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词精品鉴赏
5485100000053

第53章 宋词篇(15)

【注释】[1]王孙:王公贵族的后代。这里指久未归来的游子。[2]杜宇:杜鹃、子规。相传为蜀帝杜宇死后的精魂所化,叫声好像是“不如归去”。

【鉴赏】此篇是一首写闺中少妇思念远行游子的小令,属《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收录的《忆王孙》(春、夏、秋、冬)四首中的第一篇。这组作品都以女性口吻描绘四季典型景物来表现人物的心理。这首春词只有三十余字,虽句句写景,却处处关情,纯以景取胜,以常得奇,不愧为小令佳作。

作者首先选取的典型景物是萋萋芳草。“萋萋芳草忆王孙”直接化用西汉刘安《招隐士》的诗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揭示主旨。草长莺飞、春光明媚的季节,茂盛的春草勾起思妇强烈的思君情怀,也暗示往日夫妇曾同游踏春的无限美满。现在,荒野上无边蔓延的春草,却好像思妇心中的离愁别恨,“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接着作者选取的是思妇登高远望时所见的烟柳高楼一景。她目光寻遍古陌杨柳都不见归者的身影,再欲远望,视线又被阻断。眼前的春柳也许会让她想起长亭送别的一幕。“空断魂”写出人物极度的悲伤失望,因此她闻杜鹃啼归而惊心不已,以致不忍卒闻。相传杜鹃是蜀帝杜宇精魂所化,叫声凄哀,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远方的亲人也会听到这杜鹃啼归,却不见归来,这更让人肝肠欲断。最后作者由不忍闻的“杜鹃声声”写到黄昏时分不忍睹的“雨打梨花”。天色渐晚,春雨如丝,展现在思妇面前的雨泣花残的暮春之景,更令人触目伤怀,所以她也只好以深锁重门来逃避愁绪。白昼是这样,黑夜又会怎么样呢?今天这样,明天又如何呢?全词写景由远到近,由开阔而细微,暗示颇多,抒情越转越深,可谓语短笔健意足。

李玉身世不详。《全宋词》存其词一首。

贺新郎

李玉

春情

篆缕销金鼎[1]。醉沉沉、庭阴转午,画堂人静。芳草王孙知何处?惟有杨花糁径[2]。渐玉枕、腾腾春醒[3]。帘外残红春已透,镇无聊[4]、殢酒厌厌病[5]。云鬓乱,未忺整[6]。江南旧事休重省。遍天涯寻消问息,断鸿难倩[7]。月满西楼凭阑久,依旧归期未定。又只恐、瓶沉金井[8]。嘶骑不来银烛暗,枉教人、立尽梧桐影。谁伴我,对鸾镜。

【注释】[1]篆缕:香烟上升如线,有如篆字。金鼎:香炉。[2]糁(sǎn):飘散。[3]腾腾:懒散、随便。[4]镇:整、整天。[5]殢(tì):困扰;纠缠不清。[6]忺(xiān):高兴;适意。[7]倩:请、央求。[8]瓶沉金井:指彻底断绝,希望破灭,喻两人分手。典出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

【鉴赏】李玉的这首《贺新郎》是一首春闺怀人之作,他流传下来的词仅此有一首,博得了世人的称道。

上阕对景怀人。前四句写妇人醒来以后,看见香炉里燃香早已燃尽,昏睡之后,醉意未消,头还是昏沉沉的。下床来,庭院的树阴显示日已至午,厅堂里悄无人语,寂静冷清。接着“芳草王孙知何处?惟有杨花糁径”紧承上句,解释了为何她醉酒昏睡的原因。春天的时节,芳草碧绿而茂盛,也不知那位心上人现在何处,只有飘落的杨花,好像点点白雪,落满小径,让人增添了一份萧瑟索然的境味。“渐玉枕”五句进一步表现妇人的春思状态:一个人独卧玉枕上沉沉入睡,懒洋洋春睡,刚醒时看到满地杨花,联想自己的飘零,内心燃起强烈的春日感情。但“帘外残红春已透,镇无聊,殢酒厌厌病”。帘外残红已飘落满地,转眼间春天将尽,我整天空寂无聊,毫无心绪,像喝多了酒一样,一身病态。结句“云鬓乱,未饮整”,谓头发零乱也无心去梳整,反映出她愁闷苦涩的心情。整个上阕描绘出思妇见物思人,情不自禁的情景。

下阕写别后相思。词句从思妇的内心角度出发,缓缓倾诉怨情、恋情。不悲不泣,在委婉温厚中见少妇淳雅的风范。“江南旧事休重省”四句言江南旧事,不愿意再重新提及,不必提及不是因为不想提,也曾到处寻遍有关他的消息,只是再无消息,想必是把她已抛脑后。这里,“断鸿”是指中断消息的意思,“难倩”是难以期求的意思。“月满西楼凭阑久,依旧归期未定。”月光辉洒,独自登上西楼,凭栏眺望,久久不愿离去,只是结果依然不见他的踪迹。也许,他还没有定下归期吧,可见妇人的心里依然是万分眷恋。接着“又只恐、瓶沉金井”五句意思是:只恐他已情断义绝,不再回来,一个人守着昏暗的残烛,听不到他归来的声音。徒自让人久久伫立,直到天色昏暗,梧桐消失了阴影。这几句,作者既用典,又有细节描写,把妇人对心上人的盼归之情,心慑慑而不能已的复杂心态刻画得情真意切。最后句“谁伴我,对鸾镜”,自叹孤独:现在又到了夜间,谁与我一同对镜叙情。表现出一种近乎绝望的心情,语意沉痛,既是对往日二人成双成对,共享欢乐的怀念,又是切盼心上人早日归来的殷殷祈祷。

全词由室内写到室外,由自己写到对方。将且思且怨的复杂心情,抒发得温柔深婉,风流蕴藉,绮丽多姿。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登政和二年(1113)上舍甲科,官至参知政事。以诗著名,宋最后方回所称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一祖是杜甫,三宗就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南渡后,诗风有明显变化,由清晰畅朗变为沉郁悲壮。也善于写词,风格与诗接近,豪放之中不乏清逸婉丽。有《简斋集》、《无住词》。

临江仙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1],天涯节序匆匆[2]。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3]。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4]。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5]。

【注释】[1]午日:五月初五的端午节,相传屈原在这一天投江,民间要赛龙舟、吃粽子以示纪念。[2]节序:节令。[3]歌罢:歌咏完《楚词》。[4]戎葵:蜀葵。[5]湘中:湘江水中,指屈原投江处。

【鉴赏】这是靖康之乱后,作者避乱襄汉、湖湘一带时,于端午之日借祭奠屈原以抒忠贞同生死之志的爱国词篇。与《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的清晰幽雅不同,这首词自有吐语峻拔的超旷豪迈之风。

上阕第一句“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以高亢的起调奠定了全词激昂的抒情基调。“高咏《楚词》”写出自己凭吊屈原感时伤事的特定心境。“午日”点出特定的时间;“天涯”暗示身经离乱的现实;这种心境自然带出“节序匆匆”的感叹,也为以下各句紧扣端午节来写景作为铺垫。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火红如焰的烂漫榴花已不如当年赏花观舞时美人的红色罗裙,这是写词人的颓唐落寞情怀。元稹早以诗句“满眼思乡泪,相嗟亦自嗟”,将石榴与思乡相联。在作者眼中,石榴花色暗淡也是因他心怀乡愁之故。或许是受作者热爱故土之情的感染,石榴不愿如往昔一样艳丽。这里情与景交融,两者浑然莫辨。总之,这种种情怀无人能理解。高歌《楚词》之后,满帘生风。上阕在前后照应中以“满帘风”的意象衬托出作者忧国忧民的悲壮情怀。

下阕抒发更加深沉真挚的感慨。第一句“万事一生伤老矣”,就将作者对社会动荡、个人身世、历史更替的感怀概括无遗。经历众多沧桑变故的作者,仍以“戎葵”向阳自喻至老不渝的爱国之心,以“凝笑”表现自己超旷豪迈的气势,极富感染力。正因为这样,作者对屈原才会有虔诚的缅怀之举。“去年”说明此举并非今日才有。酒洒江中,让它今晚就将祭奠带到泪罗江,自己也好以满腔爱国豪情告慰先贤英魂。

全词以祭奠始以祭奠终,开阖自如。两次写到“花”,意绪迥然有别,抒情在跌宕起伏中走向深沉感愤。

临江仙

陈与义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1],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2]。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3]。

【注释】[1]午桥:洛阳一桥名。相传唐代裴度有别墅在此。[2]长沟:桥下的河道。[3]渔唱起三更:三更,午夜。渔翁半夜感叹古今兴衰的歌唱。

【鉴赏】全词通过忆洛中旧游抒发了作者的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

上阕由“忆昔”统领,所忆地点是著名的午桥。作者不直接写“夜登”所见,而是直叙往事,这样便于读者与之亲历往昔盛况。所忆场面和情景由桥上、桥下、桥边的几幅画面共同组合而成,但坐中豪英才是画面的重心。午桥上有唐朝宰相裴度的绿野堂,其中风亭、水榭、凉台错落有致,掩映成趣,可谓人杰地灵。仅此一点,它已让人难以忘怀,更何况年少才俊的作者曾与同辈几位俊杰于此彻夜豪饮狂欢呢?回想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眼前。桥下是“长沟流月去无声。”皎洁的月亮在水面留下一层银辉,脉脉的流水带着它无声地流向远方,水光月影荡漾起一片清幽明净。正所谓“流月无声巧语也”(沈际飞)。桥边枝叶扶疏,杏花正白。树下月影斑驳,月下花影朦胧,月色与花香融为一体,午桥的清幽雅致尽由“疏影”淡笔出之。“杏花”点出游宴的良辰美景是属春夜。结尾回到画面的重心,只以笛声的悠扬尽写豪俊们欢娱达旦的豪爽,以及他们特有的英姿情态、闲情雅趣。由无声的明月到有声的“吹笛”,出现了忆昔的高潮,此所谓“吹笛天明爽语也”。

下阕不由感慨今日。往昔的激越豪爽更让人觉得人生是梦。因为作者已经历经山河破碎的战乱,颠沛流离的奔波,九死一生的人世,所以长叹“此身虽在堪惊”!所以梦回故地重游。作者个人的身世之感与时代的家国之痛相互结合。一“闲”字既实写沧桑身世,又暗示他心忧天下而请缨无路的幽恨。“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这一结语进一步将人生感慨与历史的兴衰更替相互连接,使整首忆旧词具有了更加深广悲怆的苍凉意蕴。此所谓“渔唱三更,冷语也”。

张元斡(1091-约1170)字仲宗,长乐(今属福建)人,自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徽宗宣和七年任陈留县丞:靖康元年,金兵入侵,协助李纲抗金,后因此被罢免。南渡后作为著名的抗战派支持胡铨的上书抗金,触怒秦桧,被下狱革职,晚年漫游江南,客死异乡。早年多清丽柔婉之作,以婉约词名重词坛。南渡后,感怀国事,多以抗金救国为主题。词风豪放激越,非比寻常,对后来的张孝祥、陆游、辛弃疾等人的创作很有影响。有《芦川词》、《芦川归来集》。

兰陵王

张元斡

春恨

卷珠箔,朝雨轻阴乍阁[1]。栏杆外、烟柳弄晴,芳草侵阶映红药。东风妒花恶,吹落梢头嫩萼。屏山掩[2]、沉水倦熏[3],中酒心情怕杯勺[4]。寻思旧京洛[5],正年少疏狂,歌笑迷着。障泥油壁催梳掠[6],曾驰道同载,上林携手[7],灯夜初过早共约[8],又争信漂泊[9]。寂寞、念行乐。甚粉淡衣襟[10],音断弦索,琼枝璧月春如昨[B11]。怅别后华表,那回双鹤[B12]。相思除是,向醉里、暂忘却。

【注释】[1]乍阁:初停。阁,同“搁”。[2]屏山:屏风。[3]沉水:指一种香料。[4]中酒:喝醉酒。[5]京洛:指宋都汴京。[6]障泥油壁:指代车马。障泥,原指马腹上的护泥布垫。油壁,原指马车上的油饰之壁。[7]上林:秦汉时皇帝的园林上林苑,这里借指汴京园林。[8]灯夜:古风俗在元宵之夜放灯庆贺,故称灯夜。[9]争:怎么。[10]甚粉淡衣襟:真是衣服上的脂粉气变淡了。[B11]琼枝壁月:比喻美好生活。[B12]“怅别后”两句:写世态多变化,抒发好景不常在的感叹。这里用了丁令威学仙化鹤归辽的典故。华表,建在陵墓、宫殿、城墙前面的石柱。

【鉴赏】这首词题为“春恨”,实则通篇比兴,以伤春伤别寄托忧时伤乱的家国之痛、黍离之悲。全词共分三叠,分别写伤春、忆昔、别恨,意脉贯通而下,情致婉转曲折,尽显跌宕流畅之美,情蕴沉郁婉丽兼长。

一叠主要写景,“朝”点明时间。作者轻启珠帘,在细雨初晴的环境里描写春景。在一片晴光之下,如烟的柳丝随风飘舞。作者心中荡起的是赞春的欣喜之情。风暖草熏,连阶芳草映衬着鲜艳的芍药,那是怎样娇艳明媚的春光啊!“东风”句陡然突转,写出人意料的风急花残景象,情绪也由欣然而悲伤。“屏山”以下空间由外而内地推移,内容由景而人地变换,写作者因酒醉而怕饮酒又不能不如此的复杂心情,暗示出伤春的愁绪。

二叠主要写对往昔游乐生活的回顾。“寻思”紧承愁思而来。“旧”点出词作故国之思的深沉意味。“驰道”、“上林”又与“旧京洛”多处照应,说明一路欢歌曼舞、驱逐香车宝马共游园林的欢快往事,发生在已沦陷的宋都汴梁。赏心乐事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往事回首中怀念故国的真情。“又争信”的突转将热烈欢快的往昔与现在飘泊离乱加以强烈的对比映衬,突出故国沉沦的巨变给人突如其来的感觉,把词人的故国之思表现得更加深沉凄楚。

三叠抒写对故国的相思之情。突如其来的变故使词人在寂寞中回顾往昔,只觉飘泊是梦。直到衣衫上的香气消散了,才真正感觉到自己与她(中原故土)的分离。美好的生活已随风去,山河春色依旧,怎不让人感到惆怅?“怅别后”句是以典故写出物是人非的沧桑巨变。结语与上叠的“中酒心情”相应和,升华了全篇的相思之情。“暂”字极言故国之思的无限沉痛,深化了全词的主旨。

石州慢

张元斡

寒水依痕[1],春意渐回,沙际烟阔[2]。溪梅晴照生香,冷蕊数枝争发。天涯旧恨,试看几许消魂?长亭门外山重叠。不尽眼中青,是愁来时节。情切,画楼深闭,想见东风,暗消肌雪。孤负枕前云雨[3],尊前花月[4]。心期切处,更有多少凄凉,殷勤留与归时说。到得再相逢,恰经年离别[5]。

【注释】[1]寒水依痕:溪水落下的痕迹依然与从前一样。这句是化用杜甫《深冬》的诗句:“花叶唯天意,江溪共石根。早霞随类影,寒水各依痕。”[2]这两句是化用杜甫的《阆水歌》:“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3]孤负:辜负。云雨:是化用“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典故,写夫妻恩爱。[4]尊:即“樽”,酒杯,盛酒用的杯子。[5]经年:多年。

【鉴赏】这首词写常见的闺怨题材,却出笔新奇,笔法委婉精妙。以致有人以为通篇比兴,言闺中相思有寄托遥深之意,暗寓作者失意后宿愿难了的苦衷,这可为一说。词风的清晰婉丽、空灵绝妙使人们更倾向于将闺中少妇看成作品的抒情主人公。

上阕着重叙述春景,即景生情。开头“寒水”几句都是化用杜甫的诗句以点明初春季节。溪水涨落的痕迹与冬天没有两样。“渐”暗示春已渐渐地临近,“沙际烟阔”写由此细致觉察到的春的讯息。平坦的沙地上水气迷漾,春草快要钻出来。接着,开阔的远景由特写的“溪梅”代替:它在春光照耀之下香气勃郁,在春寒料峭之中争相吐艳。以下转入抒情,见此情景她是“旧恨”又上心头。在这春光和煦的时节,这“旧恨”又要消耗我多少心血呢?“长亭门外山重叠”与“天涯”遥相呼应,既写天各一方的别离,又有“吴山点点愁”的意蕴。无限离愁使她断然相信春“是愁来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