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心语
56146700000012

第12章 学习应该是快乐的事

调查对象:奇奇,十二岁,男孩,小学六年级,独生子女。

家庭状况:奇奇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家庭条件一般。

主要表现:

奇奇是班内的劳动委员,学习成绩一直还算比较稳定,尤其是数学成绩更是比较突出,每次课堂表现都非常活跃。自升入六年级以后,他在课堂上很少主动发言,也不再积极参与班内的管理工作,一心扑在学习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成绩却慢慢退步。偏科现象严重,成绩逐步下滑,个性也显得不再开朗,整天都是心事重重的样子。

原因分析:

(一)外因

1.家庭因素

奇奇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收入还算稳定。奇奇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想让奇奇升入重点初中,以后能够顺利地考上大学,为将来的成功就业打下基础。所以有意地在言语中向孩子灌输,不让奇奇过多地参与班内的管理工作,怕孩子因此分心而耽误学习。父母的要求无形中加大了奇奇的学习压力,在他心里,分数、成绩才是父母真正看重的。奇奇背负着压力学习,却取得了适得其反的效果,他父母看到这种情况也是急在心里,甚至表现出对自己的孩子很失望的负面情绪。

2.学校因素

奇奇原本是一个很乐观向上的孩子,对学生干部工作也很认真负责,工作中难免得罪了一些同学,他们对奇奇在班级管理工作积极的表现总有敌意,说奇奇总是在老师身边围前围后打小报告。偶尔奇奇在课上回答问题错误或者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招来他们的嘲笑。同学的冷落和不理解以及父母、老师对于学习成绩的高期望,都让他感到苦闷,从而对学习和干部工作产生了消极的情绪,这种情绪让他在学习上变得焦虑,逐渐越发地不自信了。

(二)内因

奇奇对自己的要求很高,目标很高,自觉性强,上进心强。但他的勤奋付出与成绩未成正比,失落感和失败感便油然而生,失败的体验使奇奇心中失去了平衡,伤心不已,认为自己很失败,再勤奋努力也不过如此。从而产生了难以逾越的自卑心理和内疚心理,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信心。

奇奇虽然够勤奋,但工夫没有用对地方,很多时间在做无用功。做题的过程中缺少反思,不求甚解。没有找准自己的弱点和劣势,并进行定点训练,没有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的学习是盲目的,不科学的,容易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同时奇奇偏科现象很严重也是他成绩上不去的原因。

奇奇将所有时间花在学习上,整天闷在书桌前,反而增加了他的心理负担,降低了自己的学习效率,又加上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自己上进心又很强,压力就越来越大。但一次又一次不理想的考试成绩,促使他对自己越来越不自信,就发展为慢慢地厌学了,形成了恶性循环。

长时间失败的体验使要求甚高的奇奇丧失自信心,使得他开始给自己一种“我不行”的心理暗示,他的自卑和内疚心理就越来越强。长期处于这样的情绪之中,使奇奇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没有乐趣的学习只会给他带来反复的失败。

辅导策略:

(一)正确归因,重树信心

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寻找归属感、认同感。通过控制自己、提高自己寻求被重视、被注意的感觉,让别人尤其是班主任、学校、家长认同和肯定。对于奇奇成绩上的退步,老师以前只是采取不批评的态度,轻描淡写,这样不仅不能提高他的自信,反而容易让他滋生被忽略、不被重视的错觉,更加打击其积极性。老师应该热心地帮他分析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适时地给予鼓励,让他体会到仍然被老师关注的感受。

(二)经常使用激励的语言

莎士比亚说:“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活。”老师除了分析他考试成绩不好的原因和主动找他谈心外,还要抓住他的每一处“闪光点”进行赞扬、鼓励,例如他的高出别的同学很多分数的优势科目,号召其他同学向他请教,寻求好的学习方法,更学习他勤奋、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让他在心灵中找回一个支撑点,激发出一股自信与冲劲,这正是他学习中需要的动力。

(三)帮助学生查找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的原因

老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要掌握灵活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且应根据他自身的特点,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和学习策略。另外找寻适当的时间甚至很大一部分时间对他的薄弱之处进行适当地辅导,也要求他在保持优势科目稳中有升的同时,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劣势科目,逐步地引导他否定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同时对他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加以肯定,让他再次体会到进步的滋味,找回学习的自信与快乐。

(四)改变消极心态

老师要通过谈话让学生明白学习不是一种孤立的活动,要与丰富多彩的生活联系起来,学习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要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比较、合作、竞争,寻找激励自己进步的力量。鼓励他正面看待学生工作中的困难和不良影响,以积极的心态和同学合作交流,以此缓解他心中的焦虑,引导他正确看待挫折。

(五)与学生的家长沟通

老师要让家长认识到自己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不良的情绪,只会给他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产生很强的愧疚感,降低学习的自信。作为家长应该在孩子遭到挫折时,给予安慰和鼓励,适时地帮助他从失败和挫折中寻找根源,总结教训,吸取经验,和学生一起总结出适合他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法。不要把学习成绩当作衡量他的唯一标准,要求他远离原有的生活状态。重新回到他熟悉的角色中去,才会让他在学习生活中找到原有的愉悦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