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晚清幕府:变动社会中的非正式制度(谷臻小简·AI导读版)
55719000000001

第1章 传统与现代之间

晚清幕府制度的渊源流变

任何政治制度之形成总有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作为一种幕府形态,晚清幕府虽是在近代中国面临千古未有变局的时候出现的,但它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渊源有自。

一、传统幕府制度的确立与演变

“幕府”一词始见于汉代成书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指的是将军的治所,即军政指挥机构。就此而言,幕府具有军事性质,与将军相关。后为历朝所沿用。

西汉将军也效仿战国将军的做法辟设幕府,这从《史记》《汉书》中不时出现的“给事大将军幕府”和“斩首捕虏,上功莫府”等记载可见一斑。只是领兵打仗的征伐将军幕府与侍从皇帝左右、参与谋议的中朝将军幕府有所不同,前者仅主文书与参谋,职能较为简单,幕府人员较少;西汉后期之中朝将军幕府与丞相府并称,幕府规模更加庞大,与丞相府相同,也分曹办事,曹有掾、属,又有史、令史、御属。这些服务于诸曹之中的幕府人员都由将军自辟,地位高者由将军提名,皇帝任命。地方行政长官加将军号后,也照惯例开幕府,并把原存在于军事系统的幕府引进地方行政系统,成立了“理民”的行政幕府和“理戎”的军事幕府两套班子。这两套幕府班子服务于同一个人,使地方政府逐渐幕府化。

由上可知,汉代的幕府是战国时期将军幕府的继承和发展:一方面,幕府仍为将军所独擅,凡具有将军身份或头衔的都可开幕府,因而唐人颜师古就指出汉代的幕府“以军幕为义”;另一方面,汉代的将军不全是武官,不少是加了将军号的文官,所以他们的幕府名义上是军事幕府,其实完全变成了行政幕府,有的则两者并置,同时拥有两个幕府。这样战国时期仅存在于军事系统中为将帅服务的幕府,此时也用于治国理政,存在于行政系统之中有学者指出军事幕府与行政幕府“源流有别,性质各异”,认为北宋以前的幕府大都指的是军事幕府,而行政幕府是宋人“幕府”观念发生变化后将幕府含义扩大化后的产物。

但毕竟幕府具有私人性、辅佐性特点,而汉代中央层面将军幕府的政府化和地方幕府政府化的过程,又造就了不少有军权、有地盘的实力派人物,所以东汉末年,当皇权式微、政局混乱之时,这些实力派人物遂拥兵自雄,割据一方,他们的幕府也承担起了军事和行政的双重职能,一方面为他们的征伐争战谋划决策,运筹于帷幄之中;另一方面也帮助他们治理辖地,征税派赋,保障后勤。在这个过程中,幕府制度又有所变化,体现出新的特点。

自北朝起,统治者切实意识到幕府的强大所带来的威胁和负面影响,开始着意加强中央集权,收回各级长官特别是地方行政长官的用人自主权。中唐以后,节度使以地方军事将领兼统数州行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五代十国时期,其时政局混乱,武人干政,具有文韬武略的幕府人员很受欢迎和重视,他们参与机密,操弄权术,发动政变,一旦成功,便成为新朝的基本行政班底,其活跃程度不亚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到了宋代,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开府造成国家分裂、中央大权旁落的深刻教训,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行政的幕府发展。不过,宋代幕府却与唐前期幕府一样,尽管有军事幕府之存在,但行政幕府已是明日黄花,不复存在了。自抑制行政幕府后,宋朝的幕府就以军事幕府为主。直到明清时期,行政幕府才卷土重来,可已经是另一番景象了。

根据上述宋朝以前历代幕府制度的嬗变历程来看,幕府最先在军事系统出现,后来才被引进行政系统,由是而有军事幕府和行政幕府两种类型。

二、明清幕府制度:从体制内到体制外的转向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然而,明清时期独特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环境,又决定了幕府是地方必不可少的一种非官僚行政组织。

首先,科举成为入仕正途,削弱了官员的行政能力和素质,迫使他们不得不依赖专业行政人才。于是只好开幕府,聘请擅长行政理财、熟悉法令则例的幕友来协助自己。

其次,地方官僚制度不健全,各级行政长官难以事事躬亲,须借助他人处理公务。

第三,吏弊严重,需要专人监督。可见,为了监督约束吏员,也有设幕府、聘幕友的必要。

第四,皇帝喜怒无常,大兴文字狱,使臣下无所适从,只能请人代为起草和处理自己的章奏文字。

当然,明清时期设置幕府、延请幕友的原因不止这些,但从上述分析看来,的确很有必要,刻不容缓。随着明代督抚逐渐发展为地方行政长官,明清幕府开始兴起,并流行于地方衙门,到清初则迅速普及开来,且日益制度化,最终构成有清一代地方行政的关键环节。

明清幕府制度的主要特点有:

(1)幕友由幕主用隆重的礼仪、一定的脩金私人聘请,游离于官僚系统之外,不是公职人员。

(2)幕主和幕友非行政隶属关系,彼此是朋友,平等相处,以礼相待。

(3)幕友的地位得到国家承认。

(4)幕府的职责是“佐官为治”。

三、晚清幕府制度:回归与超越

明清时期是中国幕府制度发展史上的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幕府极度繁荣,除了终清之世一直存在的明清幕府形态外,自清中叶以后,又有晚清幕府形态之出现。它的产生及兴盛有其深刻原因。

首先,由内忧外患所带来的变局,促使了晚清幕府的应运而生。

其次,各种各样人才的出现,提供了晚清幕府用人的便利条件。而晚清幕府也因之汇聚人才,成为天下才智之士流趋的中心。

再次,督抚势力的崛起,是晚清幕府得以不断发展变化的重要保证。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晚清幕府不仅进一步完善其制度特征,而且强化了其地方行政中枢的地位。

由此,晚清幕府初步形成自己的制度特征:

(1)幕府人员剧增,幕僚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

(2)幕府规模扩大,职能增多;

(3)幕府中设立了各种办事机构,使幕府政府化。

总之,晚清幕府是在发展变化中不断成熟完善的,具有以下特点:

(1)幕府人员来源广泛,包括儒生、绅士、留学生、在职官员以及洋人等。

(2)宾僚一旦有军功劳绩,经幕主保荐,可受到奖叙,或获取一官半职,或超擢升迁。

(3)由于幕主可以不停地制造功名和官阶,所以,幕主和已经出幕的宾僚之间因含带着私利私恩,而声气相通,交驰往来,慢慢地,便以幕府为纽带结成了一个个利益集团。

(4)宾僚职官化,幕府政府化。命官入幕和幕府人员叙功得官,都使宾僚逐渐职官化。

四、民国幕府制度:新瓶装旧酒

民国时期,幕府表现为秘书机构,更多地以秘书处、机要局、侍从室等名目出现。尽管花样百出,富有时代气息,但其为一人效劳的本质相同,换汤不换药。当然,单从名称上看,它已与以前的幕府机构有所差别,至少多出了那么一点现代性,所以,这里暂以民国幕府称之。

然而,为时不久,辛亥革命就推翻了帝制,迎来了共和,清末的幕府制度改革也寿终正寝,化为乌有。就此看来,围绕总统府的有关设置及其用人办法与以前的幕府制度相差无几,实际上是古代的幕府制度在新形势下的变异,即上文所称的民国幕府制度。

在清末时,袁世凯幕府就号称“霸府”曾广钧在袁世凯复辟帝制。曾氏是在袁总督直隶期间入幕的,可见清末时袁世凯幕府已被其幕僚称为霸府。到他接任临时大总统之后,他自然不甘心受到共和制度的约束,乃利用民国幕府制度改造其幕府,并进而驾轻就熟地玩弄起幕僚政治来。显然,袁世凯是把民国幕府恢复成中国古代幕府制度的老样子上去。这说明民国幕府是新瓶装旧酒,表面上看起来是民主政治的一部分,其实仍是历史上的幕府制度。

综观它在民国时期的兴亡生灭情况,可以归结出下列特点:

(1)民国幕府制度本是民主共和制度的产物,系民国官僚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但由于当政者还缺乏尚公去私的意识,遂成为他们玩弄权术的工具。

(2)幕僚大多受过新式教育,有留学生,也有洋人。他们纵横捭阖,运筹帷幄,所打理的均以现代国家事务为主,涉及党、政、军诸方面。

(3)幕僚的遴选以幕主的意志为转移,不受铨叙和考试制度的规范和制约。他们往往因幕主的礼遇,而忠心耿耿,尽职尽责。

(4)幕僚虽然只以秘书、顾问、参谋一类的名义行事,没有显赫的官衔,十足的派头,但他们作为幕主的化身,可以染指一切要务,权力在有关机构和官僚之上。

晚清幕府制度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历史环境的产物,也就是说是由陷入窘境、危机深重的清中叶政局所造就的。它虽然是从明清幕府制度中分化出来的,但是,随着清王朝内忧外患的加剧,它的制度特征逐渐凸显,并日益成长为一种新的幕府形态,有别于明清幕府制度,而同传统幕府制度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然,由于时代的不同,晚清幕府制度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有超越传统幕府制度的地方,但公务私办、为一人效劳的精神实质却一脉相承,应该说这与这近代以来的民主政治潮流是格格不入的。民国时期,幕府政治依然大行其道,是晚清幕府制度余响犹在的缘故,这说明一种政治制度的消亡并非戛然而止,消遁无形,而是余音缭绕,难以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