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词精品鉴赏
5485100000036

第36章 唐词篇(35)

这首《杨柳枝》词,借杨柳春风抒发亲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心情。首句“撼晚梳空不自持”,表面看来是写柳树在晚风中摇撼着身姿,在晴空中梳理枝条,好像无法控制自己似的。联系第二句“与君同折上楼时”,第一句实际上亦是以柳喻人,借以抒写一对亲人在分手离别时刻步履踉跄,身不由己,无法控制自己感情的情景。第二句是全词唯一叙事写实的句子,交待了抒情的特定环境气氛。它告诉我们,这两个亲人分手前上楼宴别,上楼时伸手在栏前折柳相赠。联系前句,可以确定他们相别是在傍晚时分,古代行人晚间上船是常有的事,诗词中每每写及,白居易《琵琶行》不是说“浔阳江头夜送客”嘛。

“春风还有常情处,系得人心免别离”两句,是这两个离别之人即景抒怀,表达意愿。江畔楼头,两个宴别者频频举杯,醉不成欢,为即要别离而伤怀。此刻,春风习习,吹拂人面,似有几分柔情蜜意。于是他们不禁触景生情,抒发感慨:春风啊春风,你如果还有常人之情的话,就应该紧紧系住离人的心,免得我们分手相别!这个念头,有点异想天开,要春风系住离人的心,看来不近情理,其实最合人意。作者正是借助这种别出心裁、不循常理的奇特构思、形象、深刻地传达了离别者难分难舍的强烈感情。也就是说,当人们满怀强烈的感情无法用通常的手段来表达时,只有借助于幻想与夸张来宣泄。词中把春风比作绳带,把人心权作可系之物,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使形象可触可感,不失为独具匠心的笔墨。末句着一“系”字,贴切地表达了人们希望永远团聚、相亲相爱的美好愿望,亦可见作者炼字的功夫。

稻畦分影向江村,憔悴经霜只半存。

昨日流莺今不见,乱萤飞出照黄昏。

这是第八首词,初看只是描写初秋傍晚的村野景色,细读方觉景中有人,亦是借景抒怀之作。

“稻畦分影向江村,憔悴经霜只半存”写傍晚田野上的稻子随风摇曳,分开稻影的田间小路一直通向江边的村落。田里的稻子已收割掉一半,仅存的一半经过秋霜的摧打也显得憔悴无神。田野是一派萧肃清冷的景象,“昨日流莺今不见,乱萤飞出照黄昏”此刻田间村头已看不到往日流莺飞啭的美好景致,只有几只萤火虫在夜色中飞来飞去,在苍茫暮色中闪闪发亮。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怅然若失的迷惘之情。

在这首词所描写的境界中,宛然有一位独立黄昏的人物,他面对萧条的田野,回顾往日美好的时光而怅然若失,眼看乱萤飞舞的情景而迷惘失措。这位独立黄昏的人物不是别人,正是作者自己。从司空图一生的思想经历考察,这首词大约写于他政治上失意之时,或作于晚年隐居中条山之日。晚唐国运衰落,敏锐的诗人都有一种黄昏之感,著名的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司空图经历了黄巢起义的动乱,起义军占据长安时,他曾一度避居家乡。“乱萤飞出照黄昏”,抑或以景物写时局,其中有所影射乎?我们这样推测,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因为按节令物候的常识,霜秋季节是不大可能再有萤火虫了,作者却偏偏要这样写,不是别有用意吗?从词中流露的感情看,也完全切合他当时的心境。公元880年黄巢占据京都长安,僖宗奔蜀,司空图扈从不及,逃回家乡避居,平生抱负,十载功名,顿时成了过眼烟云,韶华好景一下化为空中泡影,他感到失望空虚,“往日流莺今不见”,不正好是这种怅然若失心境的写照吗?

这首词,似仅状写景物,又似借景言情,景中情,情中景,难解难分,水乳交融,“乱萤飞出照黄昏”可说是情景妙合无间的佳境。至于其中的蕴含,读者也不妨多方寻绎。

游人莫叹易凋衰,长乐荣枯自有期。

看取明年春意动,更于何处最先知。

这是第十首。此词就杨柳秋天容易凋衰的问题抒发议论,别具哲理意味。在秋风萧杀的季节,杨柳枝叶很快零落了,游人往往叹息它不能经受风霜,容易凋衰。作者深明事理,不以此为然,劝导人们说:“游人莫叹易凋衰,长乐荣枯自有期。”他认为叹息杨柳易于凋衰是没有必要的,事物总是荣枯有期,有自己客观的生长规律,不可能永生长乐。这是作者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是人生经验的概括。诗人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进一步指出:“看取明年春意动,更于何处最先知。”意思是说,请看看明年春意萌动的时候,在哪里可以最先得知春天的信息呢?还不是柳枝首先报春吗?作者善于观察事物,把握杨柳生长的枯荣规律,在它凋零的时候能够预示春回大地杨柳先知的必然性,表现了诗人的高瞻远瞩,亦可见他对前景的乐观信念。

这首词以杨柳的枯荣有期,揭示了事物发展的一定规律,融进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鼓励人们处于凋衰境遇的时候要看到春回大地的光明前景,切不可悲观衰气,怨天尤人,这就是此词给我们的哲理启迪。

哲理诗如果干巴巴议论,就可能成为“语录讲义之押韵者”。我们读此词前两句时,还有点这种担心,但读了“看取明年春意动,更于何处最先知”两句,顿时觉得耳目一新,理趣横生,仿佛更上了一层楼。因为它从自然界捕捉了柳枝报春的特征,尽管作者没有具体描绘它的形象,而是以画龙点睛的手法轻轻一点,立刻唤起了人们的经验与联想,使人眼前浮现起一幅初春杨柳报春的图景,从而领悟了作者所昭示的生活哲理。这种从客观事物中提炼出来的富有哲理意味的诗,情理兼备,令人常读常新。

日暖津头絮已飞,看看还是送君归。

莫言万绪牵愁思,缉取长绳系落晖。

这是第十六首,此词抒写离愁别绪,感情深挚而气象阔大,具有民歌的风味。头两句平平道来:“日暖津头絮已飞,看看还是送君归。”前句描写送别的环境:夕阳照射渡头,天气十分和暖,江边柳树的落絮在晚风中飘飞。这是一个暮春季节,傍晚时分,女主人公来到江边津口送别情人。后句即叙写送别的情景:一对情人在临别之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难舍难分,女主人公说“还得送君归去啊”,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惜别情绪。词的后两句想落天外,如异军突起:“莫言万绪牵愁思,缉取长绳系落晖”这是女主人公直抒胸臆的笔墨。她好像十分爽朗达观,不去道什么万端思绪,丝丝牵动离愁别恨,却要拿取长绳系住太阳,叫时间停滞不进,好让情人多留一时片刻。她的这种大胆设想和果敢行动,强有力地反映了她不愿与情人分离,祈求长久团聚的热切愿望。前句的故作达观是假相,后句的“胆大妄为”才是真情。

词中女主人公感情热烈深挚,性格泼辣爽朗,用“柔肠寸断”之类的一般手法不足以表达她的情怀。于是就发挥大胆的想像,突破事物的常理常规,喊出了“缉取长绳系落晖”的呼声。这呼声,感天动地,气概非凡,道出了女主人公的强烈心愿。企图拿一条长绳系住空中运转的太阳,喝令流逝的时光止步,看似狂悖无理,却最切合此时此刻词中人物的心情,至于能不能实现,那是无需去管它的。这种浪漫不羁的笔法,后代文学创作中一直沿用不绝。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本写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她企图叫疏林绊挂住夕阳,让时间停步,生动地表达了她与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四川有一首传统民歌:“太阳下山落了坡,哥妹分手要过河。铜打链子铁打锁,锁住太阳留住哥。”(《四川歌谣选》)这位妹子居然要用铜链铁锁,锁住太阳,以便继续与情哥欢聚。这些作品共同的特点是通过天真浪漫的奇思异想,把不可捉摸的心愿、感情,化为具体可感的生活形象,使其收到生动感人的艺术效果。司空图这首词的成功之处也在于此。

《柳枝词》、《杨柳枝》来源于民间歌谣,中唐刘禹锡开始大量仿作。司空图这首词语言朴素、想像大胆,格调清新明朗,亦明显地保留着民歌的特色。

酒泉子

司空图

买得杏花,十载归来方始坼。

假山西畔药栏东,满枝红。

旋开旋落旋成空,白发多情人便惜。

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

关于司空图这首词的思想内涵,俞陛云在《唐词选释》中说:“表圣为唐末完人。此词借花以书感,明知花落成空而酹酒东风,乞驻春光于俄顷,其志可哀。表圣有绝句云:‘故国春归未有涯,小楼高槛别人家。五更惆怅回孤枕,自取残灯照落花。’与此词同慨,隐然有黍离之怀也。”司空图字表圣,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冬,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僖宗狼狈奔蜀,司空图未及扈驾,回到故乡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避居。大概在第二年的春天写下这首《酒泉子》。作者咏花抒感,寄托自己忧国伤时的情怀,说这首词有故国之思,黍离之悲,是言之有理的。自然,司空图所忧念的是与他自己生死攸关的唐王朝。

词的开头“买得杏花,十载归来方始坼”是自叙经历。十年之前,词人在家乡买秧栽下一棵杏树,阔别十载之后归来,方始看到它发芽开花。说花有意待人而放,其实是写人的多情善感。“坼(chè彻)”,原指草木种子分裂发芽,这里应作树枝发芽开花讲。作者另有《故乡杏花》等诗,可见词中关于杏树的记叙的确实有其事。“十载归来”亦实有其情。司空图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登进士第后外出宦游,至僖宗广明元年(880)回到家乡,前后有十一二年,举其整数曰十载。“假山西畔药栏东,满枝红”,正面描写杏树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缀红满枝的繁盛景象,形容如画,令人赏心悦目。这里把“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情景写得越热烈可爱,就越为下面“旋落成空”的感慨作好铺垫。

上片叙事写景,下片转入正面抒情。大概是因为“繁枝容易纷纷落”的缘故,满枝的杏花旋开旋落,词人感慨万千:“旋开旋落旋成空,白发多情人便惜。”“便”字,《词综》、《词谱》作“更”,于义较胜。这两句说满枝的杏花旋开旋落,化为乌有。一般人尚且感到惋惜,更何况白发多情的老人!上句是全词的一个转折,一连用了三个“旋”字,形容花开花落之迅速,寓言韶华好景一下成了泡影,故下句说多情的老人如何承受得了。这位惜花的老人,就是作者自己。他看到僖宗奔蜀,唐王朝大厦将倾,自己的满腹抱负,十载功名也如云烟消散,这种怅然若失之感,都涵蕴在悲花惜时的词句之中,结尾两句:“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写他一个看来可笑实质可悲的行动:黄昏时酹酒春风,祈求春光慢走!借以表达他内心复杂的情思。司空图这时尽管感到失望,但他入世之心尚未泯灭,还是有所期待,还希望挽狂澜于既倒,“且从容”三字,正是他从心底发出的呼声。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痴心追求,诚如俞陛云所说的“乞驻春光于俄顷,其志可哀”!其实当时唐王朝的大厦将倾之势,如同暮春落花、黄昏落日一样,已经无可挽回了。

这首词借花以书感,悲物以伤时,写得含蓄深沉,别具一格,在晚唐词中并不多见。此外,这首词在完善《酒泉子》的格律方面亦有一定的作用。刘毓盘《词史》云:“司空图《酒泉子》词,按《词苑》曰:此调始于温庭筠,有四十字、四十一字二体。司空图始改作四十五字体,毛文锡仿之,首句曰‘绿树春深’,‘春’字改平声,宋人遂通用此体矣。”

巫山一段云

李晔

缥缈云间质,盈盈波上身。袖罗斜举动埃尘,明艳不胜春。

翠鬓晚妆烟重,寂寂阳台一梦,冰眸莲脸见长新,巫峡更何人?

李晔,是唐朝末代皇帝哀帝李祝的父亲,亦即昭宗。他身处乱世,而毫无作为,沉缅酒色,在位仅十四年,却被当时藩镇逼得几次出逃,但却很有文采,《旧唐书》说他“攻书好文,善为词”,即使在身处逆境的情况下,仍然遣词作曲,雅兴不减。天复三年(903)他被藩镇朱全忠从凤翔挟持回长安,“戊戌,全忠归大梁,上宴之内殿,置酒于延喜门。是日,全忠与四镇皆预席,上临轩泣别,又令中使走送御制杨柳枝词五首赐之。”(《旧唐书·本纪二十》)是个类似于后来著名词人南唐后主李煜那样的政治上软弱无能、文学上颇有成就的君主。

本词的具体写作时间不详,但从沈雄的《古今词话·词辨》中的记载:“《巫山一段云》,唐昭宗宫人题于宝鸡壁者。”看来,大概写作于出逃凤翔期间(901——903);从内容来看,是在借描写一位晚妆宫女的心态,来表达他自己对离开的都城的怀念和迫切等待臣下来解救的心情,因为在本词的另一阕中,还有“青鸟不来愁绝,忍看鸳鸯双结”这样的字句。

至于题目《巫山一段云》,本是唐教坊曲名。巫山云雨,是人们常见的典故,源出于战国楚宋玉的《高唐赋》序,说的是楚王游高唐,与神女邂逅相爱,神女自称朝化为云暮化为雨于阳台之上,后人遂以巫山云雨为男女相爱的别称。需要说明的是,词最早是为音乐曲谱而填写的,唐代即如此。当时曲有名而词无题,往往曲名也就是词的题目,词的内容原与曲的情调相吻合,直到后来,才将词的题目与曲调名称分开,例如苏轼的《念奴娇》是调名,词的题目是《赤壁怀古》,这里的《巫山一段云》是词、曲一致的本意。

本词的上片,是对宫女的具体描绘:“缥缈云间质”,是说她的气质真像是缥缈于云间的神仙;“盈盈波上身”,她的轻盈的身段又好比漂浮在洛水波上的女神洛妃;“袖罗斜举动埃尘,明艳不胜春”,她的举动又是那样的优美有力,以致丝绸的长袖轻轻地一动,都扬起了纷飞的尘埃,就是灿烂的春天也不及她的明媚和艳丽啊!下片则是一个转折,表示宫女再美,但失去了君主的眷爱又有什么用呢!实际上是委婉曲折地表白自己虽文采风流又贵为君主,但却失去都城宫殿,处于身不由己的困境中的悲哀。

“翠鬓晚妆烟重,寂寞阳台一梦”是说她虽然在暮烟已浓的时分还在化妆戴首饰,但君主却不来见幸,只能寂寞地怀想着那像梦一般的往昔欢乐;“冰眸莲脸见长新,巫峡更何人?”则进一步诉说这种哀怨:水汪汪的眼睛,白嫩的脸庞,几乎每天都在从新化妆,但巫峡原来的那个人呢,怎么不见他来?那么是谁在我们当时的欢乐场所巫峡那里呢?虽然字面上只字未提他个人的处境,但一种刻骨的、深沉的、对失去往日美好时光的悲哀怨恨情绪却是强烈地感染着读者,不能不使人忘记了他的昏聩而对他的处境寄与一定的同情,这正是这首词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浣溪沙

张曙

枕障薰炉隔绣帷,二年终日苦相思,杏花明月尔应知。

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黄昏微雨画帘垂。

据五代时人孙光宪的笔记《北梦琐言》记载:张曙的叔叔张祎侍郎,有一位心爱的年轻侍姬在二年前去世了,因此张祎为此悲痛不已,时刻在怀念着她。有一天张祎上朝未回,张曙就代拟了这阕《浣溪沙》放在张祎的书桌上,等到张祎下朝回来,读完这首词后,情绪更是悲伤低回不已,并说:“这词必是阿灰所作。”按照当时的礼教而言,侄儿作词和叔叔开玩笑是要受到谴责的,但因为他们叔侄年纪相差不远,平时过往也较亲密,况且词意也确实体现了本人的心情,因此张祎对此未予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