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拥抱幸福家
56686100000002

第2章 聪明的你,当在平淡中索取快乐

让别人开心地来帮你

克服心理上的恐惧感

让求人变成一个展现自己智慧和技能的机会

俗话说得好:“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不过如今即使在家,如果你没有“拼爹”或“拼妈”的资本,有时也是要靠朋友来相助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求人,才能既不失自己的尊严,又能够很好地解决眼前的困难和问题呢?

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不求人的人有两类,一种人是想显示自己特别有能力,或者是他在潜意识里根本就没有想过要求人,而是觉得凭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眼前的所有困难,其实他自己也不确定究竟能不能成功解决这件事情;还有一类人是怕麻烦别人,即使对方答应了自己的要求,也可能对自己所提的请求无能为力,或者是拒绝了自己的请求,还嫌弃自己麻烦。其实,我们总是怕麻烦别人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心中有一种恐惧感:怕别人不喜欢我们。但事实上,没有人可以靠自己生存,这正如就算是一杯普通的白水,都包含着很多人的劳动在里面。

求人是一种自我解脱的方式

很多人面对人生中的困境,或遇见过不去的坎儿,或认为自己的生活已经暗无天日的时候,总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将自己逼上绝路。其实这种绝望的境地在人的一生中非常短暂,因为怕失去面子而不去求人是很不理智的,是一种思想上的误区。事实上,求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秋微回忆了几次自己求人受挫的经历。她在上学的时候,有一天去书店里买一本书叫《Q女王的魔法》。当时那个书皮上的Q写得特别大,书又离她特远,她还有点儿近视,就没有看清楚“Q”。然后秋微就对卖书的人说:“请你帮我拿一本《O女王的魔法》吧!”没想到卖书的营业员竟嘲笑起秋微来了,在一通取笑之后,她便将那本书扔在了秋微的面前。顿时,秋微觉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再去过那家书店。

这是一件典型的求人受挫且自尊心受到伤害的事件。特别是对于小孩子来说,更容易受到成年人不经意的伤害。正是由于很多人害怕求人被拒或者被人奚落,才不愿意面对现实,不愿意解决眼前的困难。其实,在任何问题面前,只有努力战胜自己人性中的弱点,才能理性地做出选择。

杨澜在大学毕业以后,打算出国工作几年。那时候出国要办很多证件,比如,需到教育部去交款、开证明等,之后才能进入办护照的环节。然后还得去街道办事处、派出所等地办事,在完成这一大堆程序之后,出国的手续才算办完。在办护照的过程中,杨澜甚至有些憎恨自己,因为她需要不断地求人,说好话讨好别人。而且除此之外,她还要不断地托关系。明明跟别人没那么熟悉,还要装出一副跟人家很熟识的样子,还得表现出特别尊敬或喜欢对方。

在一次次的“佯装笑脸”中,杨澜越发觉得,自己并不反感那些自己所求的人,而是更加地厌恶自己。她觉得特别不喜欢自己因为求人而表现出来的“友好”,所以她尽量不去求别人。当然,当她求自己家人的时候,就完全不会有这种思想负担,她觉得可以随心所欲地让妈妈为自己办事,只是遇到那些素不相识的人时,感觉自己与对方交流像是有心理障碍。

求人是一种很强的社交能力

与一个和自己完全陌生的人在短时间内建立起非常熟悉的关系,以至于在求他时可以让对方真诚地向你伸出援助之手,让对方感觉到你们已经是朋友,且因此愿意与你建立朋友关系,这需要一个人具有很强的社交能力。虽然有些人我们今后也许不会与其有什么关联,那么至少在当下,与这些人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才是让自己永远处于愉悦、舒服的人际关系中的根本。

海蓝博士认为,在求人的过程中,越是表现出自己的坦诚,越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她随即讲了一件自己刚到美国时候的事:刚下飞机,她就着急地去找厕所,当时,中国还没有抽水马桶,海蓝博士根本就不会使用国外的这种“先进设备”。她觉得特别尴尬,就去问一个美国人这种马桶应该如何使用。当时的她懂两门外语,于是她放下自己的面子,谦虚地去向美国人请教这个“看起来非常好笑的”问题,美国人并没有笑话这位外国人的“无知”,而是真诚地为她讲解。

其实,不管求人办的是怎样难以启齿的事情,只要做到真诚、不谄媚、不怕被拒绝,不管结果如何,都不会影响你所求的人和你之间的关系。倘若真的被人拒绝了,不应该就此气馁,也不要因为别人的“力所不能及”而迁怒于对方,也许这个人为你办不成事情,别人却有办法帮你,你依然可以用这种坦诚的心态去向他人索求帮助。

杨澜老师又与大家分享了一件自己担任《正大综艺》主持人时的“求人往事”。一开始,这个栏目是由杨澜和姜昆老师一起主持的,但是姜昆老师在曲艺团管很多行政方面的事情,一年后,他就因为太忙不再做这个栏目的主持人了。那时候杨澜刚毕业,面对这种局面,她觉得束手无策,要知道,没有一个好的搭档,就意味着她要下岗。当时,年轻的杨澜心生一念:何不找一下赵忠祥老师呢?杨澜和他同在一个办公室,但是他们一个是老师辈儿的,一个是学生辈儿的,何况她平时也不敢轻易去求赵老师办什么事!

可她经过一番思索后,还是决定一试。

杨澜找到赵忠祥老师后对他说,赵老师如果和她同台合作的话,会对节目有怎样的好处。之后她还非常坦诚地对赵忠祥老师说:“如果您不与我一起合作,我恐怕就要面临下岗了!”赵老师见她如此真诚,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她。杨澜再忆起这段往事时,总结自己成功地“请”动赵老师的原因与她当时的坦诚态度有很大的关系。

正确认识求人在我们生命中的意义

有时候,只有坦诚相待,才容易让对方看到你的诚意,当你非常“放得开”时,在求助的过程中,便更能真实地面对自己。

萝伦·史考特是滚石乐队主唱米克·贾格尔的女友,在众人眼里,她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女性——由一个超模转行做时装设计师。在众人眼里,她不仅事业有成,而且有一位天王级的男朋友,她们的感情很稳定,而且她长得也特别美。可是一场不幸却突然从天而降,正当米克·贾格尔做全球巡演的时候,人们忽闻萝伦·史考特在家自杀了。原来,她因为负债而自杀。后来,米克·贾格尔取消了巡演,面对媒体的采访,他回答道:“如果我知道她在经营上出了问题,一定会想办法帮她的。”

显然,从上面这个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萝伦·史考特在遇到困难时,本来可以向自己的男友寻求帮助,可是她却只字未提,可见她有极强的自尊心,甚至不愿意向自己的男友求助。她的这种反应是潜藏在她内心中的不自信造成的。事实上,一个自尊心非常强的人往往是极其不自信的,他们常因此在遇到困难时不懂得求助于他人。

在事关生死的时候,不求人等“死”是对自己很不负责任的。有关调查表明,现在社会上死于自杀的人众多。一般来讲,患有严重抑郁症的人都会有自杀的倾向,而且很多人也会因为抑郁而自杀。不过不一定自杀的人都有抑郁症,有时候一个人遇到重大挫折,会忽然大脑一片空白,一念之间便促使自己走上死亡的道路。

据一项科学调查表明,中国每年大约有二十八万多人死于自杀,这个数字差不多是汶川地震死亡人数的三倍。自杀者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到三十五岁之间。导致这个问题最直接的原因是,他们的思想比较极端。如果他们能够坦诚、坦荡、坦然地向他人求助,将自己的需求告诉别人,这种特别极端的情绪只需三天就会缓解过来。可见,求人有时候是决定生死的。

海蓝建议

不要总是将求人这件事作为一件特别难以启齿的事情。实际上,在很多时候,我们求人是给别人一个机会,展现他的智慧和技能。而且在我们生活中,总是互相寻求帮助,得到过你帮助的人兴许有一天也会帮到你。当别人向你索求帮助时,你应该庆幸有这个机会展现自己的价值。

我们总是怕麻烦别人,有时候,我们希望别人会有求于我们,但是却不乐意开口求人。事实上,如果你经常帮助别人却不求人的话,就总觉得别人亏欠你什么。也许你有这样的体验:能够成全别人自己也会感到很快乐。可想而知,别人帮助你时,也会体验到这种快乐。

求人之前,一定要先确认,你所需要求助的事情是你经过了一番努力以后,实在没有办法解决的。这样是对别人时间的珍惜和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如果事事去求人,这种自作聪明的做法反而是对自己人脉资源的浪费,也是在浪费别人的生命。由此如果你得不到人们的真诚帮助时,便不该再去抱怨别人。

杨澜to天下女人

求人本身就是对他人智慧和能力的尊重,一定要端正求人的态度,克服自己心理上的恐惧感,让求人变成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情。

如果求人成功后,不要就此“结束”,而是应该对别人有一份感恩和回馈,这种感谢不一定是金钱和物质,有时候,一句非常诚恳的道谢,就会带给别人无尽的温暖。

让钱来得顺其自然

当不拘小节的你先付出努力的时候

别人定会善待你

于是钱就“追随”你而来

钱自古以来是人们最喜欢讨论的话题,其内容无非是在两个观点上徘徊:谁喜欢钱,谁不喜欢钱。那么,钱究竟喜欢谁呢?

很多人都认为,命运是不公平的,有的人,出生在富贵家庭,从小衣食无忧;有的人能力超强,甚至有“点石成金”的本领;还有的人,一生穷困潦倒,有的人却沦为乞丐,食不果腹……的确,并不是所有人都幸运地拥有不缺钱的人生,绝大多数人都经历过“没钱”的日子,特别是一个人刚走入社会,和社会磨合的这一阶段。因为在创业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慢慢起步的。

很多人都经历过“穷苦”的生活

海蓝博士说,自己最没钱的日子是2000年到2001年这段时间,那个时候,她的女儿刚两三岁,她的爱人正好在硅谷从事IT行业,海蓝博士还在读心理学硕士,没有收入,而且还得交学费。那段日子,她觉得真是过得苦不堪言,她孩子的奶粉每月就将近一千美元,一旦生病,医药费也是非常贵的,孩子连健康保险都没有。而且她毕竟身在美国,在国内的亲戚朋友,包括父母也没有能力帮她维持在美国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可谓精打细算:能不买的东西就不买,要是买就肯定买最便宜的。来自物质上的压力让她透不过气来,而且她时常觉得生活在一种恐慌感之中。

秋微和众多大学毕业生一样,在刚步入社会的时候,经受了一段经济危机期。众所周知,学艺术的人一向找工作不是很容易,她在就业时经历了重重考验,才找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那时候,她的工资勉强能维持生活,但她还养了一条狗。当时,她租住在一间半地下室里,夏天的时候,房子里既没有空调也没有冰箱,她做的饭必须当天吃掉,否则就坏了。通常,秋微煮一袋速冻饺子,自己吃一个,再喂给心爱的狗狗吃一个,她和狗狗就这么相依为命地过日子。

和她们一样事业有成的杨澜也有经济紧张的时候,她最困难的日子是在美国读书时。当时,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已经超过10了,应该是那些年最高的阶段,虽然她已经工作了四年,有了些积蓄,但是在读硕士期间,她是没有收入的,在花自己的存款时,杨澜总觉得有一种恐慌感。杨澜那时候的房租是每月500美元,相当于人民币5000多块,但住宿条件却很一般:与5个中国留学生合租了一个有3个卧室的套间,她和一个女生合住在一个很窄的房间里,也就是租住一个普通的床位。而按照她当时拿的奖学金的程度来说,她每月的生活费、房租加上吃饭最多也只能开销500美元。这种日子让她总是有一种坐吃山空的感觉。为了节省生活费,杨澜每周都去一趟唐人街,因为这里的货物相对便宜些,比如,大白萝卜、猪蹄子、猪肉、黄豆等特别便宜。她每周都要买回这些食材,然后做出好几天的饭,从周一吃到周五。

巧赚钱而不是蛮赚钱

如果不是三位主持人亲自讲述,很多人根本无法从她们风光的外表猜测到她们曾经度过的艰难岁月。每个人最惶恐的时候,莫过于自己入不敷出、坐吃山空的感觉,这种拮据的感受令人回忆起来十分痛苦。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摆脱经济危机呢?

杨澜在斯坦福大学求学时,大学里开设了一门课程,主题叫“二十岁应该知道的那些事”,学校让学生们分成几个组,一组三个人,老师会给每个组的成员五美元让他们作本钱,然后让他们比一比,看看一周内哪组人赚的钱最多。

这些组员全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来赚钱,有的组用这五美元租了一个打气筒,然后在校园里为学生们的自行车打气,每打一次气收费二十五美分。

还有一个组也想到了给自行车打气的主意,但是他们每次不收二十五美分,而是让使用打气筒的人随便给钱。他们发现,很多人都给的是一美元,因为他们觉得,给得太少拿不出手,这也反映出了一个问题:每个人都不希望亏待别人,所以当他们遇到有打气的服务时,总是倾向于多给一些,这样他们自己心里也会舒服,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在酒店里,会稍微多给服务员一些小费的原因。当然,这对于年轻人绝对是一种经验,让他们明白一种人生规则:当你先付出努力的时候,也许你不一定斤斤计较回报,但别人会觉得善待你对于他们自己也是有好处的,钱会喜欢这样的人。

还有一个组,他们并不想只赚些小钱就满足了,而是因此发现了校园里的商机,在一周内竟然赚了六百美元:学校附近有一些餐厅是非常“热门”的,可很多人晚上去的时候却发现,那里绝大多数的座位都已经被预定了,所以他们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等到座位。于是这三个大学生下午就去把座位预定好,到了晚上再转给别人。其实他们预定的时候并不需要给餐厅付钱,可等到晚上他们转手的时候,会告诉对方:“你愿不愿意多加十五美元,我马上就可以给你。”很多人都乐意花钱买下这难得的座位。

还有一组学生也很有意思:他们发现很多人愿意在校园里找实习生,于是他们就去找了一家人力资源公司,帮这家公司在校园里张贴广告,这些学生还摆了个小摊位,专门宣传这家公司,给即将毕业的学生讲解:如果到这家公司实习,会拥有良好的工作机遇。他们也因此在一周的时间里,赚了六七百美元。

后来,学生们也明白了老师给他们这五美元的深意:就是让他们在不再花多余钱的前提下,用自己的时间、想象力和劳动,来赚取更多的钱。

其实钱究竟喜欢什么样的人,这个案例给了我们最好的启发:钱喜欢的是赚钱能力强的人。光付出自己的劳动当然可以赚到钱,但是要知道,一个人的智慧才是赚钱的法宝,我们应该如何抓住机会,如何运用商机,这些都是成功的必备因素。此外,赚钱还应该懂得遵守规则,明白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赚钱不是工作的目的,而是其必然结果

海蓝博士每去一个单位,都会很快升职。每次到了新的岗位,别人问她期待多少薪资的时候,她就会这样回答:“你们觉得多少钱合适,就先给多少钱。”因为她觉得,她所在的公司有着很大的规模,既然雇了这么多人,肯定是信誉好,只要进去努力工作,过个一年半载就会升职。结果果不其然。

对于一份工作,老是盯着薪资是很肤浅的,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将手头的事情做好,当把它做得很漂亮的时候,钱就成了努力的必然回报。成天计较是否劳无所获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有一年,秋微进了一家挺大的公司。当时秋微的营销业绩很好,有一年甚至有高达几百万元的销售额。而且,秋微和老板住在一个院子里,总是碰面,比如,老板在司机来接他上班的时候,会经常遇见秋微正在院子里遛狗,甚至有时候,秋微正在楼下端着一杯咖啡漫步,也会遇见老板,她觉得已经和老板的关系很融洽了。当时她认为,到了年底,自己一定能拿一个大红包。

到了年底,每个人都收到了红包,秋微打开自己的红包一看,顿时心里凉了半截:里面的钱有零有整的,加起来不过四十几块!她大失所望,原本以为凭着自己的销售业绩,怎么也能拿四万块钱的红包。秋微将这件事告诉了一个与自己关系要好的同事,同事也认为老板可能搞错了。于是秋微鼓起勇气,去问老板原因。老板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他说道:“这就是你应该获得的奖金,你可以想一下,你迟到的次数是多少,多次不合作又会给公司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扣除这些,实际上是一个负数,可是鉴于你平日对领导还算尊重,所以这四十几块是给你的奖励吧!”

虽然案例中的这个老板看起来很苛刻,但他的做法很理性,也给了秋微一个深刻的教训:在一个团队里工作,就应该遵守规则。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就应该忠于什么样的生活,努力将我们的所有激情都投入到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中去。要知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自己不付出任何努力,却等着钱财从天而降,这是很不现实的想法。特别是在刚毕业走出校园时,一定要重视自己所在的每一个交际圈中的口碑。不要觉得,“自己在这个圈子里混不下去了,换一个圈子,便可以理直气壮地继续自己的陋习,反正别人也不知道”,如此往复循环。其实,在被一个单位的领导否认后,幻想换一个圈子就绝对会被领导肯定是很不现实的,如果认识不到自身的错误,今后依然会重蹈覆辙。事实上,这个世界是很小的,在同一个工作领域,与之前的同事再打交道是很有可能的。也就是说,我们和每个人打交道,都要恪守原则,比如,你在学校里答应了别人的事,就应该尽力办到,说不定,你的老师就认识你现在的老板,你的言行很可能会通过你的老师传到老板的耳朵里。因此,你在一个团队里工作或者生活,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诚实守信,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上一家单位你偷懒、迟到、不上班,下一个老板也许很快会知道,在这方面,千万不要心存侥幸。

海蓝博士回忆起自己朋友的一件事:她有一次去美国时,遇到了自己二十年前的朋友,两人闲谈时,聊起了有关钱的话题。她的朋友分享了自己最有钱时的事情:刚到美国读博士后时,他拿到了400美元的奖学金,那时候,他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课,住在一个教授的家里,一个月付350美元的房租,然后吃着每份一毛九分的鸡。他经常给自己的太太写家书,有一次,他在写给太太的信中说:“亲爱的,等我回到家后,你最想吃的是什么?我现在非常有钱,我们完全可以去吃海鲜了。亲爱的,我现在可是一个富有的人啊!”海蓝博士的朋友这时候正值人生得意之时,就算吃得很一般,住得也一般,但是他已经得到了现实给予他的最大的满足。

海蓝建议

对于钱的态度,海蓝博士认为:

1.首先要端正对钱的态度,不要认为“钱有铜臭味”,或者认为“钱是罪恶和贪欲的根本”,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钱,只有聚集了大量的金钱,我们才有权享受生活,才能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2.一定要找到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情,如果你倾尽全力将其做好,必然会得到回报,获得大量金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不要为了追求金钱而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情,违背了自己的初衷。

3.花自己的钱,才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不要指望所谓的捷径,也不要想着谁都会给你钱花,要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假如占了别人的便宜,对方一定会对你非常反感。所以,花自己赚来的钱,赚自己能够赚来的钱,这也是很重要的。不要奢望与谁攀比财富,自己手中的钱能够令自己随心所欲就不错。

4.你自己应该驾驭钱,而不是被钱驾驭。比如,很多人都谈买房买车的问题,如果你有能力而不去买,就会令自己很委屈,但你买一个远远超过自己财力的东西,那何尝不是一种折磨?因为好面子或者虚荣心去买昂贵的物品,最终坑害的是自己。所以,一定要理性驾驭自己的钱财,为自己创造一个相对舒服的生活环境。总之,我们应该用有限的金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杨澜to天下女人

在现实世界中,并不是只要有大量的金钱,自己就一定是幸福快乐的。不要认为没有钱就是一无所有,我们完全可以把不富裕的生活视为当下的安稳状态,给予未来一种乐观的态度。如果现在的你觉得,自己当下是有安全保障的,目光也是长远的,自己也有更多的能力挣到能维持自己生活的钱,那么,你也是富有的。

大学社团,铸就梦想的摇篮

社团是让你发现自我的绝佳机会

让你意识到自己的强项到底是什么

对于大学生来说,新学期的开始,意味着他们将走入崭新的生活。而在这个时候,各种社团也在向大学生招手,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社团,社团还能帮助大学生们拓宽交际圈,很多年轻人还通过这个平台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

社团活动对今后事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杨澜、海蓝、秋微在大学期间,也曾积极地参加过社团里的活动。秋微从中学起就是校话剧社的一员,此外,她还参加了合唱团、美术班、广播站等,毋庸置疑的是,文学社对于她今后的事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她在文学社中除了读诗,还编一些杂志。

杨澜读大学时参加的是话剧社,还曾经得过文艺汇演的最佳女演员奖。杨澜认为,话剧对她今后的择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她曾经饰演的角色是一名心理医生,这个剧的名字叫《suppressed desires》,整部剧反映的主旨是:一个人总是用被隐藏、被压抑的意识分析周围的人,他分析来分析去,最后就会分析到他自己头上。到头来他才发现,原来一切都是一场误会。这部剧给了杨澜深刻的人生启发,自此以后,杨澜渐渐地喜欢上了心理学,几十年后,她更庆幸自己遇见了海蓝博士这样的心理学专家,并且还与其一起创办栏目。

海蓝博士在大学时候参加的集体活动是长跑,这是一项很艰苦的体育运动,海蓝博士每次跑下来,都感觉自己快要晕厥了。但是她一直坚持,因为她觉得这项锻炼有利于磨炼她的意志和毅力。

其实,每一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一个人年轻时积攒的经历会影响他今后的人生。我们想要完成一件事,想要积攒各种人生财富,并不能光靠自我鼓励和想象,而是需要通过动手实践积攒经验,这也是成立社团对我们的意义所在。

秋微在一次演话剧的时候,竟然投入到晕过去了。原来,她当时饰演的是一个原创话剧中的女孩,其中有个桥段就是总演女孩晕倒。后来,秋微就渐渐地掌握了一个技巧,每当演到这里的时候就摔倒,但不会摔得太狠。这部剧还有一个情节是,小女孩为了获得父母的理解,要面对观众说一段很感人的话,而且到了最后,她一定要落泪。秋微在社团的屡次话剧活动中,逐渐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方法,如果想要欺骗别人的感情,就站在人们面前讲讲“违心”的话,这样,在条件反射下,眼泪就会真的掉下来。

除此之外,秋微还掌握了一项基本技能。有一次,她去参加一个比稿——这个难度很大,而且还是个英语比稿,这需要参赛者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在活动前期,秋微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当快要轮到她的时候,她感觉自己已经头晕目眩了。不过秋微最后还是成功了。后来,秋微每每再提起这件事,都感到无比骄傲。她认为,自己后来之所以能抵抗得住工作中的压力,完全得益于曾经在话剧社受到的培训。

不过,在报社团的时候,一定要有选择性,并不是所有的社团都对自己的身心发展有益。秋微认为,有两种社团在参与之前一定要考虑清楚,首先是那种令人特别亢奋型的,他们宣扬的是“一切都有可能”的主旨,比如“传销”这类,仿佛是给人洗脑了一般的;还有一种是负能量特别强的社团,比如,杨澜在台湾参加过的一个女性活动,这个社团的成员全部是离婚女性,她们都是因为老公有了外遇而离婚,大家聚在一起可谓口诛笔伐、声泪俱下,此类社团只会让你的思想更悲观、更消极。

可见,如果有一个人在你面前发泄怨恨,那么,她的怨恨完全有可能加重你的怨恨。渐渐地,大家会形成一种对某事物的偏激看法,这无形中就为你传递了负能量,违背了我们参加社团的初衷。

社团会让人更有归属感

也许很多大学生面临着这种困惑:上了大学一定要参加什么社团吗?这样会不会耽误自己的学业?在社团里一定会有所收获吗?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这必定是有利无害的。

首先,在这个群体中,你很容易寻觅到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有的人甚至可以遇到终身伴侣。要知道,我们不能脱离人类群体而生存,我们与人打交道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时刻保持与不同的人交往的习惯,这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状态,如果自己总是独处,思想难免会有偏激。可见,社团无疑是拓展交际圈,增加缘分指数的有效方式。

其次,与很多人在一起时,大家必定会聊不同的话题,这无疑会让自己的消息不至于太闭塞,让自己不至于孤陋寡闻。当一个人正为某件事情愁眉不展时,假如和一群朋友进行思想交流,也许很快就会豁然开朗。比如,秋微认识的一位女作家,每天晚上都得哭一整夜,才能写出东西来。其实,一个人痛苦的主要原因,就是心事想太多了。如果让你深度思考别人的事情,你肯定体会不到痛苦的滋味。

杨澜精辟地总结了社团对于人们的重要性: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它满足了人们的归属感。我们会从中遇见各种各样的人,大家相交会成为很好的朋友,甚至大家在离开大学很多年之后还保持着联系,每每回忆起来,还能想起曾经在一起的愉快时光,就算当年违反校规这些糗事,也是青春岁月中不可多得的记忆。

秋微在大学期间充分感觉到了社团带给自己的乐趣及其重要性,毕业后,她自己也组织过一个俱乐部,叫“愿富俱乐部”,“愿”是但愿的意思,“富”是富裕的意思。每隔两个星期,就会有一个人担当俱乐部主题活动的负责人。这个俱乐部的成员不必花一分钱,只需拉一些赞助,或者跟别人谈下什么合作以利于整个娱乐部的运营,另外,每个人还要轮流提出一个主题,然后将大家组织起来,做一些比较好玩儿的事情。

秋微是这个俱乐部的活跃分子,她组织过多场活动。曾经有一场特有意思的活动,主题是“重温八十年代”,那天,到场的人都是一副八十年代的装扮,大家穿着八十年代的服装,吃着八十年代的食品,看着八十年代的电影……最重要的是,秋微为了这个活动的顺利开展,还去拉了好多赞助。当天的活动气氛很好,足有一百多人参加,秋微拉来的赞助商为他们提供场地,并送给所有参加活动的人绿豆糕。

参加社团是发现自己专长的绝佳机会

其实我们很多人上大学在选专业的时候,尤其在中国,所倾向的都是挣钱比较多的,比如医学、法律等,他们选的也许并不是自己喜欢或者擅长的,而大学社团却是一个特别好的机会,让我们能发现自己到底最擅长的是什么。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一是自己的工作,另外一个是自己的家庭。选一个特别适合自己的工作和选择一个很好的爱人同等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工作可能比家庭还重要。要知道,我们花在工作上的时间,比在家里待的时间还长,况且在家里,还得花几个小时在睡眠中。所以,个人的兴趣爱好很有可能将来发展成为自己的职业。还有一种可能是,有的人在入大学前已经选好了专业,比如化学,而自己却在大学社团的影响下,对话剧产生了兴趣,但话剧也有可能对你的化学专业有促进作用。要知道,有时候文科和理科会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它们会令你的左右脑均衡发展。所以,大学期间是个人意识到学科交叉重要性的阶段,丰富的社团生活正满足了这一点。

杨澜对自己曾经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的往事仍然记忆犹新。研究生开学的时候正值九月份,当时的校园就像农贸市场一样,遍地都是摆小摊的大学生。社团多达三百多个,每个社团都会摆一个小摊,每个社团都在招揽新生,这种场合让新生觉得自己特别重要。每个社团招揽新生的方式不同,而且目的也不同,有的说自己这里有帅哥美女,社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结交异性;有的社团为了招揽社员,甚至会亮出很有趣的诱惑条件,比如只要参与他们的社团,就可以得到免费热狗一个。

耶鲁大学有一个骷髅社很有名,杨澜曾经参观过那所学校,她发现有座像希腊神庙那样的三层楼小房子非常特别。骷髅社的英文名字叫“Skull and Bones”,但这个社团实际的寓意是“一个满是精英的社团”。它所招的社员必须家世好,体育也得很棒,学习也得拔尖。这个社团里有一句名言:“到底谁是白痴?谁是智者?到底谁是乞丐?谁是国王?”意思是,不管什么样的人,他最终的结局都难逃一个“死”字,这也是骷髅社得名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骷髅社真的培养出了很多精英,比如,布什总统一家都曾经在大学期间参加过这个骷髅社。在所有的社团会员中,诞生了三个美国总统和一批大法官。

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在描述自己的经历时,曾经讲到,他在大学的时候,特别想进哈佛大学的一些精英社团,可他始终未能如愿,这让他很有挫败感,他也因此一直想发起一个社团。没人能想到,他竟然以此为灵感,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网络Facebook。可见,社交网络的流行跟人们希望加入一个团队、一个社团的心理需求是一样的,而且虚拟社团有它更好玩的地方。

海蓝建议

首先要肯定的是,任何一件事都要利人利己,这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和人际交往都有帮助,对将来的事业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现代社会中,能够加入一个让自己把心静下来的社团是非常重要的。人只有在心静的时候,才能发现自己的智慧。要知道,静心和静观是相联的。年轻人通过理性的思考,便能深刻领悟如何正确走自己的人生之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五十岁的人如果经常静观,他的思维便会相当于二十五岁的年轻人,他的创造性和记忆力也会有所不同。

其次,要认识到社团对于人生的意义。对于人来说,每天吃喝拉撒睡不是我们生活的主要内容,社团无疑会拓宽你的视野,让你对现在的美好生活更感恩,但其根本目的还是利人利己。要知道,快乐本身也是利己的,是对自己和别人都有好处的一件事情。

杨澜to天下女人

人在成年后,在社会中主要担当两种角色:一个是自己的社会角色,比如,自己在单位是什么样子,在家里又充当着怎样的角色;还有一个角色是属于自己的,而社团无疑是满足自己、展示自我的平台。其实在幸福的五个支柱当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找到自己的兴趣,这种兴趣往往能让你为之废寝忘食,甚至忽略了时间的存在。而这种兴趣如若伴随你一生,并且让你因此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这对你的一生都是很有好处的。

怀旧,一种来自灵魂的安慰

人们总是通过美化记忆来营造心中的浪漫

回忆可以伴随我们积极地走未来的路

网上曾有一个展示活动可谓风靡全球:将过去的老照片拿出来重新拍摄。比如,有的人存有这样一张照片:他还是婴儿的时候,爸爸抱着他;不过现如今,照片中的婴儿已经长成身高为一米八的健壮青年了,还留起了胡子,显得更加成熟稳健,他的父亲用类似当年那张照片的姿势抱着他又照了一张。这种玩法之所以风靡全球,是因为人们或多或少都有怀旧的心理。这一方面让我们在照片中寻觅到了成长的足迹,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对旧日的时光充满了无限依恋。

当人们看到这种奇特的对比照片时,心中会油然而生一种奇妙的感觉。很多80后、90后都会故作深沉地说:“想当年,我们小时候……”大家很容易有这种年龄感和代沟感。其实,每个人在提起小时候的事情时,都会流露出很多难以磨灭的情感,而且每个人讲起来都会津津乐道。

每个人都拥有尘封在心底的美好记忆

杨澜回忆道,小时候最期待的事情,莫过于街道上来一个爆爆米花的。每当这时,各家的小孩就像过节一样,都着急地向妈妈要大米和玉米,如果给爆爆米花的人加上一分钱,他还会在米里面加上一点儿糖精,爆出一锅甜甜的爆米花。这时候,等待的孩子们都排成一个小队,他们有的拿着脸盆,有的拿着小盆,有的拿着小碗……最可怜的孩子是手里攥着一把小米的,他们等待着将这把小米变成美食。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莫过于听到那声又期待又害怕的“砰”的声音,当听到这声音,就闻到整条街道里都弥漫着的爆米花的香气。杨澜认为,小时候的爆米花是最好吃的美食,它是现在很多“好吃的”都无法比拟的。

海蓝博士最深刻的童年记忆就是踢毽子。当时,这些小女孩们比的不光是踢毽子的技术,还会比谁毽子上的鸡毛更漂亮。当时孩子们用来做毽子的羽毛,都是取自家鸡尾巴上的。海蓝博士嫌弃自己家的鸡尾巴上的毛不漂亮,她相中的是邻居家的大芦花鸡,于是她每天都琢磨着怎样从这只大公鸡的尾巴上多拽下一些毛来。终于有一天,机会来了。这天,小海蓝趁邻居不在,蹑手蹑脚地去邻居家偷鸡。她将那只大公鸡抓住以后,拔了它很多的鸡毛,而且她还想借花献佛,送给好友一些漂亮的羽毛,这只鸡屁股上的毛最后都被拔秃了,看起来特别好笑。拔完毛之后,小海蓝撒腿就跑。现在她都不记得拔完鸡毛之后发生了什么事,因为当时的她既紧张又害怕,那种罪恶感和刺激感直到现在都让她记忆犹新。

秋微的童年同样也经历了很多有趣的事情。她最喜欢玩的游戏是跳皮筋,那时候,在跳皮筋的同时,小伙伴们还会唱一些儿歌,比如《马兰花》《王二小》《小松鼠》等,这些调调里还配有一些她们现在也不明白的词,如“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

童年还有很多好玩的趣事让人想起来乐不可支。秋微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动画片,里面有一只大猫,是片中的一个反面角色,但是很多年之后,她再想起的时候,却依然觉得那是一部恐怖片。

秋微小时候住在一个大杂院里,大家都得去公厕上厕所,当时流行过一部小说名叫《人生》,里面的主人公是高加林和刘巧珍。高加林曾经有一段日子当过掏粪工——现在很多小孩可能都没有听说过这个职业。不过,那时的孩子们可以见到院子里每天会来掏粪工,他们每天穿梭于院子里的公共茅房中。不知道是不是有些小孩在效仿,因为她三天两头就能听到有小男孩掉进厕所里的消息——一只脚陷进去了。有一段时间,秋微总是很好奇,到底男厕所长什么样?为什么男生很容易就掉下去?

对现状不满是追忆过去的诱因

事实上,很多人在追忆过去的时候,总是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浪漫化,但是如果人们现在的生活比较忙碌或者幸福,大家都很难将思绪沉浸在过去。不过话说回来,由于当时的我们年纪小,对所有一切接受起来都比大人容易,而且在所有记忆中,你所挑选出来记忆的其实都是比较美好的片段。其实在那个时候,我们不仅是物质条件不好,就连精神上也是相对封闭和压抑的。

杨澜上中学的时候,牛仔裤就已经开始流行了。那时

候,他们的教务主任每天都坐在学校门口,早上他要在门口检查,如果谁穿着牛仔裤来上学,就勒令他们回家换衣服,他认为穿牛仔裤是资产阶级思想的表现,因为牛仔裤是由美国传进来的。那时候,杨澜有个同学的思想特别奇特,他写了一篇文章批判这个教务主任说:“顾名思义,牛仔裤是牛仔穿的,牛仔应该是放牛放羊的劳动人民,所以牛仔裤就是劳动人民的布裤子。”

现在有关食品安全有很多的报道,让大家觉得吃什么都太不安全了,这让秋微不禁联想到,以前吃东西的感觉很美好。其实,那时候的食品也未必安全,可是大家却吃得有滋有味。比如,她们小时候喝的饮料就是用白水和糖精兑的,有时人们还会往饮料里放添加剂,让饮料带上颜色。有一次,秋微妈妈带她去弄堂口买馄饨,当时是两个阿姨在那里包馄饨,秋微对妈妈说:“妈妈,你看市场里面的肉多好,红亮亮的,我们也买回去做馄饨吧!”没想到,她们刚将肉放在水里煮,水就变成红色的了。原来这肉的颜色是染的!

其实,人们过去并没有对食品安全问题太敏感,他们觉得吃什么也没关系。在品尝美味的时候,人们虽然没有安全意识,但是吃得特别开心,不会有现代人的各种顾虑。在当时科技还不算很发达的时代,如果家长告诉你,有一天,你可以坐车,那么,一定会令你乐得笑个不停。童年时代对事物的纯洁情怀恰恰是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心态——让人们的心绪总是沉浸在快乐中。

海蓝博士认为人们怀旧的真正原因是:一帮人在一起盘点过去的美好生活,就使得大家都找到了一个共同的“点”。在成人的世界中,大家都东奔西走,忙碌了很多年,尤其是在网络年代,我们没有一个彼此连接的点,所以心灵特别孤寂。而追溯到童年生活的那个年代,追寻那个共同的“点”时,大家就会觉得特别有乐趣。

从另一个角度来剖析就是,很多人对自己的生活现状并不满意,所以总是用回忆来安抚自己受伤的心。回忆其实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人们总觉得过去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就连曾经不愉快的记忆,现在回想起来都能品味出它特有的乐趣。

怀旧是人们为了填补心理上缺失的情感

现在孩子的生活远远不如过去的孩子那么丰富,他们的主要娱乐活动就是玩电脑游戏,并没有以前那些捏泥巴、爬树、玩儿弹弓、捉知了的活动。也就是说,过去孩子们的娱乐大多有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而现在的孩子却基本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秋微和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一样,也曾有自己的追星梦。她在很小的时候,有一段日子,妈妈总是要到香港出差,秋微也闹着要和妈妈一起去。那时候,她特别希望妈妈能在香港定居,因为这样她觉得就有机会见到周润发了。秋微的妈妈被她弄得哭笑不得,她不知道该怎样答复女儿,于是她就安慰秋微说:“你看,你表姐在北京已经住了很多年了,但是她们依然没有碰见过刘晓庆啊!”那时的刘晓庆,可算得上是全民偶像,这让秋微的情绪变得很低落:也许就算到了香港,也见不到自己心中的偶像!不过长大后,秋微还是抱有儿时的憧憬和希望,但愿某一天,自己真的能遇见儿时的偶像周润发!

实际上,怀旧是因为人们心理上缺失某一种情感,也就是你现在心理所需要的东西,而未必是你曾经怀念的事情。比如,自己非常怀念少年时代的纯情,其实在那时候,自己也未必纯情到什么程度。因为在过去,人们对金钱的奢望没有太大,也没有过多地在功名利禄中徘徊。过去并不一定非常完美,那时候人们心里也有一些别的“狭隘思想”,比如,当时人们择偶的时候,要看对方的家庭成分如何,工农兵是众多女性的首选,而当时的知识分子则是人们心中的“臭老九”。由于时代不同,人们眼中的“功利”随之发生了变化,所以总会觉得,那个时候的一切都完美无缺。究其原因,是我们过度美化了过去的一切,这就像现代的PS技术,只需用一个小小的软件,就能将人们心中有瑕疵的地方处理得精美绝伦。其实,这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更深刻的问题:人们怀念更多的可能是真诚。因为过去没有太多的物质诱惑,大家都能彼此坦诚相待,就能更多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再者,有时候人们怀旧,有可能是找寻心中的那种归属感,让心里更踏实,摆脱困扰着自己的恐慌感。

杨澜曾主持过一场活动,活动的内容是:中美两国的第一批留学生在一起讨论三十五年前中美互派留学生时的场景。当时有一个美国人,能说一口非常流利的北京话:“我们刚刚到北京的时候,觉得北京是个浪漫的地方,尤其是骑着自行车穿行在大街上的时候。还有一件浪漫的事情是,北京人在冬天时,总会储存大白菜,家家户户的门口都堆着大白菜。”可是这个外国人并不了解浪漫“背后”的故事:如果北京的大街上刮起西北风,他就不会觉得骑车“兜风”很浪漫;过去的物质条件有限,不像现在,即使在冬天也能买到“反季”菜。当然,那时北方人冬天只吃土豆、白菜、胡萝卜等,而且那时候分菜也特别累,要一棵一棵地将菜搬回来,再放到地窖里储存,还得时常进去检查,发现有烂的,还得将其赶紧处理掉。这些事做起来可一点儿也不浪漫。

海蓝博士认为,人们对现状的不满,使得自己的心态逐渐有了这样的趋向性:后悔过去,担心未来。总是认为自己过去的那部分记忆很美好,尤其是对旧人的想念:“当初那个人是多么爱我,一直爱到现在。”你可以反问自己:既然对方真的对你那么好,为什么你们最终却没有走到一起呢?当你对现状不满的时候,你会美化过去的一个片段,要知道,那只是生活中的一个片段而已,并不是你所有的记忆,也并不代表你所有的生活。而我们现在要做的,是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人生,将未来打造得更加美好。

杨澜to天下女人

有时候,人们会美化别人的经历去填补自己现在的心灵空虚;有时候,人们会通过美化过去的记忆来填补自己心中的浪漫,但是归根结底,一个人如果心态比较积极,是没有时间念旧的。但每个人在怀旧的同时,又都会得到情感上的一种满足,而现在我们应该做的是,在这点点滴滴的美好感受中,积极面对未来的漫漫人生。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浪漫之旅

人总是要给自己那么一点儿惊喜

要不然一切太可预料就无趣了

有人说,人生应该有两大值得自己“冲动”的事情,第一是要有奋不顾身的爱情,第二是要有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其实这种说走就走的旅行,有些人是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完成心愿的,可有的人也确实有自己的万般无奈和各种顾虑,不能做到“说走就走”。

对于这种旅行方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女1:想过,在没有工作或者比较闲的时候,想过旅行,以享受为主。

女2:忙完很繁琐的一件事情,或者度过一段很忙的日子之后,就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女3:学习或者觉得工作忙的时候,或者压力特别大的时候,想找一种放松的方式。这也是小时候的梦想,突然很喜欢这种方式,希望以后还会继续有这样的旅行吧。

男1:这种想法是有的,学习上出现一些压力,或者在工作、实习当中遇到很多问题,就觉得应该给自己放松的机会,想有一段集中的时间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去看一些自己没有见过的风景。

男2:有过,其实有几个原因,第一是因为从小到大,要顾虑的东西特别多,很少有那种马上就能做想做的事的机会。其实说走就走的旅行,不是强调旅行,而是强调想做这件事马上就能做的感觉。第二,从小到大的旅行大多数是跟着旅游团,经过完美的规划才开始的。说走就走的旅行能让人享受到脱离规划的随意的生活。

人们旅行是为了追求一种转变

很多年轻人都想脱离有规划的生活,这和他们生活的环境不无关系,特别是这一代独生子女,从一出生,全部人生就已经被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父母规划好了,包括读什么样的专业,考什么样的大学,做什么样的工作,找什么样的对象,买什么样的房子等。有时候,年轻人们被这种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所以想放开一切去寻找一份自由。那么,人们寻求这种“说走就走”的冲动,大概是出于一些什么样的心理需求呢?

海蓝博士认为,人追寻那种说走就走的旅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改变”,就是想寻求不同于目前生活的一种状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们已经忙碌了很久,当闲下来的时候,想要找一种休闲的方式让自己放松一下。再有就是赌气,就像捉迷藏一样,跟爱人或者情人一生气就消失了,想看看对方是否在意自己。还可能是为了逃避现实,逃避自己眼前的困惑,于是就想从自己身处的环境中“逃离”一段日子。

在近二十年前,有一位叫余纯顺的探险家,他徒步游遍了全中国,也到很多地方进行了探险。他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在上海这个大城市找不到心灵的归宿,对自己的生活现状极度不满,于是便采用这种方式排遣心中的压抑。他一次一次往西走,还曾到那个被叫作“死亡之海”的罗布泊沙漠探险,最后他在这个无人区遭逢迷路和高温,不幸遇难。当时,著名作家余秋雨还专门为他写过一篇文章,主要内容是追问,究竟是什么理由让余纯顺一次又一次地去面对如此恶劣且不可测的自然环境。

上面讲的是一个典型的想到大自然中寻找自己想要的生存环境的行者的故事,旅游确实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在都市体验不到的心胸开阔和平静的感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考虑问题的方式,有的人走进大漠的时候,并不会感到痛苦,反而会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豁达之情。有时候,一个人怎么也看不懂自己眼前的困惑,或者总是为一件事情无休止地纠结,走到“千里之外”后才恍然大悟,他自己纠结的是一件无所谓的事情,于是心胸豁然开朗。

杨澜在和老公恋爱期间,曾经历过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那时候他们还在美国读书,有一天,吴征找到杨澜说:“我买了两张机票,咱们今天下午就走,你不是从来没去过迪士尼吗,我带你去一趟迪士尼。”杨澜埋怨道:“你也不跟我商量就买了票,我下午还有课呢。”吴征告诉她,逃一两节应该也没什么关系。杨澜却依然犹豫,要知道,她从小到大都是好学生,她一直觉得这是一道无形的边界,从来没有想过去突破它。但是那天,杨澜逃课了,她迅速回到宿舍,将几件衣服扔进包里,就匆匆忙忙和吴征去了迪士尼乐园。当时杨澜虽然感受到一种犯罪感的刺激,事情过后却觉得这件事特别浪漫。她不得不承认,那次逃学真的给她带来了巨大的惊喜,这么多年来,这件事一直是埋藏在她心中最美好的记忆。

有时候,我们的确需要听听自己的内心在呼喊什么,如果这种声音太强烈了,就不能忽视它。所以在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我们的生活中还是应该有一点儿惊喜,要不然一切都太可预料了,就会让人觉得生活枯燥无味。

秋微有一个朋友是某卫视的主持人,他所在的单位每年给他规定节目量,一般他只用半年时间就录完了。他的收入还可以,而且他不是一个追求奢华的人,可以说,他有充足的条件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怎么个“说走就走”法呢?比如,某天早上他醒了后,如果有旅游的念头,就会马上起床,到机场去看航班,也会火速地办好自己的签证。在去过好多地方后,他却告诉秋微,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像他想象的那么有意思,比如,他有一次去马尔代夫,就在路上折腾了好长时间,去那儿以后他发现,只有他一个人是单身,其他人都成群结队或者是情侣出游。他在马尔代夫待了五天,当时他觉得特别无聊。他自己拍的那些照片都是阳光、沙滩或者跟游鱼在一起的自拍等,他说,其实孤单一人在一个语言不通的地方游玩,会觉得特别无聊。

穷游也是一种浪漫

现在还有一种旅游方式特别浪漫,就是穷游。一个人背一个双肩包,身上没带多少钱,只是一路搭顺风车,人家将你带到哪儿就是哪儿。但这种游法一定要注意人身安全。比如,首先要选择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旅游,最好不要独行。其实,很多年轻人都把远方美化了,觉得自己可以在旅途中解决所有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夸大了自己的能力。如果真的想要穷游,完全可以和一些经常出游的人组成团,这些人对于不花大钱出去旅游,其实已经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了——包括熟知行车的路线、饮食等。去选择一些口碑、治安、景色都相对好的目的地,在到达之前,应该先对目的地的公共交通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就会免去很多麻烦。

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需要面对:如果我们展开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可能自己会非常开心,但是身边那些与自己关系紧密、关心自己的人,会怎样看待呢?其实,这样的行为是自己缺乏控制冲动的能力,其过程中必定会存在很多潜在的危险。比如,如果你从工作岗位上“说走就走”,那么领导首先会不高兴,而你遗留的工作如果没处理好,会产生很多隐患,也会影响你在单位的口碑。

秋微有一个好朋友可谓是“说走就走”的人,有一次,秋微到台北办事,在一个书店里看到了很多古汉语书,于是她马上就打电话通知了这位朋友,不成想,她的这位朋友此时也在书店里!原来,一开始她和秋微就商定去参加挪威大使馆的一个活动,可是到了这个活动的前一天晚上,这位朋友忽然说自己要去杭州看一个园子,于是就真去了,秋微也没想到,她们后来又在台北相遇了。

海蓝博士说,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每个人其实都不是单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属性。每一个人一定和很多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联系其实是你在生活当中,保证自己生活得愉悦、安全和有各种风采的重要原因。

如若你“今天干一出明天干一出”,时间久了,也许你自认为自己的行事风格很独特,可最终那种独特会变成一种孤独,因为没有人会跟你在一起,没有人能受得了你的“说走就走”,最后你就会变成流浪汉。

这种“说走就走”的旅行,用现代时髦的话来讲,就是“冲动是魔鬼”。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一个人冲动的行为往往会造成很多不良的后果。但如果真的“要走”,就应该首先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出游,自己心里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对于没有实现的生活愿望,有一种无限的虚化和幻化的趋向性。所以你要问你自己:是不是要通过“出走”来解决这个问题?但“走”可能不是唯一解决困惑的方法。

海蓝博士在美国时遇到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平时做事比较积极主动,可是有一天,他却突然从海蓝博士建的所有QQ学习群里退了出来,这让海蓝博士非常震惊,于是便问他退出的理由。这个学生回答得支支吾吾的,大概意思就是,因为他自己的家里有事情所以打算退学。海蓝博士对此十分不解。她认为这个学生的处理方式很不妥当,即便家里真的有事,也肯定有更好的解决方式而不是退学。比如,他可以选择休学,也可以召集自己所有的亲朋好友一起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对于他所在的团队来讲,是保持完整性的一种做法,可他还是选择了离开,这对整个团队无疑是一种损失,也让海蓝博士很失望。

事实上,一个人冲动时候做的事情,只是为了宣泄一下自己当时的情绪,他不会没想到,自己的行为对身边的人会造成怎样的影响,有时候,这种行为不光会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甚至会失去他人对你的情感。要知道,建立起感情和信任的时间是非常长的,如果自己的冲动行为让自己丧失了与他人多年的感情,今后再想挽回就不容易了,这其实得不偿失。

杨澜to天下年轻人

中国年轻人现在的成长环境非常受限制,他们的生活可能被动性比主动性更多,也就是说,自己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别人帮忙安排的,不是自己安排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真的需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有时候,旅行是发现自己和了解世界的最好途径。当然,在实施旅行之前,首先要保证的就是安全,尽量不能给周围的人带来什么不便和麻烦。

挑战自我的法宝——硬性规章制度

每个公司的制度都有自身的道理

员工积极配合才能发展个人能力

很多进入职场的人都会发现,各种机构或者公司都有自己的规定,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不过这些规定也有非常奇葩的、让很多年轻人感到不适应的,作为员工的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应对这种措手不及的事情呢?我们是应该特立独行,还是应该按部就班、随波逐流呢?

以下是各种员工对自己公司奇葩制度的倾诉:

职员1:我们公司的规定是,每个星期只让喝两天酒——周六和周日,难道以后赶上我过生日也要放在周末吗?

职员2:每天早晨七点半,公司都会组织大家在马路旁边跳操,而且还要在很多路人面前喊“我能行,我好棒”,真让人觉得丢脸啊!

职员3:最近网上传出了很多叫嚣声:“打倒奇葩领导!他们无视人权,藐视法律,迷信封建;他们欺骗员工签非法协议,践踏员工尊严,侮辱员工人格,简直是道德无底限,智商无下限……”我们公司规定,一个月上厕所的时间,不能超过400分钟,也就是说每天上厕所的时间,只有17.39分钟,假如每次都去厕所5分钟的话,一天才上3.5次厕所……

职员4:我最近也想跳槽,就算是裸辞我也觉得无所谓,主要是我们公司不准请病假。我们老板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相信既然你有体力去看医生,那么你就有能力来上班。

职员5:我们公司不准不带工牌、不准不穿工装、不准不穿袜子、不准穿拖鞋、不准穿短裤、不准上网……违反上例,罚款20到50元,外出一顿饭报销10块钱,不管到大小城市出差,住宿费只给60块。这不是让住厕所吗?

其实,每个公司和机构都有所不同,有些规定是非常有必要实行的。比如,当你在“流水线”工作的时候,单位就不允许员工将头发披散下来,因为头发有可能会缠在机器里面,即便穿拖鞋也有可能影响操作,如果员工反应不及时,很容易造成安全隐患。由此可见,我们应该理解这些规章制度。

秋微刚步入社会时,一连去了四家公司,而且还都是她所从事的行业里规模比较大的公司,如最大的唱片公司、最大的娱乐公司、最大的广告公司,后来她渐渐地发现,自己还是特别喜欢单干,她适应不了按时上班的规律性。在对抗上班规律性上,秋微可谓是无计不施。比如,秋微总是让邻座的人帮忙打卡,这个人帮完后,会帮秋微连灯和电脑也打开。秋微很喜欢在座位上挂一件外套,于是这位同事便将外套挂在她的座位上。如果老板过来了,他会告诉老板,秋微已经来上班了。不过时间久了以后,老板自然就知道了他们的伎俩,因为当时的秋微经常迟到。她总是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每次到了加班的时候,自己就必须得按照规定坐下来忙,而早上却一定要准时来上班呢?

杨澜分析道,有一些公司的制度就是比其他的公司严,比如,有些公司,几千名工人都在一个厂区里工作,在管理这类大公司的时候,老板就严格要求员工上下班都得打卡,而且一环扣一环,否则就很容易出现问题。而杨澜自己创办的文化公司或媒体公司,就会相对轻松一点儿。平时加班写稿子或者开策划会,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每一次这样的加班都要去补偿,那么秩序就会大乱。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走过一些餐厅或者理发店的时候,发现这些餐厅的老板会将员工叫到大街上培训,他们不时地在大街上高喊着口号,路人还能听到他们反复地说“Yes sir”,那声音大得甚至让人觉得有些尴尬。如果我们要选择一个公司就不应该抱怨什么,认为不适合就辞职,寻找新的地方。不过,每个公司制定怎样的制度都是有道理的,也许以员工的角度无法理解。海蓝博士曾经就职于美国最大的心理咨询公司,那个公司有很多要求,其中有一条是:每个员工每天至少看四个客户。如果要是看不够,就会被扣奖金。当时海蓝博士并不理解公司制定这种制度缘为何故,等到后来她做到了管理者的位置时,才明白公司这样规定是为了保证企业的效率。其实,员工和中层管理者以及高层管理者,看事物的观点往往不一样。这就如同当我们站在一幢楼里的时候,在一楼你会看到楼房正在漏水,可是走到二十楼的时候,你未必还能看到一楼的事物,但是你能够看到更远的地方。正是因为我们总是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所以会不理解公司的决定。

很多人都说别人的公司好,比如有的人说:“你们看谷歌多好,员工都穿得多随便,还有人带着狗来上班,就连宠物吃的东西都是免费的。而且很多工作的地方也很好玩儿。”这些只是道听途说,事实如何,我们根本无法看到。试想一下,倘若一个公司会允许员工带着狗上班,还给员工照常发工资,按照正常的思维来理解,怎么可能是真实的?我们假设自己是老板,如果想要自己的公司运营得完好,肯定会让员工拼命为自己服务,如此该公司的员工根本就无法有带狗的时间,甚至连上厕所的时间都不会多。也就是说,我们看事情只是看到了一个“点”,是片面的,而并没有看到整个事件的全过程。

现在有这样的一种工作状态:越来越多的公司要求员工二十四小时都开机,如此,公司想要找到你的时候,随时都能联系到。特别是一些国际化的公司,可能你晚上睡觉了,但是其在国外的公司,可能正巧此时赶上“开盘”。这是由于时差而引起的问题,但是很多员工不适应,总是抱怨公司为何要打搅自己的私人时间,所以在衡量一份工作好与不好的时候,一定不要片面地去看它,要对其全局进行考虑。

几年前,秋微和自己的好朋友小菲一起策划了一本书。

这本书所反映的问题是,很多人步入社会后所做的工作和自己的专业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当时,她们给书起了一个很直白的名字——“专业是个屁”,可是出版社却不让她们管书叫这个名字,觉得这种叫法实在太奇怪了,而且还会降低她和小菲的社会地位,建议将书改名为“专业是个啥”。当时参与本书编写的还有一个写手,她们三个人一起采访了几十个后来在专业上转型的人。在采访中她们发现,很多人都反映根本做不到二十四小时随叫随到。而且很多人认为,做真正喜欢的事情所付出的代价其实远远大于这二十四个小时开机而为工作投的心力。这就看我们用什么角度去衡量事物,哪件事情更值得自己去冒险,如果去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那就不只是二十四小时开机了,恨不得四十八小时都一直处于工作的状态。

我们在年轻的时候,换一个环境尝试一下其实是一种不错的人生体验,这便于让我们了解一个问题不同的侧面,比如,当你自己要去独立经营一个实体小公司时就必须意识到,和谐的人际关系甚为重要。她曾经得到一个中层管理者的投诉:有一天,他正在和公司基层的员工商量一个外包合同的报价问题,这个价钱实际上已经压得很低了,但是比杨澜级别高的管理人员认为还可以再降两万块钱。这件事很快就被杨澜知道了,她当时认为,按时完工比赚钱更重要。于是她抢先说道:“还纠结什么呀,不就两万块钱吗?咱们赶紧签了吧!”她说这话的时候是当着很多其他员工的面说的。也许,作为一个管理者,当时可以大方一下,但是这句“不就两万块钱吗”事后也许会对员工产生负面影响,毕竟这话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说的,员工很容易效仿领导者的态度来处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

对于此事,杨澜事后还进行了自我检讨,她认为自己不能越级去管理这件事情。实际上,很多公司的内部都存在着复杂的人际关系。我们需要冷静下来,具体地分析一下,自己所处环境的规章制度到底有没有道理。确实,我们有的时候会遇到文化层次不同的老板,也不免会遇到对员工的权利或者是对人的平等和尊重意识很差的老板。此时,我们能调试自己就应尽力,不能的话就应该“炒老板的鱿鱼”。

秋微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介意的事情,比如,有的人在意的事情特别独到:他需要所有的人都尊重自己。秋微的一位朋友曾经在某一地方台工作,当时他正在当实习主持人。他们台里面有一个规定:中午的吃饭时间要尽可能短,还必须集体订盒饭,因为单独订,大家进出电视台都得登记,特别麻烦。所以,单位给大家吃什么,大家就得吃什么。秋微的朋友对此很愤怒,他认为,中午的这顿饭甚为重要,每天如此,任何人也受不了。这件事情一直困扰了他很长时间,有一次,他和秋微闲聊的时候提起了这件事,秋微随口说道:“你应该好好想想,是吃饭重要,还是当主持人重要。”她劝诫朋友的意思是,如果他在自己所在的电视台这个体制里,觉得当主持人特别重要,那就得一直忍着;但如果他认为午饭要吃好更为重要的话,那就没必要硬着头皮硬撑着。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没想到,当秋微一年后再见到他时,他已经不在电视台工作了。看来,在他眼里,“吃好了”是更加重要的事情。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后来开始为这个电视台提供盒饭了!他觉得盒饭做得可口与否特别重要,事情后来就一直向良性的方向发展。更有趣的是,由于他是一个文艺青年,经常在盒饭上加一些“艺术”成分,这饭弄得就像是唐人街的中餐一样让人看了食欲大增,他还经常在饭盒里放纸巾或者纸条之类的东西,上面写了很多励志名言或者心灵鸡汤之类的话。当然,现在的他依然有机会回去做一些兼职,录一些节目,也可以说,他圆了自己最初的梦想。在压力下,他终于破釜沉舟,挑战了自己的极限。

此外,不同的公司对于员工之间能否谈恋爱,有一些规定比较严格。比如,你可以谈恋爱,但是谈完了以后,要决定结婚时,其中一个人就必须离开公司。特别是在很多公司里,有一些所谓的利益冲突,所以要求相同部门的人不能结婚,如果两人非要结合不可,其中一个人必须离职。当然,公司做这种硬性规定可能让人非常不理解,虽然很多办公室恋情是员工在工作中积极进取的动力。

海蓝建议

我们应该在众多职场规则中,努力地发挥自己的潜质,绽放自己的光芒:

1.没有一个人能在规矩之外工作,哪个公司都有自己的规矩,即便自己办公司也是如此,所以,每个人,包括老板在内,全都要遵守公司的规矩。

2.我们要让自己的个性适应规矩,而不是让规矩适应个性。

3.不管公司制定怎样的规矩,我们首先要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对公司有价值的人,然后你才能“走”到一个位置上,才能改变规矩。

4.要有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舞台应该是自己创建的,当你施展自己才华的时候,必定是你对团队有所贡献的时候,或者你应该为自己搭建这样一个平台,让别人能够容得下你的个性。

杨澜to天下女人

很多时候,我们被公司的各种制度束缚,但是换个角度来看,我们完全可以将服从制度当成一件挑战自我的事情。等时间久了你会发现,这种适应就像是锻炼肌肉一样,会让自己变得更有力量,这种状态会让你在工作中更加挥洒自如。究竟我们能不能在这众多的规矩中施展个性呢?答案是肯定的。但如若遇到哪个公司不尊重法律、不尊重员工的基本权利时,你完全可以离开,甚至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自己。

珍惜大学的“蹉跎”岁月

青春岁月是智慧成长的旅程

我们应用“外在”的青春来换永恒的“内在”青春

一首催泪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唱出了潜藏在人们内心的忧伤,更让人们慨叹流逝得飞快的时光。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会令我们触景生情,比如,当我们再次看到学生们面临一年一度的毕业季时,总是不禁想到当年的伤感和离别。即便我们不再年轻,但是论及毕业季,每个人总是有很多回忆,总是怀念青春年少时的美好:你吃散伙饭了吗?你跟同寝室的那些好友们痛哭流涕地道别了吗?你与自己的男友分手了吗?

“糗”事也是青春岁月中最美的记忆

秋微和杨澜在大学中都有自己的糗事,她们甚至认为,没有逃过课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

秋微说上大学的时候,曾经和同学一起去通宵唱歌,那时候总是有夜场电影,她经常会一晚上连着看四五场电影。

杨澜她们则总是私下里组织舞会:她们经常用被子将整个寝室的窗户挡住,因为怕“happy”的时候被人“告发”。当然,她们也如大多数青春少女一样,“闲时撒点网,偶尔捕点鱼”,就是向自己喜欢的人告白,或者有一搭没一搭地谈点儿恋爱。有一次,杨澜喝二锅头喝醉了,她“郁闷”的原因也特别令人意想不到,当时有义务献血活动,可是杨澜却并不想献血,于是有人给她出了一个馊主意:“如果你在献血的前一天晚上喝点儿酒,第二天,你体内的转氨酶就会升高,这样医生就不要你的血了。”也是从这次起,杨澜发现自己的酒量还不小,没事儿的时候就会在宿舍里小酌一杯。

的确,大学生活里如果没有一些难忘的糗事,现在回忆起来就会觉得是种遗憾:那时候,年轻人都喜欢评选班花或班草;总是煞费苦心地参加竞选,和同龄人争得头破血流;每天感觉什么也没做,却忙得要命;每个人都期盼着有一次“说走就走”的流浪式的旅行,即使没有钱,这是每个大学生都曾经有过的心态。

青春时代的“蹉跎”事并不蹉跎

说到旅行经历,两位主持人也有着丰富的阅历:秋微大学时候遭遇过一次失恋,当时她不知道如何排遣心中的郁闷,于是就漫无目的地去了很多地方旅行。当时秋微在艺术学校就读,她在业余时间会教别人钢琴演奏,也就是说,作为学生的她有自己的额外收入,所以她自费旅行不是问题。她在读大学期间,还曾去法国游玩,这对当时的很多学生来讲是很奢侈的。

杨澜的旅行相对于秋微来说还是比较有目的性的:那个时候的她总将自己做家教赚来的钱攒下来,同寝室里的女生一起去黄山等地玩,有时候,她们会直接在路上打车出游,也别有一番情趣。

她们也如同大多数少女一样,期待着在某次活动中有艳遇。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宿舍里的小姐妹就会召开“卧谈会”,经常探讨有关男女之间的问题。这些年轻人当时的共同理想是:在大学期间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毕业后将爱好发展成为事业,最好是找到共同的创业伙伴和终身的合作伙伴。

上面谈到了众多有关大学时代的趣事,这些经历无疑是自己人生的一段宝贵的“蹉跎”时光。大学中的“蹉跎”岁月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如果一个人在大学没有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既没有学好文化知识,也没有享受在青春年少时应该享受的快乐,那么今后的回忆会苍白如纸,此时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态度了。如果一个人的生活阅历非常丰富,那就基本“及格”了。

相比杨澜和秋微,海蓝博士觉得自己简直“荒废”了大学时光,原来,在海蓝博士眼里,她认为安安分分地做一个好学生,就是一种“浪费”:她是一个标准的模范标兵,事事都要求自己做到最好;当别人都在轰轰烈烈地恋爱时,她却在品尝着苦涩的暗恋,也始终没有将自己的爱恋表达出来。海蓝博士幽默地自称为“学术狗”,因为她觉得自己除了图书馆和教室外,基本没有去过别的什么地方。

其实,释放自己的天性,纵情地享受青春的快乐,才不枉来世上走一遭。如果总是用一些条条框框来约束自己,会让自己陷于无限压抑的境地。有人说,“最随心所欲的事情,莫过于能在周末的早上赖床”,人生正是如此,我们就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任性地享受属于这个年龄段本该有的幸福和快乐。

“宅”在家里是对生命的浪费

近几年来,“宅”这个词越发广泛地流行于年轻人群体中。以前,人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需要各种人在一起共同完成,就算想“宅”在家里也没时间。过去也没有手机和电脑等现代化设备,人们即使“宅”在家里也无所事事。但就算是客观条件全都能让你的生活所需“备齐”,“宅”在家里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不负责任。青春对于人的意义应该是怎样的呢?我们应该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创造独特的青春体验,比如,去社交、读书、恋爱……也就是说,我们要有亲身体会生命美好的经历,如果总是“宅”在家里,“以别人的经历为自己的经历”,就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

有一天,恰逢秋微过生日,她打算为自己好好庆祝一番,可是转念一想,自己每次过生日,无非像平时一样请一大堆人出去吃饭,也没什么意思。她觉得自己身为一个学艺术的人,应该让自己的生日派对更丰富多彩些,于是就给这次参加她生日派对的人布置了一项任务:每个人都要准备一个节目。秋微甚至自己还整理了一个节目单,要求大家在教室里进行彩排。秋微将自己开party的教室弄得特别像样儿,她不仅弄了灯光,还弄了音响,甚至还从外面借来了彩条。结果,在秋微的这场自己“导演”的生日party上,大家都玩得特别高兴,秋微也自诩特别会组织活动,来这里参加活动的人都玩得特别尽兴。

每个人的生活都需要点缀

生活就是如此,原本看起来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只要稍加点缀,就会变得丰富多彩。每个人的生活都需要一些花絮,这就如同我们品菜,如果每天都吃一种简单的菜,过不了多久就会觉得厌倦,甚至会有厌食反胃的感觉。如果你每天打造精品佳肴,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到烹制过程中,最终会享受到过程和结果带给自己的双重快乐。

在日常生活中加上一些新颖的创意,生活就会更有乐趣。说起新点子,杨澜老师上大学的时候有过这样一次经历。当时非常流行时装走秀,有一天,恰逢她们外语系的学生要搞一场文艺汇演,有一个女生便心生一念:何不在同学之间搞一次这样的活动呢?可问题又出现了:走秀时穿什么衣服呢?情急之下,这帮可爱的学生回家拿来床单,在中间剪了个洞,套在脖子上,制作出了别具一格的“时装”。然后,她们反复地练习走模特儿步,当时她们还邀请了解放军艺术学院的舞蹈老师给她们排练各种阵型。杨澜现在回忆起当年的事还乐得合不拢嘴,她认为用那些花花绿绿的床单组成的时装秀特别好玩,当时的她们真是天真可爱。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虽然已经时隔多年,但是每当追忆往事,心中依然不失当年的激情,而且在经过一些人事变迁后,曾经的纯真更是支持自己面对未来之路的动力。

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通过接触各种新媒体和新的玩意儿取得乐趣的,但秋微还是认为,与同龄人经常接触的游戏会更加有意思,特别是大学中这种跨系和跨校交流的活动特别重要。曾经有一次,秋微的古筝老师让秋微参加她人生中的第一场摇滚乐的现场演出,当时她对老师说,自己根本不可能在那个场合跳舞。可是真的身处那个氛围时,她发现根本就不用刻意去学,自然而然地就会跳了。秋微那天玩得非常开心。她认为,当年的青春时代才是最好的时代,年轻人就应该多活动,多去体验生活。

事实上,接触不同的人,参与不同的活动,这样才是不负青春的表现。若干年后,你偶然回味起当年的往事,还会觉得非常美好。其实,过去的每一种经历都有它自身的意义,用通俗点儿的话来理解就是,“混过了,也知道‘混’是什么样了”。即使没有在大学里“混”过日子,其他的记忆也会成为自己的一种人生积淀。

不要和时间争青春

其实对于过去的事情,每个人都会有后悔的时候,关键是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不应该将后悔变成一种习惯。我们不应该与时间争青春,因为这注定是一场败仗。要知道,我们每个人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地老去。从大学校园走出来后,我们就应该适时地为自己的人生做一个完整的规划了。人生的主要内容无非是事业、情感和婚姻,步入社会后,我们的时间便主要被事业和婚姻占据。也就是说,身处哪个人生阶段就应该享受哪个阶段的快乐。不要每天辗转于“找不到工作怎么办”,或者“今后的日子还长着呢,总是有时间挥霍”等问题上。在现实中,很多人在中年时期才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才在工作中找到自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我们应该在社会中为自己找一个合适的位置,来发挥自己的力量。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才华,而只有当自己的才华真正得到施展的时候,人生才会踏实和完满。我们一定要花时间去探索如何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的办法,不要一味地等待,让任何“好事”全都一次性到位。

中国女性的情感观是,总将自己想象为童话故事中的公主。殊不知,当真正走入婚姻后,女人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已经从一个“公主”变成了妻子和母亲,从各方面都应该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不要将时间总是花在怨天尤人上,也不要说自己没赶上好时代,没积攒人脉或者时运不济等。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今天有人辞退你,明天你就应该有能力找到新的工作,这种动力和办事能力就是要追寻的努力方向。

秋微在做有关职场的节目时,发现了一种非常有意思的情况:她平时在网页上浏览资讯的时候,总是会看到有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事实上,她们在做招聘的过程中发现,真正的人才是极其抢手的。她做的节目里有这样一个女孩,当时有五家不错的公司争着要她,她最后拿到的职位,光实习期的月薪便是税后八千元。为什么她能成功呢?首先,她的专业基础非常扎实,而且她在陈述自己的工作设想时,将自己如何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中阐述得非常清楚。

实际上,有些人能否真正成功取决于他的态度,这就如同若一个应聘的人在面试官面前展现得非常自信,一点儿也不骄傲,而且他特别有团队精神,也很在意细节,自然会博得很多领导的信任。其实,很多年轻人很难做到这一点,很少有人能洞察到领导对员工的诉求。有的人在就业不顺利的时候可能会自怨自艾,不是抱怨自己的家长无钱无势,就是认为自己求职遇挫是专业不理想造成的。但雇主看重你的是综合素质和专业态度,只要你的精神状态是积极阳光的,终究会得到别人的赏识。

杨澜to天下女人

其实,我们的整个青春时期是一个智慧成长的旅程,它为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不是说青春过去了,我们对今后的人生就没什么期许,虽然那是我们人生最宝贵的时间。我们每个人都有生老病死,我们应该用“外在”的青春换“内在”的青春,也就是说,让自己的心态永葆青春。如果用这种理念来对待自己的人生,就会觉得自己永远是一个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