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哲学深处的漫步
56258200000014

第14章 用生命捍卫信仰的哲学家:苏格拉底

现代存在主义哲学主要代表之一,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文化模式的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轴心期”理论。他认为:“人类的各种主要的文化精神或文化模式是从世界历史的轴心时期开始的。他把这一轴心期定位于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他指出,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孔子、老子,印度的佛陀,伊朗的索罗亚斯德,巴勒斯坦的以利亚、以赛亚、耶利米,希腊的荷马、苏格拉底、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柏拉图等许多思想巨人先后出现,他们使人类精神在中国、印度和西方分别奠基。正是这一时期,三大主要文化精神,至今还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确实,这是一个群星璀璨、巨星云集的时代。巨星的集体亮相,不得不使我们对这样一个时代充满敬意和向往。苏格拉底就是这一时期西方的一颗闪亮的巨星。

在谈到苏格拉底这位人类的导师、伟大的哲学家时,我想先给大家讲一段关于这位哲学家的一件趣事。在西方哲学史上,人们把“苏格拉底的妻子”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它代表什么呢?可能读者都知道。人们把它作为泼妇、悍妇、无修养、坏老婆的代名词。据说苏格拉底的老婆就是这样一位悍妇。她性格冥顽不灵、心胸狭窄、爱发脾气、爱唠叨,动辄破口大骂,常常让苏格拉底难堪不已。有人问苏格拉底“为什么要娶这样的女人”时,他回答说:“擅长马术的人总是要挑选烈马骑的,烈马骑惯了骑别的马就不成问题了。我如果能忍受这样的女人的话,天下还能有难于相处的人吗?”据说,一次苏格拉底正在和学生讨论哲学问题,他的妻子气冲冲地跑进来,不容分辩便破口大骂,骂了一会儿还觉得不解气,就随手提起地上的水桶,猛地泼在苏格拉底的身上。大家以为这时苏格拉底肯定会发火。哪知苏格拉底抖了抖身上的水珠风趣地解嘲道:“我知道打雷之后肯定是要下大雨的。”我不知道这样的故事是否真实,但从这样的传说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哲学家是何等的可爱,是何等的心胸和气度。现实生活中琴瑟和鸣、举案齐眉的夫妻毕竟太少,我们大多数夫妻都生活在世俗的烟火中,家庭生活中不如意常八九,如果事事追求完美,时时按自己的理想去要求别人,我想我们的生活肯定是会成问题的。如果我们有了苏格拉底的态度,把妻子的蛮横无理当做个人修为的动力,世界上肯定会少了许多劳燕分飞的悲剧。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在中国孔子死后10年出生,应该算是孔子同时代人,被誉为“西方的孔子”,这是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时代。他跟孔子一样,述而不作,没有写过什么哲学著作,但也是在世界思想史上产生过难以估量的深刻影响的哲学家,是哲学集大成者柏拉图的老师。这个人很有意思,其貌不扬,扁平的鼻子,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笨拙而矮小的身体,兼具神圣的思想。他是雅典人。希波战争后,雅典成为世界的中心。希波战争打了50年,最终希腊人把波斯人赶出了雅典,民主意识空前高涨。在希波战争中出了两个城邦,一个是斯巴达,一个是雅典,这两个城邦成为希腊的中心。在这两个中心中,雅典比斯巴达影响更大一些。

苏格拉底说,任何一个希望获得思想家名声的人必须在雅典经过考验。苏格拉底是雅典最早的哲学家,他所关注的是对同胞进行道德教育。他虽然是声名显赫的哲学家,但他没有著作留下来。我们现在研究苏格拉底,主要是根据四种史料:一是阿里斯多芬,古希腊戏剧作家。他的戏剧内容以讽刺为主,他谁都讽刺,尤其是政治家和将军。同时,他也以哲学家为讽刺对象,尤其是苏格拉底。他讽刺苏格拉底的戏剧演出时,苏格拉底在台下看得很高兴。他有个喜剧叫《云》,以苏格拉底为原型,记录了苏的一些事迹。二是色诺芬(苏的弟子)的著作。他自己的专著不多,但他的文笔还可以,他写了四本书,分别叫《远征记》《希腊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之续编》《回忆苏格拉底》。其中《回忆苏格拉底》为我们研究苏格拉底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料。三是柏拉图的《对话录》。柏拉图的所有著作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写的,他的文笔非常好,他的著作堪称西方散文的典范。《对话录》的主角永远只有一个,这就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太崇拜他的老师了,表达他思想时,一直用老师的名字。因此,现在的研究者对哪些是他的思想,哪些是他老师的思想分不清,最后达成了一个共识,认为柏拉图早期的对话,反映的是苏格拉底的思想,晚期的则为他自己的思想。四是亚里士多德的一些史料。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弟子,他没有见过苏格拉底,但他也有一些关于苏格拉底的论述。

苏格拉底对哲学的研究首先是从道德问题切入的。他为什么要把道德作为他研究的问题呢?他观察到了希波战争(他参加过)给雅典带来的危机,这危机不仅仅是政治危机、经济危机,主要是思想危机。他认为希波战争后,雅典已经开始堕落了,道德和人性都堕落了,社会秩序混乱,世风日下,这一切都必须通过拯救来实现雅典的复兴。拯救从何入手?首要的是拯救人的灵魂,拯救人们已然丧失了的人的本性,只有通过这种选择才能重建雅典,重建雅典人的价值观,使雅典振作起来。我们知道伯罗奔尼撒战争后雅典就已经开始衰落了。再后来,马其顿侵入,苏格拉底看到了这一点,雅典再不拯救的话,就完了。那么拯救雅典命运的使命由谁来担当呢?哲学家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他认为哲学家就是牛虻,雅典就是一头牛,这头牛睡得太好了,懒惰,疲倦,没有精神,他要用牛虻去刺激它,让牛振作起来。这也就是苏格拉底倒霉的开始。你想想,你要刺激它,让它振作起来,那还不激怒它。因此,他的噩运来了,在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就被雅典政府给判处了死刑。为什么要被处死呢?当时有三个人向雅典法庭提起诉讼,起诉苏格拉底的罪名有两条:一是听从自己的“守护神”(良知)而对城邦的守护神大不敬,即他不信奉雅典城邦信奉的神而引入了新神(他是道德善智慧真的源泉)。雅典社会还是神占据人意识主导地位的社会——大型活动,都要去神庙进行祭祀,神在雅典社会地位很高。二是败坏青年。“教唆”年轻人听从自己的理智而不听从父母长辈的教导。苏格拉底作为哲学家,有好多青年人追随他,诉讼者认为他传授给他们的哲学思想败坏了许多青年。在法庭上,苏格拉底进行了申辩,然而,法庭最终以281票对220票判他死刑。苏格拉底的申辩很有意思,他说:如果你们在上述条件下(以后不要讨论我的哲学)让我走,我就会告诉你们,我信赖你们,但是我要服从神灵说过的话,只要我还有一口气,还能动,我绝不会放弃哲学,绝不停止对你们的劝告,绝不停止对你们任何人提出真理。结果没有办法,据说法庭也不想处死他,缴点罚款就可以走人。他的弟子说,罚款我给你缴。他不同意,他蔑视法庭,最后被处死了。关于苏格拉底的死,直至现在还是一个争论很大的话题。人们在问,为什么作为一个民主政府,把一个伟大的哲学家给处死了?有几个观点,众说纷纭。一个观点认为这是理想被传统俘虏。黑格尔说,苏格拉底的遭遇,并非是他本人个人的浪漫遭遇,而是雅典的悲剧,希腊的悲剧。它不过是借此事件表现出来而已。这里有两种力量在互相对抗:一种力量是神圣的法律,是朴素的传统;另一种力量同样是神圣的,那就是让人识别善恶的知识之树的果实,是来自知识本身,也就是理性。理性与传统的对抗,传统的力量扼杀了理性的力量。使生苏格拉底死,使死苏格拉底生的,就是他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哲学家们从哲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苏格拉底是爱雅典的,他爱他的祖国。他和伯利克里的儿子在谈到雅典的时候,是满怀深情的,他的这种爱是通过对理想的追求来表达的。也是通过对现实的批判体现出来的。他对雅典的批评其实表明了他对理想的追求,希望自己的祖国更好,可是,有些政治家总是短视,他们只看眼前,短视的政治家们看不到苏格拉底的真理,其实他是为雅典的理想、为雅典的真正复兴,他们看不到这一点。第三个观点认为是苏格拉底的品格因素导致了他的死。苏格拉底坚守自己的原则,决不屈服,法庭让他放弃哲学就可以不判他死刑,他不。缴点赎金就可以走人,他不。他还可以把妻子孩子带上法庭求情,感化陪审团,可免一死,他不。最后管他的狱卒要放他走,他也不走。他认为有些行为都是与法律相抵触的不正义行为,他在知道什么是正义之后不能再做不正义的事情。他宁可承受不正义的惩罚,也不愿做不正义的事,因为人们对他不正义的惩罚乃是出于无知,而他如果做了不正义的事便是自愿了,这是他的信仰所不允许的。他自己求死。为什么呢?他要用死捍卫他的哲学。他在法庭上激怒法官。在法庭上他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现在是我们各奔东西的时候了,我去死,你们活着,但是我们之中谁更幸福呢?我们谁也不知道,只有神知道。”他饮鸩之后继续讲他的哲学,随后他说我的脚凉了,就驾鹤西去了。

苏格拉底死后不久,雅典人就后悔了,后悔了怎么办?他们就把告苏格拉底状的三个人分别给处置了,其中一人砍了头,一人赶跑了,一人不知去向。然后给他塑像,纪念他。奥利西切斯是著名的悲剧作家,他曾这样说:“你们已经杀死了全知、无罪的缪斯所钟爱的人,虽然你们逃脱了一死,但你们终究会得到惩罚。”后来,雅典就被马其顿人所征服,古希腊被马其顿人所奴役,这时候,人们才明白苏格拉底伟大的预言及所昭示的真理,但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