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得到导师型朋友的指点和帮助,就能使你少走弯路。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有的人竭尽全力,却在事业上一筹莫展,结果朋友的一句话,却使他顿开茅塞。“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是这个意思。
人生路上你需要一位导师型朋友
古希腊诗人荷马在史诗《奥德赛》中讲述了奥德赛在特洛伊战争后,回家途中10年流浪的种种经历。奥德赛临终前,把爱子泰莱马科斯托付给忠实的朋友门特抚养。直至今天,“门特”一词一直用做形容受欢迎的老师、具洞察力的朋友、经验丰富的教育家、成熟老练的向导。在我们的一生中,会有不同的导师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刻出现,给我们以帮助。
罗曼·罗兰22岁时,总觉得自己有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素质,倾向于选择文学作为自己的事业,可是照世俗的理解,文学事业又有什么用处呢?于是他决定给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写封信,寻求指点。
在写这封信时,他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做好了收不到回信的准备。没想到几个星期以后,他收到了托尔斯泰长达38页的亲笔回信。在信中,托尔斯泰向这位从未谋面的异国青年,谈了选择个人道路的原则。他热情地鼓舞罗兰,指出:“搞文学艺术,非要明确为人类不可!不要说谎,不要害怕真理。”罗兰感到这封信像一扇开向无穷宇宙的门,给了他一种生活的启示。
这封信使罗曼·罗兰下定决心从事文学事业,终于成为世界著名作家,并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托尔斯泰是罗曼·罗兰成功之路上的第一位导师,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位导师的鼓励和指引,可能就不会有罗兰日后的成就,不会有闻名世界的伟大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
导师不只为人指引人生的大方向,在我们刚刚步入某一阶段,处于迷惘期的时候,也会为我们指点迷津。
张勤是一名刚刚参加工作的船员,从学校毕业以后,他正式踏入了复杂的社会。开始的时候他对新的工作和生活感到十分茫然,有许多事情需要处理却又不知该从哪里下手。这时,一位名叫王贵的前辈来到了他的身边,这位前辈经验老道,综合素质高且乐于助人。这时的张勤犹如沙漠中饥渴的旅行者找到了绿洲,经常与前辈交流,学到很多东西。前辈给他分析讲解当代形势,如何才能在这经济飞速发展、人才云集的社会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如何为人处世,使船员在团结、和谐的氛围中,感觉不到船上生活的枯燥、乏味;如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各种工作环境、各种船舶,以及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端正的工作作风,用知识来充实自己……适应期很快就过去了,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张勤很快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感到丝毫的厌倦和压抑,对生活充满积极、乐观、向上的信心……
这位前辈在张勤困惑的时候为他指点迷津,帮助他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可以称得上是他的导师和益友。
能者背后必有良师益友
导师朋友对于人的帮助是十分巨大的,只要看一看名人的自传,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些人的背后都存在影响他们的人,这些影响者造就了他们。
曾国藩的背后就有许多良师益友,这些才智之士为他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曾国藩在道光十八年考中进士后,“有效法前贤澄清天下之志”。为了实现这个志向,他一方面孜孜于学问,一方面广泛结交,向师友学习。他深知学问事业受师友的影响很大,因此对于访师择友,极为留心。从道光十九年到咸丰二年,曾国藩在京师任职,这期间,他结交了一批师友。比如他在家书中几次提到的“见道极精当平实”的窦兰泉,“格物功夫颇深,一事一物皆求其理”的吴竹如,“极为虚心”的冯树堂,等等。而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太常寺卿唐鉴和大学士倭仁。唐鉴是当时的大理学家,他教曾国藩敦品治学,当以《朱子全书》为依据,要在“静”字上下功夫。师事唐鉴,使曾国藩学有方向。
他在致同乡前辈贺长龄的信中说:“我最初治学不知根本,循声逐响而已。自从认识了唐镜海先生,才从他那里窥见一点学问的门径。”
倭仁是曾国藩以友事之的另一个大理学家。他用功最笃实,每天的言行都有札记,见过自讼,一点都不客气。这种方式对修身大有益处。因此曾国藩也开始记日记,和倭仁一样,反省自励的文字很多。
结交了这些师友,对曾国藩的学问修养有极大的帮助,也为他最终成功打下了基础。
鲁迅和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也有这样一段佳话。鲁迅早年留学日本,受到藤野先生的关怀和器重,他们师生俩建立了真挚的友谊。
后来鲁迅虽然离开仙台去了东京,可对他在日本学医时的恩师藤野先生难以忘怀。分别后,鲁迅把先生的照片一直挂在他北京寓所的东墙上,书桌的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藤野先生成了鲁迅终身的良师。
法国著名文学家福楼拜与莫泊桑是师生,也是很好的朋友。莫泊桑的《羊脂球》出版才一周,另一部作品也问世了,他在扉页上有这样两行献辞给福楼拜:
我衷心挚爱的杰出的慈父般的朋友;
我最最敬慕的无可指责的导师。
这些名人的故事为导师朋友的作用提供了历史的见证,我们应以前人为榜样,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积极寻找自己的良师益友。
抓住高人的手,走上成功路
竞争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每个人都必须面对这一严酷的现实。很多人都注意到这样的现象:某单位贴出一张招聘广告,只招一人,符合条件的应聘者可能多达百人。面对众多实力相当的对手,若是能拉住一只强有力的手,得到高人的指点和帮助,就有希望脱颖而出。
几年前,王群好不容易找了一份工作,但由于公司效益不好,加上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大专文凭的王群很快就加入到待业队伍中。勤奋的王群立志通过考研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了将来有一个好的出路,原来学工科的他毅然自学起管理专业,并报考了某名牌大学的MBA。但考试的结果让他心灰意冷,却也在情理之中。接下来他并没有放弃,但接着两年都失败了,总是一门专业科目差三五分。
正在他懊恼无比的时候,他所报考专业的老师被王群这种坚持不懈的韧劲所感动,随即寄了几本参考书给王群,鼓励他好好读一下这些书,或许会有所突破。果然幸运很快降临,在2008年的MBA考试中,他以优异的成绩被所报大学录取。目前,王群是深圳一家外企的部门经理,年薪数十万。
王群遇到这位良师,是十分幸运的。类似的事情在你的生活中没有吗?仔细想想,在你成长的历程中,绝对不乏这样的热心人,不缺少在关键时刻给予你无私帮助的高人。
近年来,每年高校有几百万毕业生走向社会,就业压力相当大,即使是硕士,找到一份如意的工作也不是很容易。国家政府机构工作稳定,待遇也不错,这几年成为毕业生向往的地方,所以参加国家机关公务员资格考试的考生特别多,成为名副其实的“独木桥”,有的岗位出现考生与职位名额之比是300∶1的现象,可见这类考试的热度。李关在其导师的推荐下报考了一个不错的职位,当然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她取胜的关键在于得到了一位曾顺利通过考试的师姐的指点,从考试到面试,李关都表现得非常出色,最后达成所愿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可以效仿上述做法,找到直接或者间接的关键人物,从而使本来一筹莫展、百般无奈的你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胜利。
导师帮你跨越人生的第一道“坎”
人生之路充满坎坷,当你遭遇人生的第一道“坎”时,你会感到茫然无措,失去信心和希望。这时,导师朋友会想办法扶你一把,协助你走上成功之路。
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事业成功的原因就是因为碰到了生命中的关键人物——吉米·罗恩。罗宾因为没有钱,上不起罗恩的培训课,请求罗恩将费用降低一些。罗恩说:“如果你能够找到这一笔上课的费用,这比我教你的任何成功方法都更为可贵,因为你在向不可能挑战。”当时只有17岁的罗宾跑了43家银行,都因为他未成年,不具有独立经济能力,而没人借给他钱。第44家银行老板被感动了,把自己的1200美元借给罗宾。罗宾上了两天罗恩的成功课,其潜能被充分地挖掘了出来。在吉米·罗恩的帮助下,罗宾走上了研究成功学、帮助他人成功的道路。
对于罗宾来说,他成功的第一步就是筹集到上课的费用,这也是他人生的第一道“坎”。吉米·罗恩教他用自己的行动领悟到了成功学中最关键的道理,为他日后成为成功学大师走好了关键的一步。
关键人物是我们生命中的开路先锋,是我们事业上的导师。找一个关键人物相助,比我们做的任何决定都来得重要。导师能助你开创人生的第一份事业。
“钢铁大王”卡内基果断跳槽追随斯考特,可以说是走出了他一生中转折性的一步。在汤姆·斯考特的提携下,涉世之初的卡内基得以进入投资领域,并获得了初步成功。
一天,斯考特问卡内基:“你能筹集到500美元吗?我的一位朋友过世后,他太太将遗产中的股票卖给朋友的女儿。现在这位女子急需用钱,想把股票转让出来,是亚当斯快运公司的股票,一共10股,恰好500美元。红利是一股一元……我想你应该买它。”
亚当斯快运公司在当时是相当有实力的公司,它在波士顿、费城、匹兹堡、华盛顿、圣路易斯及欧洲各地都有分公司。按当时的行情来看,快运公司的股票的确也算是稳涨的股票。
尽管如此,500美元对卡内基来讲毕竟不是一个小数目。近期的一些家庭变故让他财力大伤,而且他每年还要付恰好500美元的房款。
“斯考特先生,我现在实在是筹集不出这么大一笔钱。”卡内基只能婉言谢绝了斯考特的好意。
“没关系,我先替你垫上,无论如何也要把它买下来。”斯考特斩钉截铁地说。随后便把这支股票的前景走向分析了一下,告诉卡内基要买下来。
第二天,斯考特有些为难地问卡内基:“对不起,她非600美元不卖,你还要不要?”“要!我一定要!请代我先付600美元!”尽管这意味着要冒大风险,卡内基仍下定了决心。他当即写了一张610美元的借据,并注明还款期限为半年。他用借据和股票作担保,交给了斯考特。
为了还清借款,卡内基一家省吃俭用,半年内便积存了200美元。卡内基的母亲玛琪又用房子作抵押,以8分的高利贷借回400美元。还款期限到时,卡内基把600美元本金如数归还斯考特。
不久,卡内基投资的股票得到10美元的红利,他将其交给斯考特作为利息,还清了斯考特借给他的全部本息。初尝投资获利喜悦的卡内基,沉浸在“我也是资本家了”的成就感中。这是卡内基生平第一次大投资,此时的卡内基年仅20岁。
后来,卡内基追随斯考特,在事业上不断获得新发展,开始了自己成为“钢铁大王”的历程。
“万事开头难”。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面临着“走好第一步”的挑战。当你处在这样的关键时期,主动地去寻觅一位前辈或导师,并寻求他的帮助吧!他会帮你摆脱苦恼和困惑,让你坚实地迈出自己的“人生第一步”。
过来人的经验助你更快成功
找到了前人失败的具体原因,就可以总结经验教训,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失败往往是各种要素、条件纠结在一起的结果。也许是能力不足,也许是选择失误,也许是努力不够,也可能是忽略了问题的关键方面,等等。要全面地了解,就要依靠你身边的导师朋友,如果他们肯提供从前的教训与你一起分享,那么你便可能成功地避开这些错误。有一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五个人在沙漠里吃力地行走,他们和同来的队伍走散了,前面除了黄沙还是黄沙,一片茫茫,他们只能凭着其中最有经验的人的感觉往前走。
不一会儿,从他们的右侧方向走出一个精疲力竭的陌生人。有个年轻人轻蔑地说:“看样子他也不知道路啊,还不如我们呢!”
“是啊,是啊,别理他!免得拖累咱们!”
“咱们就装着没看见,他对我们可没有什么帮助!”
“看那灰头土脸的样子……”
四个年轻人你一言我一语,都不想与那个陌生人相识。只有那位最有经验的长者说:“他对我们会很有帮助的!”
长者热情地招呼那个陌生人过来,对他说道:“虽然你也迷路了,境遇比我们好不到哪里去,但是我相信你知道往哪个方向是错误的。这就足够了,和我们一起上路吧!有你的帮助我们会一起走出去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在现实生活中却是很难做到的。每个人,既然能够在我们的周围有条不紊地工作,就说明他有一定的能力。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向前辈请教,让他们对我们敞开心扉,将经验和教训倾囊相授。
张伟从大学机械系毕业后分配到某机械厂,第一年先到车间跟着一位老工人师傅实习。这老师傅工作20多年了,虽然只有高中文化,可工作经验非常丰富,工厂的各个车间、各个技术岗位他几乎都干过。张伟很尊敬这位老师傅,老师傅也很喜欢张伟,两人经常在一起探讨技术上的问题。年轻好学的张伟非常聪明,在和老师傅探讨技术的时候,想出了不少技术改革方案,可奇怪的是,这些张伟认为很好的技术方案却一个也没有得到实施。于是张伟便断定这是师傅忌妒他,故意不让这些技改方案得到实施,以免自己盖过他。老师傅是生活经验丰富的人,他看出张伟的心思,就主动找张伟聊天,对张伟说:“其实技术的改进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也不是两个人商量一下就能拍板的事,要从成本、市场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多个角度去考虑才行。我在5年前,曾为车间开发了一条新的生产线,自以为很成功,沾沾自喜。结果,生产线上马没半年,别的城市就出现了技术更先进,生产成本和运营成本更低的生产线。每当我想起这件事情,都非常后悔,为自己的盲目而感到自责。”张伟听完老师傅的话之后才恍然大悟,心想:如果自己提出的那些技术方案都付诸实施,有几个能够真正成功呢?如果成功不了,那要给单位带来多大的损失呀,那样自己岂不是成了工厂的罪人。看来是自己考虑得不够周全,如果没有师傅的指点,自己不仅要继续陷在偏执的泥沼中无法自拔,而且也很难取得更大的进步。
了解前辈的失败教训至关重要,我们要把他们的这些经验当成一面镜子,通过它照一照自己。如果自己也存在相同的问题,要尽早改正;如果没犯这样的错误,那么就当成是对自己的警告,这些警告让我们少走弯路,以最快的速度走向成功。
主动谦逊才能赢得导师的帮助
找到自己的良师益友,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他们的一个经验的分享,或者画龙点睛、临门一脚的提醒,可以让我们的路走得更加顺利。但是如果你不主动表现出友好的姿态,不能谦虚地向他们请教,那么他们即使有心为你提供帮助,也不知从何下手。所以我们在与导师交往的时候,必须积极主动,充满真诚,虚怀若谷。
大凡有所成就者,无不是以“学生”的身份为人处世的。
我国南北朝时杰出的农学家贾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读,堪称知识渊博。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
他曾向当时地位最为低贱的农夫求教。一些人知道了这件事,就冷嘲热讽地说:“赫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农夫求教,岂不太失体面了吗?”但贾思勰毫不在意,坚持像小学生那样,拜能者为师。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个人要想真有长进,不仅需要“梅逊雪三分白”的谦逊,而且还要有“雪输梅一段香”的雅量,要放下架子,不耻相师。
导师一定有许多比我们更强的地方,通常他们还可能具有显赫的身份和地位,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尊重他们,另一方面也要主动与他们沟通和交流,这样他们才会乐于与你交往,分享经验和心得。
奚杰在一次旅途中结识了一位文学界的前辈。她十分珍惜这层关系,可她只是个平常的文学爱好者,两人又只是萍水相逢,当然并没有给前辈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奚杰每逢节日必寄贺卡给这位作家。作家终于记住了奚杰,并与她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奚杰也在作家前辈的帮助下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专栏作家。
可见,主动、谦逊地向导师请教会给事业的成功带来莫大的帮助。事实上,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只有主动谦逊的人,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才干,在山高水长的成功之路上有所作为。
苏珊和玛丽是新进入公司的两名工程师,公司安排她们头6个月早上听课,下午完成工作任务。
苏珊每天下午都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阅读技术文件,学习一些日后工作中可能用得着的软件程序。她认为,自己最关键的任务就是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并向同事及老板证明自己的技术能力是如何出色。
而玛丽除了每天下午花两个小时看资料外,把剩余的时间都花在向同事们询问与工作项目有关的一些问题上了。当同事们遇到问题或忙不过来时,她就主动帮忙。当所有办公室的PC机都要安装一种新的软件工具时,每个工作者都希望能跳过这种耗时的、琐碎的安装过程。由于玛丽懂得如何安装,她便主动提出为所有机器安装这个工具。公司里的老员工见她如此热心,都对她产生好感,经常为她介绍公司的工作情况和工作方法。
5个月后,苏珊和玛丽都完成了工作安排。她们的两个项目从技术上讲完成得都不错,苏珊还稍显优势。但是经理却认为玛丽表现得更出色,并在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会议上表扬了玛丽。苏珊听说后,一时想不开,就去经理办公室问经理,为什么受到表扬的是玛丽而不是自己?
经理说:“因为玛丽是一个有主动性的工程师,善于为别人提供帮助,而且愿意与公司内的同事交流。虽然你们的成绩相当,但她的能力有了更大的提高,从长远看,比你更有发展潜力。”苏珊禁不住红了脸,低下了头。
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不可能靠傲慢和等待去完成,只有躬身自省,主动做事,才有成功的可能。事实上,每个人与导师之间的帮助都是相互的,导师也会从对你提供的帮助中找到成就感和扶持之乐。
对于年长的人而言,他看到了年轻的朋友,就好像在沙漠中发现了绿洲,觉得自己枯萎的生命又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当他看到你热烈诚恳的态度时,他也会产生一种开朗而乐于接受你的心态。
所以,想要与导师融洽相处,想让他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倾囊相授,就必须再主动一点,再谦逊一点,这样就一定会赢得他的心。
善用“高帽子”,赢得导师的帮助
“戴高帽”是一句俗语,它的由来是这样的:北朝有个儒生叫宗道晖,这个人喜欢戴高翅大帽子,穿厚底大鞋子。当州将等级官员到来时,他就这样穿戴着去谒见,谒见时仰着头抬起肘,拜了又拜,拜时还自言自语地说:“学士可以比得上三公。”自此以后,凡是受人恭维或恭维别人,都被称为“戴高帽”。
“戴高帽”好不好?这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现在,我们必须摒弃那种将“戴高帽”等同于阿谀奉承的陈腐观念。事实上,只要善加利用,“高帽子”就能散发不可思议的力量。将这种力量运用到人际交往中,会让你赢得导师的好感,让他们乐于帮助你、指导你。
温克就是一个善于运用“高帽子”的人。他在一家出版公司工作,对于自己的业务水平,他很自信,唯一让他感到不足的地方就是他的计算机水平太差,很多先进的软件他都不会使用,这直接影响到了他的工作效率,他为此深深地苦恼着。
后来有一天,他发现公司里有一位姓孟的同事十分精通电脑,办公室的电脑出了问题都找他帮忙。但是这位同事平时不苟言笑,加上温克又是初来乍到,他不知怎样才能得到他的帮助。这时,在朋友的帮助下,他主动找到这位同事,说:“孟老师,听公司里的同事说你是一位电脑高手,对于我这样的电脑文盲你可要多多指教啊。”这位同事本来就对自己的计算机水平感到十分满意,听他这么一说,兴趣马上提了起来,露出了难得的笑容,随后耐心地回答了温克的问题。一回生,二回熟,以后他经常去向这位同事请教,也恰到好处地运用同一方法。他的计算机水平由此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戴高帽”实例,这种做法是与导师相处的一个重要技巧。
人际交往中,贬低自己往往就是抬高他人。我们都坐过跷跷板,如果一边贴地,跷跷板的另一边必定是荡在空中。这种“跷跷板原理”同样也能应用在人际关系上。适时地贬低自己,就等于相对地捧高对方。即使是“不擅言辞”或“不善于称赞”的人,也能轻而易举地使用这种方法,达到高捧他人的目的。
比方说,当我们在假期与导师一起打球时,即使他的球技不怎么样,我们也要结合当时的情境对他进行适当的赞美。我们可以贬低自己,捧高导师说:“你击球时的力度和方向掌握得很好,不像我,很容易打偏,有时,球还会出界。”
这样就很容易让对方产生一种优越感,从而觉得与你相处十分舒适。清代宰相刘罗锅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其实,在人们心中刚直不阿的刘墉也是一位“戴高帽”的高手。
有一天,刘墉陪乾隆爷去承德避暑山庄。在大佛寺,乾隆爷见那大肚弥勒佛,便随口问道:“爱卿,弥勒佛为何冲朕笑啊?”
刘墉答道:“启禀皇上,皇上您乃文殊菩萨转世,当世的活佛。今天来此,故佛见佛笑!”
乾隆爷戴上了刘墉送上的“高帽子”,十分高兴,但又随口问道:“那佛见卿也笑,又是为何?”
刘墉愣了一下后,有了巧妙的回答:“回皇上,佛见臣笑,乃是笑臣成不了佛。”
试想,如果对乾隆爷的第二个问题也如第一个问题那么回答,势必惹得皇上龙颜大怒。而刘墉的回答却巧妙地通过贬低自己,突出了乾隆至高无上的尊贵,赢得了皇上的心。
在我们与导师朋友相处的时候,有必要借鉴这种做法。将对方和自己作具体的比较,并技巧性地批评自己略逊对方一筹,对方将因被人高捧而兴起优越感,而他心中的舒坦自是不可言喻。这样,他便能打开心扉,坦然地接受你,并把自己的所学倾囊相授。
虚心向导师请教才能成就大业
有问题、有困难就要请教他人,特别是请教比自己有经验、有学识的朋友。这点许多人都明白,但真正能做到,却是相当困难的。原因多在于自身,一是人人都有“好为人师”、不甘落后的天性,二是害怕别人的耻笑。这两方面都必须戒之,否则会阻碍一个人的发展。
历史上,有无数的例子说明了虚心求教的重要性。刘备就是一个善于虚心请教的人,他也确实因此而受益,成就了自己的基业。
刘备驻军在新野时,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尊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开始了他的千载一问:“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诸葛亮一听刘备如此诚心相问,如此智慧善问,自然不肯藏智缄言,于是帮他仔细分析了天下大势,提出了“联吴抗曹”的策略。
一番高论引得刘备叫好,从此同诸葛亮的情谊一天天地深厚。历史证明,事后局势的发展完全是按诸葛亮预先设想的方向进行的,刘备也因此而成就了自己的西蜀基业,这就是请教导师的好处。
美国的一位名叫阿瑟·华卡的农家少年成为企业家的故事也说明了这个道理。这位少年在杂志上读了某些大实业家的故事,很想知道这些前辈的经验和秘诀。
于是,他跑到纽约,早上7点就到了威廉·亚斯达的事务所。
在第二间房子里,华卡立刻认出了面前那体格结实,长着一双浓眉大眼的人是谁。高个子的亚斯达开始觉得这少年有点讨厌,然而一听少年问他:“我很想知道,我怎样才能赚得百万美元?”他的表情便柔和并微笑起来。两人竟谈了一个钟头。随后亚斯达还告诉他该去访问的其他实业界名人。
华卡照着亚斯达的指示,遍访了一流的商人、总编辑及银行家。
他所得到的忠告对他有很大帮助。能得到众多导师的赏识,也给了他自信。他开始仿效他们成功的做法。
又过了两年,这个20岁的青年成为担任学徒时的那家工厂的所有者。24岁时,他是一家农业机械厂的总经理,不到5年,他就如愿以偿地拥有百万美元的财富了。这个来自乡村粗陋木屋的少年,终于成为银行董事会的一员。
华卡能够与导师朋友相结交,会见成功立业的前辈,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从而转换了自己的机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