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方法总比问题多
5625200000005

第5章 不要过程要结果,不要苦劳要功劳(1)

勤奋未必成功,方法才能制胜

我们的认识上一直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只要足够勤奋就能够成功,殊不知,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作为指导,再勤奋的态度也难以得到成功的果实,正确的方法才是制胜的关键。

按照一般人的观点,成功人士应该是世上最忙的人,然而实际上他们常常在打高尔夫球,而且定期度假。显然,人的付出和所得并不总是成正比的。

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其中的奥妙所在,那就是方法。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作为指导,所有的汗水、泪水,甚至血水都付诸东流,没有带来更多的价值,再勤奋的人也会离成功远去。但若你找到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最佳方法,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希望下面这个故事能够带给你启示,让你明白勤奋、方法与成功之间的关系:

有两个和尚住在隔壁。所谓隔壁是:中间隔着一座山。

他们分别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庙里,这两座山之间有一条溪。于是这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久而久之,他们便成为好朋友了。就这样,时间在每天挑水中不知不觉过去了五年。

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便不以为意。哪知第二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一样,过了一个星期,还是一样。

直到过了一个月,右边那座山的和尚,终于忍受不住了。他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过去拜访他,看看能帮上什么忙。”

于是他爬上了左边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等他到达左边这座山的庙时,看到他的老友之后,大吃一惊,因为他的老友,正在庙前打太极拳,一点也不像一个月没喝水的人。

他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吗?”

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说:“来来来,我带你去看。”

于是,他带着右边那座山的和尚走到庙的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五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口井。即使有时很忙,能挖多少就算多少。如今,终于让我挖出井水,我就不必再下山挑水了,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练我喜欢的太极拳了。”

看了两个和尚的故事,我们应该问一下自己:我是在拎水桶,还是在挖管道?我有没有给自己的工作找到一种最恰当的方法,还是一直在埋头苦干,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按照一般人的观点,成功人士应该是世上最忙的人,然而实际上他们常常在打高尔夫球,而且定期度假。显然,人的付出和所得并不总是成正比的。

固然,勤奋是一个人成功所不可或缺的品质,然而,只有勤奋而没有适当的方法就像一只善于飞翔的小鸟总也找不到正确的方向,也就难以到达目的地。

诸葛亮出师的故事也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用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达到目标。

诸葛亮少年时,曾和徐庶、庞统等人同拜水镜先生为师。三年求学期满,这天早上,先生把大家召集起来说:“从现在起到午时三刻,谁能想出好主意,得到我的许可,走出水镜庄,谁就算学成出师了。”

弟子们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有的弟子说:“庄外失火了!我得出去救火。”先生微笑着摇摇头。

有的弟子谎称:“家有急事,要速归。”先生毫不理睬。

庞统说:“先生,如果你能让我出去,我一定能想出办法。请先生允许我到庄外走走。”先生也不为之所动。

眼看午时三刻就要到了。诸葛亮脑子一转,计上心来。只见他怒气冲冲地奔到堂前,指着先生的鼻子破口大骂:“你这先生太刁钻,尽出歪题害我们,我不当你的弟子了!还我三年的学费!快还我三年的学费!”

这几句话把先生气得脸色发青,浑身颤抖,厉声喝道:“快把这个小畜生给我赶出去!”

诸葛亮却执意不走,徐庶和庞统好说歹说把他拉了出去。

但是一出水镜庄,诸葛亮哈哈大笑,捡起一根柴棒,跑回庄内,跪在水镜先生面前说:“刚才为了考试,不得以冒犯恩师,弟子甘愿受罚!”说着,送上柴棒请罪。

先生这才恍然大悟,立即转怒为喜,拉起诸葛亮高兴地说道:“为师教了这么多徒弟,只有你真正出师了。”

在现代社会创造财富,一味地强调苦干已不能快速地达到我们的目标,我们必须开启智慧,寻找有效的方法。那时,事业的成功就在不远处向你招手。

要汗水,更需要方法

在工作中,挥洒汗水、埋头苦干固然重要,但面临着多变的环境和更高难度的挑战,更需要我们打开智慧的大门,让好的创意、好的方法一一跃出,提高工作效率,取得更高的成效。

国人一向崇尚“埋头苦干”,以任劳任怨为荣。“我每天都卖力地工作12个小时。”这是他们的一句典型的夸耀。夜以继日地努力工作本身并没有什么错——只要你不介意牺牲个人健康、家庭生活及精力。从这个方面来说,努力工作有其优点和好处。

如果你在一小时之内完成一件事,你也可以在两小时之内完成两件类似的事情,但你每天最多能完成12件事,这无疑是一个不用动脑的公式。但如果你的目标是一百万件类似的事情呢?如果你想要成功到足以让投资者、银行家们围着你团团转,你就需要用新的方式来替换“12小时工作制”那种埋头苦干的方式。这种1+1+1+1的单调的累加工作方式就像是用数数来结束数学教育一样荒诞。

该是结束这种以“汗水换业绩”工作方式的时候了。埋头苦干固然重要,但是,在新的竞争形势下,只付出汗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的是方法。

用汗水纵然能够获得业绩的进步,但没有融入更多的方法,工作却难以取得突破。凡是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他们都有着共同的成功经验,那就是:付出汗水的同时,也要寻找方法。

几十年前,一位青年住在美国犹他州的首府盐湖城,靠近大盐湖。

他是一个勤勉的人,工作非常努力,生活非常节俭,他所有的朋友都对他的良好习惯赞不绝口。然而有一天,他做了一件反常的事,使得许多人都怀疑他的判断是否明智。

他从银行里取出他的全部积蓄,一共有4000多美元,到纽约市汽车展销处,买了一部新车。在人们看来,仅此似乎不足以显示他的“愚蠢”,更有甚者,当他把新车开回家后,就把车开进他的车库里,顶起4个车轮,动手拆卸汽车,一件一件地拆,直到整个车库摆满汽车零件。他仔细地检查了每个零件,然后又把汽车装好。人们觉得他简直发疯了,而他却不止一次,而是多次拆卸汽车,再把汽车装好。大惑不解的人们开始嘲笑他。

几年后,那些嘲笑过他的人不得不改变看法,并已深信不疑——他有明智的见识。这个反复动手拆装汽车的青年就是沃尔特·珀西·克莱斯勒。他开始制造汽车了,他的产品领导了整个汽车工业,他在汽车这个领域里还做了许多有价值的改进和革新,他成功了。

人的劳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创造性劳动,一种是重复性劳动。创造性劳动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重复性劳动是创造性劳动的再现。未来的重复性劳动将越来越多地被机器所取代,未来的雇员将越来越多地从事创造性劳动,更多地用头脑、用方法去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并努力将工作做得更好。

你听说过有个德国军事领袖提倡甚至奖励懒惰的故事吗?你肯定觉得这荒诞不已。因为整个德意志民族从来就是极其勤劳的,出这样一个领袖似乎是不大可能。然而,这事儿是真的。当然,他是个异类。但他确确实实存在过,而且还是个重量级人物。他就是赫尔穆斯·冯·默特克将军,曾于1858~1888年间任德国参谋总长。在他的领导下德国军队发展成为所有现代军队的楷模。

冯·默特克将军根据军官们的智力和生理特征,将所有军官分成四种截然不同的类型:(1)迟钝而懒惰型;(2)聪明而勤奋型;(3)迟钝而勤奋型;(4)聪明而懒惰型。

迟钝而懒惰的军官们干的是简单、重复而没有挑战性的活儿。

冯·默特克将军认为聪明而勤奋的军官过分注重细节,成不了好领导。所以,他从来不将此类军官提拔为参谋部的指挥。

有一句话说得好:“聪明地工作比努力地工作更重要。”要工作,就要注重成效,而要取得成效光洒汗水是不够的,还需要把卓有成效的方法引入到工作中,在工作中注入智慧,不断地改进工作方法,更新工具,从而不断地提高工作效率。这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是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准则。

正确的方法比执著的态度更重要

失败者常常混淆了工作本身与工作成果。他们以为大量工作,尤其是艰苦工作,只要坚持,有着执著的态度就一定会取得成功,却总是事与愿违,因为他们还不懂得,正确的方法比执著的态度更重要。

我们无一例外地被教导过,做事情要有恒心和毅力,比如“只要努力,再努力,就可以达到目的”等说法,我们早已十分熟悉了。你如果按照这样的准则做事,你常常会不断地遇到挫折和产生负疚感。由于“不惜代价,坚持到底”这一教条的原因,那些中途放弃的人,就常常被认为“半途而废”,令周围的人失望。

正是因为这个害人的教条,使我们即使有捷径也不去走,而去简就繁,并以此为美德,加以宣扬。

一个胖女孩最近在减肥,她一直认为发胖是因为吃的食物太多造成的,所以,从决定减肥时起便开始节食。她也果然是有毅力,每天的主食绝不超过二两,其余皆用水果、蔬菜来填补。然而,两个月之后,她的脂肪就像舍不得离开她一样,牢牢地附在她的身上,可由于营养不良,她已变得比较虚弱,爬三层楼梯都会气喘吁吁。

尽管这样,她仍认为是自己坚持的时间太短,又过了一个月,情况还是那样。没有办法,家人把她拉到了医院,征求医生的意见。医生告诉她,减肥是要讲科学、讲方法的,不能只靠节食,还要结合运动,并保持心情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