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言慎行,张嘴一定要有“把门的”
说话讲尺度是真学问,办事论分寸是大文章。不管是与人说话、与人交往、与人办事,都蕴涵着分寸的玄机。
古今成大事者,都深谙说话与办事之道。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说话与办事的能力。说话嘴上要有硬功夫,办事心里要有软手段。一个人说话办事八面玲珑,在这个社会上活得就很风光,否则,在这个社会上活得就很憋屈。因此,说话办事要有尺度和分寸意识。本书既有关于说话办事能力的独特思路,又有社交大师的成功经验。当你领悟本书后,你就能够成为一名说话办事的高手,把话说得滴水不漏,把事办得漂漂亮亮,让自己最想说的话、最难办的事“水到渠成”。
《礼记·缁衣》中说:“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情怀,一种坦荡,但其前提又是朴素,是始于足下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就是起点。
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就会少很多烦恼。
多思、多听、多想、多看、谨言、慎行,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寡悔”,让自己少一点儿后悔。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人一旦知道做错的时候,一切皆成定局,无法挽回。一个人在说话时少了指责、抱怨,在行为中少了很多让自己后悔的举动,这个人出去做官做事,都能成功。
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人的三寸之舌从笨拙到灵巧,然后伴随着一生无休止的“唠叨”,谁能知道,到底产生了多少绝词妙句、豪言壮语、警世箴言,同时又制造了多少废话乃至一言而失天下的蠢话?
人的舌头的确经常惹麻烦、搬弄是非。但是否因此就缄口不语,放弃大自然赐予人类最宝贵的天赋呢?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其实,嘴的功能亦不能忽视,嘴是心灵的大门。人们常对失言者说:“你嘴上缺个把门的。”
对于这种人,我们奉劝他采取下列措施:
(1)说话之前先考虑成熟,不成熟的话不要说。
(2)上帝给了你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让你多听少说。在聆听的时候,我们的耳朵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爱好拣选喜欢的听,遇上不合于自己心意的话,不应立刻反驳和批评。
(3)有些喜欢卖弄学问的人,他们时常引经据典,所用的术语又比较深奥沉闷,作为一个聆听者,很容易表露出疲倦或没有兴趣,这种不礼貌的态度理应避免。
(4)社交倾谈时我们会被其他的东西所吸引而心不在焉,又或因牵挂别的事而令自己分心,这是应该避免的。
三言两语,给人最好的第一印象
生活中,大家每天都与别人相处,接触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有些人春风得意,有些人却交际失言……出现这种情况,你就该意识到“自己是否是受欢迎的人”。
当你第一次看到一个人时,头脑中可能瞬间就会产生一个印象,或胖,或瘦,或伶俐,或可爱。不仅通过他的外形,他的谈吐,他的动作,甚至他的眼神都能透露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便是对一个人的第一形象。
我们无法否认一个人的第一形象是相当重要的。研究表明,我们当中仍然有90%的人,是在会面的最初几分钟内就彼此作出判断。由于人类是一种视觉占主导的动物,因此我们对事物的印象,源于自己之所见。外表在个人印象中占50%以上,种族、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肤色、形体、语言、衣着和打扮,它们都作为外表的一部分起着相应的作用。另外,说话的声音和方式则占个人印象的38%,而信息或说话的内容仅占7%。适宜性、可靠性、吸引性、财产状况和社会地位,对这些因素的判断是基于一个人的“直觉”和客观观察两者的结合,这种判断时对时错。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称之为“30秒文化”的世界中,充斥于电视、网络、周日增刊和绕舌杂志中的各种劝诱形象铺天盖地,这使我们都成了形象分析专家。不论自己愿意与否,别人都会对我们的衣着、说话方式、环境布置评头品足。
曾国藩招纳人才,必定是召见面试,谈话后才决定是否起用。有一次,他约了三个人在会客室等候。三人等了许久,只见其中一人静坐沉思,一人来回踱步,一人则一脸不耐烦的样子。到了傍晚,曾国藩派人告诉他们三个人,可以回家等候录用的消息了。有人问曾国藩其中究竟。他说:“那个沉思的人,心情不畅,命不长矣,但为人沉稳持重;来回踱步的,气度胆识不凡,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那个不耐烦的人,英勇果断,但有点儿心急,功成后可能会殉国。”这三人后来都成了军中需要的人才。
且不说我们会不会遇到像曾国藩这样的高人,“第一印象”定生死的规律在日常生活中也比比皆是。它宛如一副有色眼镜,戴上它看人就会觉得这个人有某种不变的颜色。人一生的事业和发展往往取决于偶然的机遇。机遇经常稍纵即逝,好印象可使机遇之门敞开,坏印象可与机遇失之交臂。
懂得说话方式,与人初次见面将会变得愉悦很多。我们不妨试一试,来塑造完美的第一形象吧。在这里有一些小建议送给你:
报姓名时略加说明
记忆术中有一种被称做“记忆联合”的方法,这是一种把一件事与其他事连在一起的记忆方法,初次见面的人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加深他人对你的印象。比如你姓张,可说:“我姓张,张飞的张,不是文章的章。”这样加以说明,对方会认可你的幽默风趣,也会更容易记住你。
了解对方的兴趣、爱好
初次见面的人,如果能用心了解与利用对方的兴趣、爱好,就能缩短双方的距离,加深对方的好感。例如,和中老年人谈健康长寿,和少妇谈孩子和减肥,和孩子谈米老鼠、唐老鸭等。即使是自己不甚了解的人,也可以与其谈谈新闻、书籍等话题,这都能在短时间内使对方喜欢上你。
引导对方谈得意之事
任何人都有得意的事情,但是,再得意、再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如果没有他人的询问,自己也不便主动提及。而这时,你若能适时而恰到好处地将它提出来作为话题,对方一定会欣喜万分,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适当地给人机会,你们的关系会更加融洽。
身体也是表达自我的一种语言,如果你刚进入商业领域,那你就得花点儿时间尽快学会在不同的场合下,什么样的形体语言可以让人接受。自信而不自大,不过于焦虑、急切或低三下四,将显示出你的个人气质和风度。埃勒瑞·萨姆森告诉我们,要做到四“要”五“不要”。
(1)商业化的站立姿势要将双手插在口袋里,两腿略微分开;
(2)接触到别人的视线时要友好地扬一下眉,眼睛亮一下;与人握手要坚定而不过于热情;
(3)尽量不做小动作,这样看起来沉着而有分寸;
(4)不要两腿交叉,文件夹或公文包像挡箭牌一样抱在胸前,这是一种高度的防卫姿态,同时看起来也粗俗不雅;
(5)不要理理头发、抠抠指甲,或做若有所思状,这些都表示缺乏自信或感到无聊;
(6)不要向后仰着头从鼻子底下看人,这样看起来高人一等。若你的眼镜片变焦实在糟糕,可以偶尔为之;
(7)不要触碰别人,侵入别人的领地是没有规矩的行为;
(8)不要到处串门,令人生厌。
另外,在说话方面,要避免说大话,避免陈词滥调,避免喋喋不休。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让我们谨记古训,在日常生活中,尽情发挥自己的语言才能吧!语言是思想的衣裳,它可以体现一个人的知识水平、素质和修养,最重要的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中,它已经关系着你的人际交往能力,甚至生存能力。
曲径通幽,巧用迂回的说话法
高山挡路、石头绊脚之时,不妨另辟蹊径,运用迂回的办法。
遇到困难不低头,是我们一直信奉的人生哲理,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却是多种多样。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是“直肠子”,为人处世“不撞南墙不回头”,十头牛也拉不回来。这样的做法往往达不到好的效果。高山挡路、石头绊脚之时,不妨另辟蹊径,运用迂回的办法。
在明朝嘉靖年间,当时身为“给事官”的李乐为人清正廉洁,以能够直言而名闻天下。一次科考,他发现其中存在舞弊现象,就当即上奏皇帝。可是皇帝另有心思,对此事置之不理。李乐却并不罢休,直接又去面奏皇帝。结果惹得龙颜大怒,以揭短罪惩罚李乐,给李乐的嘴巴贴上了封条,并且不准任何人私自揭下。大家心里都很清楚,有封条在,李乐就无法进食,其实也就等于给李乐定下了死罪。就在此时,有一个官员径直走到李乐身边,一边责骂“君前多言,罪有应得”,一边打了李乐两个大大的耳光,当即就把贴在李乐嘴上的封条给打破了。由于他是站在皇帝的立场上说话,所以皇帝并不好发作。此人正是李乐的学生,他的这一举动打破了皇帝与李乐之间的僵局,达到了“曲线救人”的目的。
李乐的学生面对危急情况,采取巧妙的方法在保全自己的同时也救下了自己的老师。正是他“曲线救人”,用迂回的方式巧避锋芒,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样,把迂回的技巧应用在语言上,用轻松幽默的话语代替直言的尖锐,往往能够创造愉悦的交流环境。
一个刚刚毕业的年轻人在一家外资企业打工,在较短的时间内,连续两次提出合理化建议,使生产成本分别下降20%和10%。外企老板对他非常满意,对他说:“小伙子,好好干,我不会亏待你的。”
年轻人当然知道这句承诺的含义。可能意义重大,也可能一文不值。他想得到确切的答复,便轻松一笑,说:“我想您会把这句话放到我的薪水袋里。”外企老板会心一笑,爽快应道:“会的,一定会的。”不久他就获得了一个大红包和加薪奖励。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里存在着迂回的脉络,有着八股般起承转合的优美。有人把它分成了三个阶段:
首先就是聊聊天气,彼此寒暄。林语堂先生曾形象地把这称为气象学的内容。而这些“气象学的内容”为的就是起到联系感情的作用。正是因为这些内容关乎每个人的生活,平常而又不至于乏味,所以不会遭到初识之人的排斥。
其次是谈谈往事以追溯一下过往的感情。林语堂先生把这一部分称为“史学”。这一部分较上一段就更加深入了一层,是从大众的生活层面过渡到彼此较为特殊的那一块。比如同在一个胡同住过,同在一家小店吃过可口的饭菜;或是同为校友,上过哪位老师的课。通过这一个层次的交流,彼此的距离就又近了不少。
再次就是谈谈时下发生的事,同发一声感慨。这一段被林语堂先生称为“政治学”。基础的感情铺垫已经打好,接下来就可以共同进入侃的境界了。无论是国事、家事还是天下事都可以随便开聊。这一段如果做得好,那么感情就更加融洽,甚至会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此时时机已经悄然成熟,可以开始展开真正想谈之事。
直言无罪,但一定要把握好尺度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满嘴谎言的人肯定不会受到别人的喜欢,但是,一个人要是连一句谎言也不会说,有时也不会受到别人的喜欢。
我们生活中有一句俗话,叫做“会做媳妇的两头瞒,不会做媳妇的两头传”,说的也是同一道理。在家庭生活中,有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往往不能太过于固守真实,不能太较真,有时不妨说一些善意的谎言,才可以获得更圆满的结局。
例如,客人的孩子摔坏了杯子,我们会说“没关系,早就想换新的了”。其实未必如此,不过是为了减轻客人的心理压力而已。所以,生活中,面对一些情景,我们不一定非说实话,因为实话有些时候对人、对事是无益的。既然实话会伤害别人,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实话实说呢?其实,说一些善意的谎言,化解一些生活中的尴尬和误会,也是一种适应现实和世俗的明智之举。
一天清晨,王女士离开下榻的酒店,坐上的士,对司机说:“请你去昆仑饭店。”
司机说:“国都,丽都,首都,王都,新大都等,我全知道,你要去的昆仑,我更知道。”
王女士心想这是个幽默的司机,还没有来得及说什么,他又开口了:“小姐,你是干什么的?”
“你看我像干什么的?”
“像老板。”
“我才不要当老板呢,多累。”
“累?开车的,没有客人急,有了客人累。开餐馆的,没有客人急,有了客人累。什么时候不累?去见马克思就不累了。”这个司机从反光镜看了王女士一眼,又说:“姑娘,你十七八岁的时候,一定很好看。如果我还年轻,一定会站在马路上追你。”
“我可早结婚啦!还有两个孩子呢!”王女士笑着说。
“结婚啦?你听过没:结婚是错误,离婚是醒悟,没有孩子是废物,有了孩子是失误,再婚是执迷不悟。”王女士不知道他从哪里听来这么一长串笑话。
不一会儿,王女士的目的地到了。下车时,司机又说:“你笑得这样阳光灿烂,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再见到你。”
你说这个司机说的是实话还是谎话?其实,赞美的真假并不重要,说者高兴,听者更高兴。不要太认真,彼此没有伤害,你好,我好,大家好,这个世界不就更和谐了吗?
但是,说谎要说得恰到好处,必须把握好说谎的尺度,否则,弄巧成拙不说,还会给人留下虚伪做作的印象。善意的谎言是美丽的,如同幸福的美酒;恶意的谎言是阴险的,如同毒药。恶意的谎言是恶意的欺骗,是恶意的玩弄,是恶意的引诱,是恶意的伤害,如果一旦与它为伍,那么所产生的伤害,不仅会让周围的人遭殃,而且最终也会让它的制造者万劫不复。
做人要实在当然没错,但是实在过了头,就会成负担,让人难以承受,往往费力不讨好。说话太实在,会产生尴尬,会产生误会,也会产生麻烦。固执于“绝对真实”的人往往会迷失自己。生活中,我们需要坦诚相待,而某些特殊时刻,我们也需要善意的“谎言”,也需要美丽的“欺骗”。
阿福有一个叫王刚的表叔,今年四十五,性格耿直,老实忠厚。阿福虽与表叔仅见过三次面,但对他却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坦白地说,那印象很坏,因为表叔曾经正气凛然地说他“没出息”。
那是阿福上初一的时候,表叔从部队回来探亲到他家,问起了他的学习情况。他妈说刚上初中时成绩还在班上前几名,后来就放松了,初二上学期成绩直线下降,降到了班上二十来名。表叔当场就对阿福说:“我看你这样子,就知道你没出息,瘦得像个猴,腰也挺不直。学习再不抓紧,就更没出息了!”阿福当时好伤心,甚至有点儿紧张,不知往哪里站了。他妈当时也不高兴表叔这么说儿子,阿福样子的确长得不怎么样,但一定就没出息吗?
我们可以看出,王刚的初衷是好的,他是劝说阿福要努力上进,但是好的用心却没有用好的方式表达出来,结果反而造成了阿福的误解。可见,说实话也是需要技巧的。
从上面这两个例子来看,说话对于我们的人际交往是多么的重要啊!几乎可以这样说,谁掌握了说谎话和说实话的技巧,谁就等于掌握了说话技巧的精髓。
片语明心,话不在多贵在真诚
法国的拉罗什福说:“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
人们崇尚真诚,需要真诚,渴望真诚。而如今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真诚在很多人追逐名利的喧嚣嘈杂中,显得特别苍白无力,对人真诚反而会被一些人嘲讽为“老实、愚蠢、肤浅、幼稚”,人际关系也成了表面化、程式化。我们可以违心地恭维女士们并不漂亮的衣裳,可以夸张地附和大笑,可以指鹿为马……但是人世间最美好的品质,无须刻意奉承,无须太多表白,更无须无聊争论。人拥有一颗真诚的心,就拥有了人世间最宝贵的财富。
为人真诚,应该是心地真诚、言语真诚、行为真诚、感情真诚。真诚做人,虽有时使你的利益受到损害,但你的心灵深处是宁静的、坦然的;而虚伪,虽有时使你占到便宜,但你的心灵深处是不安的、负累的。虚伪是人生的一片沼泽,真诚则是人生的一面旗帜。所以,不要让虚伪屏蔽了心中与生俱来的本真和美好!
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误会和隔阂,掌握一定的道歉技巧,是消除误会和隔阂,增进友谊,密切关系的手段。需要注意的是,在道歉的时候一定要诚心诚意,态度要认真、诚恳、不虚伪、不做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和日本都对世界人民犯下了滔天的罪行,但是他们的做法却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二战中,德国的纳粹组织曾经杀死了欧洲许多无辜的人民。全世界的人们一提到纳粹无不露出愤怒的神色,但是,德国人用自己的真诚化解了仇恨。1970年,德国时任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殉难者纪念碑前,出人意料地双膝下跪,沉痛谢罪,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前任总理施罗德,也面对华沙起义死难者纪念墙深深鞠躬,表达了对当年纳粹暴行的羞愧和道歉。最近,德国政府又在柏林市中心,当年希特勒自杀的遗址附近,建造了占地2万平方米的大屠杀纪念碑林,旨在纪念600万在二战中死难的犹太人,再一次向世界表明“不忘历史”的决心。德国人深刻反省的态度,得到了欧洲人民的宽恕和谅解。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还告诫所有的德国公民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纳粹分子曾经让许多国家蒙受灾难,德国民众必须向受害者作真诚的道歉。并强调说:“纳粹暴行给德国留下了不光彩的一页,我们必须忏悔,不能再让历史重演。”
施罗德的真诚让德国和周围的邻国相处得越来越融洽,并且世界各国也纷纷与德国建交,德国因此赢得了国际上更多的朋友。相比之下,日本就不同了,他们不但不对自己的行为忏悔,而且还千方百计地逃避和狡辩自己的罪行。他们的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历史教科书,美化侵华战争,结果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闹得越来越僵,使自己陷入了孤立的境地。
还是施罗德的一句话说得有道理:“真诚地道歉不但不会失去朋友,反而会赢得更多的朋友!”由此可见真诚道歉的魅力。
点到为止,切忌把人说到没有退路
当你不顾别人的尊严,让人家当众出丑,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只会让别人瞧不起你。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做争强好胜的“嘴上英雄”。
永远都不要想着在争论中打倒对方。当你把对方逼得走投无路时,他也会找到一个更好的理由来对付你。你永远无法取得真正的胜利。退一步说,即使争出了结果:你输了,带来的只是对自己鲁莽行为的悔恨和死鱼般的挣扎,在对方振振有词的神态中自惭形秽,纯粹自讨苦吃;你赢了,你扬扬自得,别人的观点被你攻击得千疮百孔,体无完肤,那又能说明什么呢?证明了他的观点一无是处,能证明你比他优越,你比他知识更广博吗?其实,你大错特错了,你不顾别人的尊严,让人家当众出丑,来满足你的虚荣,只会让其他人瞧不起你。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高官非常喜欢下棋,而且也自诩为下棋高手。甲是其门下一名食客。有一次,甲与高官下棋,一出手便表现咄咄逼人之势。高官自知遇上劲敌,不多久,就心神大乱。甲见对方焦急的神情,格外高兴,故意留出一个破绽。高官发现了,抓住机会立即进攻,满以为可以转败为胜。谁知甲突然使出撒手锏,一子落盘,很得意地说道:“你还想不死吗?”高官正杀得兴起,突遭此打击,心中大为恼火,起身就走。
据说,这位高官是一位胸怀宽广的人。可是,被甲这么一“逼”,也觉得颜面大失,颇为不快,因此对甲始终耿耿于怀。而甲呢,却是莫名其妙,他始终搞不明白高官为什么从此不再与他下棋。更让人感叹的是高官本可使甲飞黄腾达,只是为了这一点儿不快,老是不肯提拔他,甲只有郁郁不得志,以食客终老。更让人同情的是,甲终其一生也没有找到自己不得志的原因。
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争强好胜的人。他们总是追求表面的光彩,喜欢哗众取宠,喜欢有人追随其左右的“面子”生活。对于他们来说,你伤害了他的“面子”,他会将之视为“奇耻大辱”,会一直耿耿于怀,并可能随时找机会进行报复。但他们忽略的是:自己的“面子”如此重要,别人的“面子”岂不也很重要?
有一年,英国退役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访问中国。一次,他在河南洛阳参观时,无意中看到剧院正在上演豫剧《穆桂英挂帅》。当他了解该剧的剧情后,连连摇头,说:“这个戏不好,怎么能让女人当元帅?”于是,他和中方陪同人员发生了一次小小的争论。开始时,中方陪同人员解释说:“这是中国的民间传奇,群众很爱看。”蒙哥马利立即断言:“爱看女人当元帅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爱看女人当元帅的女人不是真正的女人。”中方人员不服气地说:“我们主张男女平等,男同志能办到的事,女同志也能办到。中国红军里就有很多女战士,现在解放军里还有位女少将呢!”蒙哥马利毫不退让:“我一向对红军、解放军很敬佩,但不知道解放军里还有一位女少将。如果真的是这样,会有损解放军声誉的。”中方人员又反驳说:“英国女王也是女的。按照英国的政治体制,女王是英国国家元首和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这会不会有损英国军队的声誉呢?”蒙哥马利突然语塞,无话可说了。
显然,蒙哥马利对这个争论结局,感到有些难堪,心中的不悦之感是可想而知的。事后当周恩来总理知道这件事时,严肃地批评了有关人员,并指出:“他有他的看法,何必去反驳他?弄得人家无话可说,你就胜利了吗?”
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悟出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则:不要争强好胜伤人面子。周总理之所以要批评有关的陪同人员,就是因为那位同志当时疏忽了这一点,在争论中将自己的意见或看法强加于人,没有给对方留有充分的余地,弄得人家无话可说下不了台,有损来宾的面子,这是不足取的。
世上有一种人,他总是和别人过不去,当别人每提一件事时,他都会和人家争论不休。这种人无论走到哪里,哪里的人都会回避他,不愿意和他进行深层次的交往。他好像就是一个爱挑毛病的“语言检查官”,把别人犯的小小的错误挂在嘴上,让别人不好下台。喜欢这种恶作剧的人在做这种事的时候感到无比的快乐,而带来的却是谈话者的尴尬和愤怒,没有人会喜欢这种人的。
一次,卡耐基参加一个宴会。宴会上,有人提议一个人讲一个笑话活跃气氛。大家挨个讲了起来,笑话令人捧腹,全场人都过得很愉快。最后,轮到卡耐基左边的一个先生讲了。他讲了一个幽默故事,在结尾的时候引了一句话,意思是:此地无银三百两。那位老先生为了证明这句话,还特意提到这是《圣经》上说的。
卡耐基一听就知道他错了。他立马说道:“这出自莎士比亚的作品,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出自《圣经》。”
那位先生听了卡耐基的反驳,马上反唇相讥,说了一大堆话。
卡耐基正想和他反驳,忽然想起自己的老友维克多·里诺在右边坐着。维克多·里诺是研究莎士比亚的专家,卡耐基让维克多证明自己是对的。
维克多盯着卡耐基说:“戴尔,是你搞错了,莎士比亚的著作上没这句话,这位先生是正确的,《圣经》上确实有这句话。”随即卡耐基感到维克多在桌下踢了自己一脚。他很不解,出于礼貌,向那位先生道了歉。
回家的路上,满腹疑问的卡耐基向维克多埋怨:“你明知那本来就是莎士比亚说的,你还帮着他说话,真不够朋友。还让我向他道歉,真是颠倒黑白了。”维克多一听,笑着说:“《李尔王》第二幕第一场上,有这句话。可是我可爱的戴尔,我们是参加宴会的客人,而你知道吗,那个人也是一位有名的学者。为什么我要去证明他是错的?你以为证明了你是对的,那些人和那位先生会喜欢你,认为你学识渊博吗?不,绝不会。为什么不保留一下他的颜面呢?为什么要让他下不了台呢?他并不需要你的意见,为什么去和他抬杠?记住,永远不要和别人正面冲突。”
是的,永远不要和别人正面冲突。天底下只有一种能在争论中获胜的方法,就是避免争论,就像避开眼镜蛇和鼠疫一样地避开争论。
争论带给别人的绝不是快乐,而是心理上的烦躁。与人争论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别人,也包括自己。而且,十有八九的争论结果只会使双方都比以前更坚信自己是绝对的正确。
搭讪交友,该开口时千万不要害羞
搭讪可以让你有机会享受与自己心仪对象约会的美好体验,而那些畏畏缩缩、不善于搭讪的人,只能永远停留在无尽的懊悔之中。
搭讪是什么呢?搭讪即主动和陌生人交流,北京话叫“套磁”。搭讪是有其好处的,它可以让你有机会享受与自己心仪对象约会的美好体验。而那些畏畏缩缩、不善于搭讪的人,只能永远停留在无尽的懊悔之中。其实,搭讪有时候不只是搭讪。只要你敢于搭讪,你就会随之改变、向上提升,并扩充能量,从此走出人际疏离,活得自信而开心,对自己和他人充满兴趣和热情。
搭讪就要说话,而你的声音是促成搭讪成功的一大保障。所有的美国总统都曾接受过声音训练,这真是令人惊讶!这也恰恰证明了声音对于搭讪者的重要性。你可以通过一些课程来提升一下自己的声音质量。当众大声说话,会被视为没有修养,而一个低沉的声音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博得信任和好感。请记住,你的声音很重要。
与人搭讪时,你可以谈这样的话题,如一些名言、一些人物,你看过的电影、戏剧,听过的音乐会等等。有时两人在一起,一句话都不讲,会觉得很尴尬,你愈是不讲愈会觉得害羞,心跳愈快,就愈加笨拙。你从谈话中,可以了解到对方对你的话题有没有兴趣,如果他对你的话题没兴趣,你可以坦诚地问他,“你对什么问题有兴趣”?他说:“我喜欢看奥运转播。”那你就问:“你最喜欢看哪一项?”这时他也许会很兴奋地说喜欢足球,话题就可以继续下去了,即使你的眼睛没注意他,他也会很高兴地与你谈话。但是有些人,你跟他谈喝茶的事,他会把话题转移到跟他太太有关的事情上,那么这时你就要利用他谈话的信息关心他的事,你们之间的谈话同样可以持续下去。
此外,积极地倾听别人的讲话也是非常重要的。当你倾听别人的讲话时,你的眼睛要注视他,专心地听,最好能够将别人讲话的主要内容复述出来。
“附和”是专心倾听对方说话的最简单的信号,体现了谈话双方的认真交流。真正用心听他人谈话时,总会发现谈话中有自己不懂的、有趣的或令人拍案叫绝的地方。如果能够将听时的感想积极地表现出来,随声附和,在谈话中加入“真是这样吗”“你说的是……”“为什么”之类的话,定能使对方的谈话兴趣倍增,乐于与你交谈。
(1)必须勇于和陌生人交谈
有些人一见到陌生人就感到浑身不自在,“不好意思”交谈,甚至有人还会感到无从启齿,“没有办法”交谈。他们或是局促一角,尴尬窘迫;或欲言又止,嗫嚅迂讷;或说话生硬,使人误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和陌生人交谈的勇气。试想一下,一个没有勇气同陌生人交谈,或者不会与陌生人交谈的人,又怎能圆满地求人办事呢?
(2)寻找共同点
在与陌生人交谈时,要善于从对方身上寻找共同点,并由此引出话题,这样就会产生亲近感。
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精神追求、生活爱好等等,都或多或少地要在他们的表情、服饰、谈吐、举止等方面有所表现,只要你善于观察,就会发现共同点。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名退伍军人同一个陌生人相遇,退伍军人开车,陌生人坐在车的座上。汽车上路后不久就抛锚了,退伍军人忙活了一通还没有修好。这个陌生人建议退伍军人把油路再查一遍,退伍军人将信将疑地去查了一遍,果然找到了毛病。这名退伍军人感到陌生人的这绝活有可能是从部队学来的,于是试探地问道:“你在部队待过吧?”“嗯,待了六七年。”“噢,算来咱俩还是战友呢。你当兵时部队在哪?”于是这一对陌生人就攀谈了起来。当然,察言观色发现的东西,还要同自己的情趣爱好相结合,大家对此有兴趣,才有可能打破沉寂的气氛。否则,即使发现了共同点,也还会无话可讲,或讲一两句就卡壳。
陌生人在一起相处时,开口讲话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打破原本沉默的局面。有人以打招呼开场,主动询问对方籍贯、身份,从中获取信息;有人通过说话口音、言辞,了解对方情况;有人以动作开场,边做事边以话试探;有人甚至靠借火吸烟发现对方特点,打开交际的局面。
发现双方的共同点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随着交谈内容的深入,共同点会越来越多。为了使交谈更有益于双方,可以一步步地挖掘深一层的共同点。其实在生活中共同点很好把握,这只是需要你自己动脑筋。比如:谈天气、服饰、逸闻趣事等等皆可从中寻找共同点。
(3)从聊天场地找话题
甲:呀,你墙上这幅照片好像是五彩滩吧?我也去过那里。
乙:是吗?你什么时候去的?
甲:去年7月份。新疆是个好地方。
乙:真是美极了。
两人由此攀谈起来。
(4)善于诙谐幽默
搭讪中,也常常需要一点儿幽默,为搭讪加上一分幽默,就多了三分热烈的气氛。
重庆谈判时,曾有人向毛泽东提问:“毛先生有没有信心战胜蒋先生?”这是国人关注的焦点。毛泽东机智而不失风趣地笑答:“蒋先生的蒋字,是将军头上加一棵草,他不过是个草头将军而已。我的毛字,不是毛手毛脚的毛字,而是一个反手,意思是,代表大多数中国人利益的共产党,要战胜代表少数人利益的国民党,易如反掌。”
这原本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却被毛泽东在笑谈中轻轻松松地解决了,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与陌生人交谈的时候,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不为提问而提问
只问那些对你的搭讪“有用”的问题。这个“有用”主要是指帮你判断眼下跟对方相处的机会和可能。
(2)尽可能用陈述句代替疑问句
比如,搭讪一个正在大堂徘徊的女同学,说“你是在等人吗”就不如“看来你的朋友也晚了”有效。仔细体会,后者的语气更果断、自然、友好,而且还巧妙地暗示了搭讪者本人的状态。相比之下,前者的单纯发问既没说明你自己的任何信息,还要求对方向你提供她的情况,这就很容易让女同学紧张和抗拒。
(3)不要求对方回答的提问
比如“我想认识你”以及“我们一起走怎么样?”这两句话的实质是“我是个想认识你的人”以及“我是个想跟你一起走的人”,仅仅是向对方陈述你的来意。可如果说完之后你就沉默了,那么这两句话就变成了纯粹的疑问句“我想认识你,行不行?”“我们一起走,好不好?”而对方也就必须在“是”和“否”之间作一个选择了。这时候,出于自我保护本能,对方更容易作出否定的回答。所以,关键的技巧就是不能沉默,不能尴尬,不能等着他(她)说话,要马上切入第二句闲聊。比如“今天天气如何如何”、“这个地方怎样怎样”……于是,双方就都有台阶了。
(4)结束时的提问要直接
搭讪时最后的问题通常就是索要联系方式。坦诚地向对方说出你的愿望效果更好,勇敢自信的男性要比拐弯抹角的男性更能满足女同学的虚荣心。所以,那种先找个再见的理由再索要电话的方式其实是很幼稚的,除非你的目标是涉世未深的小姑娘。
思而后言,话到嘴边最好留半句
尽管说话要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无须拐弯抹角,但在与人交往时,为了避免伤害他人,或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帮助,必须将要表达之意寓于含蓄,而不能做所谓的“直肠子”,快人快语。
从古至今,那些谙于世故的人流传下来一句极有价值的话:“话到嘴边留半句。”在说话之前要先过滤一下自己的语言,想想自己的语言给他人带来快乐还是伤害。每个人的心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秘密和隐私,这两种东西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需要一定的自由空间,这份自由的空间甚至不希望让任何人介入。在这个空间里有他们的伤痛,有他们仅存的自尊。能够替他们保守秘密和隐私也是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同样尊重了自己。
生活中有些人性格直爽,敢说敢做敢当,无论什么隐私都可以“事无不言”,这种人从表面看好像活得很潇洒,但是从侧面观察几乎都是遍体鳞伤的英雄,很容易被他人掌握和了解。有些人没有勇气做英雄,他们为了保护自己而选择做“与人为善,与己为善”的老好人,但是笑到最后的往往是这种人。
索罗斯说过一句话:“我们对世界的所有认识都有缺陷。”这是一句经典的话,所以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要留下半句自以为是的见解。不要执于偏见,凡事多思考,这样至少可以使谬误减少一点儿,也给自己留一点儿思考的空间。
我们要留下的半句话就是对他人的指责和批评。如果我们非说不可,也要恰到好处,点到为止,不要过分伤害到他人的自尊。这其中也包含着一种做人艺术和涵养,既让他人明白了自己的不足,又不会伤其自尊。
我们要留下的半句话是那些毫无意义的抱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话是多余的,牢骚太多会伤身,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本来就很多,没有一个圆满的世界,你的抱怨不但不能实现你的愿望,反而会使你的心情越来越糟。哲学大师叔本华说过:“一个人的痛苦只要你说一遍就增加一次痛苦,在痛苦的基础上你会感到更加的痛苦。”这就是恶性循环。
我们会想:话到嘴边留半句,这里留半句,那里留半句,留来留去,我们还有什么说的呢?其实要留的半句绝不是有用的话,要留的半句就是有害无益的话,留半句可以给别人一些尊重,同时也给自己留下一些处世的空间。
那么,话到嘴边,应该留下哪“半句”呢?
(1)隐私或秘密不可轻易泄露
隐私和秘密,将暴露自己的意图和弱点。也有一些人,“心底无私天地宽”,敢说就敢做,敢做就敢当,没有什么隐私,也不怕受损,“事无不可言”。这种人经常会“打落牙齿和血吞”,弄得遍体鳞伤,所以话到嘴边,留下这半句是非常有必要的。
(2)留住自以为是的见解
人们都是根据有限信息进行思考并形成想法的,在信息残缺不全时,会形成偏见。加上感情倾向与情绪作用,会使自己的见解偏得更厉害。正如索罗斯所说:“我们对世界的所有认识都有缺陷,因为我们无法透过没有折射作用的棱镜看待这个世界。”
虽然每个人的想法都带有偏见,但掌握信息较多、比较理智、能有效克服情绪的人往往意见更正确,至少更令人信服。那些经验丰富的领导人,当别人进行热烈的讨论时,他却坐在那里一言不发。等别人把想说的话都说完了,他再发表意见,一开口就语惊四座,让大家都觉得自愧不如。其实,他在保持沉默时,并非没有想法,只不过能隐忍不言而已。当他听完所有人的讨论后,掌握的信息就比别人多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想法,自然胜过所有人。
(3)避免对别人不恰当地批评和指责
所谓不恰当,有多种含义:如果你看错了对象,误会了人家,批评和指责无疑是不恰当的。假如对方确有挨批的理由,是否批他,还得看情况。比如,你这样做,是否对他确有帮助?是否会加深误会激化矛盾?另外,如果对方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有改正的倾向,你就没有必要再对他说三道四了。
当你确定批评他是必须的而且有必要时,点到为止效果会更好。
(4)不发毫无价值的牢骚
生活本来就是不如意的事占很大比例,你到哪里去找一个圆满的世界?已经吃到肚子里的东西,总是要自行消化的,岂能吐出来让别人心情难受?抱怨通常没有价值,只有一种例外:你想让某人知道你的想法,却不便当面说,想让眼前这个多嘴多舌的人带话过去。
来点儿幽默,让关系从“认识”升级到“朋友”
人们喜欢幽默的人,是因为这样的人能够使人放松下来,并给人带来欢声笑语。笑可以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心理上的快感,也能让人们的关系从“相识”升级到“朋友”。
先讲一个幽默的小故事:
在一家高级饭店,一位喜欢挑剔的女人点了一份儿煎蛋。她对女侍者说:“蛋白要全熟,但蛋黄要全生,必须还能流动。不要用太多的油去煎,盐要少放,加点胡椒。还有,一定要是一个乡下快活的母鸡下的新鲜蛋。”“请问一下,”女侍者温柔地说,“那母鸡的名字叫阿珍,可合你心意?”
一句幽默的话,不光带给人欢笑,还会改变人对事情的看法。在上面的小笑话中,相信即使是那个挑剔的女人,听到这样一句幽默的话也会哈哈一乐,为自己的过度挑剔感到些许不好意思吧。将幽默带到工作中去会为你注入热情,消除紧张,从而使你的情绪达到最佳状态。幽默感是一种视困难为充满乐趣的挑战精神,这对你有最佳工作表现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乐趣是人类的兴奋剂,会让人们工作起来更有效率。把幽默带到你的工作中去,将增加你对工作的理解,还能进一步使人富有洞察力和控制力。任何一个成功运用语言达到与同事和解、回敬同事指责、批评的成功范例或多或少都少不了幽默的功劳。
一位厂长在年初的职工代表大会上遭到了一名女工的不断质问,因为她认为自己在上年报销的医药费实在太少。她厉声问道:“去年一年中,厂里在这方面到底为职工花了多少钱?”
这位厂长说出了几十万元的数字。
“我想我快要晕倒了。”女工说。
这位厂长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解下了自己的手表和领带,放在桌上说:“在你晕倒之前,请接受这笔投资。”于是在场的大多数职工都会心地笑起来。这位厂长的幽默表达了一个重要信息,即企业很重视职工的需求,他本人也确实关心。如果有必要的话,他可以牺牲自己,但厂里资金有限也是事实。
那名女工当然不会晕倒,厂长的这个小小的幽默不仅没有让她感到更加气愤和不平,相反倒是使其顿然沉思,进而猛醒,把对厂里和领导的抱怨、不满都化作了理解和同情。
奥格·曼狄诺说:“幽默是精神的缓冲剂。”高尚的幽默,可以淡化矛盾,消除误会,使不利的一方摆脱困境。一句幽默的戏剧性语句和一个幽默的戏剧性行为,其效果远超过了一份长篇大论的反驳和纠正。幽默不仅产生笑料,更是一种门学问,一门功力很深的素养。可以想象一个不懂幽默的人多少总有些令人索然无味。
萧伯纳有一次在街上被一个骑自行车的人撞倒了。肇事者吓得六神无主,惊慌之中连忙向他道歉,然而萧伯纳却对他说:“先生,你比我更不幸,要是你再加点劲儿,那就可作为撞死萧伯纳的好汉而永远名垂史册啦!”一句话使紧张的气氛变得轻松起来。
幽默虽然人人向往,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它。有人说如果在自己周围摆放一些幽默材料——比如让你的办公室随处可见笑话、卡通画、幽默新闻图片以及电子邮件、滑稽图案等物品,会积极主动地培养我们在环境中随时随地体会幽默的能力。
大凡善于幽默者,也是知识渊博、辩才杰出、思维敏捷的人。他们非常注意有趣的事物,懂得开玩笑的场合,善于因人、因事不同而开不同的玩笑,能令人耳目一新。善于表达幽默的人,容易被他人喜欢。幽默的人易与人保持和睦的关系。现实生活中常常有令人碰得头破血流仍然得不到解决的问题,但是,如果来点儿幽默,却往往会迎刃而解,使同事之间、夫妻之间化干戈为玉帛。幽默还能增强成功的信心,信心有时比能力更重要。生活的艰难曲折极易使人丧失自信,放弃目标,若以幽默对待挫折往往能够重新鼓起希望的风帆。
奥格·曼狄诺认为,真正的幽默是一门学问,是科学,并不仅仅是引人发笑,引人发笑并不都是幽默。它需要具备一些素质和特征。幽默的前提是谐趣,必然有滑稽的因素,我们能认识到的一切似乎是一种突然的顿悟,是一种愉快感和包含笑的行为的具体感受。幽默的智慧是理智,它能将一个人的丰富经验,敏锐的洞察力,广博的知识融合起来揭示出现实生活中的特殊矛盾,从中发掘喜剧情趣,创造出崇高的幽默。幽默的标志是高尚,有些自以为幽默的人常将别人作为笑料,以求哗众取宠,结果往往适得其反。真正的幽默是尊重人、赞美人,将严肃的人生哲理寓于滑稽与微笑之中,贬抑伪恶的实质是褒扬真善,幽默的高尚正体现在其中。幽默的价值是审美,美感是人们欣赏审美对象时产生的怡情悦性的情感体验。幽默的美感反映在嬉笑戏谑中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感受,反映在灵活的言行中启迪人的智慧。美感使得幽默永远保持隽永迷人的魅力。
奥格·曼狄诺指出,培养和提高幽默能力,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仔细观察生活。观察生活,寻找喜剧素材,需要我们善于变换视角,去发掘和表现这些素材。
2.要学习幽默技巧。幽默不是天生就会的,是后天学习掌握的。许多关于幽默的书籍和先人的经验,都为我们提供了不少范例,值得我们广泛涉猎、借鉴。
3.要敢于表达幽默。幽默能力只有在表达幽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检验和提高,因而积极实践极为重要。选择适当的场合,针对适当的对象,都可显示自己学习的幽默技巧。
但是幽默也要适当才行。如果一味地开一些不着边际的玩笑,说一些有损他人自尊心的笑话,就完全不是有利于关系发展的选择了。所以幽默也要注意几大误区:
1.不要用他人的身体上或相貌上的缺陷来取乐。这会大大地伤害到他人的自尊心,让对方失去自信甚至恼羞成怒,你会不知不觉他被对方拖进不受欢迎的黑名单。
2.不要和对方以吹嘘式的幽默沟通,你自以为很幽默,但有可能他人觉得你是在自吹自擂,会给人轻浮的印象。毕竟每个人对幽默的理解与接受程度是不同的。
3.不要和对方一直开玩笑而忽略了谈话的主题与对方的感受。开玩笑虽然能让你更有魅力,但也要懂得察言观色适可而止。有的时候轻松的氛围太浓反而会让他人对你没有信任感,觉得你是个不可靠、不认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