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非常品质
5533500000005

第5章 非常品质一:善良仁爱(4)

1933年,加利福尼亚的哈理逊纺织公司因一场大火化为灰烬。当时经济危机正在美国蔓延。3 000名员工悲观地回到家里,等待着董事长宣布公司破产和失业风暴的来临。在无望而又漫长的等待中,他们终于接到了董事长办公室的一封信:向全公司员工继续支薪一个月。

员工们深感意外。他们惊喜万分,纷纷打电话或写信向董事长亚伦·博斯表示感谢。

一个月后,正当他们为下个月的生活发愁时,他们又接到董事长办公室发来的第二封信。董事长宣布:再支付全体员工薪酬一个月。3 000名员工接到信后,不再是意外和惊喜,而是热泪盈眶。第二天,他们纷纷拥向公司,自发地清理废墟、擦洗机器,还有一些人主动去南方联络被中断的货源。三个月后,哈理逊公司重新运转了起来。对这一奇迹,当时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是这样描述的:员工们使出浑身的解数,昼夜不停地卖力工作,恨不得一天干25小时。

现在,哈理逊公司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纺织品公司,它的分公司遍布五大洲的60多个国家。世界上任何形式的灾难,其实都是人的灾难,一旦人的灾难被化解了,希望也就降临了。董事长亚伦·博斯对员工施予的爱心虽然让灾后的公司资金更为紧张,但却最终因此拯救了濒于倒闭的公司。

西雅图的弗兰克·卢帕博士也是一样。他已瘫痪了23年,但西雅图《星报》的斯图尔特·怀特豪斯说:“我采访过卢帕博士许多次,我不知道还有谁比他更无私,更善用人生。”

这位卧床不起的病人怎么能善用人生呢?他是因为批评抱怨而做到的?当然不是!那么是因为自怜、把自己当作一切的中心?当然又错了!他做到了,因为他遵循威尔斯王子的誓言:“我服务于人。”他收集了许多其他瘫痪病人的姓名和地址,给他们写信鼓励他们。事实上,他组织了一个瘫痪者联谊俱乐部,让大家相互写信,最后他组织了一个全国性的社团组织。

他躺在床上,平均一年要写1 400封信,给千万个同病相怜的人带来喜悦。

卢帕博士与其他人最大的差异在于,他有一种无穷的精神力量,有一种使命感。他深切体会到,比自身生命更高贵的奉献,能给别人和自己带来真正的喜悦。正如萧伯纳所说:“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总是在抱怨世界不能顺他的心,使他快乐。”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建议用“取悦别人”的办法治疗忧郁症。阿德勒博士在他的名著《人生对你有何意义》一书中的一些片断也许会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

病人通常会回答:“可是没有一件事是我喜欢做的。”我早就准备好了怎么回答他们,因为这种话我实在听过太多次了。我会说:“那就不要做任何你不喜欢的事。”有时候他会回答:“我想在床上躺一整天。”我知道只要我同意,他就不会那么做。而如果我反对,就会引起一场大战。我通常一定会同意的。

这是一种方式,而另一种处理他们生活方式的方法则更直接。我告诉他们:“只要照这个处方,保证你十四天内痊愈,那就是每天想办法取悦别人。”看他们感觉如何。他们的思想早被自己占满了,他们会想:“我干嘛去担心别人?”有的人会说:“这对我太简单了,我一生都在取悦别人。”事实上他们绝对没有做过。我叫他们再想想看,他们并没有再去想它。我告诉他们:“你睡不着的时候,可以全部用来想你可以让谁开心,而且这对你的健康会很有助益。”第二天我问他们:“你昨晚有没有照我建议的去做呀?”他们回答:“昨晚我一上床就睡着了。”当然这都是在一种温和友善的气氛下进行的,不能露出一丝优越感。

有人会说:“我做不到,我太烦了!”我会说:“不用停止烦恼,你只要同时想想别人就好了。”我要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别人的身上。很多人说:“为什么要我去取悦别人?别人怎么不来取悦我?”“你得想到你的健康。”我回答,“别人后来会有苦头吃的。”我几乎没有碰到过一位病人说:“我照你的建议想过了。”我所有的努力不过是想提高病人对他人的兴趣。我了解他们的病因,是因为与人缺乏和谐关系,我要他们也能了解这一点。什么时候他们能把别人放在同等合作的地位,他们就痊愈了。十诫中最难的一条是“爱你的邻人”……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不但自己有很严重的困难,而且也会给周围的人带来最大的伤害。人类所有的失败都是由这一类人引起的。我们对人的要求,以及所能给予的最高赞赏就是,他应是一位好同事、好朋友、爱与婚姻的良伴。

阿德勒博士督促我们日行一善,什么是善行呢?先知穆罕默德说:“善行是能给他人脸上带来欢笑的行为。”

为什么日行一善对人会有这么大的益处呢?原因是想要取悦他人时,就不会有时间想到自己,而产生忧虑、恐惧与抑郁的主要原因就是只想到自己。给别人以善心,同样换来自己的快乐。著名的“田勇热线”就是一个例子。

田勇16岁开始工作,大饭店、保险公司、广告公司都干过。他还炒股票,还给人家代理。小小年纪,身兼数职,收入颇丰。

虽然年复一年地忙碌,但田勇的心灵没有感到充实,反倒经常觉得空虚,总感到生活缺点什么。他经常问自己:“快乐究竟在哪里,你追求什么呢?”

他有一个女朋友,两人非常相爱,却未能结合在一起,这对田勇打击很大。

田勇崇拜周恩来,崇拜周恩来把“小我”融进“大我”的胸怀。

田勇不再工作,在家一呆就是两年。两年里,他经历了人生的重大变化。

他在家里读书、看杂志、写诗、写散文,并且四处投稿。他通过杂志认识了几个笔友。

他在与笔友的交流中发现,人们经常感到苦闷、孤独、空虚,渴望交流,渴望帮助,渴望宣泄,但苦于没有这样的机会。怎样使人们像笔友一样,交流起来,解除心中的烦恼?田勇产生了一个想法,要在这方面为大家做点事。当他发现公益热线时,一下子像找到了灵感一样,这个热线正是他要寻找的方式。他兴奋得难以克制。

他马上给媒体写信:“我正在做的是将家中的电话010—67766474公开为一条公益的咨询服务热线。比如您问个路、聊个天什么的,我尽可以提供帮助,愿意跟您交个朋友。我的热线服务完全是免费的。”

不久,北京的一家媒体公布了他的热线电话。不到一个月,来电近2 000个,每天早晨7点到晚上12点,电话不断。

在来电中,一些专业人士表示,愿意提供免费咨询。田勇很惊讶,原来,很多人都有愿意帮助别人做事的愿望,很多人都有做公益事业的愿望。

自从田勇的热线开通以后,田勇找到了原来他不曾找到的感觉。他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很愉快。原来那种空虚、总像缺点什么似的的感觉,再也不出现了。

总结这一段经历,他说了一句很深刻的话:“人活着,就要给别人带来快乐。能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自己必然快乐。”

纽约的穆恩秘书学校的校长威廉·穆恩太太曾经讲述了如下一则故事:

她曾经过了几年快乐的婚姻生活。先生去世后,她陷入了一种自怜与悲伤的低潮。越接近圣诞,她的哀伤越深。穆恩太太从未一个人过过圣诞节,她恐惧它的来临。朋友们都来邀她去他们家,她知道她在任何一家都会触景生情的,于是就婉言拒绝了他们的好意。越接近圣诞夜,她越被自怜淹没。圣诞夜那天,她下午三点离开办公室,在第五大道漫无目的地闲逛,希望能驱走内心的自怜与忧郁情绪。街上满是欢乐的人们,令她不得不忆起逝去的快乐时光。穆恩太太一片茫然,实在不知道要做什么,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逛了一个多小时,她发现自己停在公车站前,想起以前和先生曾坐公车去探险,于是上了进站的第一部公车。过了赫德逊河一阵子,到了终点站。她到了一个陌生的安静和平的小地方。在等车的间隙,她开始逛住宅区的街道。经过一座教堂,听到从里面传出优美的《平安夜》的乐声。她走进去,里面没有人,只有一位风琴手。听着她静静地坐在教友席上。圣诞树的装饰灯美极了。美妙的音乐——加上她一天都没吃东西——慢慢地睡着了。

醒来时,想起来这是个陌生的地方,她心中有点害怕。接着她看到前面有两个小孩,显然是进来看树的。其中一个小女孩指着她说:“她会不会是圣诞老人带来的?”她的醒来也把她们吓了一跳。穆恩太太告诉她们她不会伤害她们。她们穿得很破。穆恩太太问她们父母在哪?她们说她们没有父母。穆恩太太十分同情这两个小孤儿,她带她们去看圣诞树,又带她们去小店买零食、糖果及小礼物。她的孤独感奇迹般地消失了。这两位孤儿让她几个月以来第一次感到真正的关心与忘我。穆恩太太跟她们聊天,发现自己是何等幸运,自己儿时的圣诞过得多么开心,得到了双亲的爱与关照。穆恩太太觉得这两个小孩带给她的远比自己给她们的多得多。这次的经历再度使穆恩太太明白:要使自己开心,只有先使别人开心。她发现快乐是具有感染力的。通过向别人施予爱心,穆恩太太克服了忧虑、悲伤与自怜,而有了重生的感觉。

多年以前,在荷兰一个小渔村里,一个勇敢的少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使全世界的人们懂得了无私奉献的报偿。

由于全村的人们都以打渔为生,而海面上情况瞬息万变,危机四伏,因此为了应对突发海难,自愿紧急救援队的建立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和必要。

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海面上乌云翻滚,狂风怒吼,巨浪掀翻了一条渔船,船员的生命危在旦夕。他们发出了SOS的求救信号。救援队的船长听到了警报,火速召集自愿紧急救援队的成员,乘着划艇,冲入了汹涌的海浪中。忧心忡忡的村民们都聚集在海边,翘首眺望着波诡云谲的海面,他们每人都举着一柄提灯,为救援队照亮返回的路。

一个小时之后,救援队的划艇终于冲破浓雾,乘风破浪,向岸边驶来。村民们喜出望外,欢呼着跑上前去迎接。当他们精疲力竭地跑到海滩后,却听到自愿救援队的队长宣布:由于救援船容量的限制,无法搭载所有遇险的人,无奈只得留下其中的一个人;否则救援船就会翻覆,那样所有的人都活不了。

刚才还欢欣鼓舞的人们顿时安静下来,才落下的心又悬到了嗓子眼儿,人们又陷入了慌乱与不安之中。这时,救援队长开始组织另一队自愿救援者前去搭救那个最后留下来的人。16岁的汉斯自告奋勇地报了名。他的母亲忙抓住了他的胳膊,用颤抖的声音说:“汉斯,你不要去。你知道,10年前,你的父亲就是在海难中丧生的;而3个星期前你的哥哥保罗也出了海,可是到现在连一点儿消息也没有。孩子,你现在是我唯一的依靠了!求求你千万不要去!”

看着母亲那日渐憔悴的面容和近乎乞求的眼神,汉斯心头一酸,泪水在眼中直打转,但是他强忍住没让它流下来。“妈妈,我必须去!”他坚定地答道,“妈妈,您想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说‘我不能去,让别人去吧!’那情况将会怎样呢?妈妈,您就让我去吧,这是我的责任。只要有人要求救援,我们就得竭尽全力地去履行我们的义务。”汉斯张开双臂,紧紧地拥吻了一下他的母亲,然后义无反顾地登上了救援队的划艇,冲入无边无际的黑暗之中。

10分钟过去了,20分钟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这一个小时,对忧心忡忡的汉斯的母亲来说,真是太漫长了。终于,救援船再次冲破迷雾,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只见汉斯正站在船头向岸上眺望。救援队长把手握成喇叭状,向汉斯高声喊道:“汉斯,你找到留下来的那个人了吗?”

汉斯高兴地大声回答:“我们找到他了,队长。请您告诉我妈妈,他就是我的哥哥——保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