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启迪世界的100部文学作品(下)(破解人类文明之谜)
56222400000009

第9章 《安娜·卡列尼娜》:享誉世界的俄国巨著鸿篇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作者简介】

该书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一生充满着传奇的文学家。他既是一位伟大的俄罗斯作家,同时也是欧洲文明史上六位伟大人物之一,在托尔斯泰身上充满着矛盾的性格。有关他的生平,本书在前面他的另一部不朽作品《战争与和平时》中已经作了介绍。

【背景介绍】

《安娜·卡列尼娜》的构思始于1870年,到1873年才开始动笔。这三年是作者列夫·托尔斯泰一生中精神困顿的时期。

最初,托尔斯泰是想写一个上流社会已婚妇女失足的故事。但随着写作的深入,原来的构思不断被修改。小说的初步创作不过仅用了短短的50天时间便得以完成,然而托尔斯泰很不满意,他又花费了数十倍的时间来不断修正,前后经过12次大的改动,迟至4年之后才正式出版。4年间,小说废弃的手稿竟高达1米多!“全部都应当改写,再改写”,这是托尔斯泰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显然,一部《安娜·卡列尼娜》与其说是写出来的,倒不如说是改出来的。

正是在作者近乎苛刻的追求中,小说的重心有了巨大的转移,安娜由最初构思中的“失了足的女人”(她趣味恶劣、卖弄风情、品行不端),变成了一个品格高雅、敢于追求真正的爱情与幸福的“叛女”形象,从而成为世界文学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

【内容概述】

安娜·卡列尼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公爵是个风流人物,虽已经有五个孩子,但仍和英国家庭女教师恋爱,因此和妻子多丽闹翻。

安娜从彼得堡乘车到莫斯科,来为哥嫂调解。她在车站认识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

渥伦斯基毕业于贵族军官学校,后涉足于莫斯科社交界,以其翩翩风度得到了多丽的妹妹吉提的垂青,但他只与吉提调情,并无意与她结婚。而倾心于渥伦斯基的吉提却拒绝了深爱着她的康斯坦丁·列文的求婚。

渥伦斯基在看到安娜的一刹那,他的心立刻被安娜所俘虏。他在舞会上,向安娜大献殷勤。不久渥伦斯基的热情终于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安娜的丈夫亚历山大·卡列宁虽其貌不扬,但在官场中却是个地位显赫的、“完全醉心于功名”的人物。他根本不懂什么是倾心相爱的情感。

一天,在回家的路上,安娜向卡列宁坦白了自己的秘密,并提出离婚。卡列宁考虑了决斗但又怕死;离婚又损名誉,考虑再三,最后决定“不能因为一个下贱的女人犯了罪的缘故使自己不幸”,于是他要求安娜维持表面的夫妻关系。

安娜已怀了渥伦斯基的孩子,在她分娩时,由于产褥热而感染重病。

卡列宁心里希望妻子早点死掉,安娜在昏迷中呼唤着渥伦斯基的名字,请求丈夫与渥伦斯基和好,卡列宁深受感动。

安娜自觉惭愧,本想自杀,但又没有死。病愈后的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更加炽热。

渥伦斯基带着安娜离开了彼得堡,他们到国外旅行去了。

旅行了三个月,安娜感到无比的幸福,但这都是她以名誉和儿子为代价换来的。

他们返回彼得堡,却遭到冷遇,旧日的亲戚朋友拒绝与安娜往来,使她感到屈辱和痛苦。

渥伦斯基对安娜也越来越冷淡,他常常上俱乐部去,把安娜一个人扔在家里。

一次争吵之后,渥伦斯基愤然离去,她觉得一切都完了。

安娜准备自己坐火车去找他,她想像着渥伦斯基现在正和他母亲及他喜欢的小姐谈心。她回想起这段生活,明白了自己是一个被侮辱、被抛弃的人,她决心“不让你折磨我了”,倒在疾驰而过的车轮下。

卡列宁参加了安娜的葬礼,带走了安娜的女儿。渥伦斯基因为安娜的死,良心上受到极大的谴责,他志愿参军去塞尔维亚和土耳其作战,只为求得一死。

列文和他深爱的吉提在乡下过着平静、幸福的生活。

【欣赏与评析】

托尔斯泰的创作是传统现实主义叙事文学黄金时代的巅峰。像安娜这种失节妇女很容易被一些作家写成不入流的货色,但在托翁这里却被铸炼成了史诗性的巨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规模宏大而又细致入微,让人叹为观止。

安娜的爱情悲剧是本书的主线之一。背弃年老刻板而虚伪的丈夫,狂爱年轻英俊的情人,这本是最普通的故事情节,是传统社会道德裂变的常规表现。

对于有着充分的爱情自由权的“现代人”来说,安娜的悲剧似乎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那就不妨把它当做女性昨日的故事来读吧。

当我们将《玩偶之家》中的“娜拉离家”和本书中的“安娜私奔”的情节连起来的时候,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世界女性的“自由之路”究竟走了多远,常常深思的读者,会再次陷入女性问题的“无底深渊”:女人究竟追求什么?爱情自由,婚姻自由,还是女性自由?抑或是理想欢乐家庭中的爱情与婚姻的永恒——这个古老的道德命题?

托翁在作品中曾有意拿“家庭的思想”来否定安娜对子女的抛弃,奥勃郎斯基和多丽、列文和吉提等正是安娜和伏伦斯基的对照。

当然,我们今天也依然可以在如此对比中反思安娜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体会她在亲子与情人的鸿沟边的深深痛苦。

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描写的极端紧张不同,托尔斯泰是常态心理的描写大师,而非“残酷的天才”。

当然,他那里也有灵与肉、天使与魔鬼在内心的苦苦争斗,但这种忽左忽右的心理摇摆、动荡,在托翁的笔下是艺术化的日常心理,更能为人所理解、接受、称颂。托翁被称为“心灵辩证法”大师,本书中这类绝妙佳处,俯拾皆是。

由于《安娜·卡列尼娜》的博大精深、生动形象,列宁曾反复阅读它,以至弄破了封皮,他说:“托尔斯泰在自己的作品里能提出这么多重大的问题,能达到这样大的艺术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