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坚持创新发展,才能为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提供新思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引领经济新常态,实现我国经济从中等收入迈向高收入,由世界经济大国向世界经济强国的历史性转变。
只有坚持创新发展,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中国才能在这场全球范围内科技创新的竞技场中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成为创新者、引领者,实现从技术模仿之国变为技术创新之国,从世界科技大国迈向世界科技强国。
一、思想来源
首先,创新发展根植于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哲学思想,流淌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是中国的历史基因。
其次,创新发展来自于对西方传统理论的借鉴和超越。
再次,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的最重要理论基石。
二、实践创新
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中国从“一穷二白”的现代科技落伍者到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中国的自主创新之路就是中国的创新发展之路,中国的创新发展之路就是中国的成功发展之路。中国创新发展之路也为那些科技落后国家提供了一条从落后者到追赶者,再到赶超者的“弯道超车”之路。
毛泽东开启了现代中国自主创新的历史时代。制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科技追赶方针。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入开放追赶创新的探索时期。确立了中国引进技术为主、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基本方针。
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是中国创新发展的开拓阶段。开拓自主创新道路是这一阶段的主要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十八大之后,中国进入全面创新的发展阶段。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进一步提出,“新常态”将给中国发展带来新机遇,“新常态”将推动中国创新发展进入新阶段。这意味着中国进入全面创新时代、全民创新时代。
从“向科学进军”到“打破常规,跨越式发展”,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战略”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再到“坚持创新发展,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体现了党中央创新发展实践的不断深化,体现了新时期党执政兴国思路的拓展和升华,是引领中国创新不断迈上新台阶、跨上新高度的重要基石。
从这个历史轨迹来看,有没有意愿、有没有能力设计与实施国家创新战略,是决定一国能否从极低科技水平实现开放创新、创新追赶、再到创新引领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创新发展是历代共产党人追求、探索和创新中国特色发展之路的实践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中不断总结提炼、不断深化发展的执政成果,是科技落后国家对外开放、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赶超的巨大现实成果。
三、内涵要求
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发展,恰恰在这几点上赋予创新更加深刻、丰富的内涵,中国创新因而将大大超越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创新活动。
其一,创新发展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增长创新,是社会价值的全面创新。
其二,创新发展不限于科学技术的创新,是多种创新机制的集成。
其三,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主体,是创新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核心点。
四、主要方面
创新发展就是跨越新台阶、奠定新基础的第一动力,就是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打造先发优势、实现引领发展。
具体来说,“十三五”时期就是要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驱动上,加快实现由创新追赶型向创新引领型的转变。
(一)强化科技创新实力
提高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要发挥好基地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文化创新“五位一体”的综合动力。
(二)推动企业创新活力
“企业强国家强”,没有企业的创新就没有国家的创新。
(三)塑造产业创新优势
产业创新是实现引领型发展的关键。
(四)发挥市场创新特点
需要建立更加统一、便利和自由流通的国内有形与无形的基础设施(网络),引导企业更好地利用这一规模优势。
(五)完善制度创新机制
推动创新发展离不开以下制度创新机制的完善: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机制,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机制,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两条腿走路”的机制,“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交流的机制。
(六)实施创新人才战略
实现创新发展,就必须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发现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放在创新战略的最优先位置,加快实施“四位一体”的人才战略:一是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二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三是大力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四是加大引智力度,扩大对外交流。
(七)创新宏观调控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