。他带领农民练兵习武,竭尽全力“除豪霸、振衰弱”。为了寻求革命道路,他先后赴天津、北京,参加反帝斗争寻找党组织。

1926年年初,根据党的指示,谢子长回安定县继续办民团,利用团总身份进行革命活动,即在陕北党组织领导下,从事革命武装活动。谢子长在家乡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创办青年军事干部训练班和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展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教育;领导广大农民群众惩处贪官污吏、土豪劣绅,被人民群众称颂为“谢青天”,影响遍及陕北。

在陕北领导游击战争中,谢子长多次受伤,身体十分虚弱,后来连走路都困难。一天,战士们抬着他向后方转移。途中,谢子长同志要喝水,战士把他抬到一个老乡家里。这个老乡家很穷,什么东西也没有,孩子在炕上光着身子。见到这种情景,谢子长小声地对身边的同志说:“把我那床棉被给老乡留下!”

身边的战士知道他就这一床棉被,身体又这样弱,大冬天没有棉被怎么行?便对他说:“你就这一床棉被,留给老乡,你怎么办?”他坚定地说:“我好办,你们给我找一件羊皮就行了!”在谢子长的坚持下,老乡收下了棉被给了老乡。

从老乡家出来时,谢子长借机教育战士:“我们是老百姓的儿子,必须像对待亲人一样对他们,如果对老百姓不好,我们就会如丧家犬,革命就要失败。”

谢子长的一生,始终牵挂着老百姓。他病重工作间,还经常对身边的人地说:“如果我就这样死了,我对不起老百姓,我给他们做的事情太少了。”

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

大革命失败后,反动白色恐怖笼罩陕北。谢子长依靠党组织领导,同强敌针锋相对展开斗争。他与唐澍、李象九、白明善等人按照中共陕西省委的指示,组织发动了著名的清涧起义,在西北地区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武装斗争的第一枪。

起义失败后,谢子长毫不气馁,接着又南下参与了渭华暴动的组织领导工作。这两次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它影响深远。为创建西北工农红军和根据地积累了经验,在西北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谢子长与刘志丹、阎红彦等一起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开辟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执行“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杜衡,曾两次错误地撤销他的游击队总指挥职务。在蒙受冤屈之际,他毫不灰心,继续从事兵运工作,组织兵变和游击队活动。

1933年年底,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委任他为西北军事特派员。谢子长同志风尘仆仆地回到陕北,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恢复了陕北红军游击队第1支队,壮大了第2、第3支队,建立了第4、第5支队,并协助地方党组织建立赤卫军、少先队、妇女会等,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他还指挥陕北游击队和红二十六军第三团粉碎了国民党反动军阀对陕北苏区发动的第一次“围剿”,扩大了革命武装力量,并进行了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的工作。

在河口战斗中,谢子长不顾个人安危,在前线指挥作战,不幸胸部被敌弹击中,身负重伤。他忍住剧痛,坚持指挥,直到战斗完全胜利。当时医疗条件有限,他因伤势不断恶化病逝。

【英雄无悔】

在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下,谢子长不畏强暴,不怕流血牺牲,这种气度与心境体现了他坚定不移的意志和顽强斗争的精神。谢子长天生就是为寻找正义而来的,为劳苦大众主持工道。谢子长胸怀坦荡,无私无畏,一心为民,始终把担当公平的裁判当自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