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人看从小,马看蹄抓。”认为“三岁定八十”。的确是这样,一个人从小的行为习惯,往往会影响他的一生。昔日孟母三迁,就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从小教育。
婴儿的心性是洁白的,比如白绫似的,往上染什么色,就成什么色,一经染上了色,就难去掉。所以教之善则善,教之恶则恶;“少年与天性,习惯成自然。”随父母为转移王凤仪《家庭六步教育》。《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德育的目标是萌发幼儿初步的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初步形成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幼儿园工作指导纲要》(试行)规定:“要培养幼儿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国家、爱祖国;让他们知恩、感恩,富有爱心,从小爱父母,爱祖国,关爱他人,长大成人以后回报父母、社会和祖国,成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知恩才能感恩,加强感恩教育,就能达成此目的。教人感恩识恩应从小做起。
一、幼儿:教之善则善,教之恶则恶
孩子生下来,没有受到社会污染。我们教他们为善,他们就为善,教他们为恶,他们就为恶,教他们兄弟友爱,他们就友爱。古语云:“爱由亲始,亲亲而仁民。”一个人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感必须是从爱父母、爱亲人开始的。实质就是一个“孝”字。“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因此,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是根本。
感恩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古时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启蒙时谙学孔圣的教诲,熟背《三字经》、《弟子规》等圣贤篇章,牢记《二十四孝》等故事,常讲“让枣推梨”、“陈香救母”等典故。从呓呀学语时就学会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学会在家、出行、待人接物的礼仪与规范。从小就懂得“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的道理,开始为父母分忧。
孩子离开家庭,走进学校,更应从孝敬教育开始抓起,加强这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生活规范,长大自食其力;教会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教会言语谨慎、信用为先;交往平等和友善待人;教会亲近仁德,崇尚善行美德社会。在物质文明的今天,这些圣贤美德的发扬和倡导,又是对良好家庭教育的延续与发展。
庄子言:“忘亲易,使亲忘我难。”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是天生的,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却是需要后天培养的。当今,在培养孩子时,一些老师只注重考试分数,一些家长只注重孩子的物质享受。或是在父母优越的精神和物质保护下以享受、称霸为启蒙,或是在父母来之不明、不法无天的豪资下挥霍蛀嗜。无形中使孩子产生“唯我独尊、贪图享受”的思想。这样的孩子怎么会有爱心和孝心。“百善孝为先”,无孝又何来善行社会呢?
对未成年人的培养,是家之根本、国之根本。特别是在现阶段转型的社会时期,良好教育至关重要。有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下一代。教之善,则善;教之恶,则恶。因此,培养人们的感恩意识应从小做起。
二、幼儿感恩意识的现状表现
为了较好地了解幼儿感恩意识的现状,内蒙古师范大周素珍老师在借鉴其他研究者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自然观察法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两所幼儿园大班幼儿的日常行为进行了观察。观察的幼儿总计97人,历时30天,幼儿的家庭状况处于中上等水平。本文引用其调查研究数据和结论作为研究之参考周素珍。家园合作培养幼儿感恩意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1)家庭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家长已有能力满足幼儿的部分要求,但有的家长千方百计去满足幼儿的物质需求,使幼儿一直生活在温室里,不懂得家长的艰辛。在幼儿园门口,家长风雨中辛苦接送幼儿,而能够说出感激之言的幼儿却很少,当问及到幼儿是否记得亲人的生日时,绝大多数幼儿的答案是否定的。但值得欣慰的是,幼儿都会在亲人生日时表达自己对亲人生日的祝福。82.47%的家长反映幼儿在家里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家长颐指气使;通过教师了解到,有的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与家里的表现大相径庭,回到家里,幼儿便什么都不干,有的家长甚至通过给孩子些零花钱,才能让幼儿锻炼一下,帮助家长做些简单的家务。这说明了幼儿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世界是为自己而存在的,他们的眼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很少能理解到家长的艰辛,只是无限地索取,这样容易造成一些幼儿过分依赖,娇气,敏感,攀比等不良倾向。
(2)幼儿园方面。令我们高兴的是,在所观察的幼儿园里,92.78%的幼儿在早晨到园时都会主动和老师打招呼,离校时也会主动对老师说“再见”。这是老师教育和要求的结果,但也只限于与相熟的老师打招呼。在节日到来时,30.93%的幼儿会给老师送自制的小礼物,表示自己的祝福。有61.86%的幼儿表现出他们是非常感谢辛勤培育他们的老师的。但是在其他方面,周素珍发现,很少幼儿能自觉地把废纸扔进纸篓里,他们课桌上的贴膜都被撕得七零八落,还有些男童讲脏话,甚至出口成章。在一次美术课上,有的幼儿忘记带油画棒了,竟有大约77.32%的幼儿表示不愿把自己的东西借给他人使用。问其原因时,有的幼儿说因为这是他自己的东西,有的幼儿表示上次借出去时不是弄丢了就是用坏了……对于那些做好事的幼儿,部分教师很少提出表扬,大多感觉不值一提,也很少表现出自己对幼儿这种良好行为的认同。而在课程设置上,珠心算、英语等特色课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课程,道德教育也只是穿插在语言及常识课之中,不作为独立学科。由此可见,幼儿园并不注重幼儿的道德教育,而幼儿也并没有理解道德的真正含义。
(3)社会人际关系方面。和睦相处的社会,必然要求创造一个团结友爱、和谐共处的人际关系环境。在人际关系上,面对家庭、老师和社会的关心帮助,调查发现,78.35%的幼儿认为帮助自己的人很少,只有自己好朋友帮助过自己,或者直接说没有人帮助过自己;有些幼儿认为像医生、清洁工等服务人员的帮助都是不必感激的,因为这是“他们的工作”。当问到“别人帮助你时,你是怎么做的?”有些幼儿知道说“谢谢”;有些幼儿会想到和他成为好朋友。在这当中,女童说谢谢的比例略高于男童。在一次准备外出活动时,很多幼儿都争着抢着去翻找自己的衣物,把别人的衣物翻乱了甚至掉在了地上,却置之不理,别的幼儿看见了也没有帮他捡起来,问其原因,幼儿理直气壮得回答“不是我弄掉的,我为什么要捡”,在外出活动时幼儿总是因为一些小事发生冲突。由此可见,部分幼儿很少主动为他人着想,当发生人际冲突时不愿包容他人,对帮助过自己的人缺乏感激之情,不懂得尊重与互爱,这样容易造成幼儿自私、漠视他人、漠视友情等不良品质。
三、幼儿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1)家庭方面的原因。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家长的家教也随之产生了不少问题。第一,有些家长对幼儿过分溺爱,在生活上大包大揽,对幼儿的要求言听计从,根本不求什么回报,家庭中又缺乏小伙伴,因此,导致幼儿合群性弱,加上有的家长怕幼儿吃亏、受欺等,常常给予幼儿不正确的引导,长此以往导致幼儿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的畸形人格,只知索取不知回报的冷漠态度。第二,有些家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家长紧盯的只是幼儿的学习,却忽视了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忘记了教育幼儿做人的道理,促成了幼儿自私、消极的心态。第三,有些家长不像以前那样对老师有尊重之心,他们认为幼儿去幼儿园只不过是由于无暇照顾,对于老师提出的要求置之不理,这样容易使幼儿耳濡目染,形成不尊重老师,情感冷漠等品质。
(2)幼儿园方面的原因。幼儿园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尤其是私立幼儿园,为了增加生源,把知识作为幼儿园的唯一追求。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德智体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成了一句空话,德育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缺乏针对感恩教育的内容。而德育长期以来又片面强调理想,习惯于对幼儿进行理想教育,却相对忽视了作为基本义务的道德要求,同时,传统的德育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使理论脱离实践,不能使幼儿的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再则,德育教育往往拿一些理想化的人物来给幼儿做榜样,幼儿养成的是茫远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情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因此,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幼儿不会为他人着想,这对幼儿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3)社会方面的原因。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给人们带来的效应是双重的,一方面激发了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智慧和才能;另一方面也带来负面影响,致使一些人唯利是图、忘恩负义。追求金钱和名利已成为当今社会相当一部分人的价值取向,亲情、友情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已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这些状况给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幼儿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加之现在人们生活环境优越,幼儿缺乏接触艰苦环境和艰苦教育的机会,缺乏社会环境的栽培,难以体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因此,社会应关注感恩教育,倡导、弘扬感恩文化,共同营造知恩报恩的好风气,从而使幼儿在感恩的氛围中共同走向和谐。
四、幼儿感恩教育的策略
感恩意识缺失给社会和个人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其危害不可小视。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很难想象,一群从小就没有感恩之心的孩子长大成人,成为祖国的建设者之后,国家会是什么样子。因此,从娃娃抓起,加强幼儿感恩教育,显得十分重要而急迫。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榜样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幼儿的模仿能力又是很强的,家长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无形中影响幼儿。因此家长、老师一定要做好幼儿的表率。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幼小的心灵。家长天天自顾打麻将,不管家人孩子,对自己的父母又吼又骂,孩子就会以此为“镜”,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所以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幼儿在二岁左右产生直观行动思维时,所接受的第一任老师,就是他的家长。这时幼儿的思维特点是直观行动思维,家长的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教之善,则善;教之恶,则恶。所以说家长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活出感恩的生活,善待他人,善待生活,帮助幼儿明白,当得到别人对自己的付出给自己带来快乐时,要为带来快乐的人献上感谢,让他们从小就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感谢别人。特别是要配合幼儿园开展的“爱心”活动,使他们建立起用爱去生活的方式。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社会公益广告,儿媳妇为婆婆洗脚,她的儿子受到了感动,给妈妈端水洗脚,就是一个非常感人,非常教育人的生动鲜活的事例。
而在现代社会里,对幼儿影响十分巨大的还有幼儿园老师,她们天天和幼儿接触,往往超过了幼儿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许多家长自顾不暇,以全托或半托等方式把对幼儿照顾的责任通过金钱交换方式转嫁给了幼儿园的老师和阿姨,老师和阿姨成为和幼儿朝夕相处的“父母”,她们对幼儿的影响不亚于幼儿父母。老师是爱的传递者与实施者。当幼儿进入到幼儿园时就与老师朝夕相伴,老师通过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吻,向他们表示爱,同时还要借助不同的教学活动,游戏与日常生活等等向他们传递爱,用一种包容的态度对待幼儿的每一个过失;用一种期待的眼神去等待孩子的每一点进步;用一种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孩子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一种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幼儿的每一次成功,让幼儿在一种充满爱与温馨的氛围中,去感受爱,去实施爱,去感恩,去回报。例如教师节到了,园长可以组织教师、幼儿开展一次探望退休、生病教师的爱心活动,幼儿通过感受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亲切关怀与问候,使幼儿的情感得到激发,在自身与教师的交互活动中,热爱、尊重教师的情感也会进一步得到升华。新闻曝光的幼儿园老师虐待幼儿的事件,会对幼儿产生一辈子的影响。教之善,则善;教之恶,则恶。老师的榜样作用十分重要。
家长的感恩教育与教师的感恩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教师对幼儿的感恩教育主要是理性的、说理的,而家长对幼儿的感恩教育则是感性的、示范性的。家长要与教师在对幼儿实施感恩教育上达成共识,在家庭生活中,应孝敬父母,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且,全体家庭成员包括子女之间首先是民主平等的,家长要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尤其在处理孩子的事情时要充分听取幼儿的意见,要把握有度。同时,家庭又是一个整体,让幼儿明白家长是长者,幼儿应该在家长的指导下生活、学习,要及时对孩子的言行进行鼓励和批评。
(二)爱心教育
幼儿感恩教育的关键是要激发幼儿爱心,使之升华为感恩之心。幼儿园和家长要创设充满爱心的教育环境,从小事情入手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
首先,激发幼儿爱国之心,并将热爱祖国之心升华为感恩之心。从热爱祖国要从热爱大自然做起。根据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通过一个有对比性的课件,让幼儿们知道大自然美丽、富饶。它会馈赠给我们人类许多礼物,供我们人类生存需要,如果没有了大自然的馈赠,人类将无法生存。幼儿在感受大自然的时候,就可以对大自然产生爱敬之心,进而对大自然产生感激之情。但是还要告诉孩子们,大自然的财富不是取之不尽的,不能掠夺性索取,毁灭性的利用;要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大自然,这样才能使大自然不受破坏,可以永续利用。当大自然无法承受人类对它的破坏时,它就会向人们发脾气,给人类带来灾难。可以提问孩子,大自然能给人们带来那些灾难?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洪水、干旱、沙尘暴等。在组织幼儿讨论的基础上,展示课件,让幼儿观看大自然变化的声音、图像的直观感受,使幼儿受到促动和震撼,明白事理,认识到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地球,保障人类生存的条件就是保护自己;接下来让幼儿想一想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幼儿在探究保护地球的方法时会更加激发他们爱护地球,感激大自然的美丽心灵,增强他们热爱大自然,感激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其次,激发幼儿孝心,尊敬父母长辈。这是做人最基本的孝道与准则。家庭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家长应时常借助身边的事例引导幼儿学会感恩,并教育幼儿使用礼貌语言,做一些感谢长辈、朋友帮助的事情,比如经常讲讲家人对孩子的爱,家人对长辈的感情以及自己身边受到的他人恩惠,还可以同子女一起度过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节日,做些义务活动等;利用谈话、看录像提问等方法,帮助幼儿拥有爱父母、兄妹之心;组织幼儿观看孩子出生到入小学这段生活录像,让幼儿了解到父母为了让孩子们有生活来源,健康成长,不辞辛苦,起早贪黑工作劳动,流出了很多汗水,有的家长从事高空或危险工作甚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然后根据录像再组织幼儿们谈话。幼儿在回答老师问题的时候,逐步感知父母付出的艰辛及的养育之恩,激发出他们感恩之心;让所有幼儿看老师给孩子洗屎尿裤的过程,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父母的爱心。利用图片羊羔吮乳,启示幼儿对父母的感恩之心,最后讨论怎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并开展“我帮家长做家务”的活动,将爱心转变成感恩的行动。
第三,激发幼儿爱心,热爱老师和同伴。老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告诉幼儿,老师和园里的小朋友是他们除了家长之外,接触最多的一批朋友。幼儿能否与这些朋友和睦相处,是关乎他们与同伴和老师能否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与幼儿一生成长息息相关的。采用谈话“你知道老师每天在做什么吗?”让幼儿知道老师每天都在为他们做着什么事情。就这个问题幼儿踊跃发言,说得头头是道,在幼儿积极畅想回答问题的同时,能激发他们对老师的爱,更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感恩之心。同时,组织幼儿玩游戏、做律动,讲故事,玩玩具等一系列活动,使幼儿体会同伴在一起的快乐,引导幼儿感谢同伴,知道是他们给了自己姐妹情、兄弟情,解除自己一个人玩的无聊与孤独,是同伴给自己带来了快乐!使幼儿更加爱自己的同伴,萌发感激之情,拥有集体荣誉感。
(三)环境教育
做好感恩教育的宣传,优化教育环境。感恩教育不仅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努力,而且需要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幼儿的可塑性很强,社会的一些不良环境对他们的感恩意识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要优化社会教育环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充分发挥影视媒体、报纸杂志等舆论作用。例如中央电视台热播的《感动中国》节目,报刊登的一些感恩事迹等,还可以带幼儿参观烈士陵园、博物馆等实践活动,这种亲身体验对其产生的影响更具持久性,从理论学习到深入实践,最终为幼儿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另外,感恩教育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因此教师和家长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社区的人文环境特别是生态环境,邻里关系,社会成员的文化素养,社区的设施和活动都会直接、间接地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教师可以开展有意义的实践活动、集体教育活动等促进幼儿感恩意识的提高和行为的转变。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实践活动“种蚕豆”,教师把家长和幼儿带到种植园地,提供蚕豆宝宝以及种植工具,教师和家长共同带动幼儿学习如何种植农作物,在探索学习中,在同伴的互帮互助中充分体验到劳动的成功与愉快,也明白了劳动者的辛苦,更加爱护环境,同时也锻炼了自身的意志品质。因此,教师和家长必须同社区的教育力量拧成一股绳,全方位地给幼儿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让幼儿在接受恩惠中感到社会的关爱,在生动实践中体验施恩的意义与快乐,以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
(四)活动教育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利用日常活动,激发幼儿感恩之情,是一种好方法。比如:
讲感恩故事。孩子们最喜欢听故事,因此可以便选择一些有关感恩的故事讲给幼儿听,如《孔融让梨》、《黄香替母暖被》、《乌鸦喂妈妈》等,激发幼儿感恩激情,播下感恩种子。
读感恩诗歌。选择一些适合幼儿理解的、朗朗上口的诗歌,启发幼儿感激抚养自己的人,因为他们使自己不断成长;感激帮助自己的人,因为他们使自己渡过难关;感激关怀自己的人,因为他们给自己温暖;感激鼓励自己的人,因为他们给自己力量。
结合节日进行感恩教育。在各个节日到来之前,帮助幼儿了解各种节日是谁的节日,让幼儿讲讲这些人为自己付出了哪些劳动,启发幼儿应该怎样报答她们,说说可以用哪些方式报答她们,从而引导幼儿以实际行动学会感恩。如妇女节、劳动节、教师节、建军节、重阳节等培养幼儿对亲人、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对需要帮助的人的情感,并鼓励幼儿主动关心他人。
在游戏中渗透感恩教育。幼儿的感恩教育也体现在游戏中,我国教育家陈鹤琴认为:“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各种知识都可以从游戏中得来”。为此,可以有意识地组织幼儿开展一些创造性的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身临其境地感受“施恩”和“感恩”。
随机感恩教育。家长和教师应充分利用一日的各个环节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将课程与幼儿的感恩教育相互衔接,成为有效实施感恩教育的载体。在社会、语言、艺术等领域中融入感恩教育的内容,给予幼儿能够理解的感恩知识,提高幼儿的感恩意识。如:音乐活动《小乌鸦爱妈妈》,幼儿在感知小乌鸦是怎样爱妈妈的同时教师进行迁移,使幼儿体验到妈妈与孩子之间的温情,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通过幼儿园组织的亲情互动活动《亲情十分钟》,为幼儿实施感恩提供了平台,父母与幼儿间的真诚问候、按摩捶背,每周为妈妈、爸爸洗一次脚等方式激发幼儿与父母之间的真情,使幼儿从中体验被感恩的快乐。
(五)理性教育
家长应给幼儿以理智的爱,理性教育,以亲情教育教幼儿感恩。
爱孩子是每位父母的天性,但现在很多的独生子女家庭里,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孩子是家中的“小太阳”,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生活在富裕的物质环境中,要什么有什么,孩子认为得到的一切东西似乎是理所当然的,爸爸妈妈所做的事情当然也是应该做的。在一次“妈妈爱我,我爱妈妈”的家庭调查活动中,一位幼儿问妈妈:“妈妈,你是怎样爱我的?”妈妈说:“你能说说妈妈是怎样爱你的?”孩子摇了摇头。这位家长说:“你生病的时候,妈妈整夜未眠陪伴在你的身边;每天妈妈都要为你穿衣,制作好吃的饭菜……”没等妈妈说完,孩子便抢着说:“这不都是妈妈应该做的吗,谁让你是我妈呢!”从孩子毫无遮掩的话语中,我们感受到了孩子对母亲的付出爱看得如此不在意。因此,父母对孩子的爱要理智,宽容而不纵容。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让孩子认识到,在家庭中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不是单向的,而应该是双向互动的。让孩子感知和体验父母之爱的同时了解父母的辛苦,更应懂得反馈和回报。另外,父母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善良、责任心、对社会的感恩之情,潜移默化地教育影响幼儿,让幼儿从心里感受到爱,在血缘亲情的基础上建立起理解、宽容、和谐的家庭氛,进而萌发幼儿的感恩之情。具体做到以下“不要”:
不要为孩子“包办”一切事务。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保护过多,那么孩子就会渐渐习惯父母的包办代替,就会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久而久之,孩子就很难再感谢父母对他们所做的一切了。
不要让孩子吃“独食”。从小让孩子吃“独食”,会让他觉得他吃好东西、拥有好东西是理所应当的,如果孩子习惯了被给予,只知道索取,便很难在以后的生活中考虑别人的感受。一个不懂得关爱别人、关爱父母的人将来很难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不要“堵住”孩子报恩的空间。当宝宝想要帮助你做事情的时候,父母一定不要再说“你把书读好就行了”。因为父母最大的责任不是让孩子学会读书,而是让他首先学习做人,这是他能好好读书、把书读好的基础。孩子懂得付出、懂得“回报”,他才会懂得珍惜、懂得体谅。
不要“有求必应”,更不要“无求先应”。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父母应先思考一下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则坚决拒绝,并且要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合理,给孩子一些经受挫折的机会,不要让孩子拥有的东西来得太容易。不要孩子想星星就一定给他星星,想月亮就一定给他月亮,应该让孩子自己去争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当孩子通过一些努力获得所需的时候,他才会知道在父母的爱和保护下是幸福的。同时,父母也不要预先对孩子承诺太多。有些父母总想给孩子最好的食物和衣物,总想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生活中面面俱到,时间长了,孩子会觉得这一切来得都很容易,甚至认为他本来就应该拥有,于是也不懂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