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孙子兵法
54742800000002

第2章 计篇第一

本篇论述的是能否进行战争的问题。孙武在本篇中指出,战争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道”“天”“地”“将”“法”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五项基本要素。“道”是指使人民与统治者同心同德;“天”指昼夜、晴雨、寒暑等气候时节和天命、人事、道义;“地”指土地,具体如地势、地形的高下、险要、平坦,距离的远近等对于攻守进退的利弊;“将”指将帅的智谋、赏罚必信、爱抚士卒、英勇果断和军纪严明;“法”则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职责的划分和管理,以及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孙子认为,从这五要素出发,根据国君是否贤明,将帅有无才能,“天”“地”两方面的条件如何,法令能否贯彻实行,兵力强弱,军队是不是训练有素,赏罚是否分明,可以预知战争的胜负,从而采取适当的对策和相应的行动。

【原文】

孙子曰:兵[1]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2]也。

【注释】

[1]兵:指战争。

[2]察:研究。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着民众的生死,决定着国家的存亡,因此,不得不认真、谨慎地去研究。

【原文】

故经[1]之以五事,校[2]之以计,而索[3]其情[4]。一曰道[5],二曰天[6],三曰地[7],四曰将[8],五曰法[9]。道者,令民与上[10]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11]也。天者,阴阳[12]、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13]、广狭、死生[14]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15]、官道、主用[16]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17],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18]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19]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20]之。

【注释】

[1]经:衡量,在这里是分析的意思。

[2]校:比较。

[3]索:探索。

[4]情:实际情况。

[5]道:道义。此处指是否得民心。

[6]天:天时。即气候、时令等自然方面的条件。

[7]地:地理条件。如地势险要或平坦,场地开阔或狭隘等具体的地形、地势。

[8]将:将令。此处指战争中指挥官的谋略、智慧。

[9]法:军令。

[10]上:国君。

[11]不畏危:不怕危险。

[12]阴阳:昼夜。指春、夏、秋、冬时令季节。

[13]险易:地势情况,即地势是险要还是较为平坦等。

[14]死生:死地与生地,即所选地形是否利于己方的战争,有利为生地,不利为死地。

[15]曲制:军队编制、制度。

[16]主用:后勤管理。主是掌管,用为物资。此处指战略物资等后勤保障。

[17]闻:知道。

[18]孰:谁,哪一方。

[19]将:虚词,表示假设,类似“如果”。

[20]去:离开。

【译文】

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比较、分析双方的各种条件,考察双方的实际情况,以预测战争的走向。一是道义,二是天时,三是地形,四是将帅,五是法规。

所谓“道义”,就是君主要有民心,让民众和君主心意相通,这样军士们才有同生共死的信念,便不怕危险。所谓“天时”,就是指阴阳时节、寒暑交替、春夏秋冬四季等。所谓“地形”,就是指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情况,战场是开阔还是狭窄,所选战场属生地还是死地等自然地理条件。所谓“将帅”,就是指军队的指挥官是否有足够的智谋才能,是否赏罚有信,对部下是否仁慈关爱,能否做到果断勇敢,所制军队是否军纪严明。所谓“法规”,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是否简洁轻便,将吏的责权划分是否清晰明了,军需物资的掌管是否规范以及供给是否充足。这五个方面,将领一定要深刻了解。了解了就能胜利,否则必将失败。

一定要通过对战争双方的考察,掌握尽可能多的实际情况,并据此加以比较、分析,从而去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一定要知道:哪一方的君主更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能力更强?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军法严明、赏罚有信?哪一方兵力更加强大?哪一方的军士训练更为有素?哪一方军令执行更为有效?透彻分析了这些条件,自然就能够判定哪一方更容易取胜了。

如果听从我的计策,那么必然能取得胜利,这样我就留下;如果不听我的计策,那么必然导致战争失利,那我就离开。

【原文】

计[1]利[2]以听[3],乃为之势,以佐其外[4]。势者,因利而制权[5]也。

【注释】

[1]计:分析。

[2]利:优势。

[3]听:听从,采纳。

[4]外:国境之外。指他国。

[5]制权:根据实际利害关系而灵活应变。

【译文】

如果您接受我的军事思想,那么我将为您分析我们的优势,还会设法去营造军事上的“势”,来协助您进行对外军事行动。这里所说的“势”,是指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抓住最为有利的时机采取恰当的应变行动。

【原文】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1]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2]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扰[3]之,卑而骄之,佚[4]而劳[5]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注释】

[1]示:展示。此处有故意伪装的意思。下同。

[2]取:攻取。

[3]扰:扰乱。

[4]佚:通“逸”,即安逸、安稳。

[5]劳:疲劳。

【译文】

用兵作战,就是一种比拼诡计的行为。因此,有实力要做出一副没实力的样子,想要攻打一定要做出一副不想攻打的样子;想从近处攻打,就要做出一副要从远处攻打的样子,想从远处攻打就要做出一副要从近处攻打的样子。如果事先得知对方贪利就用利益去诱惑他;如果察觉对方混乱就要趁乱攻打他;对方充实就要多加防备;对方过于强大就要避其锋芒;对方暴躁易恼怒就不停骚扰,让他更加愤怒;对方步步小心谨慎就要设法使他骄傲自大,从而丧失判断力;对方如果准备充分、休整得体,就要设法使其疲劳;对方若是内部团结就要想办法离间他们,让他们互相猜忌。总之,要攻打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要在对方没有料到的时机发动进攻。以上这些,都是军事家克敌制胜的诀窍,考验着军事家们的智慧,需要在战争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不可能事先料到,更无法在战前做出规定。

【原文】

夫未战而庙算[1]胜者,得算多[2]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注释】

[1]庙算:古时候出兵作战之前,都要去宗庙举行特定仪式,同时商讨具体的作战计划,做出战略部署,这就是“庙算”。

[2]得算多:有利条件多。

【译文】

在“庙算”上就判定自己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通过对比、分析后,认为己方胜算更多。在“庙算”上就判定己方无法取得胜利的,是因为通过分析、计算后,认为己方胜算太少。认为自己胜算多的常常取胜,认为自己胜算少的则多半失败,更何况那些根本就没有一点胜算的呢?因此,只要我们根据“庙算”时的结论,就可以大致判定一场战争的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