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二十几岁女人要做的100件事
5621200000077

第77章 不必尽信书,相信智慧才更重要

“尽信书,不如无书。”学习的知识只有有效地运用到生活和实践中,才会发挥其效用,否则就是一些死的没有用的东西。

书本知识是永远不能跟智慧画等号的。“纸上得来终觉浅”,处世智慧只有通过细心观察才能获得。有的人总认为自己学历高,受的教育多,便觉得比别人高人一筹,但这种人也往往容易在生活中受到嘲弄。

书本和大学里的文化教育确实可以使人得到各方面能力提高,但这种文化常常是理论意义上的文化,它的获得常常是以牺牲人的活力和个人性格为代价的,仅仅相信书本上的知识,会使人实际的技能得不到发展,最终人际沟通的潜能也会被扼杀。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只知道教条地搬用书本知识的人,永远也不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知识不代表智慧,只有把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人,才能真正地发挥出他的聪明才智。生活中有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因为缺乏灵活变通的能力,竟然连在社会上立足谋生都很困难。

在澳大利亚的一个牧场中,人们看到有三个大学生在那里打工。这三个人中,一个来自剑桥,一个来自牛津,还有一个是德国某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人们都非常惊异:居然让大学生来看管家畜!他们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是要做领导众人的领袖,而现在却在这里“领导”羊群。牧场主人雇佣的这些学生,虽然满腹经纶,能说好几门外语,可以讨论深奥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可是,要说挣钱却不能和一个大老粗相比。大老粗整天谈论的只是他的牛羊、他的牧场,眼界十分狭隘,但他却能够赚大钱,而那些大学生却连谋生都很困难。这是一场“有文化和没文化、大学和牧场的较量,而后者总是能够占上风”。

一个只知道啃书本却不懂得实际操作的学生,和一个虽然没有机会上大学却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熟知人情世故的人相比,前者显然是要打败仗的。

所以,“尽信书,不如无书。”学习的知识只有有效地运用到生活和实践中去,才会发挥其效用,否则就是一些死的没有用的东西。

赵奢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将军,有一次,秦军攻打赵国的边境地区,赵王十分着急,就问属下的将军:“你们认为那个地方是否还有拯救的希望?”将军们回答说:“那个地方不但路途遥远,而且非常危险,恐怕没有得救的希望。”但是赵奢却不赞同他们的说法。他说:“不错。那个地方不但遥远而且危险,可是秦兵也占不到‘路近’和‘安全’的便宜,所以如果双方在那里会战,就如同两只老鼠在洞里相争,必定是勇敢的一方获胜。”赵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派他带领军队马上出发。结果他不负众望,不仅把秦军打败,也解除了该地的危机。

现实社会中发生的事情变化极快,很难用常理来判断。例如按照加法的原则,一加一等于二,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时可能是十,有时却是负数,其奥妙之处就在这里。只知采用一般的法则来推断事情,容易遭到失败。

遇到无法用常理来解决的事情时,一定要运用自己的智慧,突破困境。所以凡事不可拘泥常理,不知变通。到一个路途遥远而又危险的地方,去解救该地的人民,是件非常艰难的事,这是人尽皆知的常理。可是正如赵奢所说的,只要勇敢,必可获胜。而能有这种想法的人并不多见。所以赵奢可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赵奢的儿子赵括,不仅头脑灵活,而且也精通兵法。有一天,父子两人谈论军事,做父亲的虽然无法反驳儿子的理论,可是却不觉得儿子聪明。他的妻子站在一旁问道:“为什么你不肯赞美自己的儿子呢?”赵奢说:“战争是拼命的事情,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假使由他担任将军,国家恐怕会遭到灭亡。”赵奢死后数年,赵国再度和秦军交战,赵括担任大将军。他固执己见,改变一切军令,结果打了一场大败仗,致使赵国的国力从此衰颓了。

二十几岁女人失败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过于固执,相信本身的学识,而不肯进一步研究如何突破常理。解决问题时,见解和学识固然非常重要,但不可太拘泥于这两者,时时刻刻都要想到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求新求变,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