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再造文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
56556100000002

第2章 引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20世纪30年代至今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思想理论和实践运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需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形成新的思想理论成果,指导中国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绝不是把欧洲的或苏俄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教条”照抄照搬到中国来,也不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变为中国自己的东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元气充沛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己创立的理论体系,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革命建国、再造文明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它是中国人民在经过长时间摸索并经历了许多挫折、失败后所做出的自觉选择,是中国共产党人为解决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根据世界大势和中国的具体情况所做出的“创新综合”,是他们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道路或模式的理论概括和升华。它不仅继承了而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对实现人类解放也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

强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并不是要切断它与其他思想理论和文明成果的联系。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而是在继承已有文明成果基础上再造文明的先行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在真空中创造的,而是在继承了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既反对忽视理论的经验主义或机会主义,对各种思想理论资源保持有选择的开放态度,同时又反对把某些思想或理论原则形而上学化的教条主义,逐渐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品格——“承中”“接马”与“化西”。

所谓“承中”,就是继承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中的一切优秀方面。早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初期,毛泽东就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批判继承态度。后来毛泽东更提出了“古为今用”,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民性的精华”的原则。毛泽东和刘少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达到了相当自觉的程度,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吸收进一步深化,而习近平则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根本的自信的高度,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推进到了新的阶段。

“承中”既不同于那种一味以西方或苏俄为标准,全盘否定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虚无主义,又不同于那种厚古薄今、以古非今的保守主义。这是一种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持中的态度。中国共产党人很早就认识到,一味否定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国革命和建设就是无根的,而全盘肯定中国的传统和文化,泥古不化,中国革命和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就缺乏正当性,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接马”意指接续并发扬光大西欧马克思主义和苏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服务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实际上是要“接着说”,而不是“照着说”,即在领会西欧马克思主义和苏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的同时,不拘泥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词句或单个结论,打破对它们的教条主义理解,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现实状况和需要出发,创造中国人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在坚持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弘扬了毛泽东的中国情怀和中国主体意识,他主张要实事求是,不要照搬本本,要按照实践的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前进,否则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就成了一句空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进一步强调,要根据中国和世界的实际,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表现出了基于中国情怀开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理论勇气。

“化西”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有选择地消化、吸收西方文化中有益于中国的方面,为我所用。中国共产党人在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鲜明的中国情怀和中国主体意识,既反对那种视西方为“异端”,在价值上完全拒斥西方的文化保守主义态度,又反对那种自我降格、自我贬低,甘愿成为西方客体的各种“西化”论。“化西”是为了增强中国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更好地应对和超越西方,而不是放弃中国的主体地位。

由此可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国外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文化的态度既是开放的,又是有原则的。其原则性在于坚持当代中国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当代中国的现实和未来需要出发,而开放性表现在只要对我有益的东西都可以吸收、借鉴。这种理论品格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有延续性,又能不断保持生机和活力。在“承中”“接马”“化西”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实践,又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新的理论成果,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深化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人这种不忘初心,吸收外来,实事求是,包容创新的态度,是为了更好地立足当下,面向未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以解决中国和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为使命的,它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深化的历史进程。面对中国崛起和文明秩序重组的大时代,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理论创新,包括话语表达上的创新。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史。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中国共产党领袖生动活泼的思想理论和话语实践,为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本书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事业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本书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不断融合、相互激发和提升的角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文明论意义上的综合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明成果,并以此为立足点阐发中国共产党人创新理论、建设国家、再造文明的伟业,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富性、复杂性、正当性及其世界历史意义。希望本书对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并以其借助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华文明世界化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