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恩教育效果评价的必要性
感恩教育和其他教学活动一样,要想获得持续的成效,考核评价是不可或缺的,恰当的效果评价可以更好地促进感恩教育的开展和成效的取得。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感恩教育效果的取得遵循这样的规律:教育-评价-实践-提高。评价的科学和评价体系的完美,直接关系到受教育者对感恩的体验,进而关系着教育效果的评价和进一步提高。评价必须回到人,有利于学生的全面而健康地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评价的意义在于为教育的终极性价值服务,评价的主旨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评价要符合科学性、导向性、实用性等原则,即评价要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评价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感恩报恩兴趣,还应考虑现实的可操作性。我们的评价体系要按照温家宝提出的“综合性、全面性、经常性”来构建和完善,要提倡发展性评价,即重视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营造民主轻松的氛围,多鼓励学生进步,学生有进步就要及时给予赞赏,让学生得到活泼、主动的发展。
当前,由于在实践中对感恩意识和行为进行评价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很多已经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的学校,将活动开展的时间与频度作为检验感恩教育效果的标准。比如,在清明节来临时,将学生是否扫墓作为标准。还有一些学校给学生布置了诸如给爸妈洗脚、给父母和老师写感谢信等“感恩作业”,完成了作业被认为是有感恩之心,没有完成作业就是缺乏感恩之心。虽然每个人的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的动机,但动机和行为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行为可以是出自自愿的动机,也可能出自无奈和被迫,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出动机。由于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差距,对行为者道德评价的恰当标准应该针对其动机,而非针对其行为或行为的效果,只有这样的评价才是公允且有益的。刘时工。论道德评价【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所以,仅仅根据青少年在老师要求之下是否开展了老师认为具有感恩意义的行为来评价感恩教育,有失偏颇。
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特色、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等特点,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并建立多元的“感恩教育”评价体系。对“感恩教育”的评价,既要关注结果,又要关注方法,更要重视过程;既要强调终结性评价,又要强调诊断性评价,更要重视形成性评价;既要突出评价指标的多样性,又要突出评价方法的多样性,更要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做到管理有人抓、研究有人搞、具体工作有人做。
二、感恩教育效果评价的方法
教育评价方法是人们为了认识教育活动的价值,以教育活动的某一要素或者全部活动为对象进行价值判断,所采取的活动方式、程序和手段的总称。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评价方法的科学和评价体系的完美,直接关系到受教育者对感恩的体验,从而关系着教育效果的提高。
总体来说,感恩教育评价与其他教育效果评价一样,离不开以下基本教育评价方法:
(1)根据教育评价的基准(主要用来表示被评价对象达到什么程度才是合乎基本要求的,它是区分被评价对象不同表现水平的临界点)不同,可分为:①绝对评价法。是在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个标准。评价时把评价对象民客观标准进行比较。②相对评价法。是在评价对象的集合之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作为基准,然后把各个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③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是将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
(2)从思维方法的角度来分:①定性分析评价法:预先根据评价的观点,把评价内容分解为几个项目,分别进行评价。它是用语言描述形式以及哲学思辨、逻辑分析揭示被评价对象特征的信息分析、处理方法。其目的是把握事物质的规定性,形成对被评价对象完整的看法。它是分析和处理教育评价信息的常用方法。②定性综合判断法:对评价对象的整体进行综合性的评价。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法。在定性分析基础上,用具体数据测量的“量”来说明教育结果达到预期的程度。
(3)从行为的角度来分:①行为目标评价法:就是采用可观测的行为目标作为评价的依据的一种评价方法。行为目标的表达方式应注意的问题:它由“行为”、“条件”、“标准”和“对象”四要素组成。②临床督导评价法:就是对被评价者的实际行动进行直接的现场观察和记录,然后把观察结果和评价意见反馈给被评价者,并和被评者一起讨论改进措施的一种评价方法。
(4)从单项指标评分的方式方法分,有指标评分法和等级换分法。
(5)从综合评价的方式方法来分,有:加权平均法、模糊综合评判法,以及集体综合评价法、坐标综合图示法等。加权平均法是通过自评、专家组评、社会群体等不同方面的评价,或学生、教师、领导等不同阶层的评价者的评价来综合评定被评价者的分数;模糊综合评判法是将模糊数学应用于教育评价,以解决在多因素前提下对模糊数据进行的综合的问题。基本步骤是:确定评判的因素集U、确定因素权数、确定评价等级、建立因素集的模糊矩阵、选择评判模型、计算综合评判值。
(6)根据评价信息的收集方法,可以分为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听汇报、座谈会、收集文字资料、测试。
(7)从评价主体多元性来分,有父母评价、教师评价、社会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感恩教育效果评价离不开以上评价方法。恰当地运用这些方法,能够有效评价受教育者接受感恩教育的效果和具有感恩意识的程度,以及今后教育与努力的方向。正如斯塔佛尔姆所说,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做好了教育评价这一关,就是为改进教育、提高教育效果做好了准备。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和评价主体多样性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在这里,特别强调通过多元化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感恩体验。
多元化评价倡导的评价取向不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更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侧重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多元化评价观指出:单一的评价是错误的,应建立评价的多元化,不仅限于知识和能力,还要从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目标进行评价。这就要求评价从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不仅包括父母评价、教师评价和社会评价,而且特别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多元化评价中的学生自评、互评的方法,可以促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感恩方式,树立正确的感恩动机,建立正确的感恩价值观。
在感恩教育评价中,提供给学生自评的机会十分重要。引导学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坚定信心,学会自我肯定,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逐步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感恩他人,善待他人;学生之间朝夕相处,相互了解,所以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最能反映出学生感恩教育效果的细微变化。借助学生之间的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感恩知识的掌握情况、感恩情感的变化情况、感恩报恩能力的形成情况。因此,要经常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的感恩评价。
三、感恩教育效果评价的思路
感恩教育效果的评价侧重于过程评价。相对而言,考查传统教育(知识类)的效果比较容易,做一次测验就行;而考查道德水平等价值观类的教育效果所需的方法就复杂得多。学生仅仅掌握了感恩的知识,并不代表具备感恩的心,成为感恩的人。只有让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他能够在实践中经常性地做出报恩的行为、施恩的举动,表现为具有感恩之心时,才能认为是达到了感恩教育效果。因此这种考查异常复杂,不适宜使用测验等传统考核方法。对于价值观类的考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的一个大难题。但是,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感恩教育评价机制,就能够找出一些既科学合理,又有利于促进学生感恩回报的评价机制。
评价标准是根据教育目标来制定的。感恩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通过教育,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常做感恩之举”。从这个目标来看,其教育效果评价只涉及两个评价指标:一是考察是否具备“感恩之心”,即是否获得感恩情感;二是考察是否经常做出报恩、施恩的行动。“感恩之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根植于人的内心之中,但它总要通过一定的行为表现出来:当他做出感恩之举时,我们就说他具有感恩之心。可见,这两个评价指标已经集中到一点——感恩行动。这样一来,我们对感恩教育效果的评价就简单化了:不仅要观其言,更要察其行。所以,对于价值观类的感恩道德评价,我们能够找到可以对其相对科学的考察评价方法,即“活动参与式”评价方法。考评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注重学生在感恩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通过观察,采用鼓励的评语方式,记录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行为、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
第二,注意考查学生所参与活动的性质和实践效果。
第三,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行为、语言、书面表达均可;任务完成、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亲身体验均可;绝对评价、相对评价、根据不同对象作个体内差异评价也可;定性评价、定量评价或者二者结合也可;父母评价、教师评价、社会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也很重要。特别强调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具体实施上,笔者主张采用“活动参与式”评价方式。如通过“感恩教育学分制”来推进考核评价。感恩教育学分制的实质就是要推行在学生自助基础上的感恩教育量化。华东师范大学新千年以来推行的“德育学分制度”,以及吉林省教育厅在省内高校普遍推行的“大学生素质教育量化工程”等的经验都表明,对感恩教育进行量化考核是可行的。操作上就是推行诸如“菜单式学习”的做法:学校开出一个详细的要求学生活动参与的项目种类明细,活动内容要丰富全面、符合学生实际,活动要求要明确具体便于操作。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特点选择相应数量种类的活动项目,但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要求,完成了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学分。达到了规定的学分,才算课程合格。整个活动过程强调学校的领导,老师的指导,有序地开展,规范地评价。评价要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接受同学的监督。从教育效果上来说,多数活动和体验,只要学生参与了,都会或多或少地获得感恩体验,反映感恩情感,从而向达到感恩效果的方向迈进了一步,因此学生参与了活动就算是达到了教育效果,所以考核评价看活动参与的数量、种类和性质。为此需要制作一个“感恩活动登记卡”,或者其他诸如此类的“量化评价表”,真实、详细记录学生活动参与情况、体验的实际效果。这个工作主要由为学生专门配备的政治辅导员来记录完成,老师只是适当的指导。这些“卡”或“表”尽管可能不科学不合理,但至少做了一些尝试,而且量化就是对学生提出了具体要求,学生做到了,其思想还是或多或少会有所进步。总之,感恩教育的量化考评是有办法的,是可以做到科学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和评价主体多样性的发展性评价模式,而不提倡一次评价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