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在为谁工作(全新升级版)
5624400000022

第22章 完美工作,优秀员工的九项修炼(1)

赢在做事——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皮克斯是一个凡事力求做到最好的人。上学时,他每次考试都能拿到年级第一;工作后,他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尽管这样,皮克斯还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有些地方还可以再改进一些。

皮克斯凡事力求完美的态度引起了总裁的注意,他问皮克斯为什么对自己要求这么严格。皮克斯说:“只有这样,才能将自身的潜能挖掘出来。”后来,皮克斯成了总裁的秘书。

成功者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会轻率疏忽,满足现状。相反,他会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就像例中的皮克斯一样,能做到最好,就必须做到最好。对于老板来说,这样的员工才是最有价值的员工。

在满意的成绩中,仍抱着客观的态度找毛病,发掘未发挥的潜力,再通过学习创造出最佳业绩,这才是优秀员工的表现。

仅满足于现状的员工在接受任务时习惯说:“要求太高了!”即使是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也可能这么叫嚷,他们希望要求越低越好。

当任务完成得不理想时,他们又习惯说:“已经做得够好了。”

对工作的追求应该是永无止境的,习惯于说“已经做得够好了”的人,他的职业前景不会很乐观,主要的原因是:

第一,老板会认为你不求上进。

第二,老板会认为你是一个缺乏责任心的人。

第三,老板一旦发现你工作中有问题,他就会觉得你在敷衍他,甚至欺骗他。

即使你真的觉得做得不错了,也不要宣称做得够好了。与其说“我已经做得够好了”,还不如说“我做得还不够完美”。

无论客户、上司还是老板,真正存心挑剔的时候并不多,他们提出的要求都是迫于某种需要。客户担心产品出问题;上司怕工作质量影响业绩;老板则更是迫于市场的巨大压力才严格要求,因为他从来都无法对市场说:“我已经做得够好了,你降低要求吧!”

市场是无情的,有时可能只比竞争对手稍逊一点点,就可能被淘汰出局。所以,要做就做到最好。

不论你从事什么行业,什么工作,既然值得做,就应该做到最好,要么不做。成功学家格兰特纳说:“如果你有自己系鞋带的能力,你就有上天摘星星的机会。”韦尔奇也说:“要去摘星星,而不是沉迷于‘令人厌烦的’小数点。”当你选择了一份工作的时候,你也在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你可以选择凑凑合合地把活干完,让别人在背后指责你;也可以选择把工作做得漂漂亮亮,用行动赢得别人的尊重。既然做了一件事,就要把它做成功,抱怨你的工作或薪水并不能使你成功,最好把注意力放在尽可能作出最好成绩的努力上。

要成功,要成就事业、创造财富,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使出全部力量,尽最大努力把事情做好。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本质,应该是“谋事在人,成事亦在人”,这个“人”就是那些能够真正把事情做到最好的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做事准则。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军人的职责是保卫祖国,教师的职责是培育人才,工人的职责是生产合格的产品……社会上每个人的岗位不同,职责也有所差别,但不同的岗位对每个人却有一个最起码的做事要求,那就是要做就做到最好,否则不做。

只有初中学历的阿红在城里一家饭馆打工。

每天一大早,阿红起得最早,把所有餐具都洗得干干净净。在接下来一天的工作中,她任何时候都不会让洗碗池里面的碗积压,哪怕只有一只,她也很认真地清洗、擦干净。

有一个同事对阿红说:“你为什么每天那么辛苦,他们又不给你涨工资?”阿红非常坚定地说:“我的做事准则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就拿刷碗来说,既然我做这件事了,就应该把它做好,因为我有这个能力;如果我做了,故意做不好,既浪费时间,对自己也没有一点好处。”

几年后,阿红凭着“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的做事原则,自学了农业知识,成为“农业技术专家”。

其实,工作不分贵贱,任何工作都值得好好去做。很多员工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无足轻重的,对工作敷衍了事,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谈不上做好,更谈不上做到最好。

在各行各业中都有施展才华和加薪晋职的机会,关键要看你是不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来对待你的工作,在工作中是否做到了最好。

无论你在哪里工作,你都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全力以赴把工作做到最好。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因为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每一项工作都尽心尽力,才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取得事业的成功。

赢在准备——最充分的准备换来最好的结果

准备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工作得以顺利完成,而且做起来更容易。拿破仑·希尔说过,一个善于做准备的人,是距离成功最近的人。一个缺乏准备的员工会是一个差错不断的人,纵然有超强的能力,千载难逢的机会,也不能保证获得成功,这样的员工当然也不会是老板眼中的优秀员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诺曼底登陆是非常成功的。为什么那么成功呢?原来,美英联军在登陆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们演练了很多次,他们不断演练登陆的方向、地点、时间以及一切登陆需要做的事情。真正登陆的时候,他们已经胜券在握,登陆的时间与计划的时间只相差几秒钟。这就是准备的力量。

机遇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但它更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因为机遇的资源是有限的,给一个没有准备的人是在浪费资源,而给一个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好的人则是在合理利用资源和增加资源。

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的人,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我们常说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就是一种准备的哲学。

迈克尔·乔丹是美国篮坛有史以来最优秀的球员,被称为“篮球之神”。他具备所有成为“篮球王”的特质和条件,他打任何一场篮球比赛,胜算都是很高的。但是,他在参加任何一场重要的赛事之前,都会练习,练习投篮,练习基本动作。他是球队练习最刻苦的人,他是准备工作做得最充分的人。

重量级拳王吉尼·吐尼一生获得过无数的荣誉,也面对过无数个强敌。有一回,他要和杰克·丹塞对决,杰克·丹塞是个强劲的对手。他知道如果被丹塞击中,一定会伤得很重,一个受重伤的拳击手短时间内是很难反败为胜的。于是,他开始做准备工作,他要加紧训练,最重要的训练项目就是后退跑步。

这场著名的拳赛证明吐尼的策略是对的。第一回合,吐尼被击倒之后爬起来,尽量后退以避开对手,直拖到第一回合终了。等到第二回合,他的神智和体力都充分恢复之后,他奋力把丹塞击倒在地,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吐尼的胜利归功于他在事前做了最坏的打算。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既然我们不能预知我们的际遇,那么我们只好调整自己的心态,随时准备去应付最坏的状况。

阿尔伯特·哈伯德出生在一个富足的家庭中,但他还是想创立自己的事业,因此他很早就开始准备了。他明白像他这样的年轻人,最缺乏的是知识和经验。因而,他有选择地学习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充分利用时间,甚至在他外出工作时,也总会带上一本书,在等候电车时一边看一边背诵。他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这使他受益匪浅。后来,他有机会进入哈佛大学,开始了一些系统理论课程的学习。

在经过多次对欧洲的实地考察之后,阿尔伯特·哈伯德开始积极筹备自己的出版社。他请教了专门的咨询公司,调查了出版市场,尤其是从从事出版行业的威廉·莫瑞斯先生那里得到了许多积极的建议。于是,一家新的出版社——罗依科罗斯特出版社诞生了。由于事先的准备工作做得好,出版社经营得十分出色。他不断将自己的体验和见闻整理成书出版,名誉与金钱相继滚滚而来。

阿尔伯特并没有就此满足,他敏锐地观察到,他所在的纽约州东奥罗拉,当时已经渐渐成为人们度假旅游的最佳选择之一,但这里的旅馆业却非常不发达。这是一个很好的商机,阿尔伯特没有放过这个机会。他抽出时间亲自在市中心做了两个月的调查,了解市场的行情,考察周围的环境和交通。他甚至亲自入住一家当地经营得非常出色的旅馆,去研究其经营的独到之处。后来,他成功地从别人手中接手了一家旅馆,并对其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和装潢。

在旅馆装修时,他根据自己的调查,接触了许多游客。他了解到游客们的喜好、收入水平、消费观念,更注意到这些游客正是因为对于繁忙工作的厌倦,才在假期来这里放松的,他们需要更简单的生活。因此,他让工人制作了一种简单的直线型家具。这个创意一经推出,很快受到人们的关注,游客们非常喜欢这种家具。他再一次抓住了这个机遇,一个家具制造厂诞生了。家具厂蒸蒸日上,也证明了他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同时,他的出版社还出版了《菲利士人》和《兄弟》两份月刊,其影响力在《致加西亚的信》一书出版后达到顶峰。

阿尔伯特的成功虽然得益于他精明的判断和独到的眼光,但与他事前积极充分的准备也是分不开的,因此他才能够在面临机遇时果断出击,可以说正是这种准备意识成就了他事业的辉煌。

阿尔伯特深深地体会到,准备是执行力的前提。因此,他不但自己在做任何决策前都认真准备,还把这种好习惯灌输给他的员工。很快,“你准备好了?”就成为他们公司全体员工的口头禅,成功地形成了“准备第一”的公司文化。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公司的执行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工作效率自然而然有了很大的提高。

事物总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日复一日,量变不会停止,而质变却不常出现。于是,一些人开始被周围熟悉的表象所迷惑,安于这看似不变的变化,他们认定昨天拥有的,今天还能够拥有,明天依然可以拥有。当有一天,质变突然到来,安稳突然消失时,他们才发现自己已经一无所有了。

所以,身处职场,我们一定要比别人早做准备,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较快地取得成功。

赢在专注——集中精力,一次只做一件事

著名的效率提升大师博恩·崔西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一次做好一件事的人比同时涉猎多个领域的人要好得多。”富兰克林将自己一生的成就归功于“在一定时期内不遗余力地做一件事”这一信条的实践。

爱迪生认为,高效工作的第一要素就是专注。他说:“能够将你的身体和心智的能量,锲而不舍地运用在同一个问题上而不感到厌倦的能力就是专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每天都要做许多事,而我只做一件事。如果一个人将他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上,他就会成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专注之所以能够产生力量,主要是因为它首先是符合人的思维习惯和心理特点的。著名的思维研究专家,全球著名畅销书作家德·波诺曾经在自己的《六顶思考帽》当中谈到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他的实验者在大街上观察一分钟内过往某一个路口的车辆,并要求他记录下这一分钟内过往车辆当中黄色汽车的数量,等到实验者观察完毕并把答案递交上来之后,他又让实验者回忆一下刚才经过路口的黑色汽车的数量,结果没有一个实验者能够回答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