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业筹码狙击战
5719200000037

第37章 腾中并购悍马背后的“连锁增值”诡计

2008年,正值全球经济危机最为严重的一年。这一年次贷危机带来的连锁反应也影响到了欧美汽车工业,整个汽车制造业岌岌可危。为了能够有效地自救,欧美等国的汽车制造商纷纷打包出售自己旗下的品牌。一时间,曾经风靡世界的著名品牌变成了廉价货,只要有资金就能够获得这些品牌及其生产线,美国通用汽车旗下的悍马品牌就是这其中之一。

这一年,通用汽车面临破产危机,为了能够有效地整合整个汽车企业,获得资金流以度过危机,通用汽车决定出售旗下亏损最严重的悍马品牌。悍马,在美国建立品牌已过百年,在“二战”时以生产轻型侦察车而一举成名,此后不断为军方生产汽车,并奠定了其具有军用汽车的豪放、耐用、性能极强的特点。悍马在市场上往往得到一些军车发烧友以及喜欢其狂放、结实耐用、越野车跑车性格的消费者青睐。

悍马被业内外人士誉为“越野车王”,但是由于其耗油量极高,价格也偏高,由于其本身定位也并不属于极高端车型,所以在经济危机时代来临之后订单大量萎缩。2008年,悍马品牌销售萎缩五成,到2009年更是缩减七成。毫无疑问,在通用旗下的品牌中,悍马不仅成为了该企业的一块烫手山芋,也因为其倒闭带来的就业压力,成为美国政府的一块心病。为能够保证通用汽车整体运作不出问题,出售悍马既能保住数千就业岗位,又能得到新的资金为通用输血,如此两全其美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因此,不管是美国政府还是通用汽车,都有尽快出售悍马品牌的强烈愿望。

全球各国也都或多或少出现零星有兴趣的买家,但真正进入实质阶段的却没有,因为大家都处在行业冬天,谁都没能力啃下这块骨头。能够有机会购买悍马的,恐怕当时只有中国买家有这个实力。因为当时国内经济并未走向低迷,一些外向型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才是危机的前沿,而这些汽车制造商们,正借助十大产业振兴计划的春风扩大生产销售,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所以,这个时候国内还是有不少企业对悍马品牌垂涎三尺。先是长丰汽车开始与通用谈判,在经过一连串的考察以及论证之后,因为悍马的高耗油量特性,在国内打开市场的可能性不大,所以长丰并没有成为悍马的买家。这个时候,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四川民企腾中重工冒了出来,突然宣布与通用达成协议收购悍马。霎时间一石激起千层浪,“蛇吞象”的舆论效应传导开来,各种猜疑也纷至沓来。这个注册成立于2005年的年轻企业也受到了各方的关注。

腾中重工,是一家涉足特种车辆、道桥构件、建筑机械、新能源、石化设备产业的现代重工企业。从其企业的运作与销售来看,腾中重工虽然也生产工业机械及相关用车,但却并不是一家汽车专业生产商。悍马品牌对于其企业发展相关部分不能说没有,但以高昂的资金代价购买悍马回来究竟能带给腾中重工什么,这一点在业内外都受到了广泛质疑。但质疑归质疑,毕竟这是国内首个国内民营企业购买国外的著名汽车品牌,不管是舆论还是行业内部都给与了高度的关注,都要观察到底腾中重工在下什么样的棋。因此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其发展。

随着通用与腾中重工宣布了收购协议,事情却并没有按照既定的收购方向进行。在消息传出进入审批程序之后,2009年7月初,商务部表示尚未接到腾中重工的收购材料,随后腾中重工确认收购申请递交发改委。10月,腾中重工与通用正式签署了收购协议,腾中重工将出资约1.5亿美元,以获得悍马品牌、商标和商品名称的所有权,并拥有生产悍马汽车所必需的专利使用权,且承接悍马与现有经销商签订的经销协议。

但转过年也就是2010年的2月,通用宣布了腾中重工收购失败,原因却颇耐人寻味,竟然是因为腾中重工不具备整车生产资格。这样的结果匪夷所思,因为具有整车生产资格是腾中并购悍马的基本条件。这个条件在双方接洽之前都应该有数,没有资格的话收购本身就是一场闹剧,而这场闹剧却维持了大半年。而能够与通用汽车签约却因为低级错误最终无法实行,业内外一片哗然。

很多人质疑,这是通用汽车与腾中重工合作上演的一场闹剧。通用汽车借腾中重工的收购调高价格出售,而腾中重工的好处是借这次收购可以获得巨大的广告效应。实际上通用得没得利在当时尚且不知,但腾中重工确实因为此并购案名扬海内外。

不久之后,2010年4月通用就宣布关闭悍马品牌。我们可以发现,这并不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因为通用关闭了悍马就表示其实在2009年如果通用有其他买家快速出售的话,就不会造成品牌关闭,也就是说,通用汽车错过了出售悍马的最佳时机。

陪着腾中重工玩了大半年,通用汽车不仅没有获得丝毫利益,还因错过卖出时机让自己损失惨重。这么看来,腾中宣称的“付出了巨大的心力”原本就是有预谋的。其目的就是借从通用手中购买悍马来提升品牌知名度,利用自己没有“整车生产资格”的问题成功阻止并购,既不需要付违约金,又能够达到宣传企业的目的。但仅仅是为了品牌知名度做这么多事情,实际上却不见得能够在短期获得利益。在这个利益驱动的商业市场上,难道仅仅是为了广告效应?当然不是。在以收购为招牌、打响品牌广告为目的诡道局中,似乎潜藏着一个更为隐秘、复杂的局中局。

2009年6月4日,全球第二大芒硝生产商旭光资源在香港开始正式公开招股,集资最多达14.78亿港元。在外人看来,这个企业的招股看似与腾中重工收购悍马没有任何关系。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商业行为。但这个企业的招股上市,却与腾中重工的并购行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旭光资源与腾中重工的实际控制人都是一个人——李炎。在旭光资源的招股文件中,创办人兼主席、非执行董事兼控权股东是一个叫“索郎多吉”的人。而经媒体证实,这个人就是改了名字以后的李炎。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先从2005年说起。2005年一家叫Top Promise的投资控股公司在香港注册,其实就是旭光资源的附属公司。而早在2004年李炎就透过四川华拓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公开投标方式收购川眉芒硝90.0%及10.0%股权。2005年川眉芒硝90.0%股权由Top Promise收购,其后转为中外合资企业,在这一过程中李炎一直为川眉芒硝最终控权股东。

2007年6月,Top Promise在四川省成立外商独资企业川眉特芒,注册资本为2905万美元,由Top Promise以现金注资。2007年8月,川眉特芒的注册资本增至5000万美元,总投资额增至9000万美元。这样,Top Promise就间接拥有旗下两家中国附属公司川眉芒硝90.0%以及川眉特芒100.0%的权益。

据媒体报道,腾中重工的实际控制者系四川华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而华通的控制人就是李炎。也就是说,旭光资源、四川华拓、腾中重工、华通投资几家公司的腾挪运作,都与李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说从旭光资源的资本腾挪到腾中重工的收购悍马没有一丝预谋,现在看来也似乎不可能。

而非常巧合的是,就在腾中重工宣布收购悍马的时刻,也就是2009年的6月4日,旭光资源公开招股,其时间配合严丝合缝。而实际上,2009年6月16日旭光资源正式挂牌交易,该股平开报2港元,高见2.39港元,升幅达19.5%,报收2.38港元,较招股价2港元逆市上升19%,成交5.57亿股。在当时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该股逆势大涨,可以说其上市造势成功。毫无疑问,不管是该公司的投资方还是掌控人均获得了巨大利益。不管该公司承不承认,但收购悍马的事件确实已经对旭光资源的股价起到了非常大的正面作用。

另外,华通集团的主要股东为华尔街投行,包括美林、瑞银和摩根士丹利。腾中重工收购悍马的过程据传也是摩根士丹利从中搭桥。从种种的现象中可以分析,腾中重工开始收购悍马有国际投行参与,而华通集团的股东又是这些投行,旭光资源的上市利益必然与这些金融资本大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显然,不管是改名的索郎多吉还是其幕后操纵的金融资本大鳄,都在收购悍马中有着共同的利益趋向。那么这里面恐怕被蒙在鼓里的,就只有傻呵呵等待高价出售悍马的通用汽车了。而当真正并购失败的消息传出来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年的事情了。在资本市场上,旭光资源早已赚得钵盆全满,成功运作其他商业大计了。

其实从整个事件过后来看,腾中重工虽然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但在商言商,其摆的一场巨大的空城计确实成功了。其运作的开始,就以一种确实真心实意购买悍马的姿态,并认真走完了并购的整个过程。最终当中国商务部表示,中国各监管机构均未收到过四川腾中重工收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悍马”品牌完整申请方案的时候,一切的资本腾挪步骤都已经完成。这可以说是商业诡道中的典范案例。

有人说这样违反了契约精神。也有人一棍子打翻一船人,说中国企业就是缺乏商业道德。而实际上在当时“中铝”与“力拓”的并购案中,力拓就是利用了中铝过桥,然后违约达成高价与必和必拓合作,付出了低成本获得了高收益。其实这也是违反契约精神的,甚至当时还更为严重的是其主动违约,而并非其他原因。在腾中收购悍马的“闹剧”当中,其结果是腾中重工有效地利用了商业与法律的漏洞,耍了通用汽车,达到了自己的商业目的。如此诡道,并非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而其掌舵人强化企业并购的高调,弱化个人,低调行事,本身也说明其缜密的筹划布局。

这种利用天时的商业诡计的成功其实并非仅仅在汽车行业,在后危机时代影响扩散后,其实国内受影响最大的还是地产业。很多曾经的地产富豪们有的遇到了资金链危机,有的却在紧锣密鼓地实施并购计划,地产业的商业并购改变了原有的行业平衡布局,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