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业筹码狙击战
5719200000044

第44章 白酒行业的渠道控制谋思

要讲中国国企的争夺战,其实并不很多见。因为国内企业基本的生存方式是属于一种共同拥有资源,然后暗自结盟垄断。在这种前提下,一般就是国企共享市场,各自划分了势力范围之后,基本相安无事,而获利也比较稳定。

但是还有一些国企的形式是以地方优势出现的国企,这些地方国企的产品基本也都是市场化的产品。当这样的企业融入市场之后,竞争就非常激烈。因为这些企业虽然都在某一方面拥有特殊资源,但在市场面前地位平等。更何况这样的企业往往还有一些社会形式的参股,就更难以避免同行业间的竞争了。

而在近几年竞争最为激烈的同类企业,当属酒业。能够拥有酒业牌照的地方企业很多,但能够数十年如一日保持行业魁首地位的,还是茅台酒与五粮液。这两家企业的竞争与发展模式,也基本成为了此类企业的发展缩影。那么我们就通过分析这两个企业的竞争态势,来借此了解此类竞争模式的利弊。

先来说一下茅台。茅台酒在我国高端酒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宴用酒,到如今在市场经济中仍然成为酒类饮品中的霸主,除了因为历史原因之外,主要是因为其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功。

第一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团体采购。这方面又一分为二,一方面是地方政府的采购,这里面存在着三公消费问题。茅台酒作为“国宴酒”的历史渊源,顺理成章地成为各级地方宴请及会晤的专用酒。而其本身在我国的高端酒定位且又属于易耗品,就成为三公消费中最为受宠的采购品种之一。这里面难免有一些灰色地带,而灰色地带的延伸更加能帮助茅台酒的销售及价格上涨。虽然近年来国家已经开始限制三公消费,一些省份对这方面的采购也开始严格要求,但从总体上来看其受影响的幅度并不大。因为相对来说,在内部采购方面虽然有所限制,但是相对的监督却很难在短期形成有效的机制。另一方面除了政府内部之外,那些与相关项目有挂钩的企业多得数不胜数,这里面的宴请吃喝、收受礼品更无从监察。而国有企业的采购更是无法监督。因为虽然其高层由国家任命,但其运作形式却是企业,企业行为往往无法用政府标准来要求。当然这里面也是可审计的,但连各级政府都不能够堵住茅台的采购,更不用说这些企业了。

第二点,就是茅台酒本身的产品定位及市场控制。这方面茅台酒做得非常厉害。茅台为了保持其高端奢侈品的产品定位,这些年来在价格与出货的控制方面做到了登峰造极。我们经常能在一些报纸及其他媒体看到,茅台酒在某些地方断货现象频出。其实,近年来茅台酒可以说不断扩大其生产量。按道理说茅台酒的供应应该没问题,可是就是这种断货现象的不断出现,造成了产品的稀缺。而一些大型节日的来临又增加了“送礼潮”的到来。市场上的货总是少于需求,最终带来的结果就是茅台价格不断被炒高。

第三点,就是利益链条的加码。厂家、总经销、地级市总经销、批发商(特约经销商)、终端零售商(烟酒专卖行、超市)、消费者,每个环节给下一级经销商的一个惯常做法是每级预留30%~50%的销售利润。据媒体爆料,一瓶白酒出厂价为619元,以每级保留50%的销售利润来算,总经销的出货价是804元;地级市总经销的出货价为1046元,批发商的出货价则为1359元,终端零售商卖给消费者的价格可能会高达1767元。当然这一点也是建立在第二点之上。其实茅台并非供应量不够,而是利用了时间差制造了产品稀缺性的现象。这样一来就能够让大量的需求方急欲订购,造成了市场的疯狂购买。

第四点,就是民间囤货及收藏。据媒体报道,茅台酒2011年供应量有1万多吨,社会库存7000~8000吨(1吨酒约2000瓶),经销商库存6000~7000吨。2012年因价格下跌而使社会投资客甩掉了不少囤货,但经销商库存却增加了4000吨。按估算,茅台的社会库存及经销商库存也约2万吨,这样供应就明显大于需求了。而贵州茅台2011年年报表示,计划到2015年,茅台酒基酒产量将达到45000吨,系列产品产量达到60000吨,比2011年的茅台酒及系列产品基酒39532.62吨高出很多。

有市场人士担心茅台会像荷兰郁金香球茎的市场泡沫一样破裂。这里简单介绍一下郁金香泡沫,以便大家有所了解。16世纪中期时,郁金香从土耳其被引入西欧,当时量少价高,被上层阶级视为财富与荣耀的象征。富人们争相在花园里展示最稀有的郁金香品种,并促成了“越古怪,价越高”的鉴别标准。不久就有投机商看中其中的商机,开始囤积郁金香球茎,并推动价格上涨。到后来郁金香期货诞生加大了泡沫化的趋势,一株稀有的郁金香达到了与一辆马车、几匹马等值的地步。1637年郁金香市场突然崩溃,平均价格大跌九成,随后几乎一文不值。

从这个例子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泡沫破裂的可怕性。不过,茅台酒却与郁金香花不同。茅台酒属于收藏品,其收藏时间可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在目前这种市场价格暂时回落的期间,囤货者会不会低价卖出自己的货呢?只有趁高价一点一点的出货才是囤货者的基本守则。而酱香型白酒的特点是越陈越香。也就是说,它本身的价值不会贬值,反而会升值。所以对于囤货者来说,茅台本身就是一种投资风险性极低的商品,除非这些囤货者本身的资金链断裂导致不得不卖出,但这种资金链断裂卖出并不会大家一起断裂一起卖出。随着大市场的消耗,这些对价格因素来说基本可以说是忽略不计。

至于茅台加大产量问题,本身就可以通过上面说的第一、第二点的控制消化掉。如果没有这样的把握,茅台生产者也不会盲目加大产量。在后危机时代这个财富两极分化的社会消费形式中,要么做高端要么做低端产品,其他市场基本都在萎缩。而茅台一直依靠着政府采购背景加上自身的定位保持着高端酒的行业地位,是不可能走向低端化的。低端市场基本被一些同质化品牌所占据,一旦茅台进入低端就等于在已经饱和的市场上再撒一把盐。这种事情的发生概率基本和外星人来地球差不多,所以民间的囤货出慢进快的特点反而加大了茅台酒的市场稀缺性。

第五点,茅台酒已经成为市场的标杆,它的价格起落几乎也就决定着整个行业的价格起落。虽然茅台与其他酒厂处于竞争的地位,但相对地在整个行业中又属于一种相互依存的现状。整个行业的价格制衡也就决定了茅台酒的价格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而实际上,能够对茅台酒造成影响的只可能是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质量问题。据媒体报道,茅台酒酿造区及赤水河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但仍在可控范围内。如果未来发生大面积的污染,茅台酒的品质就将无法保障,产品质量出现大幅下降将成为可能。而如果因为这个问题造成茅台酒质量问题,必然引发价格地震。

第二方面就是三公消费的严格化监控。随着新的中央领导层上台,后续的整体改革方案推出。严格管控三公消费对茅台酒的影响不仅是销售问题,更大的影响在于舆论负面性带来的整个市场及收藏囤货商们的观望及抛售,如果因此形成恐慌性抛售,那么必然会在短期内造成致命打击。

第三个方面就是来自同行业的竞争。其中就包括其主要竞争对手之一的五粮液。其实若论高端白酒市场,茅台绝对要占到榜首。因为强大的团体采购占取了茅台的主要市场。茅台的销售渠道中,采购占到了一半左右,而五粮液主要靠商场超市。从这一点来看,五粮液在实际消费需求市场中更占主动地位。而在产业结构上,五粮液更注重多元化的发展。其产品更注重品牌多元化。五粮液推行的是“1+9+8”品牌战略,也就是一个国际品牌,九个全国性品牌,八个地方性品牌。九个全国性名牌包括“五粮春”“五粮醇”“金六福”“浏阳河”等多年运作经营的品牌,以此在高端市场占取有利地位;八个地方品牌则立足地方的区域优势,长期积累低端优势市场。

最有意思的是其战略调整。在2009年以后,五粮液加大了高端市场的投入,推出了“酱香型”白酒。这一类的酒很明显是看到了在2009年三公消费被严格规定后的趋势。趋势一,就是整个酒业社会消费的高端化,中端市场渐渐萎缩。趋势二,三公消费市场逐步开始慢慢松动,未来还是主要高端酒营销渠道之一。所以从这方面来讲,五粮液的整体战略是正确的。而茅台酒不断提价,也刺激着行业的提价风潮。

五粮液也不例外。2011年9月10日在一线白酒中,公司率先对五粮液产品提价20%~30%。由于对经销商的利润空间做了预留,所以对于出货影响不大。因此虽然提价了,但出货并不受太大影响,整体利润还是不断上升的。2011年年报显示,公司销售五粮液系列酒比上年同期增长26.84%;实现营业总收入203.51亿元,同比增长30.95%;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61.5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0.09%。而这种以高低端为主要竞争力的“两端带动中间”化发展,也就是五粮液在2009年以后的营销模式转型,产品多元化、品牌专业化成为五粮液的品牌发展核心。

因此五粮液比茅台更具市场竞争力,不管是高端还是低端品牌都有更多的市场消化力。不过五粮液也有自己的问题。第一,就是单纯产品高端市场争夺与茅台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在这一点上茅台确实有着无可争议的行业优势。这从“国酒”争夺战就可看出一二。茅台在2012年申请“国酒”商标,一方面是为了强化行业地位,另一方面也起到了营销市场的资源独占效应。而五粮液带头抗议,目的就是害怕这种品牌强化会不断侵蚀自己好不容易建立的高端市场渠道。白酒品牌本身就是一种地位之争,即使五粮液有抗议的能力,但茅台如果申请不到,包括五粮液的其他酒厂更无理由申请得到。也就是说,如果谈“国酒”商标,仅仅茅台有机会申请成功,别的酒是毫无机会的,只能说“抗议”是否成功。从这一点来说,茅台的行业地位依旧是不可撼动的。而对未来而言,五粮液的高端化发展在茅台面前,空间还是有限。

第二,就是品牌过于多元化的问题。五粮液的低端品牌上百种,中高端也有九大系列,品牌在管理方面也就存在更多的隐患。管理的面过大,在整体协调和成本控制、质量控制方面都难以保证系统化的管理实施。这一点与同茅台面对的假酒危机不同,虽然有很多的假酒在仿造茅台,但相对来说能够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只要不出格,就不会影响到整体发展,且在一定范围内的造假还能刺激真酒的销售,让大家对茅台真酒更加珍惜。而且这些毕竟不是茅台酒本身出现了问题。但如果自己的子品牌出现问题,那么很可能会影响到五粮液的整体品牌商誉。要知道品牌的信誉对酒业非常重要,一旦破坏就满盘皆输。

第三,就是整体制度可监督性。这一点从五粮液2009年炒股巨亏能够看出。虽然事件最终由当地国资委买单,但由此也能看出企业制度的不完善,隐患一直存在,也并没有因为该事件而在公司整体管理架构上有什么大的改变。也就是说:羊被吃了,羊圈还是没被修补。

第四,被同行业超越的危机,尤其是洋河股份。洋河在近几年突飞猛进,对五粮液也造成较大的威胁。因为相对来说,茅台高端酒虽然领先五粮液,但基本都靠团购,而五粮液的主要竞争对手就是在市场上。洋河与五粮液都在华东市场有正面的竞争,从其深度分销的营销战略到产品战略升级,最后到全国性的战略布局,全部都比五粮液快一步。由于洋河很早就实现了股份激励性转制,使得其从生产到物流、营销都比五粮液快。而五粮液恰恰也是在这个时候实行其战略转型。从转型速度看,还是洋河更胜一筹。2007年洋河中高档酒的营收占比还只有75%,到2009年和2010年分别跃升为86%和84%。

第五,就是多元化产业发展误区。多元化发展如果能够打造产业链竞争力并由此突破酒业日趋饱和的市场,本身非常正确,但五粮液除酒业外,还涉及生物医药、生物材料、光电产业、物流产业、现代制造业等多方面。这里面产业关联度和产业链成本效益并不明显,这样叠加的成本就非常高了。而在其投资方面也败笔连连,除了上面说的股票投资失利之外,其投资汽车领域也是一大失败。从开始投资华晨汽车的汽车梦,到五年后的梦破灭,可以看到五粮液的产业战略发展过于毛躁。

另一个就是进军地产业。在地产业价格最高之时的2011年进入地产,在长期地产较为低迷的前提下,高价进入,毫无产业运作经验的五粮液集团能否达到像万科那样保持低负债高效流动的产业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疑问。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固定资产投入带来的资金问题。当然由于国资背景,资金方面不是太需要费神,不过从其产业布局来看不是一个真正能经受住市场考验的企业发展模式。

从茅台和五粮液的发展模式我们可以看到酒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未来,酒业发展的趋势必然是高端品牌逐步精品化,品牌也开始集中汇合。在低端市场,地方性品牌的强化也是不可避免的。区域性的品牌争夺激烈,一个区域市场的低端品牌也更趋于少品牌多品种。而相对来说,商务用酒的需求量会占取市场的大头,这是随着社会发展的变革而产生的适应性变化。但相对的,这种地方国企的角力还将持续。但不管怎么说,随着政改进程不断延伸,监督也越来越严格,政府采购方面的渠道必然将越来越窄。未来谁能更专业化,更能在管理上做到低成本高效益,谁就是未来市场的王者。