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41岁的王伟东,在铁路战线工作了18年。走近王伟东,他身上那种昂扬向上、永不服输的劲头给人印象深刻。
凭着这股不服输的精神,王伟东从一名司炉工一步步成长为优秀的管理者。1988年从部队转业到原佳木斯机务段当司炉后,他勤学苦练,靠过硬的蒸汽机车焚火技术,为原佳木斯机务段争得多项荣誉,1992年被破格提职副司机;1996年又考上了机车司机,第二年成为全段第一批转型的内燃机车司机。由蒸汽机转为内燃机,不懂的东西太多了,当时作为司机的王伟东开始“啃”起了枯燥的内燃机车理论,“钻”进了密如蛛网的电路图中。人们经常能在下班后看到,王伟东捧着书本在车上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对照着看,一看就是老半天。知识给了王伟东无穷的智慧,几年间他就摸清了内燃机车这位“亲密战友”的脾气秉性,只要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基本就能诊断出机车哪里出了故障,然后想出解决办法来。2003年,业务精湛、乐于助人的王伟东走上了管理岗位,他把机车检查程序编成顺口溜教给同事们,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业务精英。这些被称为“尖子兵团”团员的人们,目前正活跃在我国漫长的铁道线上。
他理论联系实际,整理编写了《机车应急故障处理50条》《内燃机车区段作业标准》等6本书,其中《东风4型内燃机车“五大病害”防止措施》《平地模拟一次乘务作业标准》,已在哈尔滨铁路局推广。
王伟东说,身为铁路人,要时刻牢记“企业是家,岗位是根,奉献是魂,敬业是本”的誓言,让自己在奉献祖国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职场感言】
勤奋刻苦是对敬业的最好注解。要想在这个时代脱颖而出,你就必须付出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多的勤奋和努力,拥有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决心。亚历山大曾经说过:“虽有卓越的才能,而无一心不断地勤勉、百折不挠的忍耐,亦不能立身于世”。成功人士们都知道“无限风光在险峰”,只有努力攀登,才能达到“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要做一个好员工,你就要像那些石匠一样,他们一次次的挥舞铁锤,试图把石头劈开。也许100次的努力和辛勤地捶打都不会有什么明显的结果,但最后的一击,石头终会裂开的。成功的那一刻,正是你前面不停地努力的结果。
为了达到更好、更大额的工作成就,你必须不断地奋斗,而勤奋刻苦地训练专业技能尤为必要。如果你是有志于工作的人,每天都应该把这个问题在心中问上几遍:“我勤奋吗?”
勤奋敬业的精神是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它更像一个助推器,把你自己推到上司面前。如果有一天,你得到了升迁,你应该自豪的对自己说:“这都是我刻苦努力的结果。”
勤奋是敬业的前提,没有勤奋也谈不上敬业,而敬业让你更勤奋地工作。只要勤奋的工作,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做到的。
在职场中永立不倒的英雄所凭借的绝不是安逸中的空想,而是踉跄中的执著,重压下的勇敢,逆境中的自信,艰苦中的勤勉和奋发,是在任何环境中的扎实的工作和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这是他们成功的秘诀,也是所有想成功的人必须具备的崇高美德。
【劳动者语录】
我就是个‘土八路’,但啥事都不服输,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要站就要站在排头。
——王伟东
邓红英:微笑面对每位乘客
【事迹回放】
在广西柳州市,公交公司第三分公司驾驶员邓红英就像她的名字一样“红”,因为每一天,她坚持用微笑迎送每一位南来北往的乘客,周到、热忱的服务广赢赞誉,被乘客们称为“微笑天使”。曾有人说邓红英,扶老人上下车,扶得了一天,不一定扶得了一个月;对乘客微笑服务,笑得了一天,不一定笑得了一年。然而,这两件“不一定”的事,至今她已坚持做了整整18年。
邓红英长年跑的19路线是城区的主要线路,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乘客比较多。为了让这些特殊的乘客感到温暖,邓红英总结“八个一”特色服务,即:一言一语暖乘客心坎,一心一意为乘客着想,一举一动对乘客负责,一点一滴解乘客所难。为了营造宾至如归的氛围,邓红英还在车上设置了时钟、意见簿、小药箱、雨伞、卫生筐、报纸、指路卡等等,尽最大努力为乘客提供方便。仅2004至2005年,她就做好人好事154次,收到乘客代表和群众的表扬信92封(次)。
作为一名公交驾驶员,邓红英明白,自己仅有驾驶车辆的技术和为乘客服务的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过硬的驾驶技能和车辆维护技术。邓红英在休息的时候,便会跑到车间学技术,虚心向修理师傅请教,并亲自钻车沟,清洗油箱、调修油电路,如今她的维修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较系统地掌握了修保的基本经验和汽车的基本构造。她能非常利落地完成拆装汽车分电器、清洗化油器等一般驾驶员很难做到的动作,对车辆运行中出现的修保问题能独立解决。她所驾驶的3308号车的技术状况是全站最好的之一,车组从未因车辆故障影响过营运生产。在2003~2004年度,她安全行驶11.2万公里。
为了更好地服务乘客,她不仅将本线路的沿途着站点和地理做到了如指掌,而且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走访线路厂矿、机关、商业区及4大公园景点进行调研,做到乘客有问必答、有求必应,被乘客们誉为“活地图”。
【职场感言】
因为热爱,邓红英用“八个一”特色服务,让特殊的乘客感到温暖;她不仅是一个出色的公交车驾驶员,还有过硬的车辆维护技术;她对线路沿途站点了如指掌,被称为“活地图”。她始终用一种饱满的精神状态来回报他的工作。
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工作不但可以提升你的工作业绩,而且还可以给你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每天精神饱满地迎接工作上的挑战,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去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能。这样,你的内心同时也会产生变化,变得越发有信心,别人也会越发认识你的价值。
良好的精神状态不是财富,但它会带给你财富,也会让你得到更多的成功机会。
最佳的精神状态是你责任心和上进心的外在表现,这正是老板期望看到的。就算工作不尽如人意,也不要愁眉不展、无所事事,要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让一切变得快乐起来。
查理·琼斯提醒我们:“如果你对于自己的处境都无法感到高兴的话,那么可以肯定,就算换个处境你也照样不会快乐。”换句话说,如果你现在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事物,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或是自己的定位都无法感到高兴的话,那么就算你获得想要的事物,你还是一样不快乐。
所以要想变得积极起来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只有善于从工作中寻找乐趣,你才能时刻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去工作。
面对每一份工作,不论其有趣还是枯燥,都要学会热爱本职工作,从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做起,在付出的点点滴滴中,寻找乐趣,获得内心的满足。
【劳动者语录】
我用微笑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我用微笑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邓红英
王永福:“生命禁区”的测天人
【事迹回放】
他与冰天雪地为伍,和疾风缺氧做伴,他在全国海拔最高的沱沱河气象站,这个被称为“生命禁区”的气象站做气象观测员,他就是王永福。王永福及时、准确地为国家收集了无数个珍贵的气象数据,实实在在地呈现出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沱沱河气象站工作的地方生活条件特别差,吃水要到河里去砸冰,用电每天也只有两三个小时。而气候条件也非常严酷,冬天的大风时常将地面风向标上的风杯吹掉。每次遇到这种情况,王永福总是不怕劳苦,爬上10多米高的杆子将风杯重新安置好。在零下30摄氏度的寒夜里,他手上的皮肤经常会被铁杆冻伤,王永福从来没有怨言。
随着气象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最近这几年,一批先进设备和观测系统相继在沱沱河气象站投入使用。中专毕业的王永福觉得自己学识不足,他为自己和全站职工制定了详细学习计划,一起刻苦钻研,以确保各种设备按期投入业务运行。另外,他还组织临时工作人员开展业务培训,通过集中学习、个别辅导和专人带班等形式,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气象站的同事们。
2003年12月,王永福服从组织的安排,又来到条件艰苦的小灶火气象站工作。小灶火气象站属于国家二类艰苦站,从格尔木市区行车4个小时才能到达。15年来,王永福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比他早来的同事,也送走过比他晚来的年轻同事,自己一直默默坚守在高原小站,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在严寒、风沙和寂寞中,度过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获取了无数个准确的气象数据。
【职场感言】
王永福所取得的成绩,是因为专注。将你的身体和心智的能量锲而不舍地运用在同一个问题上而不感到厌倦,这就是专注。其实,如果把那些七零八碎的欲望消除,用自己所有的精力集中去培植一株花,那么它将来一定会令你惊讶地结出十分美丽丰硕的果子。
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毕竟有限,要想样样精通是很难办到的。如果你想成就一番事业,不妨时刻牢记“专注”二字。
职场上成千上万的人,那些不能获得成功的人,并不是因为缺少才干,实在应该归咎于他们不肯集中精力专注地去做最应该做的工作,他们过于分散自己的精力,而且从未顿悟。
做事专注,是一个员工纵横职场的良好品格。一个人不能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是很难把工作做好的。在当今时代,没有哪家企业、哪个老板会喜欢做事三心二意的员工。从这种意义上说,工作专心致志的人,就是能把握成功机遇的人,只有一心一意做事的人,才能受到老板的器重与提拔。
爱迪生说过,高效工作的第一要素就是专注。他说:“能够将你的身体和心智的能量锲而不舍地运用在同一个问题上而不感到厌倦的能力就是专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每天都要做许多事,而我只做一件事。如果一个人将他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上,他就会成功。”王永福的经历就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做事要聚精会神,但许多人直到参加工作仍旧无法达到专注,要么一心二用,要么敷衍了事,结果往往事倍功半,影响了个人业绩甚至是公司的正常运行。可见,只有专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我们心无旁骛地专注于一件事时,你会发现自己的思维异常活跃,能够高效率地做事,而且许多平时难以解决的难题也会变得简单起来。这就是专注的力量。优秀的员工应该做到随时保持专注的工作状态,这样才能让工作更有成效。
专注于某个目标,并全身心投入的人,往往会创造出工作的奇迹。
【劳动者语录】
干好气象工作要耐得住寂寞,我喜欢这个工作,如果让我在这个岗位上干的话,我宁愿干一辈子。
——王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