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零分贝突破
5697300000011

第11章 低头不耽误前进

做人姿态要放低,善于低头才不会碰头。只知进而不知退,只善争而不善让就会招来灾祸。低头也并不只是为了自保,更是为了突破,为了前进。低下头来,你就不再那么惹人注目,你就可以更好地看清脚下的路,既可处逆又可促顺,既可韬晦又可精进。这不正是一个从低到高的过程吗?世间的门楣总是有高有低,但只要你低下头来,就可以任意穿庭过户,一路畅通无阻。

从“低人一头”走向“高人一等。”

低头是突破的开始

一个在北京漂了十几年的朋友说:“我发现一件有趣的事,在北京混得最好的外地人,刚来这儿时几乎都租地下室住过!”如果这位朋友再仔细观察一下,他就会明白,今天顿顿海鲜的富翁,过去常是以野菜度日的,只不过人家胸怀怀抱负,“低头”走了很长一段路,突破了重重障碍才走到今天的。

郭宏伟原本是某理工大学的英语教师,他讲的课一直深受学生欢迎。后来就为“托福”考试办培训班。在办班的几年时间里,郭宏伟除了赚了不少钱之外,还开阔了眼界,脑筋变得灵活了。

1994年,郭宏伟下定决心,离开了曾经工作过6年的大学校园,到北京的一家俱乐部工作。北京的俱乐部大多数为会员制,要想有所发展,必须要拉到更多的会员。而在俱乐部里,衡量一个人的工作业绩,主要是看他又发展了多少会员,以及售出去了多少张会员卡。他的上司告诉他,你现在惟一需要做的,就是一件事:售卡。

郭宏伟的生活从此开始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如今,他由一名受人尊敬的大学教师变成了一个厚脸皮、人人讨厌的推销员,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他心理上的失落感十分强烈。他甚至对自己的选择表示怀疑了,如果留在学校里教书不是挺好吗?

郭宏伟渐渐发现,那些冷如冰霜的客气,其实还是对他最大的礼遇,因为公司里的秘书小姐可以随便找个理由将他拒之门外。在许多公司的大门上都贴着一句话:谢绝推销,推销人员禁止入内!在这种情况下,他得装出一副视而不见的样子,而且会大说特说其俱乐部的好处,有时甚至会惹得别人大动肝火。

但他还是没有放弃。他曾经精确地统计过,他“扫楼”的最高纪录是一天内跑了7栋写字楼,“扫”了58家公司,浑身的感觉就像是散了架一样,腿和脚都不是自己的了,别说走路,再想挪动一下都困难。

四个月后,郭宏伟明显地感觉到“扫楼”给他带来的好处。郭宏伟开始出现在俱乐部召开的各种招待酒会上。出席这类酒会的人,都是些事业有成、志得意满的公司老板和个体商人,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大款。郭宏伟此时与他们接触,不再像当初那么放不开了,已经是驾轻就熟了。那些如同铁板一样的面孔不见了,那些刺痛人心的冷言冷语不见了。现在出现的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彬彬有礼。他感到一下子就放开了自己。他知道他们需要什么,知道他们需要听从什么样的劝告。这是很重要的,这能一下子就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他的语言,他的讲解,也不是那样干巴巴的,仿佛带有一种难以抗拒的鼓动力。他告诉他们,俱乐部将会给他们最为优质的服务,而购买价格昂贵的会员卡,那就是一种地位、身份和财富的象征。

在一次专为外国人举办的酒会上,似乎没有人比他更为活跃了。别忘了,他有一口纯正、流利的英语,使他一下子就与老外们打成了一片。他曾经一个下午同时跟5个老外推销会员卡,结果他竟然售出了6张会员卡,其中有一个人多买了一张,是送给他朋友的。每张会员卡3万美金,每售出一张会员卡,销售人员可以从中提取10%~20%的佣金。郭宏伟一下午的收入就很容易推算了。

那以后,郭宏伟在几个俱乐部之间跳来跳去。到了1998年初,他终于在一家俱乐部安营扎寨。他已经不用再去“扫楼”了,即使是参加招待酒会,他也不用怂恿别人去买会员卡了。他有良好的学历,他有良好的敬业精神,他有良好的销售业绩。所以,他从销售员、销售经理、销售总监一直坐到了俱乐部副总裁的位置上。显然,如果没有当年的“低人一等”,哪里会有后来的“胜人一筹”呢?

从低处开始

有这样一个关于成功的故事:许多年前,一个妙龄少女来到东京帝国酒店当服务员。这是她涉世之初的第一份工作,也就是说她将在这里正式步入社会,迈出她人生第一步。因此她很激动,暗下决心,无论得到的是什么工作,一定要好好干!但她没想到:上司竟安排她洗厕所!

洗厕所!实话实说没人爱干,何况她从未干过粗重的活儿,细皮嫩肉,喜爱洁净,干得了吗?洗厕所时在视觉上、嗅觉上以及体力上都会使她难以承受,心理暗示的作用更使她忍受不了。当她用自己白皙细嫩的手拿着抹布伸向马桶时,胃里立刻“造反”,翻江倒海,恶心得几乎呕吐却又吐不出来,太难受了!而上司对她的工作质量要求特别高,高得骇人:必须把马桶抹洗得光洁如新!

她当然明白“光洁如新”的含义是什么,她当然更知道自己不适应洗厕所这一工作,真的难以实现“光洁如新”这一高标准的质量要求。因此,她陷入困惑、苦恼之中,也哭过鼻子。这时,她面临着这人生第一步怎样走下去的抉择:是继续干下去,还是另谋职业?她不甘心就这样败下阵来,因为她想起了自己初来时曾下过的决心:人生第一步一定要走好,马虎不得!

正在此关键时刻,同单位一位前辈及时地出现在她面前,帮她摆脱了困惑、苦恼,帮她迈好了这人生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帮她认清了人生路应该如何走。而他并不是用空洞的理论去说教,只是亲自做个样子给她看了一遍。

首先,他一遍遍地抹洗着马桶,直到抹洗得光洁如新;然后,他从马桶里盛了一杯水,并把它一饮而尽!竟然毫不勉强。实际行动胜过万语千言,他不用一言一语就告诉了少女一个极为朴素、极为简单的真理:光洁如新,要点在于“新”,新则不脏,因为不会有人认为新马桶脏,也因为背后马桶中的水是不脏的,是可以喝的;反过来讲,只有马桶中的水达到可以喝的洁净程序,才算是把马桶抹洗得“光洁如新”了,而这一点已被证明是可以办到的。

同时,他送给她一个含蓄的、富有深意的微笑,送给她一束关注的、鼓励的目光。这已经够用了,因为她早已激动得几乎不能自持,从身体到灵魂都在震颤。她目瞪口呆,热泪盈眶,恍然大悟,如梦初醒!她痛下决心:

“就算一生洗厕所,也要做一名最出色的洗厕人!”

从此,她成为一个全新的、振奋的人;从此,她的工作质量也达到了那位前辈的高水平,当然她也多次喝过她擦洗过的马桶中的水,为了检验自己的自信心,为了证实自己的工作质量,也为了强化自己的敬业心;从此,她很漂亮地迈好了人生第一步;从此,她踏上了成功之路,开始了她的不断走向成功的人生历程。

几十年光阴一瞬而过,如今她已是日本一家著名商社的董事长。她的名字叫家田惠子。

这个故事,再次向我们证明了零分贝理念的经典:低人一头实在没有什么不好,它给你的特殊保护可以让你更好地突破、更快地前进。

在不被人关注的岗位上工作,很少与别人发生矛盾,你的弱点也不容易被人知晓,你可以节省许多宝贵的时间——用来应付不必要麻烦的时间,来静心地做自己的事,而不会有人来妨碍你。

有些大作家、大学者怕的就是经常有人来打扰他,有时不得不挂上“谢绝来访”或“主人不在”的牌子,才能免去那些被骚扰的烦恼。

历史上的苏秦、张良、诸葛亮大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修炼成旷世之才的。所以我们要干一项事业,在实力和规模还不足以搏击长空的时候,就不能与人家硬拼,而应该在不显山不露水中悄然发展。

泥泞中的风采

被公认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的林肯,当选总统的那一刻,整个参议院的议员都感到十分尴尬,因为林肯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鞋匠。

当时美国的参议员大部分出身贵族,自认为是上流、优越的人,从未料到要对一个卑微的鞋匠儿子俯首称臣,于是,林肯首度在参议院演说之前,就有议员设计羞辱他。

在林肯站上演讲台的时候,有一位态度傲慢的参议员站起来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说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

所有议员都大笑起来,为自己虽然不能打败却能羞辱他而开怀不已。

林肯不动声色地站在那里等到大家的笑声停止,他说:“我非常感谢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作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的父亲作鞋匠那样好。”

参议院陷入一片静默里,林肯转头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就我所知,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是我从小跟随我父亲学会做鞋子的艺术。”

然后他又对所有的参议员说:“对参议院的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我无法像他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所有嘲笑声全部都化成了赞叹的掌声。

人生就是一方舞台,只要你有才能,你出身的贫寒永远不会成为你扮演出色主角的绊脚石,也许最初的演出没有掌声,相反地,批评、讪笑、毁谤的语言会像石头一样向你砸来,但是,只要我们能像林肯一样坚信自己职业的崇高,坚信任何行业都是值得尊敬的,人没有贵贱之分,只有分工的不同,更不要妄自菲薄,默默地一点点努力,最后就一定能把那些讥讽踩在脚下,创造自己事业的辉煌,那么,这反而会成为我们向上迈进的台阶。

在“低人一头”的环境里不要忘记你的抱负、雄心,不要放弃你的努力进取。地位卑微没什么丢脸的,相反以卑微起身会给迟来的尊贵镀上一层更加耀眼的光芒。任何人都不必为卑微而羞惭和懊恼,重要的是能否潜心修炼,走出卑微。

卑微处没有压力,没有敌对,没有攻击,反倒能让你打造意志,养精蓄税,谁说这不是一种幸运呢。

成功从低调开始

低调是种风度

富兰克林是美国的开国元勋。有一则故事说:他年轻时,应一位老前辈之约,昂首挺胸地走进一座低矮的小茅屋,进门时由于头昂得太高,所以他的额头撞在门框上,青肿了一大块。老前辈笑着出来迎接说:“很痛吧?你知道吗?这是你今天来拜访我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洞明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富兰克林记住了,富兰克林成功了。

在深圳的城市雕塑中有一头牛,造型古朴、美观。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低着头。那么我们又何必面对社会昂首挺胸、盛气凌人呢?低调做人,就是在为人处世时摆正自己的位置,低调一点,谦虚一点,友善和气,甘于让人,甘于与人平起平坐。

“国际级影星”章子怡,虽是身单力薄,也无沉鱼落雁之貌,但上镜后却光彩照人,演技非凡,一度成为美国商业周刊的封面人物。

大明星戏演得好,生活表现其实也不赖。据说有一次她在香港拍片时,忙里偷闲,乘着夜色,与一位助手徒步到一家很不起眼的美容店,做皮肤保健按摩,小费也仅付了区区几元钱。后来店家才知道,那位有点“小气”的女孩,原来是使小店蓬荜增辉的贵客。此事曝光后,一些媒体批评说“国际明星”如此“节约”,连店员都迷惑和“不屑”了,进而讥之为“老土”,结论是“章子怡香港丢人了”。

此言差矣。章子怡此番轻车简从,不事张扬,素面朝天,十分节俭地做了一次其他明星也许要花上千元的美容按摩,实在难能可贵,令人刮目相看,应该嘉许才是。而且,她的这种“土”风,还不是偶一为之,据称已多有记录。作为一名大腕,不夸富,不逞强,不骄人,这年头还真不多见!她的派头是不够大,消费标准也不够高,小费似乎有点“拿不出手”。但,这又有何不可?市场经济嘛,服务档次和收费标准相一致,天经地义,小费也应作如是观。重要的是,章子怡的这种低调做法,谨言慎行,入乡随俗,才是生活中明星真实的一面,才是洗尽铅华后的朴素,不事雕琢的大家风范。比之于那些乘飞机抢头等舱,住宾馆必得几星级,一言不和拔拳相向等所谓明星做派,章子怡的“老土”表现,不是更有人情味吗?章子怡何尝不明白,香港阔佬大亨有的是,她想一掷千金万金,还愁找不到地方?作为“国际明星”,她完全有条件潇洒走一回,到豪华气派的店里去消费,反正千金散尽还复来。也可宝马香车,前呼后拥,睥睨众生,气焰嚣张。还可以找来枪手,吹吹打打,吸引人们的眼球。但她既不端明星架子,耍大腕脾气,更不刻意炒作,而是温温婉婉,状若邻家女孩,将平淡真我示人。一流的明星平民的作风,精心从艺低调做人,能够如此立身行世,不能不是成熟厚重的表现。更重要的是,不被观众接纳的演员红不了,也红不久,努力降低自己的做人姿态,贴近观众,这不也是一种“捧”自己的好办法吗?

当一个高高在上的把他的头低下来时,他就能看清自己的位置,走起路来就不容易跌跤,因此他们也总是走得比别人更远。

“昂头”的代价

低头策略,初看起来好像比较消极。其实,它并不是委曲求全,窝窝囊囊做人,而是通过少惹是非,少生麻烦的方式,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特长。而如果你把头昂得高高的,自我感觉虽然会不错,但以这样的姿态你一定走不了太远的路。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是美国著名的五星上将之一。1880年1月26日,他出生在阿肯色州小石城的一个军营里,父亲阿瑟·麦克阿瑟当时是正规部队的一名上尉,母亲玛丽是富商之女,受过良好的教育。

麦克阿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19岁入西点军校,23岁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走出军校大门;50岁的时候,是美国陆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参谋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国武装部队总司令;二战结束后,任美国远东部队司令官;美国侵朝战争时期,任“联合国军”总司令。1951年4月11日,麦克阿瑟52年的军旅生涯在鼎盛期戛然而止。

这一天,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我深表遗憾地宣布,陆军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已不能在涉及他所担任职责的问题上全心全意地支持美国政府和联合国的政策。根据美国宪法赋予我的特殊责任和联合国赋予我的责任,我决定变更远东的指挥。因此,我解除了麦克阿瑟将军的指挥权,并任命马修·李奇微中将为他的继任者……”

杜鲁门总统做出的这一决定源于麦克阿瑟的长期桀骜不驯,且对任何关于国家甚至国际间的大事都敢指手画脚。

朝鲜战争爆发后,麦克阿瑟与决策层最初出现龃龉并非因朝鲜问题,而是由美国的对台政策引起的。美国政府认为,蒋介石政府已经丧失了民众的支持,美国对蒋的援助,不仅会疏远中国大陆,还会在亚洲各国激起强烈的反美、反西方的情绪。在白宫看来,若派遣国民党军队参加朝鲜作战,其所需费用“还不如用来支持我们自己的军队更合算些”。因此,美国政府决定,与台湾的关系不能太密切。

但是,政府的决定却遭到以麦克阿瑟为首的美国军界的反对。麦克阿瑟要求政府的政策能“更坚决地”支持中国国民党,“更积极地”反对中国共产党。1950年7月21日,麦克阿瑟访问台湾。返回东京后,他自作主张发表声明称,如果台湾受到中共的攻击,美国与台湾的“有效合作”马上就能完成部署。8月1日,蒋介石发表公报,称他和麦的会谈,已经奠定了共同保卫台湾和“中美军事合作”的基础。

这两个声明、公报引起了华盛顿的不安,杜鲁门总统8月4日在以国防部长约翰逊名义发出的信件中,用严厉的措辞对麦克阿瑟提出了警告,提醒他:“国家利益至关重要,我们不能做出任何可能导致全面战争爆发的行动,或是给别人提供发动全面战争的口实。”

但是,麦克阿瑟对这一警告置若罔闻。8月28日,他在发给“海外战争退伍军人协会野营活动”的贺电中,驳斥了美国保卫台湾会失去亚洲人的支持的说法,他轻蔑地说,讲这种话的人,并不了解东方。

杜鲁门获悉该电文后,非常恼怒,曾认真考虑过解除麦克阿瑟远东战区司令官的职务。但最终,他“经过认真斟酌,决定打消这个主意”。

然而,麦克阿瑟在朝鲜战场上一败涂地,又狂热地鼓吹扩大战争;他自以为是,无视参谋长联席会议和总统的权威,在世界舆论面前,屡屡陷美国政府于被动。这使得原本就反感麦克阿瑟的杜鲁门总统忍无可忍,最终采取了解除麦克阿瑟职务的行动。

一个声威显赫的传奇将军,就这样黯然地被解除了职务,留给人们的感慨和思索实在太多了。所以,即便你声名远播,即便你功勋卓著,即便你业绩骄人,即便你如日中天,你也不必目中无人,不可一世,头昂得太高了很容易碰得头破血流,所以还是把头低下来吧!

入世的门

孟买佛学院是印度最著名的佛学院之一。这所佛学院之所以著名,除了它的建院历史久远、曾培养出了许多著名的学者之外,还有一个特点是其他佛学院所没有的。这是一个极其微小的细节,但是,所有进入过这里的人,当他再出来的时候,几乎无一例外地承认,正是这个细节使他们顿悟,正是这个细节让他们受益无穷。

孟买佛学院在它的正门一侧,又开了一个小门,这个小门只有一米五高,一个成年人要想过去必须学会低头,不然就只能碰壁了。

这正是孟买佛学院给它的学生上的第一堂课。所有新来的人,教师都会引导他到这个小门旁,让他进出一次。很显然,所有的人都是低头弯腰进出的,尽管有失礼仪和风度,但是却不会碰到头。教师说,大门当然出入方便,而且能够让一个人很体面很有风度地出入。但是,有很多时候,我们要出入的地方并不都是有着壮观的大门的。这个时候,只有暂时放下尊贵和体面的人,才能够出入。否则,有很多时候,你就只能被挡在院墙之外了。

佛学院的教师告诉他们的学生,佛家的哲学就在这个小门里,人生的哲学也在这个小门里,尤其是通向这个小门的路上,几乎是没有宽阔的大门的,所有的门都是需要低头弯腰才可以进去的。

我们不一定是佛教徒,但我们同佛教徒一样,要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要使自己在人生旅途中一帆风顺,少遇挫折,学会“弯腰、低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门必不可少的修炼。而低调做人正是这种修炼的最佳境界。

自从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播出之后,剧中李冬宝的扮演者葛优,开始大红大紫,成为知名度很高的喜剧明星,接着又拍了《甲方乙方》、《手机》、《天下无贼》等多部影片,赞誉接踵而来,影迷们称他为“葛大爷”,评论界更冠以“丑星”的称号。

面对这些骄人的成绩和荣誉,葛优并没有沾沾自喜,也不想当“葛大爷”和丑星。

一次,葛优出席一部影片的首映式,一位记者采访他:“正是因为好多女性看中了你的幽默和潇洒,才觉得你够档次。现在市面上女同胞都亲切地叫你‘葛大爷’。”

葛优听罢忙说:“不敢,别这样称呼,让我折寿。虽然头上秃了点,还算个潇洒青年。再说,观众是上帝呀,咱不能把辈分颠倒了。若是‘上帝’经常来电影院欢度时光,那我情愿喊他们‘大爷’……我称不上‘丑星’,也不想当什么‘明星’。那玩艺儿晚上还有点亮,到白天就看不见了。”

葛优的回答极其幽默,又极其谦虚。

一位哲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自夸是明智者所避免的,却是愚蠢者所追求的。

真正的明智者,之所以不会自吹自擂,因为他觉得世界广大,学海无涯,技艺无穷,终其一生,也不能洞悉其中的全部奥秘。

而一些平庸之辈,偏偏满足于一知半解,满足于点滴成绩,他们用富丽堂皇的话装饰自己,以讨得廉价的喝彩。

葛优是一位在艺术上有自己风格的喜剧演员,他拍的许多部电影和电视片,都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好评,可以算的上是个大腕。

葛优对自己的才能有充分的自信,但在公开的场合仍然选择低头做人,为自己赢得了良好的形象。

通向成功的路上有许多的关卡,关卡的门都是非常低矮的,不懂得低头的人,一路上跌跌撞撞也未必到的了终点。你想获得成功吗?那就请先把头低下来。

退步原来是向前

不妨退避三舍

很多时候,低头退步也是一种前进,退一步就避开了风险,保护了自已,退一步就积蓄了实力,下一次就可以迈出两步!

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诞生伊始,也正是利用了低姿态做人这种韬光养晦之术避免了帝国主义的联合打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进而巩固了政权。

1917年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十月革命虽然胜利了,但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仍然承袭着沙皇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遗留下来的沉重战争负担。列宁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迅速使俄国摆脱战争,获得和平,才可能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社会主义的胜利。而饱受了3年战争沉重折磨的俄国人民也正在强烈渴望着和平。

十月革命成功的第二天,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就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向一切交战国的人民及其政府建议,立即进行公正、民主的和约谈判,签订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实现和平。尔后,苏维埃政府几次向与俄国结盟的协约国各国政府建议,共同与德国及其盟国进行有关停战与签署和约的谈判。但英、法、美等国,仍然准备继续战争,而一些敌对国家更是妄图用拖住俄国继续战争的方法来摧毁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当时,苏维埃政权面临着诸多危机:社会混乱、经济凋敝、反革命势力蓄意反扑,如果不能及时结束战争,新生的政权极可能毁于一旦。列宁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决定单独与德奥集团谈判停战。

那时,单独与德奥举行停战谈判,是需要极大勇气与魄力的。德奥被认为是欧洲最反动的势力,苏维埃政府单独与之和谈,这种退步不仅欧洲各国人民,而且连许多国家的共产党也会产生极大的不满与误解。列宁权衡再三,以大局为重,坚决做出了单独和平谈判的决定。

但是,当时列宁在中央领导层内处于少数地位,大多数领导人反对他的判断,一些普通党员也不同意列宁的立场,而强烈反对苏维埃政权接受德国掠夺性和约条件,认为这种退步太懦弱。为了消除中央委员会内部在签订和约问题上的阻力,转变一部分主张革命战争的群众的消极情绪,给他们一段改变态度的时间,列宁建议竭力拖延谈判时间。在担任谈判代表团团长的托洛茨基动身去布列斯特一里托夫斯克前,列宁和他商定:德国人不下最后通牒,我们就坚持下去,等他们下了最后通牒,我们再让步。

1月28日,德国向苏俄提出了立即接受和约条件的最后通牒。没想到托洛茨基违背了同列宁的约定,自作主张声明苏俄宣布停止战争、复员军队,但拒绝在和约上签字,随后退出谈判。德国利用这点,于2月16日宣布谈判失败,2月18日发动全面战争。在这危急关头,在列宁的坚决要求下,党中央会议经过激烈辩论,终于在当天晚上决定向德国发出接受和约的电报,但德国故意拖延答复,继续进攻。

德军迅速推进,攻占了大量城市,列宁立刻号召全体人民起来回击侵略者,奋不顾身保卫苏维埃共和国。与此同时,他决定公开为缔结和约而斗争,他在《真理报》上发表文章,抨击拒绝和约就是把党、把苏维埃政权推上冒险和生存受到威胁的道路上。

23日,苏俄接到德方的答复,但它又提出新的、更苛刻的要求,并限定48小时内接受。为此,党中央召开紧急会议,托洛茨基继续反对签订和约,并声称辞去外交人民委员职务。列宁在会议中先后作了8次发言,力排众议,他激动地说:“如果你们不签字接受这些条件,那么3个星期之后你们就得在苏维埃政权的死刑判决书上签字。”在列宁坚定不移的态度影响下,中央委员会终于通过了他的建议。当天深夜,全俄中央执委会会议也接受了同样的决议。这样经过列宁坚忍不拔的斗争,历时3个月的对德和谈冲破重重阻力获得成功。1918年3月5日,苏俄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它使苏俄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摆脱了帝国主义战争,免除了军事失败的可能,赢得了恢复经济、建立红军、巩固工农联盟的宝贵的和平时机。

零分贝理念教会我们,在与敌手对阵时,如果你没有必胜的把握就不要逞匹夫之勇,不妨低头后退一步,只要最后的胜利属于你,一时的输赢又有什么好计较的?

化不利为有利

拳头要先缩回去再打出来才有力量,在环境不利于你的时候,要先把手缩回去,后退一步,这样才有再出拳的机会。

曾国藩是清末重臣,靠自组军队,镇压太平天国而起了家,曾母病逝不久,曾国藩就响应咸丰的号召,组建湘军以绞灭太平天国。

不能为母亲守三年之丧,这在儒家看来是不孝的。但由于时势紧迫,他听从了好友郭嵩焘的劝说,“移孝作忠”,为清王朝出山了。

可是,他的锋芒太露,因此处处遭人忌妒,连咸丰皇帝也不信任他。1857年2月,他的父亲曾麟书病逝,清朝给了他三个月的假,令他假满后回江西带兵作战。曾国藩随即上疏试探咸丰帝说自己回到家乡后日夜惶恐不安。“自问本非有为之才,所处又非得为之地。欲守制,则无以报九重之鸿恩;欲夺情,则无以谢万节之清议。”咸丰皇帝十分明了曾国藩此一试探性的口吻,咸丰见江西军务已有好转,曾国藩此时只是一只乞狗,效命可以,授予实权万万不可。于是,咸丰皇帝批复道:“江西军务渐有起色,即楚南亦就肃清,汝可暂守礼庐,仍应候旨。”假戏真做,曾国藩真是哭笑不得。同时,曾国藩又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舆论压力。此次曾国藩离军奔丧,已属不忠,此后又以复出作为要求实权的砝码,这与他平日所标榜的理学家面孔大相径庭。因此,招来了种种指责与非议,再次成为舆论的中心。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曾国藩忧心忡忡,遂导致失眠。朋友欧阳兆熊深知其病根所在,一方面为他荐医生诊治失眠,另一方面为他开了一个治心病的药方,“歧、黄可医身病,黄、老可医心病”。欧阳兆熊借用黄、老来讽劝曾国藩,暗喻他过去所采取的激进政策,未免有失偏颇。

朋友的规劝,曾国藩陷入深深的反思。

自率湘军东征以来,曾国藩有胜有败,四处碰壁,究其原因,固然是由于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充分信任而未授予地方实权所致。同时,曾国藩也感悟到自己在修养方面也有很多弱点,在为人处事方面固执己见,自命不凡,一味蛮干。经过多年的实践,曾国藩深深地意识到,仅凭他一人的力量,是无法扭转官场这种状况的,如若继续为官,那么唯一的途径,就是低头去适应。“吾往年在官,与官场中落落不合,几至到处荆榛。此次改弦易辙,稍觉相安。”此一改变,说明曾国藩在宦海沉浮中,日趋成熟与世故了。

然而,认识的转变过程,如同经历炼狱再生一样,需要经历痛苦的自省,每当曾国藩自悟昨日的是与非时,常常为追忆昔日“愧悔”的情绪氛围所笼罩。因此,在家守制的日子里曾国藩脾气很坏,常常因为小事迁怒诸弟,一年之中和曾国荃、曾国华、曾国葆都有过口角。在三河镇战役中,曾国华遭遇不幸,这使曾国藩陷入深深的自责。在其后的家信中,屡次检讨自己在家其间的所作所为。如,在1858年12月16日的家信中写到,“去年在家,因小事而生嫌衅,实吾度量不宏,辞气不平,有以致之,实有愧于为长兄之道。千愧万悔,夫复何言……去年我兄弟意见不和,今遭温弟之大变。和气致祥,乖气致戾,果有明征。”1859年1月6日,又提到,“吾去年在家,以小事急竟,所言皆锱铢细故。泊今思之,不值一笑。负我温弟,既愧对我祖我父,悔恨何极!当竭力作文数首,以赎余愆,求沅弟写石刻碑。亦足少抒我心中抑郁悔恨之怀。”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自省自悟以后,曾国藩在自我修身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及至复出,为人处事不再锋芒毕露,日益变得圆融、通达。

曾国藩在时局不利于己时,能够退让自保,在低头时不但收服了人心,又能发展壮大自己,这种能耐可不是谁都有的,难怪连毛泽东都要说“独服曾文正公”。

个人欲望不能高,做事标准不能低

恰当的谦逊

在适当的时机、对着合适的人,这位历来低调做人的人,用最敏捷的方法脱颖而出。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可见,在平素以真诚的谦逊待人,博得大众的好感,为自己事业的腾飞奠定基础;一旦时机成熟或者机遇已到,就要充分利用低调做人所带来的荣誉,一蹴而就。

另一个以低头做人而赢得晋升机会的人,便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联盟的战将杰克逊。

有人说“目的地低头做人”是杰克逊显著的特性和优秀的品质。

还在西点军校时,杰克逊便以谦逊、能低头著称。在一场他指挥的名为“石城”的获胜战役中,他却一再坚持说,功劳应属于全体官兵,而不属于他自己。还有一次,在墨西哥战斗中,总司令斯哥托对他的指挥能力予以了极高的评价,而杰克逊却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过这事。

不要以为杰克逊是视功名如粪土,从墨西哥战争开始时他给姐姐的一封信中便可以看出,他满怀树立声誉、博得大众注目的雄心,只是因为那个时候他只不过是一个空有其名的副官。在他后来的事业进程中,这位勇敢、低调做人而聪明过人的人,巧妙地运用了他向上进取的每一步计划,使斯哥托将军大为好感,在他的手下,杰克逊得到了不断地提拔。

对此,我们不难看出,杰克逊的谦逊做人的两重性与克里斯何等相似!这些人所不愿声张的,只是那些一定会为人所知道的事情。而当他的至关重要的功绩被人们忽略时,他们也会立即采取必要的行动来标识自己的——只是这是一种实是求事的标识罢了。

所以,只有目光短浅的人才会时时标榜自己做了什么,有时为了标识自己,甚至在大众面前掩饰自己的过失。而像杰克逊、克里斯等伟大的人物却并非如此,他们都能超脱这种浅薄的虚荣。他们深知,人们所乐意接受和尊敬的是低调做人的人。

一个有功绩而又十分低调做人的人,他的身价定会倍增。

当你把自己的做人姿态不断放低,但做事又绝不落后于人的时候,你就会获得更多人的赏识,你的上司会更愿意提拔你、关照你;周围的人不会太过嫉妒你,攻击你,在这样的情况下,你的晋升就是必然的事了!

以让求得,以退为进

张廷玉是清朝有名的重臣,虽身居高官,却从不为子女们谋求私利。他秉承其父张英的教诲,要求子女们以“知足为诫”,其代子谦让一事便足可见其精神。

张廷玉的长子张若霭在经过乡试、会试之后,于雍正十一年三月参加了殿试。诸大臣阅卷后,将密封的试卷进呈雍正帝亲览定夺。雍正帝在阅至其中一本时,立即被那端正严谨的字体所吸引,再看策内论“公忠体国”一条,有“善则相劝,过则相规,无诈无虞,必诚必信,则同官一体也,内外亦一体也”数语,更使他大为欣赏。雍正帝认为此论言辞恳切,“颇得古大臣之风”,遂将此考生拔置一甲三名,即探花。后来拆开卷子,方知此人即大学士张廷玉之子张若霭。雍正帝十分欣慰,他说:“大臣子弟能知忠君爱国之心,异日必能为国家抒诚宣力。大学士张廷玉立朝数十年,清忠和厚,始终不渝。张廷玉朝夕在朕左右,勤劳翊赞,时时以尧舜期朕,朕亦以皋、夔期之。张若霭禀承家教,兼之世德所钟,故能若此。”并指出,此事“非独家瑞,亦国之庆也”。还没等到放榜,雍正帝就派人告知了张廷玉。

自从科举制度兴起之后,金榜题名便成了读书应试者的奋斗目标。按照常理,得到儿子考中一甲的喜讯,作为父亲是应该为之高兴的。然而,张廷玉却不然,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儿子还年轻,又是大臣子弟,一举成名并非好事,应该让儿子继续努力奋进。于是,他没有将喜讯通知家人,而是做了另一种安排。

张廷玉要求面见雍正帝。获准进殿后,他恳切地向雍正帝表示,自己身为朝廷大臣,儿子又登一甲三名,实有不妥。没容张廷玉多讲,雍正帝即说:“朕实出至公,非以大臣之子而有意甄拔。”张廷玉听罢,再三恳辞,他说:“天下人才众多,三年大比,莫不望为鼎甲。臣蒙恩现居官府,而犬子张若霭登一甲三名,占寒士之先,于心实有不安,倘蒙皇恩,名列二甲,已为荣幸。”按照清代的科举制度,殿试后按三甲取士,一甲只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称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称同进士出身。凡选中一、二、三甲者,可统称为进士,但是一、二、三甲的待遇是不同的。一甲三人可立即授官,成为翰林院的修撰或编修,这是将来高升的重要台阶;而二、三甲则需选庶吉士,数年后方能授官。也有二、三甲立即授官者,但只是做州县等官。张廷玉是深知一、二甲的这一差别的,但是为了给儿子留个上进的机会,他还是提出了改为二甲的要求。雍正帝以为张廷玉只是做态的谦让,便对他说:“伊家忠尽积德,有此佳子弟,中一鼎甲,亦人所共服,何必逊让?”张廷玉见雍正帝没有接受自己的意见,于是跪在皇帝面前,再次恳求:“皇上至公,以臣子一日之长,蒙拔鼎甲。但臣家已备沐恩荣,臣愿让与天下寒士,求皇上怜臣愚忠。若君恩祖德,佑庇臣子,留其福分,以为将来上进之阶,更为美事。”张廷玉“陈奏之时,情词恳至”,雍正帝“不得不勉从其请”,将张若霭改为二甲一名。不久,在张榜的同时,雍正帝为此事特颁谕旨,表彰张廷玉代子谦让的美德,并让普天下之士子共知之。

张若霭没有觉得不平,他十分理解父亲的做法,而且不负父亲的厚望,在学业上不断进取,后来在南书房、军机处任职时,尽职尽责,颇有乃父之风。

在欲望上,低调处理,在做事上向高标准看齐,这样做不但能自保,还可以获得上下的交口称誉。

低姿态是种资本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要成功就得有资本,有人有才华,有人有经验,有人有文气,还有人有关系,如果这些你都没有,那也不要紧,有一种资本只要你愿意开发,随时都可以拥有——低姿态做人。不要怀疑,很多时候,低姿态正是一种进身资本。

每个企业都有大量的简单的熟练工作、一般性工作,即使现代化的企业也如此。安排能力一般的人去干,他们会全力以赴专心致志地工作,他们具有高昂的士气,创造出很高的工作效率,而不会有自卑感、沮丧感,不会感到大材小用。因为他们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期望值并不高。像某些企业用解除劳教者当装卸工,他们感恩戴德地工作,因为起码企业解决了他的就业的问题。建筑行业招收大量农村临时工,这些工人干活很辛苦,收入也不太高,可干得很起劲,因为毕竟比在农村赚得要多。

一位先生已经43岁了,刚从南昌调回北京,一直没有找到对口单位。一家科研所在众多应聘者中录取了他。与许多人相比,他只有本科学历,而且回京后一直受失业困扰,如果录取他,他会很珍惜这次机会的。年龄大点,反而更踏实,来个研究生说不定哪天就“跳”了。学历虽不高,但他吃过苦,有实践经验,进步不会慢。后来,他果然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

从一定意义上讲,领导是离不开“一般人”的,全是高学历、高素质人员组成的企业人才结构,未必是最佳结构。

有人可能会说,何必那么费事,干脆把他们全解除合同,改用优秀人才多好。实际上这样效果并不好,较优秀人才不一定能做好那些工作。比如你需要一位数据录入员,每日向电脑录入各种数据做市场分析,把这份工作交给一位名牌大学毕业的软件工程师,他就会感到工作单调乏味,自己被大材小用,不久就失去了工作兴趣,自然就会出差错。可如果你交给一位大专毕业的小姐来做,她会非常热爱这份工作的,会竭尽全力把这份工作做好。

最后,再把这个问题延伸一下,企业无疑是需要大批精英俊杰的,可是雇用太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对企业并不利。因为与他们地位相称的职位很少,一旦没有合适的职位,他们一定会不满意的。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姿态上低调,做事认真的一般人越来越受青睐。所以如果你没有太大本事,那就降低你的欲求,说不定幸运就会降临到你头上。隐忍才能有所图隐忍是等待时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在即位之前还有过一段艰险的逃亡经历,但他知晓如何在充满险象中求生存并积蓄力量的韬略,最后终于成就了霸业。

晋献公晚年,宠爱妃子骊姬,听信她的谗言,逼死了公子申生。为了让亲生子奚齐继承君位,骊姬继续陷害献公的次子重耳和三子夷吾,逼得重耳和夷吾不得不四处逃亡。

在重耳逃奔狄国的第五年,晋献公死,身在秦国的重耳本想乘此时机回国夺取君位,但因条件还不成熟,不便行动,秦穆公为了探测重耳的动向,便派遣公子子显到重耳处去吊唁。子显转述秦穆公的话,说:“寡人听到这样的话:‘丧失国家,常在这个时候;取得国家,也常在这个时候。’虽然您庄重地处在服丧之中,可是在外流亡也不宜过久,争取君位的时机不可失掉。您还是考虑考虑吧!”重耳为了掩饰自己的心思,摆出“仁爱思亲”的面孔对公子子显说:“我感激贵国君主以仁慈之心吊唁了亡命之臣重耳。我流亡在外,父亲死了不能参加葬礼,用哭泣表示哀痛,使得贵国君主为我忧虑。死了父亲怎么办?我如果怀有别的想法,就会辜负贵国国君对我的情义。”说罢,就在地上叩头,但不拜谢公子子显,哭着站起来也不和子显私下交谈。子显回国,向秦穆公报告了情况。秦穆公赞扬:“公子重耳真是个仁义之人啊!他叩头后不拜谢宾客,就是表示不愿成为国君的继承人,所以不行成年礼,他哭着站起来,就表示哀悼父亲。站起来不和客人私下交谈,就是表示他抛弃了个人私利。”

在流亡的日子里,重耳受尽了侮辱,但他都低着头,忍了下来。

到了曹国,曹国君主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长得连成一片,想看看他的光身子。有一次,重耳洗澡,共公毫无礼貌地走近他身边看肋骨。

到宋国时,宋襄公也不愿答理这位丧家流亡的公子,只送给他80匹马,打发他赶快过境。

到了郑国,郑国君主文公也不礼遇他。

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招待重耳。在宴席上,成王问重耳:“公子如果回到晋国,拿什么来酬谢我呢!”重耳回答说:“如果托君王的福,我能回到晋国,一旦晋楚两国演习军事,我们在中原大地上相遇,我将后退90里。如果还得不到君王的宽大,我将左手提鞭执弓,右手挂着弓套箭袋,跟您应酬应酬。”重耳这番委婉的说词,实际意思是,晋楚两国交兵,我退90里以报今日之德,然后可就不能客气了,真刀真枪,决一雌雄。楚国大夫子玉看到重耳如此出言不逊,就请求楚成王杀掉他,以绝后患。成王却说:“上天要让他兴盛,谁能够除掉他呢?违背天意,一定会有大难临头。”楚成王就把公子送往秦国。

有一次,怀赢捧着盛水器浇水给重耳洗手。洗完后重耳挥手叫怀赢走开。怀赢毕竟是大国君主的女儿,对此冷遇很生气,便对重耳说:“秦国和晋国是平等的,你凭什么瞧不起我!”重耳听后,立即发现自己行为有失检点,害怕影响秦晋的关系,妨碍复国大计,便脱去外衣,把自己捆禁起来,表示向怀赢谢罪。

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国大军的护送下,终于回国即位,号晋文公。晋文公经过了19年的韬光养晦,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当初重耳若不能像老虎一样匍匐观察环境,而是像狮子一样怒吼着扑向对手,十个重耳可能都死掉了。

所以当遇到不利的情况或者对自己可能造成伤害的情况时,万万不能凭一时冲动办事,而应毫不犹豫地低下头将自己隐蔽起来。切勿逞匹夫之勇,而毁坏自己的前程。

低头的胜利

低下你的头,不引起别人的注意,这样就更容易实现你的目标,因为当你低头时,你的对手根本无法猜测你在想什么,你要做什么,这样,当你出手时就可以占尽先机。

春秋时的吴国,位于长江以南,即今江苏和浙江一带。吴国国王诸樊在位23年,临死时没有按惯例把王位传给儿子公子光,却把自己的三个兄弟叫到跟前说:我死之后由大兄弟余祭继承王位,余祭之后立余味,余味之后立季礼。

诸樊万万没有料到,这个遗嘱,在他死后竟酿成了兄弟阋墙、骨肉相残的政治悲剧。

余祭在位仅仅五年便死了,然后余味继位。余味在位第九年病势垂危,他遵守早年与兄长诸樊所立的誓约,把季礼召来,要立他为王。没想到季礼却坚辞不受。

翌年,余味病殁,余味的儿子僚便继承了王位,成了吴王僚。公子光眼睁睁地看着本应属于自己的王位,竟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他人所得,内心十分痛苦。然而,一位有谋略的政治家,审时度势是其重要的素质。公子光深知自己羽翼未丰,朝廷里缺少忠耿之士,手下也没有什么能人,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一切隐忍而行。

然而他也不是消极地等待。一方面,公子光极力表现出忠诚于吴王僚,时时处处都在为吴国效命,以巩固自己作为三兄的地位,博得吴王僚的信任。另一方面,他在暗中积极创造条件,为将来夺取王位一砖一石铺平道路。他任命心腹被离为市吏,密令他借在市场任职的方便搜罗奇能异士,以为己用。

被离将楚国的名臣、亡命江湖而落魄于要靠吹箫乞食的伍子胥推荐给公子光。伍子胥又千方百计地为公子光网罗能人异士,设谋献计。

楚平王死后,一时间楚国朝政混乱。楚昭王年幼,正是兴兵伐楚的天赐良机。智者之所以成为智者,就在于当时机不到的时候,能够低下头耐心等待;当时机成熟的时候,又能紧紧地抓住它,充分地加以利用。这样,当伍子胥要求公子光率兵伐楚以报家仇的时候,公子光便与伍子胥一起密谋了一个弑王篡位的计划。其要点是,以伐楚为名,设法说服吴王僚将儿子掩余、烛庸派到前线去与楚兵厮杀;将吴王僚的长子庆忌派到郑、卫两国去说服他们一起伐楚;再将王叔季礼派到中原去搞外交。调虎离山,吴都空虚后,公子光便请吴王僚来赴宴,趁机将其刺死。这是一个十分周密而狠毒的计划。

吴王僚依约赴宴,但却十分小心。他派王宫卫兵在公子光府邸森严把守,从大门到大厅都有人警惕地戒备着。不但如此,从王宫到官邸一路上均有甲士夹道镇守,被邀请赴宴的官僚也多为吴王僚的亲信。

宴会开始后,气氛渐渐地热闹起来。然而一场阴谋也正在秘密进行。

公子光是这出血腥话剧里的主角,他以主人的身份,周旋于吴王僚和宾客之间。他看到宾客们的醉意越来越浓,酒兴越来越旺,警惕之心也越来越松弛的时候,便找借口中途离席。

片刻之后,一位粗壮的侍者走了进来,他借送鱼之机,取出一柄匕首猛地向吴王僚狠狠地刺去。吴王僚惨叫一声,眨眼间侍者的匕首已经透过三层甲衣,深入他的肌肤。侍者又一次地猛一用力,吴王僚便血溅光府,一命呜呼了。

侍者名叫专诸,是公子光与伍子胥事先安排好的力士,吴王僚的卫兵们很快便把专诸剁成了肉泥。这时,公子光、伍子胥率领事先埋伏好的甲士冲杀出来,王宫的卫兵见吴王僚已死,士气大减,不一会儿,死的死降的降,场面渐渐安静下来了。

公子光在甲士的簇拥下,对赴宴的官员们大声地说道:“吴国的王位,如果季礼不愿继承,身为诸樊长子的我,自然是正统的继承者。僚根本没有资格为王,他即位即是篡位。此刻我从篡位者手里夺回了王位,有意见的可以站出来。”

当然没有人敢站出来表示异议,于是公子光率领亲信甲士,浩浩荡荡地进入了王宫,诛杀了反对派,正式称王,自号吴王阖庐,一时间声震朝野。

公子光能取得胜利就是因为他掌握了低头的策略,在环境不利于己时保持低调,又不断地养精蓄锐,终于在敌人没有防范的情况下一击得手。

伏久必飞高

《小窗幽记》中说:“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一只大鸟在长久的潜伏下养精蓄锐,等它一旦发现目标,便可奋力一飞,迅速一击,自然能够飞得高而击得准。对一个人来说,如果他在平凡的地方不招摇,不作态,积累的经验多了,学到的东西多了,那么一旦他得到了机会就可以大显身手,必定痛快淋漓,而能达到“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的境界。

如果没有这长久的潜伏,又怎么能够“飞必高”呢?就拿今天的火箭来说,它的推进器力量大就能飞得高而且远,如果力量小自然就飞不高而不远。历史上的那个晋文公重耳之所以能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就因为他潜伏的日子长久,在外流亡几十年,受尽了酸甜苦辣。所以,一旦回国之后,他便能够体察民情,使国力迅速提高,从而做了天下诸侯的盟主。那个只知花天酒地、声色犬马的楚庄王,就是那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大鸟,有了充足的准备,才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终于问鼎中原。

从花开花落的现象中,我们可以得知,草木有芽花实枯四个阶段,也像自然界中的春夏秋冬一样,相配起来就春芽夏花,秋实冬枯。这是自然的现象,而花开的早便一定早落,花晚开的也一定晚落。因为花季总是有一定的时限的,正是“惜花常怕花开早”。不管感情怎样,梅花开得早也凋谢得早,这是很合理的。因为太早地开发,把美丽带给了人间,时限一到便要凋谢了。

所以零分贝理念认为,过早地表现自我的人,沉不住气的人,往往还没成功就先平庸了,这是因为他们姿态摆得太高,因而受到太多攻击,锋芒都被磨损了的缘故,而那些在一开始默默无闻,不张扬自己的人,却因为在低头的时候,在不惹人嫉妒的时候,总结经验,储备实力,终于得成大器。

酿酒的材料再好,急于打开它,它也只能成为一坛无用的苦水;耐心地让它在岁月中酝酿、发酵,它就会在若干年后成为上等的美酒。

放下高姿态,重整旧山河

“爬行”的明智

美国著名的玉蜀黍大王史坦雷先生在16岁的时候,是一家五金公司的收银员。他每天都卖力工作,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晋升。他做起事来,永远都抱着学习的态度,处处留意,一心想把工作做得最好。他希望以此能获得经理的信任,提升他为推销员,可他万万没想到经理并不欣赏他,也根本没打算满足他的要求,而对于史坦雷来说,凭自己的现有条件,到外面去找工作也很困难。因此,他只有忍气吞声继续沉默下去以期学到更多的本事,挣到干事业的资本,希望有朝一日开创自己的事业。他这样苦干了两年,终于有了信心,也觉得自己可以单独做事了,就在这时,他又被唤进经理室遭到了一顿斥责,经理说:“跟你说吧,你这种人根本不配做生意,我这里用不着你了。”

这一番话,对于刚进公司的史坦雷来说,无异于平地响雷,可史坦雷却平静地对经理说:“你说我无用,这是你的自由,但这并不减损我丝毫的能力,无法磨灭我的意志,看着吧!迟早我要开一家公司,规模比你的大10倍。”

史坦雷在挫折中爬着前行,并借着这一次挫折的激励,努力上进,几年后,果然创造了惊人的成就。

学着用低姿态去面对生活,面对挑战吧,它能很快调整你的心态,激发你战胜挫折的精神和勇气。

1959年10月15日夜,密特朗在巴黎天文台公园遭到一伙人开枪袭击。这就是当时轰动一时的天文台公园事件。新闻界和几乎所有的左翼组织都行动起来,慰问密特朗,抗议“法西斯主义”的暴行。但事隔不久,事情突然被逆转了,凶手之一突然露面,作口供申明这是一次应密特朗本人要求而策划的行动,目的是为了提高他的声誉,获得更多支持。转眼间,密特朗从一个无辜的被害者变成了骗人的肇事者。一时间乌云压顶,谩骂声、讥笑声、责问声像狂风暴雨般向密特朗袭来。在任总理米歇尔·德勃雷为此建议取消密特朗的参议员资格。面对诬陷,密特朗却既不申辩,也不反击,他认为,对于这种经过周密策划的栽赃陷害,最好的办法是不予理睬,暂时采取低调处理办法。

密特朗压抑着自己的愤怒,决定暂时隐退,以退为进。每天只是埋头读书,专心写作。清晨,他去朗德树林散步,呼吸那清爽而新鲜的空气,欣赏一番茂密翠绿的田野。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使他忘掉了萦绕在心头的忧愁和烦恼。不仅如此他还到中国、美国和伊朗等国家作过旅行。在中国,参观游览了不少城市,记下了许多见闻。回国后,于1961年发表了专门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所发生的重大变化的专著《中国面临挑战》。该书的出版,赢得了不少读者的欣赏,密特朗的名字又重新在法国社会上传扬。在1962年11月2日的立法选举中,他东山再起,终于击败戴高乐派在涅夫勒省的保卫新共和联盟的竞选人让·塔耶尔,再次当选为国民议会议员。

牙齿极为坚刚强硬,有人甚至可以咬断钢铁玻璃,普通人做不到,至少也能够嚼碎食物,所以我们常说武装到了牙齿的敌人。然而它却很容易遭受破坏,不是被虫蛀了,就是被打折了,反正它比舌头先落。所以,我们常说衰老的人是头童齿豁。舌头虽然柔软,但却不容易受到伤害。

舌常存而不坏,齿早落而难保。这告诉我们遇事不在于逞强斗狠,而在于最终的胜利。石头与水的关系也是一样的。石头肯定硬于水,所以要去做建筑的基础。尽自己坚硬的职责,但它们或者被铁器所砸坏,要么被同类所打碎;即使是在与流水的较量中,滴水也可以穿透石头。流水没有固定的形体,一切都随着容器而变化,能够做到随方就圆,但却依然是水。容器尽管一时固定住了它,但却不能永远限制它,谁也别想真正主宰它。由此可知,柔弱能够克制刚强,因此老子会极力主张“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

不知深浅的卖弄

“人怕出名猪怕壮”,如果你不想因树大招风给自己惹来麻烦,那就不要摆出高姿态,不要卖弄自己,否则,你就是自讨苦吃。

杨维损是元末著名的文学家,自号铁崖,故而人称杨铁崖。他一生著述极丰,尤以诗为众人钦服,号铁崖体。不过就是这位才华出众的老先生,只因不懂得低头自保的道理,险些白白丧命。

杨维损在元朝泰定四年中进士,当过一些下等官职,由于恃才傲物,性格冷僻,不受上司喜欢,多年得不到升迁。后来被提升为江西儒学提举,而此时天下已大乱,义兵四起,杨维损便到富春山躲避战乱,后又迁徙松江。

由于他文学上的声名极大,每天去拜访他的文人墨客都很多,杨维损和这些人诗酒唱和,留连忘返,倒也逍遥自在。他有时戴华阳巾,身披羽衣,横吹铁笛,作《梅花弄》曲,或者叫侍儿唱《白雪》的歌词,自己弹琵琶伴奏,叫宾客们翩翩起舞,远处望去,以为都是神仙中人。

朱元璋定鼎南京,召集名儒编纂礼乐方面的书,因为杨维损是前朝最有名的文学家,便派翰林学士詹同上门以礼聘请。

杨维损不想为新朝效命,于是叹息说:“哪有女人都老得快入坟墓了,还想着去嫁人的道理。”坚决不肯入朝。

第二年,朱元璋又下令当地官府督促杨维损入朝,不从命便杀之。

杨维损也很恐惧,他根本不想入朝,只是平时姿态摆的太高,太惹眼了,此时藏无可藏,无奈之下,只好上书朱元璋,说:“如果让我编书,我愿竭尽所能。如果一定要让我做官,就是强我所不能,我也只好蹈海而死了。”朱元璋看后,答应了他的请求。派人用征聘隐士的礼节,以安车驷马接他入京。

杨维损在京师待了三个多月,编完书后便要求回家,一向抱定士大夫不为所用即杀之的朱元璋,竟破例放他回山,史馆编书的人都在城外为他设宴饯行,宋濂赠他一首诗,有两句“不受君王五色诏,白衣宣至白衣还。”称赞他隐士的高风。

杨维损年已老迈,又受了惊吓,心理波动也很大,回到家后便死了,终年75岁。

人有时真该学学动物的自保策略。野兽躲进深林中,还要扫灭痕迹;飞鸟飞到高空中,也要掩藏影子。为的就是不被猎人注意、捕捉到。

杨维损生逢乱世,决心隐居度过余生,却偏偏不耐寂寞,每日和海内名士互相唱和,以致名声越来越大,想不被人注意、捕捉到,是根本不可能的,而晋张翰曾说过:“名满天下,求退良难。”退已不易,藏身更需谨慎,杨维损虑不及此,自炫自鬻,终致晚年受生死威胁,险些名节不保。正是由于他不知深浅地卖弄自己之故。

低有低的妙处

汉文帝时,张释之任公车令,负责掌管各宫门。

汉朝宫廷制度规定:凡是乘车出入殿门、公车、司马门的人,必须下车。当时还是太子的汉景帝和梁王同坐一车入朝,以为宫廷就是自己的家,外臣宦官要下车,自己是主人,何必下车,便和梁王稳坐在车上。

张释之看到后,从后面追赶上来,坚决阻止太子和梁王入宫,并上章弹劾太子和梁王过司马门而不下车,是对皇上的大不敬。

张释之有理有据,薄太后无奈,只好派使者下诏赦免太子和梁王的罪过,二人才得以入宫。汉文帝为此特意向太后道歉说:“儿臣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儿子。”

汉文帝本人倒很欣赏张释之执法不阿的精神,连太子和梁王有过错,都敢抓住不放,何况别人,便提升他为中大夫,后又任命他为廷尉,掌管刑法。张释之出尽了风头,但也埋下了祸根,当时太子对张释之恨之入骨。

文帝去世,太子继位,是为景帝。张释之自知得罪过皇上,大祸难免,天天忧虑畏惧,却不知该如何逃脱。

有处士王生,善于黄老的言说,被征至朝廷。王生和张释之很好,便与他合演了一出戏。

第二天上朝时,三公九卿都恭候景帝的到来,王生突然傲慢地对张释之说:“我的鞋带开了,你过来给我系上。”

大臣们都愕然,以为王生突然疯了,没想到张释之却面色恭谨,走过去跪在地上为王生把鞋带系好。

大臣们一片哗然,认为王生不过是个白衣处士,老而贫贱,居然敢在朝廷上当众侮辱身列九卿的张廷尉,而张廷尉不过是因为他年老,不愿和他计较,跪地系带也是张廷尉敬老爱老的高尚品德,都痛骂王生而称赞张廷尉。

景帝正一直想找个好的借口重重处罚张释之,又不让人说是挟嫌报复。听说这件事后,对张释之倒是刮目相看,便不打算报复他了。

后来有人问王生为何当众侮辱张廷尉,王生说:“我老矣,自思不能帮张廷尉做些什么,张廷尉是天下名臣,我当着三公九卿的面,在朝廷上羞辱张廷尉,让他为我跪地系鞋,不过是为了增重他的名声。”

人们知道后这才恍然大悟,都夸赞王生富于智谋。

王生此计就是要给张释之重新树立一个新的良好形象:贵而不骄,富而有礼,敬老爱老,身甘下贱。有了这么多良好品德护身,名声自然更高,景帝要收拾他也不能不有所顾虑。

《小窗幽记》中说:“气节激昂者,当以德性融其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抱持有志气和节操的人,往往会用自己的观点和人格去要求别人,肯定会激昂慷慨,嫉恶如仇,对社会的看法也往往过于激烈分明。他们对社会的理解是理想化的,有时甚至是一种幼稚。如果得不到社会的共鸣和支持,他们便很容易走上偏激的道路。他们的高调只会给他们带来危险麻烦,因此为了自保也好,为了进身也罢,都必须调低姿态,更圆融一些,零分贝理念相信,这是突破的最佳方法。

“缓称王”才能真成王

专注于大事

高调追求名利的人,必然无法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因为名啊利啊是最磨人的东西,它可能会分走你的大部分精力。所以明智之人、高标处世者都会低调处理对名利的追逐,尽可能地专注于自己的事业。结果他们的人生基业更稳固,不求名利,名利却自来了。

“我的上帝,我此后的生活又将怎样呢?”

这是当时年仅31岁的李政道获悉自己荣获诺贝尔奖时发出的一声感叹。他当时的心情并不如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全是被欢欣与高兴所充斥,满脑子都是骄傲和自豪,而是更长远地考虑到了自己获奖之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众多的事实表明,获奖尤其是获诺贝尔奖——一项举世瞩目的大奖,能使获奖的科学家在一夜之间成为人人皆知的名人,而这对于他们日后包括科学研究在内的各项人生抉择,都将产生很大影响。在很多时候,这种影响更多的是在负面上的,可以列出的就有这么几项:获奖使获奖者与自己以往亲密的同事之间划出了鸿沟,形成一定的距离感;少数获奖后的科学家将主要精力转移到社会领域与政治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社会贤明的角色,而忽略了他们原本应该潜心钻研的科学;因为公众将他们视为权威,所以他们也不时遭受到名人所遭受的骚扰,等等,从而对他们继续潜心于科学的研究,会带来不利的影响。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这样回忆说:“我得奖的那一年真糟糕,得奖当然是好极了,但一年内我什么工作也没法做了。”

先哲早就警告过我们:毁或无妨,誉则可怕。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名和利,那么已有的名利其反面效应也是相当危险的,尤其是对于那些人生观确立不太牢靠,在事业上浅尝辄止的人而言,很容易被捧杀,造成了他的事业与人生的昙花一现。

因此,我们要努力视名利为烟云,当名利场中的过客,万不能因名利而表现得高人一等。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对于不属于自己应得的名和利,绝不可要,否则,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沽名钓誉者,即使能暂时获得某些大红大紫的得意和快意,日后真相大白时,也必有无穷无尽的烦恼接踵而来;其次,对于那些勉强可以得到的名和利,要有一种谦让的精神,将其推让与其他人,这既会增加同事间彼此的友好关系,又是个人具有自知之明的一种表现;再退一步来说,即使是自己应得的名和利,也要善于将其化为前进的动力,绝不能使之成为人生的负累、前进的阻力,也不能把名利当作炫耀的资本。我们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境况确实存在。功成名就要有一种谦逊的态度,自觉地在名利场中作看客,则表明他有一种广阔的心境,自然能自得其乐。《菜根谭》中说:世人只知道拥有名声地位是令人快乐的事,却不知道没有名声地位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世人知道挨饿受冻是令人忧虑的事情,却不知道不愁吃不愁穿但精神上有某种痛苦才是真正的痛苦。这段话的意思很深:平凡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静静地生活,静静地享受,用不着去承受大起大落,也用不着去承受大富大贵。只可惜世人都不珍惜自己拥有的平凡生活,为名利终日忙碌,四处奔波,等真正明白什么是幸福时,已为时晚矣。世人不辞辛苦地为了更高的职务、更多的利益,不惜绞尽脑汁寻找达到目标的手段和妙方。结果他们费尽心机也只能勉强捞到一点虚名,就像一棵根基不稳的树一样,枝稀叶少,一阵大风就把它吹倒下了。

痴人早“称王。”

刘基给朱元璋的问鼎之策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简短的九个字,却藏着千言万语也难说清的大智慧:太早“称王”,你就不得不去应付各方面的繁杂事务;太早“称王”,你就会成为众矢之的,羡慕、嫉妒、暗算、讨好……各种情况你都会碰到,这样一来,你还有多少时间、多少余地去施展你的宏图大志呢?!因此只有“缓称王”,姿态摆得越低越好,这样你才有机会,有条件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打磨自己,不要怀疑,古今许多伟人,贤才都是在静中修身,以俭养德,最后在寂寞中才成就了自己,零分贝理念所追求的、所要达到的也正是这种境界。

伟大的科学家法拉第,不仅为人类发现了电磁感应,还完成了由磁向电的转化,发现了电解定律和磁致旋光效应。为此,世界各国给予他94个名誉头衔。说实话,按他为人类做出的伟大贡献,给他一万亿美元,让他享受国王的待遇也不为过;然而当英国官方想封他为爵士,给他加一个贵族的头衔,使他永远摆脱平民的身份时,官方每一次派人试探都遭到了拒绝。他始终这样答复:“法拉第教授出身平民,他不想变成贵族。”法拉第至死都没有忘记,他是铁匠的儿子,他的血管里流的是铁匠的血液。他更没有忘记,他自己曾做过不起眼的报童,他对报童永远怀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他在街上走过,看到报童,心里总禁不住要升起一股柔情,他会停下脚步,抚摸一下他们那苍白的脸孔和瘦削的胳膊,对他们说几句亲切的话,或者故意多买几张报纸。特别使他不能忘记的是,他是订书匠出身,他不能忘记自己的手艺。在他最后的时日里,他甚至用自己苍老、粗糙、伤痕斑斑的双手,把40几年的实验日记全部装订成册,赠送给了皇家学院。

1857年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班特利勋爵辞职,皇家学会学术委员会一致认为,如果能请德高望重的法拉第教授出来继任会长,那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学术委员会派法拉第的好友丁铎尔和几名代表劝说法拉第接受这个职位,因为这是一个英国科学家所能享受的最高荣誉。但法拉第并不追求荣誉。他从一开始踏入皇家学院的门坎就记住了戴维的一句话:“年轻人,你可知道,牛顿说过:‘科学是个很厉害的女主人,对于为她献身的人,只给予很少的报酬。’她不仅吝啬,有时候还很凶狠呢。”对这样的一位“女主人”,法拉第爱她,痴情于她。他除了献身于她,从未想到要从她那里得到什么荣华富贵。他对丁铎尔说:“先生,我是个普通人,到死我都将是个普普通通的迈克尔·法拉第。现在我来告诉你吧,如果我接受皇家学会希望加在我身上的荣誉,那么我就不能保证自己的诚实和正直,连一年也保证不了。”丁铎尔和代表们失望地走了。

过了几年以后,皇家学院院长诺森伯公爵去世,学院理事会又想请法拉第出来当院长,法拉第又一次拒绝了朋友们的盛情邀请。

法拉第不喜欢荣誉,他把全部精力都贯注于他的科学事业。当他已到68岁高龄的时候,他还迈着蹒跚的步子,跑到泰晤士河畔滑铁卢大桥附近的一座高塔上搞科学试验。1862年,他已71岁,但还在实验室里工作。3月12日,他写下了他的最后一条实验日记,编号为“16041”。

最后的日子终于来到了。他辞去了皇家学院的职务,住进了英国女王赠送给他终生居住的房子里。他的忠诚的妻子陪伴着他,四只苍老的手常常握在一起。他感谢她,她为他付出了终生的辛劳,她陪他度过了那些最艰难的时刻,他们的爱情像一颗燃烧的金刚石,持续不断地发出白炽无烟的耀眼光华达46年之久。他们结合的深度和力量,法拉第认为其重要性“远远超过其他事情”。法拉第度过了自己十分有意义的一生,他对人生已不再留恋,但如果说法拉第还有什么牵挂,那就是不放心妻子独自生活:他没有给自己的妻子留下多少财产,又怕将来没有人照顾她。

另一位大科学家牛顿也是一位连荆棘冠冕都不愿戴的伟人,他的万有引力定律、力学三定律,以及对光学、数学、化学的研究,为两个多世纪以来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本是最该享有荣誉的人。

但他为人谦虚,不修边幅,不讲吃穿,甚至他回答人说:他的发现是上帝告诉他的,上帝是借他的嘴和手告诉了世人,他从未认为是自己发现而显得傲慢了不起。他在一首诗表达了他的心态:

“世俗的冠冕啊,我鄙视它如同脚下的尘土,它是沉重的,而最佳也只是一场空虚;

可是现在我愉快地欢迎一顶荆棘冠冕,尽管刺得人痛,但味道主要是甜;

我看见光荣之冠在我的面前呈现,它充满着幸福,永恒无边。”

他又思索起来:不该是这样的,我怎么又会想抛弃“荆棘冠冕”而去追逐“世俗的冠冕”了呢?我首先而且主要应是一个科学家。我应该戴着“荆棘冠冕”,一直走到生命的尽头。

终于晚年的牛顿终于又回到科学的轨道上来。1727年3月初,来日无多他的拖着衰弱的病体还去参加了皇家学会的例会。

1727年3月20日,在他肯吉敦家里的病榻上,牛顿病逝了。他留给世界的最后一段话是:

“我不知道世人怎样看我。但我自以为我不过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发现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块卵石或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浩瀚的真理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如果说我所见的比笛卡尔多一点,那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

突破名利的限制

张良功盖天下,他辅佐刘邦,建立汉朝,成为开国元勋、汉初三杰,刘邦封他为留侯,实在是功有应得。刘邦本人及其父亲、妻子、儿女,都非常感激、非常器重张良,对他委以重任,赐以重金。作为刘邦在楚汉之战的一位出类拔萃的军师和功高盖世的谋臣张良,倘若有论功行赏、封妻荫子的念头,接受刘邦的封赏,自然也是人之常情,丝毫不为过。然而,张良却淡薄权势,把权力地位看得极轻,不愿接受重任,不肯多掌权力。与刘邦在楚汉之战中的另一位功臣和杰出将领韩信自请封为齐王之举相比,真是不知要精明、智慧多少倍。韩信被诛,祸患起于自请封为齐王这件事。张良赢得了刘邦的恩宠,也赢得了刘邦夫人、父子的青睐,固然与其赫赫功劳分不开,但又何尝与其淡薄权力地位的低调态度分得开呢?没有什么东西像淡泊无争的美德这么可爱,也没有什么东西像争权夺利的丑行这么可憎。幸福与快乐来源于淡泊无争的美德,痛苦与祸患则来源于争权夺利的贪婪,这种明晰的哲理曾使许多伟大人物、英雄豪杰避免卷入复杂残酷的权力斗争漩涡,使他们超然物外,全身远祸,进而在低调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四十二章经》中说:“人之随其情欲而追求华名,就像烧香时,众人虽闻其香,而香则仍然自熏自燃。”

佛教对人们不懈地追求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的名声的行为,一向是贬斥的。日莲和尚曾说:“被愚人所称赞乃是最大的耻辱。”

所以,能成大事的人都是具有高深德行而又能淡泊明志的人,言行谨慎处处检点而又不热衷名利的人,这样的人在高标准与低姿态间找到了平衡,因此即使是在被猜疑又被忌恨的恶劣环境中,他们也能凭借自己的才华和节操创造立世的根基。

骄矜就是自取灭亡

骄矜的代价

也许你是个位高权重的领导者,也许你是个出类拔萃的人才,但即使是这样,也请你低下头来,如果你妄图展示自己高人一等的地位,结果就是像巨神泰坦被带离大地母亲一样,从此毫无力量可言。只有把自己看得低一些,姿态放得低一些,你才能更有力量,在前行的路上走得又快又稳。

法国总统戴高乐说:“我发现在别人心目中,有一个叫戴高乐的人,这个人实际上是我以外的人……一个比夏尔·戴高乐真正高大的人物。我知道我必须考虑这个人。考虑这个戴高乐将军,我简直成了他的俘虏。”戴高乐总统所反映的现象是真实的,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领导者在庆幸自己在群众心中占着重要一席地位的同时,也应看到这些现象透露出的危机:自己正在不断脱离群众,脱于生长的土壤,将自己连根拔起,所以还群众一个有血有肉、平易近人的领导者形象非常重要。

走出办公室,去发现问题,主动找下属商量工作,并不会降低领导者身份,反而会赢得更多支持;放下矜持,摒弃冷漠,与下属开句得体的玩笑,在群众中所具有的威信也不会随之而减少,你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反而会升高。领导者应该用真挚的情感面对热心的群众,展示出真实的自我。

领导者如果高高在上,游离于目标之外,也就断绝了决策赖以形成的各种第一手资料,将造成因沟通不畅产生的隔阂,进而影响总体效益、个人形象及人际关系。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某市有一家汽车修理部,规模挺大,可承接各式汽车的中型维修,老板叫杨乾。附近还有他亲戚开的洗浴中心和火锅城。当初杨乾夫妇俩是从河南背着个小行李卷来这里落脚的,妻子为人扦裤脚、改衣服,丈夫在一家汽车修理部当小工,住在租来的一间平房里,生活是很艰难的。不久他的父亲又从河南老家给他们送来了他们的一对儿女,使他们的生活更加艰难。好心的邻居们都经常帮助他们,对老户欺负他们子女的孩子都严格管教。为此,杨乾夫妇对他们租住的左右邻舍也都非常感激,有的邻居请他们扦个裤脚什么的,他们有时也不收钱。

几年之后,他们的境遇有了很大改变,他们改租了邻近路边的几间较大的房子。杨乾已经可以自己为人修车了,他手艺不错,因而生意很好。接着杨乾买下了所租的房子,自己经营上了汽车修理部。老家的两个弟弟和侄子,也过来帮忙,杨乾开始赚钱了,朋友也多了,路也宽了,和当地的派出所关系也很密切,于是杨乾也长脾气了,他的儿子还时不时欺负邻居的孩子。因为家里有钱,他儿子也善交际,在当地还“立了棍”,无人敢惹。杨乾经常与工商、电业和社会上结交的一些朋友出入饭店、桑拿、歌城,已经不与邻居谈话了。

一次,因杨乾用车运来许多大大小小的旧汽车轮胎堆在房间的周围。过往的人很不方便,几家邻居找到杨乾让他往边上重新堆一堆。杨乾便打电话找来十几个人推搡这些邻居,其中一个邻居打了他一拳,杨乾便到医院花了600多元看病并找来派出所干警,让邻居报销还罚了200元钱。杨乾经常换情妇,也因此与原来的妻子经常吵架。他买了轿车,经营了桑拿洗浴中心、火锅城,吵得附近的居民半夜也睡不成觉,只好忍气吞声。

2001年7月,杨乾的妻子与儿女回老家探亲。一天夜里11点多钟,杨乾从外面与朋友玩麻将回来,他将轿车停到门前,刚一下车,就上来几个人猛地将他打倒,抢走了手机和身上的钱。在撕扯当中杨乾死死抓住其中的一个人不放,那个人掏出刀子狠狠地刺向他的腹部,随后几个人逃走了。抢劫的过程,有的邻居已经从屋中听到了,但杨乾人缘太差,没人愿意管他的事。后半夜以后杨乾的弟弟与人从卡拉OK厅出来的时候,才发现哥哥已经死在车前。后经法医鉴定,刀子并未伤及要害,杨乾是因流血过多而死。如果有人及时救护,只要将刀口捂住送到医院就没有生命危险了,可惜无人出面。杨乾从河南到辽宁打工创业,辛辛苦苦十几年,最后却因趾高气扬而客死他乡。

之所以会落得这样悲惨的下场,难道不是因为他太过骄横,不懂得放低姿态的缘故吗?生活中的佼佼者都请以此为戒吧!记取这血的教训。

骄兵必败

老子说:“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这是什么意思呢?一个人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锋芒毕露、富贵而骄、居功贪位,都是过度的表现,难免招致灾祸。一般人遇到名利当头的时候,没有不心醉神往的,没有不趋之若鹜的。老子在这里说出了知进而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的祸害,希望人们把握好度,适可而止。“盈”即是满溢、过度的意思。自满自骄都是“盈”的表现。持“盈”的结果,将不免于倾覆的祸患。

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既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仅要说服、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就是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这样。当你志得意满时,且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这样你不被别人当靶子打才怪呢!这样一来,你自保都不暇,又怎能发展自己,一步步前进呢?所以,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但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国济民的圣人君子似的,还是收敛起你的锋芒,夹起你的尾巴,掩饰起你的才华吧。

唐太宗告诫侍臣说:天下太平了,自然骄傲奢侈之风容易出现;骄傲奢侈则会招致危难灭亡。

宋朝名将狄青任枢密使的时候,自恃有功,十分地骄横傲慢,结果得罪了一些人。当时文彦博执掌国事,建议皇上调狄青出京做两镇节度使,狄青不服,向皇上陈述自己的想法说:我没功,怎么能接受节度使的任命?我没有犯罪,为什么要把我调离京城呢?皇上宋仁宗觉得他说的有些道理,就没有再怎么样,而且称赞狄青是个忠臣良将。文彦博对仁宗说:他说的不对。太祖不也是周世宗的忠臣吗?太祖得了军心,就有了陈桥兵变。仁宗听了这番话,嘴上什么也没说,但心中已经同意了文彦博的意见。狄青对此毫无所知,就又到中书省去为自己辩解,仗着自己的军功还是不想去当节度使。文彦博为了彻底击垮狄青,于是就对他说:让你出去当节度使没有别的原因,是朝廷怀疑你了。狄青一听此话后退数步,惊恐不安,只好出京。朝廷每月两次派使者去慰问他,只要一听说朝廷派人来了,狄青就恐惧不已,终日惶惶不安,再也无法建功立业了,结果不到半年,就发病身亡了。可见骄矜不忍是难以成大事的。

狄青自恃有功,于是骄傲起来,结果是什么呢?不但无法进身,反而自损其身。人要忍骄,不自以为是,要克骄防矜,谦恭待人,才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和拥护。

还有骄矜的更可笑的:唐代的杜审言,字必简,是杜甫的祖父。唐中宗时做修文馆学士,为人恃才自傲,曾狂妄地说:“我的文章那么好,应该让屈原、宋玉来做我的衙役,我的字足以让王羲之北面朝拜。”杜审言有些太自不量力了,所以被后世的人们所嘲笑。这样骄傲自夸只能是显出了他的见识的短浅,并没有人认为他的才能真的有那么大。骄矜不忍只能是贻笑大方。

因此,有才华的人要想保全自己、突破自己。就要做到大智若愚;以退为进、以屈为伸,将智巧藏于笨拙之中,不要轻易显露出自己的锋芒。古人说:“狡兔有三窟,而后高枕无忧矣。”一只聪明的兔子为了避免猎人的捕捉,还知道为自己做三个洞穴,何况人在复杂的社会中要想保存自己的实力,就更应该拥有藏身的三窟,作为防身的手段。当然,这并不是教人伪装自己,而是教人在复杂的社会中,要从大处着眼,认清周围环境,讲究处世方法,平时不显山露水,关键时才能一鸣惊人。

而现今社会,富贵而骄横者却大有人在,尤其是那些“暴发户”式的人,理应以此为戒。老子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富贵应该认识到“贱”、“下”是自己的根基,低姿态才是进身之道。有道的人无须光华如玉,还是质朴更好一些。做事不可太过,要留有余地,给别人留余地,就是给自己留退路。不给别人机会,等于自绝前途。绝人者自绝。话不说绝,事不做绝,这是为人处世的技巧。成功来自谦卑三国时期曹操的著名谋士荀攸,智慧超越,谋略过人,他辅佐曹操征张绣、擒吕布、战袁绍、定乌桓,为曹氏集团统一北方、建立功业,立下了大功。他在朝20余年,能够从容自如地处理政治漩涡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始终地位稳定,立于不败之地,就在于他能甘于淡泊缄默,所以才能自保其身又能日益精进。曹操曾说过:“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可见荀攸平时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内对外,对敌对己,迥然不同。参与军机,他智慧过人,连出妙策;迎战敌军,他奋勇当先,不屈不挠。但对曹操、对同僚,却不争高下,表现得总是很谦卑、文弱、愚钝、怯懦。有一次,他的姑表兄弟辛韬曾问及他当年为曹操谋取袁绍冀州的情况,他却极力否认自己的谋略贡献,说自己什么也没有做。他为曹操“前后凡划奇策十二”,史家称赞他是“张良、陈平第二”,但他本人对自己的卓著功勋却是守口如瓶,讳莫如深,从不对他人说起。他与曹操相处20年,关系融洽,深受宠信,从来不见有人到曹操处以谗言加害于他,也没有一处得罪过曹操,使曹操不悦,因此备受重用。建安十九年荀攸在从征途中善终而死,曹操知道后痛哭流涕,说:“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余年,无毫毛可非者。”曹操为人好猜疑,能挨得他这样的评价,可说不易。

零分贝理念告诉我们,成功来自谦逊。而做一个谦逊的人就要戒掉骄矜之气。

骄矜,是指一个人骄傲专横,傲慢无礼,自尊自大,自以为是,瞧不起别人。具有骄矜之气的人,大多自以为能力很强,很了不起,做事比别人强,看不起别人。由于骄傲,则往往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由于自大,则做事专横,轻视有才能的人,看不到别人的长处。

《尚书》里说:骄傲、荒淫、矜持、自夸,必将以坏结果而结束。同样的看法在《说苑·丛谈篇》中也有:富贵不与骄傲相约,但骄傲自然而然地随富贵出现了;骄傲和死亡并没有联系,但死亡也会随骄傲而来临。

而《劝忍百箴》中对于骄矜这个问题这样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取其咎。诸侯骄人则失其国,大夫骄人则失其家。魏侯受田子方之教,不敢以富贵而自多。盖恶终之衅,出于骄夸;死亡之期,定于骄奢。先哲之言,如不听何!昔贾思伯倾身礼士,客怪其谦。答以四字,骄至便衰。斯言有味,噫,可不忍?!”

这段话大意是说:金玉满堂,没有人能够把守住。富贵而骄奢,只会自食其果。国君对人傲慢会失去政权,大夫对人傲慢会失去领地。魏文侯接受了田子方的教诲,不敢以富贵自高自大。骄傲自夸,是出现恶果的先兆;而过于骄奢注定要灭亡。人们如果不听先哲的话,后果将会怎样呢?贾思伯平易近人,礼贤下士,客人不理解其谦虚的原因。贾思伯回答了四个字:骄至便衰。这句话让人回味无穷,是啊!做人怎么能不忍耐呢?

现代人缺少的往往就是谦逊,也就是一种低姿态,总认为自负能产生自信,不忍让就不吃亏,把他们的做人哲学应用到生活中就会发现;做领导的骄横,就无法很好地指挥下属,做人处处争锋,难免就要时时碰壁。所以,还是扔掉你的骄矜之气吧,用零分贝理念来表述就是:“地低成河,人低成王”,姿态摆得低一点,喜爱你,敬佩你的人就会多一点,这样,你前进的动力就更大一点,走得也就会更顺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