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厂的毒辣,还有做事风格令所有人瞠目结舌。更有一种民间说法,叫“朱家王朝,番子天下。”这“番子”就是对东厂的人的一种“贬义”称呼。锦衣卫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就建立的特务机构,专门刺探官员和民间组织的机构。
朱元璋是一个多疑的人,从来不相信手下的官员,就利用一群战争孤儿,组建成一支锦衣卫。由他直接指挥,专门暗中监视各位官员,特别是一些将领还有地方要员、朝中大臣。
从来索性下了明令,凡是朝廷三品以上的官员,包括三品官员,锦衣卫都会派人暗中监视,定期向皇帝禀报。地方上五品以上正职官员,带兵超过一千以上的将领,锦衣卫也要监督。乾清宫是皇帝处理国家大事的地方,乾清宫总管,也就是和皇帝最亲近的人,所以职务也相当重要。御马监是内宫之中第二大部门,“司礼监掌印,御马监掌符。”司礼监掌的是皇帝的玉玺,御马监掌的是皇帝的“兵符”。所有京里京外的将领,见符如见君,直接听从“兵符”的调遣。御马监在外,给每一个带兵的将领配备了一个“监军”。
这个监军是太监,手里不但有军队的财政大权,更有出兵的“兵符”。只有监军手上的一半“兵符”合上御马监下达的圣旨、出兵“兵符”,才能调动大军出征。所以御马监总管其实就是掌管大明军队的最高实际将领。一个司礼监张印太监,四个秉笔太监以下,就是司礼监的“行走”太监了。张敬要是进了司礼监,担任“行走”的话,就是皇宫之中排名靠前十名的大太监了。
秦泰有点犹豫,张敬难道又牵涉在这件案子里?因为这份无意之中得到的卷宗里,秦泰发现张敬应该认识这些已经死了的官员。这些官员都和张敬一样,在一个叫昆山的地方做过官。
昆山是南直隶最大的一个兵营,早在北京城还在建造的时候,大明的首都就在南直隶南京城里。昆山最为离南京最近的兵营,当时承担着保护京都的责任。虽然后来京师北移,但是守卫南京城的重要任务依然健在。张敬曾经担任过昆山兵营的监军,又当过南京旧皇宫的镇守副使,在这段时间里,刚好就是这些官员在南直隶当官的时间。
他们这么多人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当过昆山地方的知县或者知府,或者在昆山军营兼任过什么职务。其中一个虽然没有在昆山当过官,也没有在兵营任过职务,但是他去劳过军,在兵营里和张敬他们一起住过一段时间,也极有可能知道一些秘密。这么说来,这些官员,还有张敬一定知道了一些什么秘密,所以才会一起遇难。这么说来,是有人在报复他们了?他们是属于“仇杀”的范畴了吗?秦泰不能确定侦破方向。
正在秦泰在研究张敬和这群已死官员之间的关系的时候,远在北方的京城出事了。当然这件事情并不是闹得满城风雨,其实在事后知道知道这件事情结果的人也不是太多,知道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的人就更少了。简单地说就一句话,将要进内宫司礼监任司礼监“行走”的张敬出事了。这件事情只限于内阁和内宫一些主要人员知道,当然事后内宫一些消息灵通人士也知道了。
事情的起因是张敬这个御用监少监伺候当今皇帝嘉靖爷说起。御用监是内宫中一个相对要紧的衙门,管理后宫日常打扫和器物摆放的工作。就像现代的物业公司一样,属于后勤服务类工作。御用监和后宫其他衙门一样,有一个总管太监,又叫大监。在大监之下有两个地位相等的副手,一个是御用监“提调”,一个就是张敬这个御用监少监。
两个人都是大监的助手,也是分管御用监的两个实权人物。所谓大监也就是总管,其实只是领了一个头衔而已,平时并不管御用监日常事务。御用监“提调”主管御用监人员调配工作,少监管理事务分配工作。在大明后宫二十四衙门里,御用监的地位在中上,手下的奴才不算多但是也不少。
特别是御用监少监张敬已经搭好路子,不久之后马上要去司礼监报道了。所以大家都开始巴结起这个未来后宫的红人,就算是和张敬平起平坐的御用监提调也在张敬面前低三下四的。
张敬本来也是一个“老油条”,但是这些年已经有点过头了。自从他七岁进宫后,在皇宫里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什么事情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没有见识过。所以他做人不但小心翼翼,而且向来不和外人和自己人结怨。
后来巴结上后宫的“老祖宗”吕芳后,当上了吕芳的小儿子,在吕芳和众多师兄面前也是非常小心。他的转变在于外放的这些年里,他通过干爹吕芳的关系,要到了一个去江南南直隶昆山军营当监军的差事。当昆山军营当监军级别不高,但是权力不小,也是后宫太监由一个小脚色向大人物迈进的必要步骤。边关的监军或许地位更高,或许油水更多,但是那里不安全,随时有可能发生战乱。
“老祖宗”吕芳对这个干儿子张敬也算够好的,不舍得张敬去送死,就安排他去南方战事相对较少的昆山军营当监军。虽然南方也在闹倭乱,但是昆山军营属于拱卫南京的独立军营,只要南京城没事,他们就不用出兵。所以张敬在昆山军营当监军的几年里,根本就没有什么大事发生。
也就是这几年,张敬学会了“喝兵血”、克扣军饷、“占空额”等手段,开始学会贪污捞钱。当时大明对军队已经够严了,士兵们吃不饱穿不暖,几乎一个个饿着肚子当兵。当时有种奇怪的说法,说士兵和武夫们吃饱了喝足了就不好控制了,不是打架闹事就是祸乱地方。
所以文人当道的内阁想出了一个不是人的办法,让大明的士兵长期处于半饥饿的状态生存着,而且粮食和物资一个月发一次,绝对不给足。整个明朝天下里,没有一支军队能够拿到足额的粮饷,没有一个士兵在服役期间吃饱过。
张敬作为昆山军营的监军,首要任务就是掌管后勤,也就是发放粮饷。按照当时的惯例,昆山军营属于南直隶的地方军队,他们的粮饷由南京兵部支付。大明的军队分为“原军”,也就是现在的“中央军”,直属于皇帝管辖的;地方军又叫“主军”,属于地方培养和训练的,保障地方安全;“团练”又叫“客军”,属于应及时临时抽调的外地军队。“原军”作为皇帝的直属军队,待遇相对好点,粮食是每个士兵一天四两,军饷一年发放十个月的定额。
一天四两粮食也可以让士兵们一天吃一顿干的,喝一顿稀的;“主军”每个士兵一天按规定是二两细粮二两粗粮,军饷是每年发八个月的;“客军”待遇最差,每个士兵每天的定量是一两细粮二两粗粮,一年发放半年,也就是六个月的定额。这是朝廷定的,只会少不会多。到了军营之后,监军按例要分一部分,各级的军官又要一部分,分到士兵手上的少之又少。张敬更是一个“吸血鬼”,几乎把昆山军营的士兵们的活命钱全部给吞了。
上一任昆山军营的监军规定,昆山军营的士兵们每天一顿干的,一顿稀的。干的是粗细各半的杂粮,稀的是混了野菜的杂粮粥。士兵们三个月发一次军饷,每次发放一个半月的定额军饷,一年下来刚好每个士兵可以领到六个月,也就是一半的军饷。可是张敬来了之后全变了,士兵们每天喝两顿稀的,粥可以当镜子照见自己了。
有人暗中估算了一下,每个士兵每天的粮食不到二两粗粮,细粮一点也没有。士兵们是靠着一点点的粗粮,还有多半的野菜度过每一天的。张敬更是一年只发两次军饷,每次发放两个月的定额,一年下来士兵只能拿到定额三分之一的实饷。
在张敬监军昆山的时候,几乎年年发生兵变,士兵们“闹饷”、要吃饭。张敬却置之不理,要昆山军营的军官们去镇压闹事的士兵。而张敬每年因此捞到不下数万两的银子。其中一部分张敬送进皇宫孝敬自己的干爹“老祖宗”吕芳,一部分作为张敬活动上层的经费,一多半成为了张敬的私人财产。都说太监爱钱,为了钱可以不要脸面和尊严,张敬证实了这一点。
通过活动,张敬当了一任昆山军营的监军之后,没有留任也没有调回京城,而是去了南京城。他去给镇守南京的太监张勇当副手,成为了镇守副使。当时吕芳的打算是让张敬留在南京,将来接替张勇,成为下一任的南京镇守使。
南京镇守使是太监堆里外放最大的一个职务,虽然不能像司礼监的太监一样呼风唤雨,但是也是一个重要人物。张敬也希望自己能在南京站稳脚跟,这里毕竟“天高皇帝远”,在京城皇宫里,张敬就算当了司礼监掌印太监也不过是奴才,整天要伺候着皇帝。可是在南京皇宫就不一样了,在南京的藩王还没有“就藩”,也就是南京城里还没有王爷。
这时候除了镇守使张勇之外,张敬其实已经算是一个顶尖的人物了。除了要小心南京兵部尚书还有世代镇守南京的守备徐公爷外,张敬几乎可以横着在南京城里走,没有人敢得罪张敬。
没想到张敬只在南京城里呆了半年而已,南京镇守使张勇就因为政敌举报,说他拿南京皇宫里的珍玩出去卖,而被嘉靖皇帝派锦衣卫抓回了京城。张敬也因此调回了京城,但是没有受到牵连,成为了御用监的少监。虽然回到了京城,回到了皇宫,但是已经大手大脚惯了的张敬并没有太多改善。要不是张敬到处散钱,身后又有吕芳这个干爹全力支持着,张敬早就被其他几个师兄弟给弄倒了。
张敬也很奇怪,自己明明没有得罪其它人,就是摆场大了点而已,难道也妨碍到了其他人了?先是乾清宫的人代嘉靖皇帝申斥张敬,张敬还没有回过味来,敬事房的人又来了。敬事房是一个直属于司礼监的一个部门,专门管理处罚犯事的太监。敬事房的人来了,就代表要打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