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最早的货币——夏贝
史料记载:我国夏代使用贝作为货币。1975年在对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进行考古挖掘时出土了十余枚夏贝。而对夏以后的考古发掘中,学者们发现贝的应用日益广泛。
2.四大货币体系的诞生——青铜时代
在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铸造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进入了“青铜时代”的鼎盛阶段。初时先是以青铜块充当货币,使用时需要称量计算其价值,后来为了便于携带和计数,长期受货币影响的人们就用青铜仿制海贝制成铜贝。其后随着黄河中游农耕经济区的发展,出现了一种高效能的农具——青铜铲,当时的名字叫“钱”。由于“钱”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常用于交换,便渐渐地转化为典型的实物货币,“钱”也就成了货币的同义词。
货币的发展也从早期货币开始,遵循逐步符号化的思路,经历了实物货币至称量货币,再至金属铸币的发展过程,最终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3.唯我独尊:“秦半两”
秦国规定以“两”作为秦币的单位。数年后,外圆内方的重半两的铜钱问世,史称“秦半两”。它的特点分别是更注重实用、简约以及上面镌刻的“半两”钱文明示了币值,代表着一种无可置疑的王权。
遗憾的是,秦虽采取了统一货币、颁布我国最早的货币立法以利其统治的重要举措,但没能进一步控制全国的铸币权。这无疑是当时帝王御国术的一大败笔,其危害在历史的发展中是显而易见的。
4.私铸与乱世:汉“五铢”横空出世
汉初中央政府因无力大规模发行货币便允许民间私人铸币。而这一政策导致了货币样式、大小、轻重、质量混乱不一,不仅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还使地方豪强积累了叛乱的雄厚资本,导致“七王之乱”。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废除一切旧币铸造“五铢钱”,此外,还颁布严刑峻法:“盗铸诸金钱罪皆死”,“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
汉武帝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货币本身的标准化。这一举措不仅肯定了封建王朝必须实施货币铸造发行的中央集中统一,明确了货币稳定与否对国家社会都有重大影响,还注意总结经验教训,建立大小适合、百姓乐于接受的五铢钱形制,促进了汉代经济的发展。
5.开创新纪元的流通宝货:开元通宝
针对南北朝以来劣币泛滥、扰乱流通的现象,唐高祖李渊果断地废除旧钱,铸行新的全国统一货币:开元通宝。它不再以重量命名,从古代秤量货币发展到脱离了自身价格,作为纯粹价值尺度投入流通的抽象的货币,这是一种单纯的“钱”的概念,已达到自身发展的高级阶段。
历史上钱的形成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契约,最初人们一直是选择某种等价物充当交易中介,但如果人们普遍接受某种中介的话,它是否等值并非关键,比如纸币的产生。而开元通宝正是在这一点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6.铜钱盛极而衰,纸币昙花一现
宋朝是我国经济贸易较为繁荣的时期,随着大宗交易的增多,价贱体重的铜钱显得越来越不方便。宋太宗初年,成都16家富商集资联合兴办“交子铺”,发行“交子”,可以在外地兑取现钱使用。于是中国第一张纸币在民间诞生了,并以其无与伦比的便利风行于世。但随之而来的就是伪造纸币案件,且其另外的弊端在于,中国元、明、清的纸币在诞生不久即由政府控制起来,是为政府的财政服务的,当政府财政出现危机时,它的货币功能便遭到扭曲。
7.贵重金属货币化的曲折历程
我国虽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楚国曾出现过最早的原始黄金铸币;至少在春秋中叶曾出现过银铸币;西汉时黄金在社会上层也曾广泛使用;王莽时期还规定金银是六大法定货币之一。但是自东汉以后一千多年中,这种天然优越的贵金属却突然沉寂下来,基本退出了流通。直到公元1436年,明英宗正式解禁,允许将税粮折成白银征收,才标志着白银终于冲破历史的长期禁锢。
这一曲折的历程首先是由东西方历史发展背景的差异决定的:西方采用金银货币的历史最早源于古希腊。由于当时古希腊是由许多独立的城邦组成的,各城邦之间需要普遍认同的“硬通货”,这一环境促进了贵金属货币的发展。而中国自秦汉以来基本是统一的封建国家,长期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传统上盛行重农抑商的思想。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老百姓日常交易量并不很大,贱金属铜基本可以满足人们日常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