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老板不在,自动自发
5623500000027

第27章 修炼老板心态,升华职业精神(3)

第一,个人品牌最基本的特征是质量保障。这一点跟产品品牌一样。它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人业务技能上的高质量;另一方面是人品质量。也就是说既要有才,更要有德。一个人,仅仅工作能力强,而道德水平不高,是建立不起来个人品牌的。

第二,个人品牌讲究持久性和可靠性。建立了个人品牌,就说明你的做事态度和工作能力是有保证的,也一定会为企业创造较大的价值。企业使用这样的人是可以信任和放心的。

第三,品牌形成是一个慢慢培养和积累的过程。任何产品或企业的品牌不是自封的,而要经过各方检验、认可才能形成。对个人品牌而言,也不是自封的,而是大家所公认的。

第四,个人一旦形成品牌后,他跟职场的关系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像一个企业一样,如果有了品牌,它做任何事就会相对容易一些。同样对个人来讲,一旦建立了品牌,工作就会事半功倍。对于一个初创的企业而言,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家的个人品牌决定的。在公司从无到有、一步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企业家的个人品牌在许多方面引导着企业的成功,因为初创的企业没有足够的资本,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信誉,当它要吸引风险投资,或是招聘高素质的员工时,它必须要依靠企业家的个人品牌的力量。

对于职场中的各级管理者和员工而言,个人品牌是职业发展的助推器,借助它你可以更快地得到升迁、平步青云。事实上,升迁路上的竞争,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个人品牌之争,最终胜出的必定是拥有良好个人品牌的候选人。

例如,在某家外资企业就职的小王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德才兼备的小王就职的公司已多次裁员,但他却“岿然不动”,因为他不但学历高,技能好,为人也很好,用老板的话讲是“忠诚负责,‘经久耐用’”。

像这样在行业形成个人品牌的人才又何止小王一个?刘先生原来在一家律师事务所上班,但最近他自己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自己做老板,生意非常红火,常常门庭若市,原因只是因为一贯仗义执言的刘先生在律师界内外的口碑都相当不错,“打官司,找刘先生”已成为许多人的默认“主页”。

在很多人眼中,一位当红的台湾新闻女主播来到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大众传播博士学位,是件十分让人不解的事情。然而崔慈芬却将其当做自己人生的又一次突破。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个人核心价值需要不断突破,“不应让自己只成为当下的明星”。

崔慈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着一种近乎偏执却又理性的规划。她为自己拥有这样的性格和经历感到庆幸。第一次磨难就源于她对新闻事业的痴狂。为进入大学的大众传播系学习,崔慈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联考失败,后来,她干脆只身到台北,边打工边备考。即使这样努力,也没能达成心愿,只得另选专业,迈入大学校门。可她对新闻的痴迷从来没有减退,辅修、选修的课程表上排满了大众传播学课程,她从大三开始参与儿童及社教类电视节目,并成为台湾第一个获得金钟奖电视节目最佳主持人的在校学生。

校园里的成绩让崔慈芬此后的道路顺畅起来。儿童类、社教类,甚至妇女类节目的电视主持人成为她毕业后的主要工作。可没过两年,她又有了新的想法——去美国深造。因为她已经意识到新知的力量,自己若想长期维持良好的口碑和知名度,必须不断进修。

从美国归来,有电视台邀请崔慈芬做综艺节目主持人,被她拒绝。直到华视发出早新闻主播的工作邀请,她才欣然前往。学会拒绝,被崔慈芬认为是职业生涯中的一大进步。1998年,与华视有竞争关系的电视台以3倍年薪、长期合同力邀崔慈芬加盟,同样被她拒绝,原因是她在对自我品牌的设计中,对工作岗位的忠诚是必不可少的,她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明星化的商品”被人挖来挖去。2000年,崔慈芬当选台湾10大“优质女性”,公众给她的头衔是“最有深度的女人”。这恰恰符合了一个新闻主播应有的公众形象。她成功地建立起自己的个人品牌,区别于众多的主持人。

像崔慈芬这样对自己的工作和职业生涯规划如此认真执著的人并不多见。在如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很多人从来不会在工作之外再做一些可以提升自身价值的事情。他们只是公司的附庸,将自己的人生定位为某一公司的员工或者经理人。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属于一个公司,一个职位,很多变化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我们唯一能够控制和把握的就是自己的实力和口碑。对于一个普通工作者来说,个人品牌能使你在职场沉浮中立于不败之地,使你有机会获得加薪或奖赏,甚至作为年薪多少万元的特聘员工成为竞争对手争相猎取的“猎物”。

磨炼专业技能,成为“专家员工”

一个成功的经营者曾经说过:“如果你能专注地制作好一根针,应该比你制造出粗陋的蒸汽机赚到的钱更多。”对一个领域百分之百地精通,要比对100个领域各精通百分之一强得多。如果你是工作方面的行家,精通自己的全部业务,就能赢得良好的声誉,也就拥有了一种潜在的成功秘密武器。

以色列有一则寓言讲道:

一天,克尔姆城里的补鞋匠把一个顾客杀了。于是,他被带上了法庭,法官宣判处以绞刑。判决宣布之后,一个市民站起来大声说:“尊敬的法官,被你宣判死刑的是城里的补鞋匠!我们只有他这么一个补鞋匠。如果你把他绞死,谁来为我们补鞋?”

克尔姆城的市民这时也异口同声地呼吁。法官赞同地点了点头,重新作了判决。“克尔姆的公民们,”他说,“你们说得对,由于我们只有一个补鞋匠,处死他对大家都不利。城里有两个盖房子的,就让他们其中的一个替他去死吧!”

这则寓言说明了有着某项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我们的服务、产品、工作质量,同时也关系着集体和个人利益。要做一个新时期高素质的员工,就必须具有某项工作方面的专业技能,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精益求精,要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争取让自己成为公司的“专家员工”。

许振超,青岛港的吊车司机,一个只有初中文凭的桥吊专家,一个一年内就两次刷新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的人。

1974年,许振超初中毕业后到青岛港当了一名码头工人。他操作的是当时最先进的起重机械——门机。许振超勤学苦练,7天就学会了,成为在一起学习的工人中第一个能独立操作的工人。

面对吊钩不准的问题,许振超利用业余时间苦练技术,终于练成了“钩准”的绝活。许振超的活干得干净利索,使装卸工人们二次劳动大大减轻,谁都愿意跟他搭班。

1984年,青岛港组建集装箱公司,许振超当上了第一批桥吊司机。许振超又钻研上了。

桥吊作业有一个高、低速减速区,减速早了装卸效率下降,减速太迟又影响货物安全。于是,他带上测试表反复测试,终于成功地将减速区调到最佳位置。以前一台桥吊一小时吊十四五个箱子,改革后能吊近20个箱子,使作业效率提高1/4。

1991年,许振超当上了桥吊队队长。他在工作中发现,桥吊故障中有60%是吊具故障,而故障主要是由于起吊和落下时速度太快,吊具与集装箱碰撞造成的。他提出,这样操作不仅桥吊容易出故障,货物也不安全,必须做到无声响操作。

面对司机们的各种理由,许振超没做过多解释,自己动手练起来,终于实现“无声响操作”。

然后,他专门编写了操作要领,亲自培训骨干并在全队推广,以事实说服人。就这样,“无声响操作”又成了许振超的杰作、青岛港的独创。

当了队长的许振超,除了开好自己的桥吊,还想做更多的事。

一次,队里的一台桥吊控制系统发生了故障,请外国厂家的工程师来修。专家干了12天,一下子挣走43万元。这件事深深刺痛了许振超。他想,如果自己会修,这笔钱不就省了吗?

然而,桥吊的构造很复杂,涉及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等6门学科,就是学起重机械专业的大学生也至少得两三年才能够处理一般性故障。许振超只有初中文化,可为了攻克这门技术,他着了魔似的钻研,终于发现,所有的技术难点都集中在一块块控制系统模板上,而这正是外国厂家全力保护的尖端技术——不仅没提供电路模板图纸,就连最基本的数据也没有。

许振超不信邪。每天下了班,他拿着借来的备用模板,一头扎进自己的小屋里,仔细研究。

经过四年的刻苦钻研,许振超一共倒推了12块电路模板,画了两尺多厚的电路图纸,终于攻克了技术难点。这套模板图纸后来便成了桥吊司机的技术手册,成了青岛港集装箱桥吊排障、提效的“利器”。

2000年,队里的6台轮胎吊发动机又到了大修的时候。许振超找到公司领导主动要求,把这个项目交给他组织的技术骨干来完成,一来锻炼队伍,二来节约资金。面对复杂的维修工艺,他与攻关小组一起边琢磨边实践,加班加点,提前完成了轮胎吊发动机的大修。近几年来,经他主持修理的项目累计为青岛港节约800多万元。

掌握了修桥吊的技术,许振超仍不满足。因为作业中桥吊一旦发生突发故障,如果不能及时排除,将对装卸效率和船东利益造成严重影响。许振超又提出了一个新目标——“15分钟排障”。他从解剖每一个运行单元入手,不断探索,终于做到心中有数,手到“病”除。

目前,桥吊队从接到故障信息,到主管工程师到场排除,已缩短到15分钟以内。

2001年,青岛市和青岛港集团实施外贸集装箱西移战略,启动前湾集装箱码头建设。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桥吊安装一直没有大的进展。关键时刻,青岛港集团总裁常德传现场发布任命:许振超任桥吊安装总指挥,年底前完成桥吊安装。

接下任务,许振超办了两件事:一是打电话告诉爱人,让她放心;二是买了10箱方便面,往现场一扔。经过40多天的艰苦奋战,重1300吨、长150米、高达75米的超大型桥吊,终于矗立在前湾宽阔的码头上。许振超和工友们激动地流下了热泪。而许振超的风湿病又加重了,走起路来左腿常常不敢吃劲。直到现在,每天晚上睡觉时,都得穿上厚厚的毛袜子。

随着港口西移战略的顺利推进,一个念头在许振超脑海里越来越强烈:提高装卸效率,创造集装箱装卸船世界纪录!

2003年4月27日,青岛港新码头灯火通明,许振超和他的工友们在“地中海阿莱西亚”轮上开始了向世界装卸纪录的冲刺。20∶20分,320米长的巨轮边,8台桥吊一字排开,几乎同时,船上8个集装箱被桥吊轻轻抓起放上拖车,大型拖车载着集装箱在码头上穿梭奔跑。安装在桥吊上的大钟,记录了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4月28日凌晨2∶47分,经过6小时27分钟的艰苦奋战,全船3400个集装箱全部装卸完毕。许振超和他的工友们创下了每小时单机效率703自然箱和单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纪录。5个月后,他率领团队又把每小时单船339自然箱这个纪录提高到每小时381自然箱。

青岛港集装箱“10小时完船保班”这块品牌,把这项纪录擦得更加金光闪闪,“振超效率”扬名国际航运界!

更令许振超和他的桥吊队振奋的是,“振超效率”产生了巨大的名牌效应,青岛港在世界航运市场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一年来,海内外,世界许多知名航运公司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资料大全的介绍后,主动寻求与青岛港合作,纷纷上航线、增航班、加箱量,短短8个月时间,青岛港就净增了13条国际航线,实现了全球通,2003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20万标准箱,实现了243%的高速增长。

许振超凭借坚定的信念,不屈不挠的意志,刻苦钻研业务技能,终于成为桥吊领域的专家,为企业创造了巨大效益。

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许振超的“一招鲜”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无论你从事的是什么工作,不管你所在岗位的条件是好是差,只要你静下心来钻研业务,坚持不懈地努力,你就能达到专家的境界,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